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伴随激荡30多年的经济发展,城市污水排放、工业固体废物、城市生活垃圾等大幅增加。与此同时,生产生活必需的自然资源日益匮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是缓解环境资源压力的必由之路。本文列举日本建设静脉产业的成功经验,试图从政府、社会管理和产业园资源再生回收规划实施的角度探讨如何致力于建设趋于完善的资源循环经济体系。作者认为:环境法规和制度体系是循环经济建设的根本保障;其次要确定政府主导、扩大生产者责任、企业回收体系;再者合理规划静脉产业,建设政产学研一体产业园区。  相似文献   

2.
本文从循环经济的3R原则角度出发.依次从沥青路面废料的有效利用、资源再生和社会、环境与经济效益评价等方面展开论述,论证了发展沥青路面废料再生利用技术完全符合循环经济原则,因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广阔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22,(2)
本文通过对高空抛物侵权责任进行分析,从而准确界定其性质,确定此类侵权责任的归责原则、抗辩事由、责任主体以及责任承担的法理依据。笔者以期通过对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研究,对高空抛物侵权责任的有关问题从理论上予以研究和探讨,从而对我国的现行立法提出完善之策,尽可能地使法律规定合情合理。  相似文献   

4.
山东水泥工业采用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廖乃成 《山东建材》2006,27(1):14-17
循环经济本质上是一种生态经济,是遵循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及其基本规律,按照“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原则(简称3R原则),运用系统工程的方法,实现经济发展过程中物质和能源循环利用的一种经济模式。它是以与环境友好的方式利用自然资源和环境容量,保护环境和发展经济,以更小的代价、更高的效率、实现经济活动的生态化。通过提高资源利用效率,进而提高环境效益和经济发展质量,达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的共赢。发展循环经济实质上是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为主要内容的科学发展观,是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举措。1…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24)
本文以我国倡导发展绿色经济为背景,提出了我国煤炭业废炭比低、资源消耗量大、环境污染严重、整体大而不强的现状,从煤炭逆向物流及其相关概念、关系入手,探讨了我国煤炭业逆向物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绿色逆向物流理论和发展现状,基于循环经济"3R"原则,分析总结了形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相似文献   

6.
胡苑  易磊 《建造师》2007,(12):4-8
基于生产过程与消费领域的紧密联系性以及规制消费领域本身便是实现循环经济的必然选择,如何对消费领域加以规定是循环经济立法必须研究的课题。立法需要审慎的考虑与科学的制度安排,本文探讨了消费领域进行循环经济立法必须遵循的四个原则,并根据各个原则提出了相应的制度设计。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4,(7)
职业教育是社会教育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面向生产、服务、管理等第一线任务的技术型人才的重任。作为世界上开展职业教育最先进的国家之一,德国的职业教育核心是具有强烈德国特色的"二元制"体系,其为德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培养了一代又一代优秀人才。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的人口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结构发生了显著变化,具有实践经验的食草型人才紧缺,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重要手段。本文介绍分析了德国"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的特点和优势,并借鉴其发展的成功经验,对我国职业教育体系的深化改革提出一些思考和探讨。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4,(16)
通过对德国"双元制"职业教育体系分析探讨,对我国目前中等职业教育现状进行思考,并通过对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中存在的一些根本性问题的反思提出可行性建议。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7,(36)
"清洁生产与循环经济"课程教材偏重于科普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所以在教学中植入"互动式"教学理念,提出了一系列教学内容及方法改革的策略。文章一方面从教材及教学内容的选择方面讨论课程教学改革;另一方面具体从开设讨论课、突出角色互换,联系实际穿插实例来提高学习兴趣,利用网络资源和有声素材来对"互动式"教学理念的体现及拓展进行补充,并追踪其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0.
双拼房是开发商为规避90/70政策、迎合市场需求开发建造的一种房屋。首先对双拼房进行界定,然后分析其产生的原因、种类和给购房者带来危害。最后,依据现行法律法规提出规制双拼房销售合同的建议,以期让购房者对双拼房有深入的了解并予关注。  相似文献   

11.
彭寿 《中国建材》2005,(2):36-41
循环经济是一种以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为核心,以“减量化(Reduce)、再利用(Reuse)、资源化(Recycle)”为原则(即3R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是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减量化原则(Reduce),要求以较少的原料和能源投入来达到既定的经济目的;再使用原则(Reuse),较多地体现在制造产品和包装容器的反复使用中;再循环原则(Recycle),就是使物品完成其使用功能后可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而不是只能被扔掉的垃圾。欧美发达国家许多企业在微观层次…  相似文献   

12.
在回顾日本历史环境保护相关立法进程的基础上,分析不同法律所涉及的保护对象及其相互关系,全面介绍<历史城镇规划法>的立法背景、法律框架及主要内容,对历史风致等相关重要概念进行了系统梳理和剖析,结合法律颁发后市町村等地方政府的主要动向,探讨日本历史风致保护立法的特点和经验、以及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管理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3.
《Planning》2013,(3)
日本企业会计审议会公布2015年左右对上市公司强制执行IFRS的行动计划。当日本各种媒体对强制执行IFRS进行推波助澜的宣传时,却在多方面出现了反对声音,事实上推迟了IFRS的执行计划。  相似文献   

14.
《Planning》2013,(24)
在循环经济背景下,我国现行会计核算体系显得流程单一、核算方法和内容不完整,不符合循环经济模式的计量标准。文章按照循环经济会计核算要求进行了梳理,提出新的核算流程和方法,从而进一步完善循环经济背景下的会计核算。  相似文献   

15.
章易 《建筑节能》2006,34(1):10-13
1节能建材面临着巨大商机 所谓循环经济,就是按照自然生态物质循环方式运行的经济模式,它要求用生态学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循环经济以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为特征,也可称为资源循环型经济。在现实操作中,循环经济需遵循减量化原则、再利用原则和资源化原则。发展循环经济是21世纪的大趋势,《京都议定书》的生效正是对循环经济的一大肯定。我国在“十一五”规划建议中,将节约资源提高到基本国策的高度;2005年10月27日,国家发改委、环保总局、科技部、财政部、商务部、统计局6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组织开展循环经济试点(第一批)工作的通知》,正式启动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工作。  相似文献   

16.
PPP模式立法规制及其在我国的应用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作为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的新型模式,PPP模式在中国的应用得到了普遍的关注,其立法问题是PPP模式真正得以推广的关键所在。本文从研究各国的相关立法规制、立法体系和法律文本等入手,对照我国实际应用PPP模式的状况,分析我国立法中存在的问题,并对相关立法模式和授权方法提出建议,以期对我国应用PPP模式提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Planning》2014,(6)
虚假陈述是在我国近些年来的经济发展中比较突出的违法行为,它严重影响了投资者的积极性,同时更加阻碍了证券市场经济的发展。司法实践中,它严重影响了法院裁判的准确和公正。我们必须严格规制证券市场中的虚假陈述,扫清证券市场发展的障碍,保障广大投资者的合法权益。  相似文献   

18.
刘红霞 《山西建筑》2014,(26):246-247
运用多尔的"4R"课程观,结合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理论性、实践性都很强的特点,得出工程项目管理课程的教学应该更注重开放性和探讨性,师生关系应该是引燃物与反应堆的关系等启示。  相似文献   

19.
孙楠  张墨研 《中国园林》2020,36(11):111
“一带一路”倡议的开展与“走出去”战略紧密相关,而“走出去”战略本身又与不同层面、不同领域的“出发”相关,其中既有经济上的投资与合作,又有文化上的交流与互通。而园林本身作为“文化综合体”天然地具有综合性的优势,因此,中国园林“走出去”已经引起新时期中国园林人的重视。实际上,日本园林的海外修建与传播史远较我国久远,且已取得了显著的成就,赢得了世界性的口碑。这些实绩与其将园林输出有机寓于国家文化战略之中的认识,与其具体实践过程中所不断形成的历史性经验等有关。通过文献与实地踏勘相结合,将这些方面的“他山之石”内容加以研究、提炼,指出日本园林“走出去”的成功除特定历史因素之外,从战略到战术层面均有值得我国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German landscape planning has gathered many experiences and become an outstandingly working system of the nation’s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By reviewing its history, values, and legal framework,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of German landscape planning and draws conclusions for its success into four logics: 1) the normative basis for the evaluation and deduction of objectives is transparent and stems primarily from ethical and cultural values; 2) social development needs are considered in the overall spatial planning and local participation processes; 3) planning methods include ways to effective implementation; and 4) the principle of subsidiary and the scale effect of landscape processes are considered. These logics are reflected and guaranteed by the German legislation. With a profound understanding of China’s reality, the authors argue that China needs more efforts to further separate the right to use and the revenues from the ownership of the spatial resources, and build a balancing mechanism for public-private interest negotiation to ensure the fairness of planning; In addition to enriching the evaluation standards and methodological standards for territorial spatial planning, a greater attention should be given to enhancing the effectiveness and efficiency of public participation at lower planning levels by establishing respective routines of bottom up initiatives and processes; Within the “Five- Level and Three-Type Framework,” China should introduce cross-level and cross-regional planning coordination mechanism that facilitates the paid supply and compensation mechanism of ecological public goods like ecosystem service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