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7,(7):203-204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是近年司法实践中的热门罪名,二者因犯罪金额巨大、涉及人数众多、社会影响面广等特点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实践中,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的争论颇多。本文以非法占有目的的认定为切入点,从两罪的主观方面入手进行深入辨析,以期为司法实务提供新视角。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8,(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社交方式的丰富,集资的方式也是层出不穷,这使得公众及司法机关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与集资诈骗罪之间进行界定时也存在一定的困惑。那么对两者该如何进行区别呢?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
近年来,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案件频发,中小型企业融资困难,出现了企业向众多存款人"借贷"的现象。由于本罪罪状模糊,构成要件难以具体阐述,司法实践与民间金融相脱节,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便有扩大适用的可能。本文从司法实践困境切入,明确本罪与民间借贷的界限。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7,(35):124-125
<正>一、与集资诈骗罪的区别私募基金中的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和集资诈骗罪两个罪名之间存在诸多共同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犯罪客体和犯罪客观方面不同。前者有3个犯罪客体,后者有2个犯罪客体。(1)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其募资时的经营形式或是募资手段虽是违法或不符合规定的,但是客观方面并不需要采取欺诈手段来募资;然而,集资诈骗罪募集资金时主要采取隐瞒事实真相、虚构虚假文件等欺骗性手段,非法吸收资金以达到个人占有的目的,其客观方面主要采取欺诈手段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3,(1)
最高人民法院出台的《审理非法集资刑事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以司法解释的方式对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集资诈骗罪等犯罪活动作出了明确的解释,这为各级人民法院在审理集资诈骗案件时提供了指导意见。但在司法实践中,对该罪的主观方面认定仍存在较大争议,尤其是该罪要求行为人具有以"非法占有为目的"的主观故意。但何为以"非法占有为目的",对其应如何认定?实践中没有统一标准,理论界亦无统一学说。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20):140-141
根据公安部在2006年11月23日涉众型经济犯罪专题新闻发布会上的解释,所谓涉众型经济犯罪,是指涉及众多受害人,特别是涉及众多不特定受害群体的经济犯罪,主要包括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集资诈骗、传销、非法销售未上市公司股票等犯罪活动。[1]此类犯罪往往紧抓市场热点,利用社会民众手头宽裕,巧设骗局,扰乱市场经济秩序,并且受害人数众多,损失较大。本文通过研究近些年来发案相对集中且社会影响较大的集资诈骗罪、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以及组织、领导传销活动罪的发案特点、成因,旨在探讨预防和减少此类案件的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7,(7)
互联网金融股权众筹平台在运行中,可能触犯擅自发行股票、公司、企业债券罪,作为金融活动中介,可能触犯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或集资诈骗罪等,平台运营者当采取相应犯罪风险防范措施。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5)
随着时代发展,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出现不少新形式,然而各式各样的幌子下仍是承诺定时还本付息的旧模式。文章结合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成立条件,分析某品牌"0元购"活动的实质,发现其以商品促销为名行变相吸收公众存款之实。  相似文献   

9.
非法吸收公众存款或者变相吸收公众存款的现象,近几年在全国泛滥成灾,陕西省就是重灾区之一。下面请本刊法律顾问梁开业律师就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的犯罪特征及其处罚的有关法律规定作一介绍。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8,(1)
伴随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间融资非常活跃,近年来民间金融风险进入高发期,一些单位和个人打着"互联网+"、"金融创新"的旗号,以民间借贷为掩护,进行非法吸收公众存款。非法吸存与变相吸存的具体手段层出不穷,花样繁多。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犯罪中群体性事件屡屡发生,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