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文探讨人工接菌发酵黄瓜理化性质变化及微生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人工接菌黄瓜在发酵过程中。总酸度增高.总糖的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减少,亚硝峰出现较快,发酵后期大肠菌群敷降到很低;发酵黄瓜中VC损失小。  相似文献   

2.
以来自于自然发酵蔬菜的三种乳酸菌为黄瓜发酵菌种,通过控制发酵过程的条件,探讨其理化性质变化及微生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瓜在纯菌接种恒温(38℃)发酵过程中,其pH值逐渐降低、总酸度增高,黄瓜中总糖的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减少,在发酵约70.5h后趋于稳定而达到发酵终点。该发酵过程黄瓜中亚硝酸盐含量少、亚硝峰出现较快(约70.5h左右)。118.5h后已经下降到很低;在发酵过程中杂菌的生长繁殖被抑制,发酵后期大肠菌群数降的很低;发酵黄瓜中Vc损失小于30%。  相似文献   

3.
以来自于自然发酵蔬菜的三种乳酸菌为黄瓜发酵菌种,通过控制发酵过程的条件,探讨其理化性质变化及微生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瓜在纯菌接种恒温(38℃)发酵过程中,其pH值逐渐降低、总酸度增高,黄瓜中总糖的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减少,在发酵约70.5h后趋于稳定而达到发酵终点。该发酵过程黄瓜中亚硝酸盐含量少、亚硝峰出现较快(约70.5h左右),118.5h后已经下降到很低;在发酵过程中杂菌的生长繁殖被抑制,发酵后期大肠菌群数降的很低;发酵黄瓜中Vc损失小于30%。  相似文献   

4.
常温固态发酵鱼粉的工艺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水产下脚料为原料,利用微生物固态发酵法制备鱼粉,并对鱼粉的制备工艺条件进行优化。以总氮含量为评价指标,研究了辅料、接菌量、发酵温度、发酵时间和含氧量5个因素对发酵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发酵工艺条件为:鱼粉中辅料质量分数1%、接菌量6%、发酵温度30℃、发酵时间96 h、全程有氧发酵。在此发酵条件下,发酵产物的总氮含量为(3 462.67±50.45)mg N/100 g。经真空冷冻干燥浓缩后,鱼粉中含粗蛋白的质量分数为61.59%,达到国家一级品标准。  相似文献   

5.
利用从茶菌中分离纯化的4个优势菌株构建人工复合菌剂。通过单独培养和不同复合方式培养的比较,确定菌株在茶菌发酵和菌膜形成中的作用;采用高效液相色谱、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质谱联用等方法分析茶菌发酵过程中主要生化成分变化;经历多次传代接种后,采用人工分离和宏基因组分析相结合分析菌群组成和稳定性。结果表明:供试的4个菌株中,葡糖醋杆菌J5(Gluconacetobacter sp. J5)是产生纤维素和菌膜的核心菌株。混合菌株组合C3C5C6J5发酵后在菌体生长、糖利用、发酵液pH值、总酸度和茶多酚含量等指标与自然发酵相似。经历6代转接后菌群稳定,复配的菌株在人工菌群中均为优势菌株。表明从天然茶菌饮料中分离纯化功能菌株,通过菌株复配构建稳定的人工发酵剂可行,为茶菌的标准化工业生产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发酵菌种对苹果渣发酵饲料中蛋白酶活、纤维素酶活以及总酚含量的影响。以未接菌的固态发酵培养基作为空白对照,通过单一菌种、双菌组合、菌种比例发酵试验,采用比色法对发酵产物进行蛋白酶活、纤维素酶活及总酚含量分析。结果表明:产朊假丝酵母HJ1和黑曲霉HF3组合是优选菌种配伍,接菌比例为1∶1时,发酵产物中蛋白酶活(742.40±56.77)U/g,纤维素酶活(64.31±3.19)U/g,总酚含量达(5.89±0.47)g/kg,与对照组相比分别增加了207.32%,947.45%和86.00%。适宜菌种比例的双菌发酵对于提高苹果渣发酵饲料中蛋白酶活、纤维素酶活以及总酚含量有显著作用(P<0.01)。  相似文献   

7.
以加工型黄瓜为主要原料进行自然发酵和接种发酵,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发酵和自然发酵的还原糖消耗总体呈现递减趋势,但接种发酵过程中前30 d,还原糖含量呈现上升趋势,发酵至120 d时,还原糖含量分别降至2.5 g/100 g、3.0 g/100 g;总酸测定试验结果表明,接种发酵黄瓜样品中产酸速度明显高于自然发酵黄瓜样品,当发酵至90 d时,自然发酵样品中总酸含量为4.14 g/kg,接种发酵样品中总酸含量为5.75 g/kg。采用固相微萃取结合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采集并分析发酵黄瓜中挥发性成分,共检出52种挥发性成分,其中接种发酵与自然发酵共有的挥发性成分30种,与自然发酵相比,接种发酵黄瓜样品中新增挥发性成分共15种。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明有益菌对联苯菊酯农药残留晒青毛茶固态发酵中茶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影响,以期为普洱茶固态发酵工艺的优化及普洱茶农药残留安全性标准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技术分析鉴定了不喷联苯菊酯不接菌、不喷联苯菊酯接酿酒酵母菌、黑曲霉、产黄青霉,喷施联苯菊酯后不接菌、喷施联苯菊酯后接酿酒酵母菌、黑曲霉、产黄青霉8种固态发酵处理下普洱茶茶多酚类物质含量。结果表明联苯菊酯农药的喷施使茶多酚类物质的含量极显著低于喷药前(P <0.01);喷联苯菊酯后接菌的发酵样中各时期茶多酚类物质含量极显著低于不喷联苯菊酯接菌的发酵样(P <0.01),极显著高于喷施联苯菊酯不接菌的发酵样(P <0.01)。联苯菊酯农药残留给普洱茶的滋味和安全带来不良影响,有益菌的利用可以降低茶多酚类物质含量的减少,为普洱茶的品质改善和安全性提供保障。  相似文献   

9.
选取鸭腿肉为原料,以植物乳杆菌和酿酒酵母菌为发酵剂,开发发酵鸭腿产品,测定其理化指标,并对其贮藏品质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工艺条件为接菌量2%、植物乳杆菌-酿酒酵母菌菌种配比1∶2、发酵时间24 h、发酵温度30℃。此工艺制作的发酵产品的p H值、大肠杆菌、亚硝酸盐、组胺和过氧化值均在国家标准要求范围内。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发酵鸭腿感官评分逐渐下降,硫代巴比妥酸值和挥发性盐基氮逐渐增加,但不接菌组下降和增长的幅度均大于接菌组。接菌组的菌落总数、亚硝酸盐含量于贮藏0~30 d增加,于30~50 d减少,不接菌组则持续上升。接菌组生物胺在贮藏前期均呈上升趋势,色胺、尸胺、酪胺、亚精胺于贮藏30 d后下降,苯乙胺、腐胺和精胺于贮藏40 d后下降,而不接菌组总含量逐渐上升。综上所述:混合发酵剂的添加可以提升产品口感,随着贮藏期的延长,接菌处理能显著抑制产品感官的劣变、脂肪氧化以及不良生物胺的产生。该研究为发酵产品的创新性研究提供了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0.
以来自于自然发酵蔬菜的三种乳酸茵为黄瓜发酵菌种,通过控制发酵过程的条件,探讨其理化性质变化及微生物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黄瓜在纯茵接种恒温(38℃)发酵过程中,其pH逐渐降低,总酸度增高,黄瓜中总糖的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而减少,在发酵约70.5h后趋于稳定而达到发酵终点.该发酵过程黄瓜中亚硝酸盐含量少,亚硝峰出现较快(约70.5h左右),118.5h后已经下降到很低;在发酵过程中杂茵的生长繁殖被抑制,发酵后期大肠茵群数降到很低;发酵黄瓜中Vc损失小于30%.  相似文献   

11.
利用直投式乳酸菌粉发酵制备黄瓜泡菜。研究不同菌粉添加量下黄瓜泡菜发酵过程中的pH值、亚硝酸盐含量、盐度、酸度、色泽、菌落总数的动态变化,并应用模糊综合评判法筛选较优发酵工艺条件。结果表明:随着发酵时间的延长,黄瓜泡菜液中pH值逐渐降低,酸度逐渐增加;黄瓜中盐度先增加后稳定,色泽逐渐变浅,亚硝酸盐含量先增加后下降并趋于稳定,且其最高峰值远低于GB 2714—2003规定的亚硝酸盐小于20mg/kg的要求。感官分析表明:添加0.4%的乳酸菌粉发酵24h条件下制作的黄瓜泡菜感观分值最高。直投式乳酸菌发酵可有效地缩短黄瓜泡菜发酵时间,可广泛应用于方便型泡菜的生产。  相似文献   

12.
以黄瓜与鲜牛奶为原料,利用保加利亚乳杆菌(Lactobacillus bulgaricus)对黄瓜牛奶复合物进行发酵。并对发酵液的pH值、总酸、总糖、总酚、乳酸含量和抗氧化性进行分析。同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对发酵液的挥发性成分进行分析。采用的发酵工艺为黄瓜汁∶纯牛奶=7∶3(V/V),保加利亚乳杆菌接种量0.01%,初始pH值6.1,发酵温度37 ℃,发酵时间3 d。在此工艺下对提取的样品进行分析,测得发酵乳的总酸含量为50.5 g/L,总酚含量为0.165 mg/mL,其羟自由基清除率达87%,DPPH自由基清除率达85.12%。总抗氧化能力最高与0.85 mmol/L的Trolox的抗氧化能力相同。发酵液的挥发性成分中,烷类化合物(68.40%)和酯类化合物(10.61%)含量较高,酸类化合物(5.03%)和酮类化合物(0.98%)含量较低。  相似文献   

13.
浓香型酒醅发酵过程中乙醇和总酸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采用连续流动化学分析仪分析窖池不同空间位置的酒醅中乙醇、总酸两个指标在发酵过程中的变化规律,结果发现:发酵前35d,乙醇的含量呈上升趋势,发酵中期,乙醇含量基本保持平稳,且窖池上、中层酒醅乙醇含量相对较高,后期略有下降;发酵前42d,酒醅总酸含量总体上呈缓慢上升趋势,42d~63d,总酸含量急剧增加,下层酒醅中的总酸含量上升最快,到了发酵后期,总酸含量基本稳定.  相似文献   

14.
选用两种酿酒酵母进行霞多丽干白葡萄酒发酵试验,酒精发酵过程中对发酵液的还原糖、可溶性固形物、总酸含量及香气物质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两种酿酒酵母发酵过程中发酵液的还原糖和可溶性固形物均呈下降趋势,总酸含量均大于葡萄汁总酸含量;葡萄汁和发酵液中共检测出68种香气物质。相比于葡萄汁,酵母LA-DE和LA-PE发酵时发酵液中醇类、酯类、酸类、萜烯类和酚类物质含量随发酵时间延长逐渐增加,而醛类物质逐渐减少;其中酯类物质含量增加显著,发酵结束时分别为22.79 mg/L和14.57 mg/L。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发酵过程中香气物质在前3 d变化较为明显,两种酵母发酵液在第1天、第3天、第9天香气物质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15.
Z. Lu    H.P. Fleming    R.F. McFeeters   《Journal of food science》2002,67(8):2934-2939
ABSTRACT: The composition of pickling cucumbers varied with fruit size, which affected buffer capacity, sugar utilization, terminal pH, and texture of the fermented fruit. We found that as cucumber size increased (from less than 27 to 51 mm in dia), malic acid, pH, buffer capacity, and dry matter content decreased, and glucose and fructose contents increased. Fruit firmness and bloater damage were greater in large than in small, fermented, whole cucumbers. Blanching (75 °C, 30 s) had little effect on the fermentation and prevention of bloater formation in finished products, regardless of fruit sizes. It was demonstrated that cucumber juice can serve as a model system for studying the metabolic, but not the physical (texture, bloater damage), consequences of lactic acid bacteria chosen as starter cultures for cucumber fermentation.  相似文献   

16.
以骏枣果酒为原料发酵果醋,对发酵过程中营养品质指标变化及发酵前后挥发性成分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36~72 h期间为发酵产酸的主要时期,发酵过程中共检测到醋酸、草酸、柠檬酸、乳酸、琥珀酸、苹果酸6种有机酸,发酵后果醋中醋酸和琥珀酸含量分别为发酵前的15倍和3.7倍,乳酸和草酸含量则显著性降低,总酸味强度是果酒的6.17倍。发酵过程中总酚含量不断下降,维生素C含量先下降后趋于稳定,DPPH自由基清除率和总抗氧化能力显著升高。醋酸发酵前后共检测到挥发性成分65种,其中果醋检测到39种,相比果酒减少8种,果醋中酯类物质相对含量最高为37.42%,其中乙酸乙酯和乙酸异戊酯为主要的酯类物质,其次是酸类物质相对含量为30.6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