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食醋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传统的调味品之一,深受群众喜爱。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人民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对食醋的需求也逐年增大,我们从事调味品生产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食醋酿造中,结合本省市、本地区条件,从生产实际出发,不但对大中型酿醋工艺进行研究,而且更应加快小区县酿醋技术的改革步伐。因此,针对这些企业提出一点酿醋有关的技术问题进行商榷,是很有  相似文献   

2.
为了比较准确地把握浙江玫瑰醋发花阶段醋醅微生物的消长规律,以杭州酿造食品有限公司正常的天然酿造缸为试验缸,跟踪发花过程取样,对大缸醋醅中不同空间位置的微生物消长情况进行动态分析,初步弄清了浙江玫瑰醋发花阶段不同层面上微生物数量的分布和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3.
《酿酒》2016,(2)
在传统固态白酒酿造过程中,微生物对白酒的产量、品质、风味起着至关重要作用。以香型为出发点,对近年来浓香型、酱香型、清香型三大主要香型以及其他香型白酒生产过程中酒醅微生物的主要研究情况进行概述,有利于从微生物的角度理解白酒的发酵本质。  相似文献   

4.
为探究酱醅与豆酱微生物之间的关系,以两份自然发酵酱醅和一份工业发酵酱醅为对象,应用Miseq测序对酱醅及其发酵豆酱进行微生物测序分析。结果表明:在门水平上,酱醅和豆酱的优势菌门都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在属水平上,酱醅与豆酱中的优势真菌都为青霉菌(Penicillium)和毛霉菌(Mucor),但优势细菌的组成不同,其中两份酱醅样品(LK和SK)的优势菌属为芽孢杆菌(Bacillus)和乳杆菌(Lactobacillus),另一份酱醅样品(FK)的优势菌属为乳杆菌(Lactobacillus)、枝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短乳杆菌(Lactobacillus brevis);在后期发酵过程中,虽然不同样品发酵前期细菌的群落组成不同,但随着发酵的进行,优势菌都为四联球菌(Tetragenococcus)。本研究阐明了酱醅与豆酱之间的微生物关系,为豆酱发酵过程控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5.
郭娟 《中国酿造》2013,32(9):116
白酒固态发酵环境开放,多种微生物共同作用以决定白酒的香型及好坏.对固态发酵中微生物群落的分析可以进一步了解白酒的形成过程,微生物的分离鉴定方法就显得尤为重要.该文主要介绍了固态发酵酒醅中微生物的主要分离鉴定方法,论述其原理并讨论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为掌握枣醋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生长变化规律,文章以残次枣及大米为原料生产枣醋,采用大缸固态发酵,研究不同时间、不同部位微生物分布和数量变化规律.试验结果显示:酵母菌、乳酸菌和醋酸菌在发酵过程中总体呈现先增长后逐渐消亡的趋势.酵母菌和乳酸菌前5天迅速增殖,之后酵母菌逐渐减少而乳酸菌略微增长后开始消亡,醋酸菌前3天增长迅速,之后缓慢增长并以产酸为主,13天以后逐渐消亡.受温度、氧气含量和pH值等条件的影响,醋醅上层和中层微生物数量较多,适合菌的生长.  相似文献   

7.
对镇江香醋醋醅中分离的功能微生物——环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irculans)的发酵特性进行研究。通过耐醇性实验发现这株环状芽孢杆菌可以耐受6%的乙醇,在乙醇含量大于6%时菌体生长明显受到抑制。通过耐酸性实验发现该菌在pH大于4时菌体基本正常生长,但是pH小于4时菌体生长明显受抑制。通过对醋醅环境的模拟发酵试验发现,当醋醅浸取液的比例在20%~40%时,环状芽孢杆菌生长良好,并能促进酸性物质的产生,同时也能促进游离氨基酸和挥发性物质的产生。  相似文献   

8.
本分析了固态发酵工艺食醋中微生物各咎酶的生化作用及对食醋风味和品质的影响。以米醋生产为例,介绍了主要微生物及酶的作用环节,利于科学设计食醋酿造的工艺流程。  相似文献   

9.
从自然发酵固态醋醋醅样本中筛选并鉴定获得能同时产生淀粉酶、蛋白酶的菌株16株,在酸性条件下均有不同程度的生长与产酶性能。其中,中村芽孢杆菌(Bacillus nakamurai)k11在pH 3.0的酸性条件下能生长且能保存80%以上的酶活,用LB培养基培养48 h后,乙偶姻含量为47.71 mg/L。在固态食醋发酵初期接种中村芽孢杆菌k11,所得食醋的总酸、氨氮、不挥发酸含量等均有明显提高。通过3轮重复应用实验,可知食醋出醋率分别提高5.40%、5.05%及8.40%,所得食醋乳酸、苹果酸占比提升,草酸含量降低,游离氨基酸总量提升了71.52%,且半胱氨酸明显提升,食醋中醇类、酯类、酮类、吡嗪类、酚类物质的含量均有明显提升。研究结果表明,将中村芽孢杆菌应用到固态食醋发酵过程中,可提高出醋率,降低生产成本,并在一定程度上提升食醋的口感,对于提升传统发酵调味品的生产效率及产品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固态发酵酒糟醋与传统醋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固态发酵工艺生产酒糟醋,不仅能节约粮源,而且生产出来的酒糟醋在色泽、口感、理化指标、卫生标准等方面均符合国家食醋的标准,并且酒糟醋与传统食醋相比具有更好的食用价值,同时具有抑癌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低盐固态发酵工艺酱醅中微生物区系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山东省有代表性的4个酱油生产厂家的酱醅为实验材料,对低盐固态工艺发酵过程酱醅中的细菌,酵母菌和米曲霉的数量变化,优势菌群进行了系统分析,对细菌和酵母菌进行了菌种鉴定。同时,对酱醅中细菌和酵母菌所产生的蛋白酶和淀粉酶活性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3.
目前,国内酱油的酿造绝大多数厂家均采用低盐固态发酵工艺。由于发酵温度高、周期短,所以酱油质量低,风味欠佳。为了进一步了解和探讨此工艺的酿造机理和最佳酿造条件,我们有针对性地选择了济南酿造二厂、济南红星酿造厂、济南红升酱菜厂和青岛第一酿造厂为试验厂,全面对酱醅中的微生物区系、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浙江传统玫瑰醋生产用草缸盖晾晒前、后以及醋醅"发花"过程中微生物的变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晾晒前、后各种微生物的数量发生显著变化;晾晒工艺能显著改变草缸盖中微生物的分布,使苹缸盖各部住微生物的绝对数量和各种微生物的比例趋于稳定.通过对"发花"阶段微生物消长情况的分析发现,"发花"前期以霉菌为主,中、后期以酵母菌和细菌为主.霉菌的最大含量可达1×106CFU/g,酵母和细菌的最大含量分别为1×107CFU/g和1×108CFU/g.表面和内部醋醅微生物数量差异大.在整个"发花"阶段,表面霉菌数多于内部霉菌数.细菌、酵母菌数量在"发花"前期,表面的多于内部的;在中、后期,内部的多于表面的.  相似文献   

15.
醋醅在转入醋酸发酵时,一般将封的醋醅打开翻醅开始升温,酒精由于醋酸菌的氧化作用逐渐地产生醋酸。但有的醋醅随着温度的上升在醅子表层出现霉菌的污染,并有不良气味产生,醅子上长的霉菌白斑点带有粘性,严重者随醅温的上升布满整个醋酷表层.如果将生长霉菌的醋醅除掉后又会在醅子的表层长出一层,直致将醋醅报废。也有的在醋醅表层部份出现,并不严重,这是霉菌轻微的污染,这种醋醅随醅温的升高、酒精的氧化、醋酸的生成而霉菌不再生长,转入正常的醋化.通  相似文献   

16.
生淀粉酿醋、醋醅中高产醋酸菌的分离和筛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商业部下达的“提高完善生淀粉制醋工艺试验”课题研究中,我们为了了解固体酿醋过程中醋酸菌的变化情况,而进行了不同发酵时期的醋醅中的醋酸茵分离选优及鉴定,以期能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曝晒陈酿、常温陈酿、控温陈酿3种醋醅陈酿方式对赤水晒醋理化特征及功能性的影响,该研究对陈酿后醋醅中的总酸、还原糖、氨基酸态氮、可溶性无盐固形物、总酚、总黄酮含量、美拉德反应初级和中级阶段反应程度和体外抗氧化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37℃控温陈酿优于25℃控温陈酿和其他两种陈酿方式,且3种醋醅陈酿方式对赤水晒醋陈酿阶段品质的影响均有明显差异。陈酿周期结束后,37℃控温陈酿醋醅的总酸含量为3.31 g/100 m L,还原糖含量为0.68 g/100 m L,氨基酸态氮含量为0.26 g/100 m L,可溶性无盐固形物含量为12.21 g/100 m L,总酚含量为0.34 g/100 m L,总黄酮含量为0.33 g/100 m L。此外,美拉德反应程度和体外抗氧化活性均最强,且随着陈酿时间的延长均呈现上升趋势。该研究为赤水晒醋的品质改良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8.
醋糟产生量巨大,对其进行有效处理十分必要,厌氧消化是实现醋糟资源化、减量化的重要途径。采用全混式反应器构建高固态连续式厌氧消化体系对醋糟进行厌氧发酵处理,研究不同有机负荷(organic loading rate, OLR)条件下,醋糟厌氧消化产气性能、中间代谢产物变化情况及微生物群落结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在OLR为6.06 g/(L·d)条件下表现出最佳的消化性能,沼气产量和甲烷产率分别达423 mL/g和226 mL/g,细菌门水平上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相对丰度分别为45.6%和53.1%,4种与木质纤维素代谢有关的菌属相对丰度分布均匀,有利于形成各种代谢途径促进底物高效水解。古菌解析检测到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和甲烷八叠球菌属(Methanosarcina)构成主要优势菌属,氢营养型和混合营养型产甲烷途径协同作用。系统稳定运行时总氨氮(total ammonia nitrogen, TAN)和挥发性脂肪酸(volatile fatty acids, VFAs)质量浓度分别维持在2 g/L和9 g/L左右...  相似文献   

19.
张和笙 《酿酒》1996,(3):25-28
温度对半固态发酵法小曲酒生产微生物及酒醅化学成分的影响张和笙(福建厦门酿酒厂)小曲酒生产历史悠久,主要盛产于广东、广西、福建、台湾、四川、云南、贵州及江西南部等南方各省。其生产方法依糖化发酵工艺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分为先培菌糖化后发酵的半固态发酵法;在...  相似文献   

20.
崔海灏  崔靖靖 《酿酒》2013,(6):74-76
对十里香酒醅发酵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微生物、风味物质以及酶活力进行了研究,利用气相色谱(GC)分析方法,跟踪测定酒醅中风味物质的变化。结果表明:酒醅中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直接影响着风味物质及酶活力的变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