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排气消声器的声学特性研究及其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某发动机消声器的消声量,文章依据传递矩阵法对该消声器进行结构的优化改进,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文章依据推导得出的改进后的传递矩阵公式,对某发动机消声器及其改进模型进行建模,对其内部声学问题进行了理论研究和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改进方案三的消声器结构可有效增加声波的反射,增大声能的损耗,使传递损失提高15dB,验证了改进后消声器消声性能的改善情况。  相似文献   

2.
空气动力学性能和声学性能是用来评价抗性消声器优劣的主要指标。针对管道消声中常用的抗性消声器,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方法模拟三种不同结构抗性消声器内部流场的压强分布特性,获得抗性消声器的压力损失,并与半经验公式的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分析不同结构抗性消声器的空气动力学性能以及半经验公式法的适用性;利用声学有限元方法对三种结构抗性消声器的传递损失进行计算,定性地分析和验证三种抗性消声器的声学性能。研究结果可为抗性消声器的结构优化设计和综合性能的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用发展的双倒易边界元法考察了气流对双级膨胀腔消声器消声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较高马赫数亚音速流的影响不可忽略。同时总结了内插管数量,进口位置和导流环结构对消声器传递损失的影响规律,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消声器结构很难利用纯粹的理论方法算出正确的结果.利用声学软件SYSNOISE计算消声器的传递损失,并研究了扩张比、插入管深度等因素对消声效果影响,为消声器的设计、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汽车消声器声学性能及流场特性数值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声学分析软件SYSNOISE及计算流体力学软件FLUENT建立了某一SUV汽车所装配的消声器有限元模型,计算分析消声器的消声特性和流场特性,得到消声器的压力损失预测值和传递损失,经与试验值对比,模拟计算的结果真实可靠。  相似文献   

6.
摘要:吸气消声器主要用于减弱制冷剂吸入压缩部分时产生的进气噪声。针对目前用于往复式压缩机吸气消声器消声频带窄,中高频消声效果不佳的特点,设计出一种多腔室组合的消声器,综合考虑消声器的声学性能和流体特性。在Pro/E中建模完成后,导入ANSYS ICEM CFD中划分网格,在声学仿真软件中分别对最初和新设计后的消声器进行声学仿真。比较两种消声器的传递损失,数值仿真结果显示,新设计的消声器低频消声效果有所降低,中高频消声效果良好,整体消声量提高。最后在 Fluent中仿真消声器的流体性能,以压力损失作为衡量流体性能的标准,得出在设计消声器时,不能为了提高声学性能设计过多的腔室。  相似文献   

7.
针对消声器性能测试需在发动机或台架上进行,不方便且成本大的情况,研制一种内燃机排气消声器试验系统。首先阐述该系统的工作原理和系统各组成部分,对试验系统进行声学特性和振动特性分析,然后以分流气体对冲消声单元为对象,采用CFD方法对其计算5种不同入口速度下对应的出口速度,并与用本试验系统实测的数据进行对比验证。结果表明:试验系统的噪声源、气流源均可满足试验需求;试验系统隔声罩隔声效果明显;试验系统音箱隔声罩在噪声和气流同时开启的工况下z轴方向的振动最大,峰值为0.44 g,试验时不会引起试验台共振,也不会对试验设备造成明显的影响。CFD方法计算结果与实测结果基本一致,证明了试验系统设计的正确性,可以满足消声器的测试需求,而且该系统制作成本低、结构简单紧凑。  相似文献   

8.
船用柴油机排气消声器性能试验台的平均声压级可达100dB(A)以上,必须采取降噪措施。设计了一种新型装卸式隔声罩,它由新型蜂窝板结构和新型泡沫吸声材料组成。初步试验结果表明隔声罩可使试验台的平均声压级降至82dB(A)以下,具有良好的降噪性和阻燃性,安装拆卸方便,可以为其它结构的隔声设计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9.
传统的消声器声学性能计算和实验测量都是在消声器进出口管道作为平面波声场的条件下进行,当进出口管道内出现有高阶模态激发的三维声场时,这些计算方法和实验测量方法就不再适用。由此,采用消声器进出口管道内加径向隔板的方法来计算消声器的声学性能,当原来管道声场中出现高阶模态时,仍然可以用平面波方法计算消声器的传递损失。应用该方法对进气滤清消声器进行传递损失数值计算,在原来进出口管道的平面波声场范围内,计算结果与传统方法计算结果均接近实验的测量结果,验证了该方法预测消声器声学性能的可行性。进而在所设计的消声器中频声学性能实验测试台架上,用声波分解法对阻性消声器进行传递损失测试,实验测量结果和有限元仿真结果也吻合良好。  相似文献   

10.
排气消声器声学及阻力特性数值仿真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某一轻型卡车所装配的消声器,利用声学软件SYSNOISE对消声器声学性能进行数值仿真计算;利用计算流体动力学软件FLUENT对消声器的阻力特性进行数值仿真计算。模拟结果清楚地反映了消声器内的流场和声场的情况,结果表明数值方法能准确的模拟排气消声器的性能。通过仿真模拟,综合考虑消声器内部的声学性能和空气动力性能,表明运用数值方法预测排气消声器的阻力及声学性能在工程中是有效的,为消声器的改进设计和优化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1.
摘 要:基于双传声器传递函数法,发展了一种采用传声器间距组合的消声器气流再生噪声测量方法。通过对三种取样管声场和流场分析,重点比较了其导流透声效果,分析表明选取的取样管能真实反映主管道内的声压,且导流透声结构对主管道内声场和流场的影响较小。在无气流条件下,试验验证了声场仿真计算的结果。在设计的试验台上对一穿孔管消声器测试表明:研究的测量方法以及研制的试验台能够较准确的测试消声器在不同气流速度下的气流再生噪声。  相似文献   

12.
汽车排气消声器仿真方法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目前四种消声器仿真方法的特点进行了综述,分析了各种方法的优点和局限,并详细探讨了代表目前消声器仿真发展方向的基于一维计算流体力学仿真方法。在以上工作基础上,利用GT-POWER软件的消声器分析功能,针对某型国产微型客车排气消声系统进行了计算分析,得到了排气消声系统的传递损失特性。对比实验测量装有和未装排气消声系统的频谱特性,说明基于一维计算流体力学的仿真方法具有较好的仿真精度。  相似文献   

13.
针对单缸柴油机排气消声器在中低频段消声效果不理想的问题,提出一种新的消声器结构优化方案.首先,利用Virtual.Lab和Fluent软件进行消声器声学优化以及流场优化.然后对两种消声器动力性能进行对比分析,并通过功率损失试验和插入损失试验对比分析优化前后的消声器.仿真结果表明,优化后的消声器在中低频段消声效果优于原消...  相似文献   

14.
发动机排气噪声测量方法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于在普通实验室条件下纯排气噪声的测量受到背景噪声的干扰,难以获得准确的测试数据,本文提出了两种实用有效的发动机纯排气噪声测量方法,设计了一种圆柱形隔声罩,对发动机外特性曲线上的纯排气噪声进行了试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本实验装置可行;发动机纯排气噪声强度随转速升高而增大,中高频噪声比例也随之加大;发动机纯排气噪声与背景噪声是相干声波,根据相干声波叠加原理计算出的纯排气噪声与实验值较为吻合,验证了两种测量发动机纯排气噪声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5.
抗性消声器消声模型及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建立消声系统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对常见的抗性排气消声器的结构分析,将基本的消声元件分为7种,在考虑均匀流和线性温度梯度的前提下,推导它们的传递矩阵和抗性消声器的消声模型,并进行模拟仿真研究。  相似文献   

16.
根据管道一维平面波理论对非同轴穿孔消声器,建立声学控制方程。方程解耦后,使用传递矩阵法,求取消声器的总传递损失值,仿真分析各结构参数对传递损失的影响;并对实际消声器进行测量,验证仿真预测的结果,为进一步完善消声器的设计提供相应的依据。  相似文献   

17.
张雷  朱继梅 《振动与冲击》1995,14(2):21-25,52
本文对QD型往复式压缩机的降噪进行了深入的理论分析和实验研究,提出了附加TKB型消声器、改变压缩机内腔声学固有频率、双向进气等措施。在改进由德国引进技术生产的冰箱压缩机的降噪性能研究中,证明上述措施在不同程度上都取得了令人满意的降噪效果。  相似文献   

18.
气流影响下的插入管消声器声学特性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管内气流流速10 m/s-100 m/s范围内,对长径比L/D=3.98的插入管型抗性消声器内部和外部声学特性进行了实验研究。探讨了气流流速大小和消声器结构参数的变化对插入管消声器声学特性的影响,并结合腔内气流涡模态,腔体声学模态和尾管声学模态对插入管消声器的声学特性机理进行了分析。实验及理论分析表明,气流流速对消声器内外声学特性均有明显的影响。气流影响下的插入管消声器声学特性与消声器腔体的声学模态和尾管的声学模态关系密切,而消声器腔内气流再生噪声的涡模态对其声学特性影响不大。  相似文献   

19.
利用辅助消声器对汽车消声器的异响“噗噗声”进行试验分析,并对原消声器提出结构优化解决方案,解决了“噗噗声”问题,同时排气管口的噪声水平也得到了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