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方素  夏晟 《建筑技艺》2021,27(3):30-34
当前城市更新中的土地资源约束日益凸显,从外延拓展走向内涵提升、从粗放走向精细的城市发展模式成为一种必然.通过回顾城市空间立体化的相关研究,以广州琶洲西区城市设计为例,从土地利用、综合交通、公共空间和绿化空间四个维度进行剖析,指出集约紧凑的城市空间立体化发展模式是以营造弹性和地方特色空间体系为目的,采用城市设计手段与精明开发模式解决土地资源紧缺与城市发展需求矛盾的过程.案例聚焦空间立体化的城市设计方法,阐释集约紧凑的空间立体化模式,最终为高强度地区的城市设计实践提供经验借鉴与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2.
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持续膨胀带来的城市生存空间紧张已成为制约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城市立体化发展是在城市空间发展维度上寻找突破口的全新模式。笔者对立体化城市发展概念、空间拓展方式、发展历程和立体化城市发展的吸引力进行了系统的梳理,结合上海外滩综合改造工程深入分析其立体化规划理念、原则、设计和改建方案,为立体化城市建设的实践提供了具有参考价值的范例。立体化城市发展能够集约化利用土地资源,释放公共空间,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高城市生活水平,是未来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种重要趋势。  相似文献   

3.
王震  程然 《建筑与文化》2022,(3):154-155
建筑与规划设计一直在思考如何应对各类自然灾害对城市的破坏。2020年初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疫情作为当下的一个重要历史节点,让全球多国进入了“暂停”模式。现代城市的高密度与人口的高流动性已无法避免,目前的难点在于城市中心区紧凑型复合功能的垂直城市模式如何在疫情来临时快速“反应”。文章以基准杯2020建筑设计竞赛参赛作品为例,提出居住空间立体化、公共空间立体化等策略,以期为新型人居设计提供更多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指出传统平面模式城市的利弊,分析了影响城市的主要因素,提出将部分城市功能设施置于地下,实现未来城市“立体化”建设的构想。认为未来城市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人口众多、劳动生产率高、社会集约化程度高。在高科技的支持下从平面向空间发展,同时满足人类生活、自然生态等方面的需求,有效地开发利用城市空间资源,提高空间质量,增强城市防灾抗毁能力,实现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合理密度、完全生态化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建设立体化发展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5.
城市空间的立体化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鹏 《华中建筑》2000,18(3):81-84
文章通过对城市空间立体化发展的理论、实践、经济和技术基础、意义等进行分析,总结出国内外城市空间立体化开发的主要手段以及相关问题的解决方法,并进而提出,因地制宜地发展立体化城市空间,是中国城市建设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商业中心区功能高度复合、空间高度集聚,其发展要求建立舒适的全步行系统、空间垂直发展。地下空间的立体化发展机制是利用地下交通空间带动“地下商业、休闲、娱乐”功能发展,增强城市空间之间的联系使之达到功能混合、空间集聚、交通网络化的目的。商业中心区地下空间城市设计的关键在TOD模式导向下以轨道交通为“发展轴”,与其他区域或中心联系;以轨道站点为“发展源”、地下步行网络为“发展流”、地下车库为“发展块”,将机动车交通全部放入地下,构建片区化、网络化、立体化、简洁化的地下空间形态,建立轨道影响区内的全步行系统及立体步道网络串联公共空间、娱乐空间、商业空间,促进商业中心区的立体集约化发展。  相似文献   

7.
城市发展正面临着城市空间资源紧缺和城市生态环境恶化等城市问题,城市立体化理论的提出对于缓解和解决此类城市问题有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在介绍城市立体化的发展历程及优势、提出城市立体化战略实施的必要性及其目标定位的同时,重点论述了城市立体化战略的主要内容:构建城市立体式的交通系统;构建城市立体式生态景观;推动城市综合体建设;城市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构建城市立体式节点。最后尝试性地提出以城市立体化发展的立法探索和生态化设计方法的应用为主要内容的城市立体化构建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8.
黄灏 《福建建筑》2013,(2):22-24,65
当代城市空间形态正朝向系统化、立体化渐进,一种开放的城市与建筑共通的场所观念被人们所接受。处于城市空间中的建筑界面设计,就是处理建筑和城市空间的关系。本文提出,对于建筑界面设计,我们不能仅仅是满足建筑自身功能需求,还应该更多给予公共价值层面的考量,注重建筑空间和城市空间公共性的整体考虑。  相似文献   

9.
李金伟 《城市建筑》2013,(10):277-277
本文通过环境心理学,分析了城市高密度空间环境发展对城市个体产生的影响,提出了解决城市高密度空间环境发展问题的有效途径,即城市三维立体化系统。  相似文献   

10.
城市的出现,是人类社会走向成熟和文明的标志。然而,城市发展所产生的地面空间严重不足使得开发利用地下空间成为必然选择。城市地下的开发在城市建设立体化,解决交通问题等方面显示出了优势。为了更好的进行城市地下开发,可以借鉴欧洲,北美,日本等国城市空间开发利用的模式和经验,结合我国实际,使地下空间这一宝贵资源得到充分的利用。  相似文献   

11.
未来"立体化城市"的安全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指出传统平面模式城市的利弊,分析了影响城市的主要因素,提出将部分城市功能设施置于地下,实现未来城市"立体化"建设的构想.认为未来城市必须面对和解决的问题:人口众多、劳动生产率高、社会集约化程度高.在高科技的支持下从平面向空间发展,同时满足人类生活、自然生态等方面的需求,有效地开发利用城市空间资源,提高空间质量,增强城市防灾抗毁能力,实现城市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从而实现信息化、网络化、合理密度、完全生态化的目标.因此,我们必须充分合理利用城市地下空间资源,建设立体化发展的生态城市.  相似文献   

12.
《城市环境设计》2010,(4):302-307
作为2006年建筑设计竞赛的一等奖方案,江苏省美术馆新馆建筑从城市空间的多层面与其处的历史性场所发生联系。美术馆的主入口朝向城市广场“大行宫市民广场”,相互交错的两个建筑体量美术馆两侧大街——被称为革命大道的中山路,和被称为文化大道的长江路,形成了重要的城市标志。  相似文献   

13.
城市高密度发展,公共绿地空间逐渐趋向立体化,绿色屋顶成为重要的社会活动场所,具有调节生态、活动聚集、城市美化等社会功效,主要分为花园型、组合型、草坪型、餐饮型、室外活动型、自发活动型、美化型7种,并常设立于高密度城市主要的5类建筑(居住、商业、旅游、办公、科教文卫)中。然而,绿色屋顶的使用功能常与建筑类型不匹配,有些绿色屋顶与建筑之间无法顺畅地连接通达,还有部分绿色屋顶的使用率不高,导致其社会功效无法充分发挥。基于上海市黄浦区的286个已建成绿色屋顶的大数据分析,通过对绿色屋顶“功能耦合”“空间连接”与“使用活跃”的三大社会功效的探索,提出5类建筑可以更好地发挥高密度城市绿色屋顶社会功效,减少人居活动空间压力,促进城市结构立体化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当代,中庭空间作为空间枢纽广泛应用于各类建筑中,而伴随着建筑巨构化和城市立体化的时代背景,中庭空间因其特有的城市属性,越来越趋于朝着城市化趋向进行发展.中庭空间城市化形态主要表现在整合城市交通、延续城市文脉、作为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过渡等方面.本文通过对其形态分析,总结了中庭空间城市化设计手法,试图为当代设计师在新时代更好地运用中庭空间提供一些借鉴.  相似文献   

15.
城镇化及网络时代的到来,中国大城市的郊区化已经开始。许多城市不同程度地出现了部分城市功能由中心城区向城市外围扩散和转移的倾向,城市化快速发展和规模急剧扩张的形势下,城镇原有中心呈旧城化倾向并面临衰落。城市经济的发展和城市职能的多元化,现代城市中心区建设更加需要强调功能的完整性和城市、建筑一体化设计观念,“综合体”性建筑在这样的背景下成为可行的模式。这种模式具有提高城市土地的利用率,实现建筑的高效性、聚集规模效应等优势。根据对城市发展趋势的分析,以南宁某旧城改造的设计实践为例,探讨以“综合体”模式解决旧城改造的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16.
伴随着建筑和人口密度的不断升高,紧凑型城市中,立体化成为城市空间发展的趋势。在此背景下,城市综合体更加强调有限空间内复合更多功能的同时,通过空间设计实现多元价值,提升周边城市区域活力。该文从基面角度分析城市综合体空间特征,并基于城市空间立体化演变的逻辑,结合现有的城市综合体案例进行研究总结,提出了城市综合体空间环境的优化设计策略,即基面连接策略、地面化策略和协同策略,以促进城市综合体功能运行和价值实现。基于前期理论,本研究以成都市新都超线公园这一城市综合体项目为案例,通过Massmotion、Depthmap分析以及运用眼动仪设备,对其设计进行了定量的分析,验证了相关基面设计策略对于城市综合体的具体影响。  相似文献   

17.
随着城市发展进入新阶段,城市扩张放缓。为了促进城市地下公共空间的更好发展,城市开始向立体化和集约化方向迈进。城市的地下空间具有很大发展潜力,其中对既有城市广场绿地的地下空间进行开发,能解决交通拥堵与步行优化、用地紧张与公共空间需求、历史保护与城市更新、生态恶化与城市发展等城市发展的矛盾,同时两者结合开发,有互补优势。文章通过分析国内外案例,总结出不同类型的城市广场和绿地开发模式以及目前的开发趋势,为以后地下空间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聂微  马玉洁 《山西建筑》2010,36(33):59-60
从分析中国传统园林发展的困境入手,提出了“庭园立体化”的概念,并从空间、环境、城市交通的角度阐述了构建庭园立体化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以期通过将高层居住区底部空间与建筑空间,城市空间有效互动,创造出舒适、宜人的庭园环境。  相似文献   

19.
周士甯  冉展 《建筑创作》2022,(3):175-182
本文研究和追溯“2021年北京城市建筑双年展未来·家园及2020先导展多元·共生”展览空间的设计的方法论。展览空间的呈现反映了“城市建筑”的双年展定位。在空间策略上,这种临时性的场所设计,应用了城市设计的空间规划和“风貌控制”理念,是一种微都市主义的体现。2020先导展的整体空间设计以“九宫格”结合十字轴线作为空间模型,体现了北京城市空间的特点以及对未来双年展的展望,是双年展永久标志的具象化。展览内容包含了城市、建筑、科技、艺术等未来展览应具备的所有元素,以此体现“多元·共生”的主题。2021双年展以“柔性网格”延续了先导展的整体格局来容纳具有丰富多样性和差异化的内容。分展场之一——西单更新场则是从商场中庭的空间特点和临近长安街的区位属性获取了灵感,以“银河与星系”将空间划分为主题大街和独立空间。三个展览空间都是对北京城市空间的一种解析,并从中汲取了空间规划的策略,是从城市设计的方法转化到了展陈空间的城市建筑文化缩影。  相似文献   

20.
针对城市交通拥挤、地形限制等问题,以城市立体化发展为视角,探讨了立体城市发展的不同形态构成,分析了建筑设计和城市"立体化"的关系,并提出了相应的城市发展模式,指出立体化城市发展是未来城市空间和结构发展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