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4 毫秒
1.
关于蜂窝纸托盘性能的研究与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揭示和分析了我国新兴的蜂窝纸托盘出现的问题,重点讨论了影响蜂窝纸托盘质量的各种因素,并对现有各种蜂窝纸托盘提出了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几种蜂窝纸板的可比性试验,分别得出其强度值.在此基础上,经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及处理,做出了综合性能二维曲线,从理论和试验上得出蜂窝纸板具备的优势及综合性能最优时的厚度和内径.  相似文献   

3.
通过对几种蜂窝纸板的可比性试验,分别得出其强度值。在此基础上,经过对试验数据的分析及处理,做出了综合性能二维曲线,从理论和试验上得出蜂窝纸板具备的优势及综合性能最优时的厚度和内径。  相似文献   

4.
文章应用弹性动力学理论研究了蜂窝夹芯圆柱壳在冲击内压作用下的轴对称动态响应。首先,依据均匀化理论将蜂窝夹芯材料等效为均匀连续的正交各向异性材料;其次,把动态径向位移分解为准静态部分和动态部分,推导蜂窝夹芯圆柱壳动态响应的解析表达式;最后,用有限元模拟蜂窝夹芯圆柱壳在冲击内压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并与数值结果对比。研究结果表明,这种方法计算冲击内压作用下蜂窝夹芯圆柱壳的动态响应结果精确可靠。  相似文献   

5.
蜂窝结构有精巧、适用及节省材料等优点,其轴向承载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力学性能。以某型号电动车底盘部的甲板为例,研究菱形和圆形组合、三角形和六边形组合的新型蜂窝结构力学性能,对比其结构稳定性、轴方向的强度和刚度;基于Ansys workbench,通过改变壁厚,优化夹芯层整体的强度和刚度。结果表明,三角形和六边形组合蜂窝在轴向结构稳定性、整体的强度和刚度方面都要优于菱形和圆形组合的蜂窝结构。  相似文献   

6.
为分析复合材料夹层板面板的皱屈特性,本文首先讨论了弹性基础上反对称正交铺设层合板的稳定性计算。然后通过假定夹芯的位移模式,使夹芯的变形能与一等效弹簧系统变形能相等,求得夹芯的等效基础系数。最后,提出了一个对称皱屈载荷的计算公式。  相似文献   

7.
借助四点弯曲装置,对含有初始芯面脱焊缺陷的钢质蜂窝夹芯板开展了室温疲劳行为研究.载荷比为0.20,载荷水平在15% ~90%.通过考虑不同脱焊尺寸研究该类结构的失效,得到疲劳寿命S-N曲线和疲劳极限.利用曲线拟合和外推技术,得到疲劳阈值为105次不发生破坏的临界缺陷尺寸为7.04 mm.失效模式分析表明:当芯子和面层脱焊缺陷尺寸为30 ~40 mm时,较易发生脱焊区的整体横向断裂;缺陷尺寸为15 ~20 mm时,主要以脱焊尖端的蜂窝芯壁撕裂和坍塌为主.  相似文献   

8.
针对一种新型组合蜂窝结构(SCCH)开展研究,该结构将方形管与圆形管进行组合,充分发挥了圆形管的吸能优势和方形管的变形优势。通过试验与有限元仿真,对比了SCCH结构与传统圆形蜂窝结构(CH)在面内压缩的力学性能和不同应变时的变形行为。结果表明,SCCH结构的总吸能为0.198 kJ、平均压缩力为5.50 kN、初始峰值压缩力为6.80 kN、比吸能值为6.22 kJ/kg,均优于CH结构。此外,SCCH结构的比吸能明显高于其他常见的蜂窝结构,具有优异力学性能和吸能性能的SCCH结构,可为设计具有高吸能能力的蜂窝结构提供有益借鉴和设计基础。  相似文献   

9.
芯子开槽工艺对蜂窝纸板缓冲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解决蜂窝纸板初始缓冲性能差、干燥速度慢、易发霉等问题,对蜂窝纸芯采用开槽工艺处理,在不显著降低蜂窝纸板平压强度的前提下,尽可能地改善其缓冲性能。采用正交试验方法对30 mm厚蜂窝纸板进行静态压缩试验,以考察芯子槽形的宽度、深度和槽间距3个工艺参数对蜂窝纸板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采用槽宽2.5 mm、槽深3 mm、槽间距32 mm的开槽方式时,蜂窝纸板具有较优的抗压与缓冲综合性能。  相似文献   

10.
组合蜂窝纸板缓冲性能的静态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静态压缩试验,研究不同面积蜂窝纸板叠置组合的缓冲性能.阐述了组合的蜂窝纸板的静态压缩过程,试验表明组合的方式能改善蜂窝纸板的缓冲性能.同时还选择不同面积板组合情况进行对比分析,得出了板面积变化对整体缓冲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含穿透损伤复合材料蜂窝夹芯修补结构强度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复合材料蜂窝夹芯含损及修补结构,应用渐进损伤分析方法,在验证铝蜂窝渐进损伤方法有效性的基础上,分析含穿透损伤的复合材料蜂窝夹芯结构在拉仲载荷下的失效形式与剩余强度,并进一步研究其修补结构,发现采用双面非加衬挖补修补的修理方法可以恢复结构的大部分承载能力,从而为复合材料蜂窝夹芯结构修理容限的制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蜂窝夹芯结构的电磁、重量多目标优化设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用射线追踪法和有限元法计算蜂窝夹心结构的电磁特性和力学特性,用多目标优化方法求解考虑电磁特性及重量特性的复合材料蜂窝夹心结构最优结构参数。这对现代飞行器雷达罩的设计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蜂窝纸板与瓦楞纸板组合结构的缓冲特性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MTS810材料试验机上,对瓦楞纸板、蜂窝纸板及其组合结构三种材料进行了压缩试验,并将组合结构与另外两种材料的缓冲特性曲线进行比较,得出如下结论:组合结构兼具有两者的优点,对于小幅荷载和较大载荷都有良好的缓冲能力.  相似文献   

14.
炭化温度对蜂窝活性炭孔结构和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大同弱粘结性烟煤为主要原料,添加有机成型助剂和水制成塑性泥料,经过挤出成型、炭化、水蒸气活化得到煤基蜂窝活性炭.通过SEM,XRD,低温N.吸附和机械压缩等测试手段,研究了炭化温度对蜂窝半焦和蜂窝活性炭孔隙结构和机械强度的影响规律.实验结果表明:低温炭化得到的煤基蜂窝活性炭比表面积、总孔容和中孔的比例高,抗压强度低;高温炭化得到的煤基蜂窝活性炭比表面积、总孔容和中孔的比例低,而抗压强度较高.经800℃炭化、850℃水蒸气活化6 h,制得的蜂窝活性炭的比表面积为669m2/g,机械强度为13.2 MPa.  相似文献   

15.
将聚氨酯填充到蜂窝纸板的孔隙中制作了聚氨酯蜂窝纸板复合材料并对其进行静态压缩试验,进而对其吸能特性进行研究,并对影响复合材料的一些因素进行逐个分析,找到它们影响复合材料静态缓冲性能的内在规律.结果表明:复合材料的弹性极限(从0.224 0 MPa提高到0.542 2 MPa)和屈服应力(约为填充前的3~4倍)较单纯蜂窝纸板增长明显;单纯蜂窝纸板材料和聚氨酯蜂窝纸板复合材料的抗压强度和屈服应力随着蜂窝孔径的增大而减小,随着厚度增大略有提升,孔径对其力学性能的影响非常显著;复合材料吸能量较复合前2种材料大幅增加,约为复合前2种材料吸能量总和的1.85倍;吸能效率和理想吸能效率都优于复合前2种材料.  相似文献   

16.
周期性金属桁架夹芯板的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具有周期性桁架芯体的金属夹芯板是一种非常重要的超轻质结构.概要叙述了金属桁架夹芯板的几何模型和制备方法,重点介绍了金属桁架夹芯板力学性能在理论研究和实验研究方面的进展.分析了基体金属的性能、芯体的相对密度、芯体的拓扑结构、夹芯板的热处理以及芯体和面板的连接方式因素对夹芯板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对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7.
纤维类型对塑性混凝土基本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研究聚丙烯纤维、聚酯纤维、木质素纤维和玄武岩纤维对塑性混凝土工作、力学变形、抗渗等性能影响,发现塑性混凝土掺入纤维后:拌合物的坍落度、扩展度、泌水率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纤维的长度、吸水性及在混凝土中形成的网状结构对塑性混凝土工作性能影响显著;抗压、劈拉和抗折强度均有不同程度降低,纤维的填充作用超越了纤维与混凝土的黏结作用和纤维的吸水作用;变形性能明显改善,以聚丙烯纤维改善最为明显;相对渗透系数均有所降低,按降低作用由小到大依次为:木质素纤维、聚酯纤维、聚丙烯纤维和玄武岩纤维,纤维能在一定程度上阻止塑性混凝土内的原始裂缝,降低裂缝贯通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8.
通过分析沥青混凝土心墙防渗材料的特点和国内外研究现状,对沥青混凝土的制备要求和配比设计进行探讨.随后基于三轴试验,对沥青混凝土心墙进行研究,得出击实成型、静压成型实验结果,以及加载速率对沥青混凝土力学性能的影响.希望为今后水工建筑物沥青混凝土的配比和制备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9.
本文通过使家免在跑台上进行体力训练,研究应力水平对胫骨及股骨物理及力学性质的影响。试验动物分为慢跑组、快跑组及对照组,在经历十个月的体力训练后,切取股骨及胫骨试件,进行骨密度及断面面积测量,力学试验包括拉伸,四点弯曲以及静态和动态压缩。研究结果表明,经体力训练后,骨的断面面积明显增加,密度基本保持不变,某些结构力学参数有明显增加,但材料力学参数没有显著性差异,慢跑组与快跑组之间所有参数几乎无显著性差异存在。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木塑板在钢框架填充墙中的应用,首先对木塑板进行了抗压和抗弯试验研究,分析了板材的力学性能指标;然后采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这种木塑板进行模拟,验证模型的正确性.结果表明:木塑板虽是一种脆性材料,但它的抗压强度和抗弯强度能够达到工程要求,且具有良好的保温和防腐性能,因此研究木塑板填充墙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