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论人文为科学导向--兼论大学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代大学教育既需要实施科学教育,也需要进行人文教育。而人文教学居基础性地位,起导同作用,也就是人文为科学启示方向。这是因为:(1)大学理念的基本内涵是追求人文精神;(2)科学教育重在认识物质世界;(3)人文教育重在养成人文精神。我们只有坚持人文与科学的统一,人文为科学导向,大学才有灵魂和生命,社会才能全面进步和发展。  相似文献   

2.
王一义  傅莉  任洁 《热加工工艺》2012,41(8):135-137
采用真空蒸镀法在n型Hg3In2Te6(简称MIT)表面制备了Au和In金属电极,探讨了MIT晶片的化学抛光工艺对其表面成分偏析和Au/MIT接触特性的影响规律与机制,优化了MIT晶体的化学抛光工艺参数。结果表明,MIT晶片采用5%Br2-C3H7ON溶液化学抛光2 min后,MIT晶片表面元素组分更接近标准计量比,所制备出的Au/MIT接触的反向漏电流最小。  相似文献   

3.
高等学校科学与人文契合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科学与人文,并非是天然对立的,相反,从它们的起源、形成以及真正内涵来看,它们具有同一性。高等教育要实现全面发展的、完整的人的目标,必须通过科学与人文化人的机理,以完整的教育培养完全的人。从价值角度看,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在高等学校的契合包括三个层面:学科融合、课程综合、素质养成。以“科学和人文同体互补”的理念指导三个层面实践的融合,才能完成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契合。  相似文献   

4.
咬定青山不放松--世界一流大学人文教育探析及启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人文教育是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简称,是指为了促进人的个性发展和培养具有高度责任感的世界公民而实施的教育。翻开科技发展史粗粗浏览便可发现:世界一流大学群星璀璨,硕果累累。“有人统计,70%的诺贝尔奖和70%的对国计民生产生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都是在一流大学做出的”。那么,人文教育与科学创造之间是否存在某种关系呢?本文试图以世界一流大学人文教育的方方面面为基础来探讨这一问题。一、世界一流大学人文教育1.人文课程——人文教育的主阵地开设人文课程是世界一流大学进行人文教育的首选方案,人文课程也就成为人文教育的主阵地。世界…  相似文献   

5.
二战后美国社会经济、政治及文化的发展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高等院校人文社会科学教育重新回归。麻省理工学院在基利安校长的领导下,适时成立了人文与社会研究学院,使人文社会科学由工科的附属地位获得了独立发展,在课程设置、师资队伍、人才培养及科学研究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可以说,20世纪50年代是麻省理工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的重要时期,也是其实现由单一技术学院向综合性大学转变的关键阶段。结合当时的社会发展背景,分析麻省理工学院人文教育理念,不仅有助于揭示其人文社会科学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及学科自身发展的内部规律,同时对我国理工科院校发展人文社会科学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数字化时代追问人文教育的地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数字化为核心的信息时代正在对人类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大学教育当然也在这一影响之中。数字化生存是一把双刃剑,它具有两重性。数字化时代,大学教育一方面在教育观念、目的、方式、功能等方面对传统教育带来巨大冲击,另一方面由于数字化是一种抽象化,在人文领域中,它意味着对于人的生活的工具化的倾向。它缺乏人性的亲和力,将人置于工具地位,并直接触发了对人文教育的否定和批判思潮的再度兴起。因此,在数字化时代,我们更应关注人文教育的地位。  相似文献   

7.
教育目标的弹性化与人文选修课程的建设华中理工大学赵月怀教育目标是课程建设的基准,课程建设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所以,课程建设问题是教育建设的重点工程之一。教育目标的适度弹性,即在培养全面发展的人的同时,注重人的个性充分发挥,将要求课程结构的适度弹性,因...  相似文献   

8.
人文社会科学与高等工程教育改革长沙铁道学院刘德华当前,我国的高等工程教育面临着现代科学技术和市场经济的双重挑战。在深化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过程中,如何认识人文社会科学在工程教育中的地位和价值,校正培养目标,调整课程结构,提高理工科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整体素...  相似文献   

9.
理工科大学文理渗透的教育格局及复合型人才的培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今,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趋势是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科学在更高程度上相互融通、彼此交叉。特别是在理工科大学中,正逐步形成了文理渗透的教育格局,围绕培养综合素质较高的复合型人才而努力。一、文理渗透教育格局形成的历史必然从总体上分析,出现文理渗透教育格局是由教育的内部因素和外在环境的变化所导致的。具体原因如下:1.文理渗透教育格局的出现是学科及专业日趋综合化的结果首先,综合化是现代科技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任何一个时代,科技发展总是分化与综合的结合。19世纪中叶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呈现出了新的综合的趋势…  相似文献   

10.
要理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错综复杂的关系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来审视相关的概念,这些概念分为两类:与科学教育相关的概念有科学、科学主义、科学主义教育、科学教育观、科学主义教育观,与人文教育相关的概念有人文、人文学科、人文主义、人文主义教育、人文教育观、人文主义教育观。科学与科学教育经历了从近代的崛起到当下的贬谪。人文学科与人文教育经历了从主流到退隐、从复兴到抗争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追求应用和将科学知识真理化、权威化而形成的科学主义,是“科学”在中国的两种典型形态,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社会倾向性特征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被反复建构的结果,因此是中国人文传统与科学悄然融合的产物,并与近代西方新科学的功利传统不谋而合,但是它缺少了西方科学理性的精髓——“自由”的人文理想,这是中国科学的顽症所在。因此实现科学与人文的融合就是找回自由,以此更新我们的人文,纠正我们的科学。  相似文献   

12.
学校教育不是为应考而进行教育,是为提高素质而实施教育。素质教育是学校教育的本质,这是素质教育的广义解释。它的狭义理解是进行以人文为中心的思想教育。思想教育并不是说教,它是感染和薰陶。政治教育不能替代思想教育。兴趣教育是素质教育的同盟军。重视人文科学,组建文艺社团,培养人文精神,使学生既有学士的斯文,又有文人的倜傥,庄严的学校高奏起校园青春园舞曲,这就是有效的管理者对学校的有效管理,就是有作为的学校领导人的领导作为。  相似文献   

13.
后现代课程理论以“人文合理性”为基本立足点,实现了对工业社会“技术合理性”的超越。后现代课程理论所强调的“人文合理性”,高扬了受教育者的主体人格,以“对话”为其基本实现方式,以追寻师生在认知领域的“共生共存”的和谐状态为根本目标,加强了教育与生活的“关联”。正确理解“人文合理性”的基本内涵是把握后现代课程理论精髓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14.
人文社会科学在大学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时代发展需要大力发展人文社会科学高等教育,大学创新更离不开人文社会科学的高度发展。只有正确认识人文社会科学在大学创新中的地位和作用,采取切实措施发展人文社会科学,才能真正强化大学的创新功能,为实现创新型国家做贡献。  相似文献   

15.
探明高等教育发展的事实是深入进行高等教育研究的必由之路。本文通过对35个国家1955—2000年间高等教育中教育、人文、社会、理学、工学、医学、农学七大学科的发展演变事实、发展趋势进行历史的、以量化为主的实证研究,揭示高等教育科类结构的发展趋势,分析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不同发展时期科类结构的基本特征,探究影响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演变的主要因素,以寻求其与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为形成我国合理的高等教育科类结构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6.
融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于一体,以真善美为主要内容的诺贝尔奖精神,是科学文化与人文文化互动关系演进到特定历史时期的特殊结果,是推动教育和科技创新的文化创新的一种典型表现形式。它对创新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启示作用体现在:有助于研究生教育理念的创新、激发和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以及增强其研究的科学责任和社会责任感等。  相似文献   

17.
意义性学习:人文知识内化的主体性动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文教育的目的在于将人文知识内化为人文素质;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对人文教育都具有重要的动力作用;主体对学习意义的把握成为人文教育的关键;意义性学习是学生学习成果内化的主体性动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