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城市滨水空间是城市重要的开放空间,城市滨水空间的可步行性建设有助于增强城市活力、提高城市宜居水平。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情况,以哈尔滨市松花江沿岸为例,通过实地调查研究,剖析松花江沿岸步行空间存在的空间肌理、步行空间与建筑形态、视觉景观现状等方面的问题,总结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存在的不足,以期对城市滨水空间可步行性建设提供参考与建议。  相似文献   

2.
街道作为城市重要的公共空间,承载着市民日常通勤、生活、游憩和交往等重要的功能。然而,随着城市的急剧扩张,城市中的街道空间也遇到了品质下降、步行适宜性降低、安全性不足和活力低下等诸多困境。因此,如何从人本的视角提升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引导城市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成为相关研究领域关心的重要论题。然而,以往的诸多关于城市街道的研究都侧重于将街道作为交通功能属性的城市空间,去研究和探索街道如何提高城市街坊可达性以及城市人流移动便捷性等。城市街道作为供市民进行公共活动的功能,以及其人本尺度下的街道空间品质被大多数研究所忽视。因此,本文首先对前人研究及相关测度方法进行反思与分析,进而选取城市街道可步行性作为本研究的对象,选择南京市中心城区内的街道作为研究案例;利用城市空间三维形态数据、城市业态POI大数据和百度街景照片大数据,建立城市街道可步行性定量研究的基础数据库;并基于所建构的多源大数据库,综合城市街道可步行性测度指标体系,对南京市中心城区的街道可步行性中的通畅性、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进行定量的分析测度。研究结果表明,南京中心城区街道可步行性在通畅性、便利性、舒适性和安全性四个基本领域呈现出扇形圈层放射、中心多核连绵、外围点状分散等特征结构,并根据街道可步行性的影响机制进一步提出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3.
以城市步行者的空间游历与感受作为观察对象,尝试将城市肌理及其内蕴的“解析度”概念运用于城市步行空间与可步行性的研究中,对尺度层级性、连续性以及公共性这3个城市步行空间的基本特征展开城市形态学的分析与解读,认为在不同尺度层级的城市空间中主动追求城市步行的空间连续性与历史连续性,是提升城市空间公共性和民主性的重要途径;城市肌理能够以图形化的方式将当前城市步行空间建设所面临的形态学问题层层地呈现出来,从而辅助分析并逐步解决这些问题.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数字化和城市大数据的时代背景下,以城市规划与设计的角度探讨适宜步行的城市。我们首先简要回顾历史上的可步行城市设计,然后讨论什么是可步行城市以及可步行城市的空间要素是什么,接着对新兴的主题及其实证方法进行了探讨,以衡量可步行城市的空间和城市设计特征。本文的第一部分着眼于城市设计的关键命题,以及它们是如何被提出以促进步行性。第二部分论述了步行性的概念,这是设计步行城市的基础。我们强调可步行城市的物理元素(走道、邻近用途、空间)和感知元素(安全、舒适、享受),然后我们研究构成可步行城市的各种空间元素。第三部分着眼于可步行城市和社区设计的新兴主题。我们讨论了由不断增长的计算能力以及相关的经验方法和跨学科的合作(包括空间规划、城市设计、城市生态和公共卫生)带来的城市大数据的应用前景。本文旨在为理解城市设计和可步行性提供一个整体的方法,重新评估构建可步行城市的空间要素,并讨论未来的政策干预。  相似文献   

5.
基于城市步行的复兴需求和对城市可步行性的理解,本文以美国丹佛市为例,在城市、街区、街道、建筑和细部等各个尺度梯级上梳理归纳了一系列鼓励城市步行、提升城市可步行性的举措,认为这些举措不仅构架了科学系统的城市步行空间框架,为行人提供尺度宜人、丰富多元的步行体验,同时也有利促进了城市区域的均衡发展和城市公共性的提升。丹佛经验对于我国当下可步行城市的建设具有较好的启迪作用和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6.
中国正逐步进入老龄化社会,老龄人口的健康问题日益得到公众关注,坚持适当的体力活动对于维持老龄人口的健康有着重要的意义。良好的可步行性可以提升城市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促进健身行为的发生。然而对于寒冷地区而言,气候条件是影响城市公共空间可步行性的重要因素。尽管当前中国关于老龄人口以及可步行性的相关研究逐渐增多,但这些研究对于气候因素的关注度仍比较低,寒地气候背景下的相关研究更为有限。本文分析了寒地气候对可步行性的诸多影响,进一步以东北地区典型的寒地城市哈尔滨市为例,对有健身习惯的城市老龄人口的健身行为特征以及健身出行特征进行随机问卷调查,从老龄人口冬季健身出行的视角出发,对严寒地区城市公共空间可步行性现状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参照渥太华等北美寒地城市的经验,充分考虑寒地气候的特点,结合中国寒地城市的步行现状问题,从合理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布局、优化城市步行系统以及优化城市步行环境三个方面提出提升及优化城市公共空间可步行性的策略。  相似文献   

7.
步行是旧时城市移动的主要交通方式,而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扩张,步行已离城市人们生活越来越远,这主要是"归功"于快速移动的汽车构成的威胁,使人们不愿意在道路步行停留;现代道路空间只体现对汽车的服务性以及虽存在但却枯燥单调的道路人行空间。可步行性城市空间环境的建立需要考虑的因素很多,该文将试图通过对城市道路空间中的路网、车道宽度和人行道等步行友好品质的塑造,进行可步行性城市道路空间的初步探索,最终为致力于实现真正步行性城市和城市可持续发展而克服种种障碍不断努力探索。  相似文献   

8.
为改善城市滨水空间环境,进一步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针对城市滨水空间发展面临的问题,结合国内外可步行性定量化研究进展,借鉴国内外城市可步行性建设经验,基于步行性的视角,提出城市滨水区规划策略,以期为城市滨水区规划提供参考与思路。  相似文献   

9.
步行作为一种可持续的交通方式,对营造城市低碳环境及优化人文品质具有重大意义,因此,街道的可步行性评价与设计管控受到广泛的关注。针对现阶段街道设计导则编制缺乏科学性、指标测度方式不明及赋值范围缺乏依据等问题,文章以上海市的15条街道作为研究对象,基于地方街道设计导则,构建了道路需求分异下定性和定量法相结合的城市街道可步行性评价指标体系,采用Os M道路数据、POI数据、百度街景图片数据与问卷调查数据,融合GIs空间分析、空间句法、机器学习拟合的图像语义识别、专家打分法、相关性分析等多种分析手段,总结出各级各类街道步行环境的特征、差异与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套分级、分类街道空间设计导控的策略,探索不同街道特征下实现街道可步行性最佳化的方法,为国内各城市的街道设计导则编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功能主义城市倡导的机动车交通主导下的城市发展模式将城市居民的步行行为边缘化。倡导人本街道设计、让城市回归街道生活的声音日益强烈。本文通过分析人本视角下伦敦城市步行交通的发展理念,归纳伦敦受欢迎和不受欢迎的步行区特征,解读伦敦可步行性街道空间营造经验:修建和管理步行性街道、步行规划设计和步行与公共交通相结合,并从交通发展观念、步行街道管理和步行环境设计三个方面提出我国步行街道营造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步行空间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城市化不仅代表着人口向城市的聚集,而且还伴随着机动车数量的激增,作为城市生活舞台的城市街道变得拥挤、吵杂和危险等问题。城市街道是由人自身活动所创造,并反作用于人,影响人的行为方式和心理感受。步行作为人们使用街道的重要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感知。本文以城市步行空间上的变化为切入点,结合城市空间理论,通过分析哥本哈根连续步行空间的持续变化,进而总结好的城市步行空间序列的规律,进一步理解城市公共空间和公共生活、城市活力的关系,为我国城市规划提供可借鉴的经验和启示。  相似文献   

12.
李怀敏 《规划师》2007,23(4):21-26
从两个起于威尼斯的研究入手,通过动态视觉体验和城市形态学的研究途径,对城市公共空间网络的可步行性从定性到定量进行探讨.影响城市公共空间网络可步行性的重要因素有渗透性、视觉丰富性、活性界面、机动交通流量和易读性.  相似文献   

13.
空气污染问题已成为威胁寒地城市公共健康的重要原因,通过改善物质空间的可步行性来促进步行活动的同时,也可能会增加居民的空气污染暴露水平,难以判断健康效益.文中从规划视角出发,以哈尔滨部分城区街道为例,将空气污染暴露水平纳入街道可步行性评价中,综合评价道路可步行性,并分析结果,为促进公共健康,提升寒地城市街道可步行性提出相...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城市步行空间的线性、步行行为的认知过程、容纳公共生活等特质的分析,以展现步行空间的人性化在城市人性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设人性化的城市步行空间的举措。  相似文献   

15.
山地城市地形复杂,步行作为其主要出行方式,与城市健康问题息息相关。近年来,随着山地城市建设进程的加快,重车行轻步行的现状使得步行环境急剧恶化,城市健康问题也更加严重,该课题由此产生。山地城市因其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步行环境较平原城市具有特殊性,在发展中出现了尺度失衡、空间秩序混乱等问题。该文以山地城市步行环境为研究对象,以提高城市健康水平为目标,以双重尺度的步行空间秩序、建筑与步行空间的渗透相接、安宁交通、人性化步行环境设施与景观特色、保持步行环境的文脉意义和场所精神为出发点,促进山地城市步行环境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城市绿色空间可步行性评价方法研究综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创造一个适宜步行的城市绿色空间对于实现城市宜居至关重要。目前中国城市绿色空间面临宏观网络破碎化、微观步行环境品质较低等问题。传统的研究方法多基于生态视角,尝试从社会学角度出发,主要针对城市绿色空间的可步行性评估,对已有的研究方法进行归纳总结。宏观方面包括基于可达性、连通性和大数据的方法;微观方面包括行为观察、环境感知及基于行为选择的方法;并分析比较各种方法的优缺点及其在城市绿色空间可步行性评估中的适用性。研究认为,宏观尺度,可达性和连通性依旧是评价的重点;中微观尺度的评价方法则可以考虑引入行人环境评价系统(PERS)和步行环境量表(EWS)等针对性强且较易推广的方式。  相似文献   

17.
袁辛  刘峰 《江苏建筑》2015,(2):7-10
以城市步行道的空间现状指标作为研究对象,研究步行道的空间质量。选取南京四牌楼地区的步行道空间展开调研,对该地区步行道的基础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解读,认为城市步行道的空间质量体现在空间连续性、空间尺度和空间界面这3个基本特征,并结合交通、规划、建筑设计等多学科领域的研究,提出缓解矛盾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步行空间是城市空间中极具大众性和平民性的组成部分,其质量构成要素例如安全性、空间尺度、便利程度、景观等方面,当前均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缺陷以及问题。城市商业步行街,代表了该城市建设和发展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城市商业步行空间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步行街不再是单一的街区,而是更加注重对使用者人性化需求的体现。本文通过对武汉市汉正街步行空间的线性和特点的分析,以展现步行空间的人性化在城市人性化建设中的重要性,并提出相关建设武汉市汉正街人性化的步行空间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以机动交通主导的功能主义城市将步行行为边缘化,而倡导人本设计及让城市回归街道生活的声音日益强烈。20世纪80年代至今,墨尔本秉承以人为本的规划设计理念,将街道空间成功转型为具备"交通空间—公共空间"双重属性的可步行性活力场所。其中心区街道空间发展历程大致分为快速建设期、中心衰退期、街道复兴期3个阶段。在人本视角下,将街道复兴时期的街道空间统筹和建设经验归纳为政策支持、系统协同、人本设计3个层面,并提出我国街巷空间营造的优化建议,以期为我国城市步行空间构建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0.
高翔  董贺轩 《室内设计》2023,38(2):52-59
在城市健康街道及步行友好型街道建 设的人本视角下,街道空间的优化设计逐渐成 为城市规划研究的热点。绿视率作为街道可步 行性的评价要素之一,可以对步行者的心理产生 影响,同时,步行愉悦度可以用于描述步行者的 心理。研究通过对武汉市生活型、商业型、交通 型三类街道共9个样本进行比较分析,分析街道 步行空间绿视率与步行愉悦度的特征,以及二 者之间的关联。结果表明,街道步行空间的平均 绿视率与步行愉悦度呈显著正相关,当绿视率 达到0.142 5后,步行愉悦度为正,反之为负;街 道步行空间的绿视率标准差与步行愉悦度无显 著相关关系。最后以提升步行愉悦度为导向,针 对街道共性问题和不同类型街道的个性问题提 出街道步行空间绿化的具体建议,同时提出三 个方面的优化策略,以期提高街道步行空间绿 视率,提升步行愉悦度。研究为提升街道步行 空间绿视率及步行愉悦度提供了理论依据及策 略参考,对城市街道的人性化建设具有一定的 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