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湿陷性黄土地区基础隔震结构不均匀沉降对其减震性能的影响情况,对比分析了不同区域沉降时对隔震层及上部结构造成的改变,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动力时程分析计算了地震动作用下结构橡胶隔震支座和层间变形的响应。研究结果表明:不均匀沉降发生后,沉降区域及相邻区域支座的变形和内力均会出现较大变化,并使隔震层及上部结构的梁、柱内力重分布,造成部分构件隐性损伤甚至失效;对于发生不均匀沉降的基础隔震结构,地震作用会导致上部结构的层间位移产生不同程度的增大,进而导致上部结构提前进入下一个能力水平范围。  相似文献   

2.
付仰强  张同亿 《建筑结构》2021,51(18):92-97
隔震技术通过设置隔震支座,可延长结构自振周期,降低结构所受的地震作用.针对某医疗钢结构建筑,分别采用基于减震系数的分部设计法、直接分析设计法进行隔震设计,通过同时考虑上部结构非线性与隔震支座非线性的动力时程分析,对不同地震水准下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分析评价,同时与抗震结构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结果 表明:采用直接分析设计法设计的隔震结构抗震性能水平高于采用分部设计法设计的隔震结构的抗震性能水平;相比于抗震结构,隔震结构的剪力、上部结构层间位移及楼层加速度均较低,尤其是楼层加速度明显降低,能够保护内部设备不发生倾覆破坏.  相似文献   

3.
考虑地震动的随机性对层间隔震结构损伤破坏造成的差异性,选取16条随机地震动,利用Open SEES平台分别对两种隔震结构进行增量动力分析,同时结合改进的Park-Ang局部损伤模型和加权秩和比的统计分析方法分别对层间隔震结构和柱顶隔震结构的损伤破坏模式进行统计分析。研究表明:两种隔震结构的失效均主要表现为隔震层支座、上部子结构梁构件和下部子结构柱构件的损伤破坏,但两种结构各子结构的损伤破坏顺序和破坏机理存在很大差异。层间隔震结构的主要破坏模式顺序依次为:隔震层、上部子结构梁构件、下部子结构柱构件;而柱顶隔震结构破坏依次为上部子结构梁构件、隔震层、下部子结构柱构件。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地震动频谱特性对基础隔震结构连续倒塌的影响,首先定义地震动平均频率(f~*)的计算公式,建立基础隔震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分析,通过分析地震动平均频率与结构自振频率对隔震层位移振幅的影响,验证了公式的合理性;其次根据上部结构和隔震层的整体损伤模型计算结构损伤指数,并采用二次四阶矩法进行倒塌可靠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地震动平均频率接近基础隔震结构自振频率时发生类共振,类共振区域结构响应明显被放大,其损伤指数也相应的增大,隔震层损伤指数总体大于上部结构损伤指数,用地震动平均频率能够较好地描述地震动频谱特性;类共振区域基础隔震结构倒塌概率为81.2%,地震动平均频率与基础隔震结构自振频率接近是造成结构倒塌的一个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5.
面对地震灾害等难题,新型高层装配式蜂窝型钢网格盒式双筒结构体系可以有效应对.采用反应谱和动力时程分析方法,重点分析了多、罕遇地震作用下新型结构在隔震和非隔震情形时的楼层剪力、楼层位移以及抗风验算等指标,并与普通结构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非隔震时,新型结构的楼层剪力和楼层位移比普通结构小;隔震时,铅锌橡胶支座能够吸收地震能量,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反应,减小结构楼层剪力的同时增大结构的楼层位移;新型结构和普通结构均能满足规范要求,但新型结构具有更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本文以设防烈度为7度的某城市博物馆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基础隔震设计并按照规范要求选取7条地震波进行动力时程分析,通过对比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的楼层剪力、上部结构倾覆弯矩、罕遇地震作用下的层间位移角等指标分析基础隔震设计的效果。研究表明:对该结构采用了基础隔震设计后可以有效提高结构的抗震安全性能。  相似文献   

7.
针对近断层地震作用下基础隔震体系地震响应,分析了近断层(近震)地震波的反应谱,以及远震地震波的反应谱,并进行了比较分析近断层地震和远震的能量谱,研究了近震及远震能量谱的特点,以及从隔震机理上分析了近震对隔震结构的影响。以某基础隔震结构为算例,采用相同地震的相同近断层(近震)地震波及远场地震波作为地震激励,分析了其对基础隔震结构地震响应的影响,进而探讨了基础隔震结构在近震下动力响应的特点。结果表明,近断层脉冲型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有较大的影响,可能造成上部结构发生破坏,在近断层地震区进行基础隔震结构设计时,地震动的长周期脉冲效应不能忽略,应予以关注。  相似文献   

8.
建筑工程结构基础沉降的原因有多种因素在发生作用,比如地基土质比较软弱或者是上部的结构载荷不够均匀等等,都会在一定程度上造成建筑工程结构基础沉降不均匀,这样就会使得建筑上部结构出现开裂或者是变形乃至是倾斜、破坏等多种不良的后果.本文主要就是从建筑工程结构基础沉降发生的原因入手进行分析,探讨预防以及处理的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楼板大面积开洞对隔震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影响,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分别从不同开洞率和不同开洞位置两个方面对隔震结构动力特性、上部结构响应、隔震支座受力变形及开洞楼板周边构件应变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楼板大面积开洞使隔震结构的周期减小,隔震效果减弱,扭转效应增强,隔震支座位移及拉压力增大,梁板等效应变明显增大;洞口梁板应变突变,且整层梁板应变均有大范围的提高;未开洞楼层由于变形不协调,梁板应变亦发生明显突变。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整体基础隔震技术在核电站中的应用,针对某第四代核电站结构进行整体基础三维隔震的地震反应分析研究,通过隔震层设计及隔震前后模型对比,进行设计基准地震动下的动力特性、楼层反应谱分析、超设计基准地震动下隔震层的特性分析。结果表明:通过基础三维隔震层的布置,有效地减少了结构的水平与竖向的地震反应,上部结构可降低0. 1 g~0. 2 g,隔震层耗散输入能量的1/8~1/3,较好地提高了结构的安全性,并为第四代核电站隔震技术的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1.
雷云贵  刘鹏 《广东建材》2007,(11):149-151
增城市某水闸减压箱由于地基发生不均匀沉降,导致其上部楼梯间结构倾斜拉裂破坏,影鞍响水闸的正常运行管理.本文对地基不均匀沉降原因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处理对策.  相似文献   

12.
摩擦摆是一种常见的隔震装置,将基础和上部结构隔开,在地震发生时起到保护上部结构的作用。为研究摩擦摆隔震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设计一个4层框架抗震结构与一个隔震结构以及它们对应的缩尺模型,选择了2条天然地震动和1条人工地震动,分别对2个缩尺模型进行振动台试验。试验考察2个结构的动力特性、层位移响应、楼层加速度以及隔震层的响应。研究表明:摩擦摆具有良好的隔震能力,能显著降低层位移以及楼层加速度,降低的幅度超过50%。  相似文献   

13.
彭州妇幼医院采用基础橡胶隔震支座结构体系,上部结构为多层框架结构.本文介绍了该工程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过程,应用MIDAS有限元分析软件,分别进行了基础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的地震反应时程分析,对基础隔震结构与非隔震结构在同一地震作用下的周期、楼层剪力、层间位移、和层间加速度进行比较分析.通过比较分析表明,基础隔震结构的地...  相似文献   

14.
地下工程开挖或地基处理不当等均会造成建筑物基础发生不均匀沉降,不均匀沉降势必引起建筑物的应力发生重新分布,即在建筑物内部产生附加应力,而引起建筑物构件发生变形破坏。因此,文中以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运用SAP2000,建立含有梁、板、柱的结构模型,设置4种工况模拟基础不均匀沉降,通过弯矩、剪力、轴力三方面对上部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分析,并在工况4的情况下建立现浇式混凝土结构,与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对比分析,研究结构受力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5.
针对层间隔震结构,建立地震作用下的运动微分方程,通过虚拟激励法和当量正态化法得到结构的失效概率,最后对隔震层位于不同楼层时结构的总体失效概率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与隔震层相邻的上部楼层的层间位移会发生突增,隔震层位置越高,隔震层的失效概率越低,其他楼层的失效概率越高,结构的总体失效概率越高。  相似文献   

16.
为量化分析近断层脉冲地震动对基础隔震结构的地震放大效应,建立多层和高层两个基础隔震结构模型,根据隔震结构基本周期,采用基于能量的脉冲量化识别方法,得到40条脉冲地震动,并剔除其中的主脉冲,产生40条非脉冲地震动。将这80条地震动分别输入两个隔震结构,量化分析脉冲地震动对其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楼层加速度和隔震层位移的放大效应。结果表明:脉冲地震动作用下基础隔震结构的反应明显大于非脉冲地震动,脉冲地震动对隔震层位移放大系数最大,而楼层加速度放大系数对脉冲地震动比较敏感,呈现出波浪形的变化特征。两个隔震结构所得到的隔震层位移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2.0,层间位移角、楼层剪力、楼层加速度的放大系数平均值约为1.5。  相似文献   

17.
建立考虑碰撞效应的土-单层隔震结构分析模型,采用利用离散弹簧模拟土-结构相互作用并采用Kelvin模型模拟了隔震层的碰撞受力行为特征,分别考虑上部结构及隔震层的非线性特性,采用Park-Ang损伤模型定义了上部结构的损伤指数,采用近远场地震波作为输入对土-隔震系统进行了弹塑性时程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否发生碰撞,SSI效应对隔震结构损伤有一定影响;当发生碰撞时,SSI效应的影响较为显著,且结构损伤值对近断层地震波较敏感。研究结果可为隔震结构计算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隔震结构最为基础的原理就是借助隔震层的构造,依据隔震结构分布楼层的部位不相同,可将其分成层间隔震、基础隔震。把层间隔震设定于上部楼层、基础建筑间,在出现地震后,波动会被隔震层所影响,以减少地震波引发的建筑物上层结构具有的自振频率。消能减震技术可以处于风、地震的作用下,在减少建筑结构受到地震的作用后,减少与其相关的自然因素对于建筑所带来的危害。该技术可应用于已建成而没有进行抗震处理的楼层中,造价更低廉,且施工也更方便。  相似文献   

19.
四川通济镇幼儿园基础隔震设计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础隔震是工程结构抗震的新技术,它是在上部结构与基础之间设置隔震层,籍以阻隔地震能量的传递,减少结构的地震反应,减轻地震破坏。本文介绍了位于抗震设防烈度为8度区的四川通济镇幼儿园基础隔震结构的设计与分析方法,分析计算表明:基础隔震可延长结构自振周期,减小上部结构的地震作用力,减少结构的变形。  相似文献   

20.
基于有限元理论和动力学原理,采用大型有限元分析软件SAP2000建立多层钢框架房屋的非隔震和基础隔震结构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运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对两种模型进行X、Y、Z三个方向的地震动力反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基础隔震后多层钢框架结构的水平地震反应明显低于非隔震结构。其上部结构的自振周期显著延长,层间剪力大大减小,层间相对位移和楼层加速度远小于非隔震结构,上部结构基本呈现整体平动状态。但基础隔震结构的竖向加速度反应有可能增大,设计中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