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Planning》2018,(5)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数学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由此可见,学生在课堂中处于主体的地位,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要充分利用各种手段创境导学、助力探究、深化练习、渗透文化,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学习,从而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益,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4,(14)
<正>《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数学活动,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体验、感悟和理解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和形成过程,进而引发数学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及老师的引导作用,下面就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提高教学的实效谈一些自己的做法。一、丰富教学方式,还原学生地位传统教学模式:教师教,学生学,课堂教学服从于老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1)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20,(3)
无论课程改革如何变化,"有效的课堂"都是教师永恒的目标追求。要在40分钟的课堂教学中让学生得到充分发展,教师必须在设计课堂方案的过程中对教学目标的制定、问题的设计、课堂练习的安排以及课堂的激励评价等方面给予足够重视。《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有价值的知识,掌握能够实用的知识,使学生在数学能力上有提升、有收获,真正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6,(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以下简称《标准》)指出:"数学学习是师生间、学生间的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并围绕课程目标展开的过程。"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掌握基本的数学学习技能、获得数学学习的方法,会从数学的角度观察事物,思考问题,打开"数"的城堡,探寻真谛的翼。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实施者既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又是学习过程中信息的采集者、归纳者,最后活动的总结者。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30)
自2016年《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发布以来,基于各学科的核心素养研究也进入白热化阶段。数学核心素养是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适应学生个人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其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被明确提出。在新课改背景下,如何深入开展基于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课堂教学,是每个小学数学教师应深入研究的课题。文章从数学语言、数学思考、数学练习以及数学实践这几个角度探讨培养和发展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有效策略。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9,(30)
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是数学有效课堂教学的最好方法之一,高效课堂教学必须有高效的教学模式。《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因此在新课程标准和新高考理念下,随着新课程的实施和推进,加强对高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讨与探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8,(33)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中,运算能力被确定为数学学科十大核心概念之一。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加强对学生运算能力的培养,更好地提高数学教学质量。本文以核心素养为背景,以《小兔请客》为课例,探究小学数学第一学段计算教学的策略。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19,(4)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评价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过程,激励学生进步和提高教师的教学技能;要建立评价目标多元化、评价方法多样性的评价体系。"数学课堂有效评价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所以关注数学课堂教学评价行为,是提高教学效率的必要途径。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6,(36)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的显著变化是由传统的"双基"发展为"四基",体现了基础教育的特色。我们的课堂教学,不仅要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还要帮助学生体会和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最后获得基本的数学活动经验,可见积累活动经验是促进学生健康成长,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必备条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