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Planning》2020,(3)
立足能力素养培育的语文高效课堂应以学生为主体,采用侧重点不一样的教学方法。在语言表达培育中,要突出学生口头训练与情感表达;在思维素养培育中,要提高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宽度;在文化素养培育中,要提高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从而有效提高语文课堂效率,落实语文学科素养培育。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19,(4)
坚定文化自信是我国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强大精神动力,也是教育的重要任务。对学生的文化自信培养应该从小学做起。小学语文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特点,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对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语文教师应该将传统文化渗透在语文课堂教学当中、渗透在丰富多彩的语文课内外活动当中,帮助小学生更好地了解传统文化、认同传统文化,培养起他们的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3.
《Planning》2019,(5)
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教育讲话中强调要以文化人,文化自信更是成为国家倡导的四个自信之一。对于具有鲜明职业特色的高职教育来说,培育学生企业文化,对于职业人才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及意义。本文针对高职学生企业文化培育的意义、现状和途径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4.
《Planning》2016,(5)
文章通过儒家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融合,从中华传统文化的视角剖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渊源,强化河北青年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树立河北当代青年的文化自信文化与自强意识,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7,(23):210-211
中国传统文化不仅历史源远流长,而且内容博大精深。融合着儒、释、道三大家精髓的中国传统文化,对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具有重大的意义。党的十八大指出,"树立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向着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宏伟目标阔步前进。"培育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被提到了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因此,在文化自信的视域之下把传统文化寓于高校教育之中是时代和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6.
《Planning》2019,(18)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其是否具有文化自信对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等有重要作用。本文站在自媒体时代的视阈下,主要分析了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实困境,并从思想、意识以及行为三个方面讨论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  相似文献   

7.
《Planning》2018,(3)
文化自信与思政教育相互融合不但有助于提高大学生思政教育的实效性,而且有利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目前,部分高校还存在着道德育人和文化育人相分离的现象,如有些大学生存在着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漠视、对传统文化继承的忽视,以及理想信念的缺失等诸多问题。这些都是导致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将文化自信教育融入思政教育中,通过对对应性融入路径的探索,彻底变革高校的思政教育体系,增加文化自信教育的内容,提升思政教育的效果。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5)
在多元文化相互碰撞的今天,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对于民族文化的建设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然而,在大学生文化认知中表现出的低认同、认知弱、盲目化的特征,也深刻地揭示出其文化自信的缺失。从多元文化语境与文化自信的关系入手,以坚持方向引领与培育文化自觉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基本原则,并分别从政府引导与高校教育两个维度探寻切实、有效的培育途径。  相似文献   

9.
《Planning》2020,(2)
有效培育高职院校大学生坚定的文化自信成为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重要任务。微课深刻践行"以学生为中心"和"自主学习"的理念,凭借其内容精炼、主题突出、易于吸收的特点,契合了学习者的个性化需求,成为高职院校在文化自信培育领域的特色创新手段和突破性成果。思想政治教育教师需创新运用微课等新颖方式,发挥现代教育技术的教化作用,准确把握学习者认知规律,通过明确微课目标、精心设计过程、使用微课技巧等步骤,提升教学效果,完善教学资源,加强对高职院校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  相似文献   

10.
《Planning》2019,(34)
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精髓,对于培育大学生文化自信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高等学校可以通过营造良好的校园传统文化氛围、发挥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功能、发挥社会实践的重要功能等途径予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