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喝过腊八粥之后,离年就一天一天越来越近了,作为家里的女主人。赵意也开始着手筹划过年的各种事宜了。赵意说,她小时候最盼望的就是过年了。因为过年可以穿新衣服。可以吃好吃的。“那时候。年是一个红火、兴旺与喜庆的大日子。爸爸妈妈早早的就备好了年货:春联、年画、各种好吃的。当然还有给我们准备的新衣服。新衣服要偷偷地藏起来。一定要等到年三十的晚上才拿出来给我们换上……记忆中最深刻的是爷爷给我讲的那个关于年的美丽传说:  相似文献   

2.
俞菁 《烹调知识》2004,(9):45-45
我所说的“国饭”巴艾加(Paella)就是西班牙人很普遍食用的海鲜饭,因为西班牙人不会像我们中国人一样饭菜分开食用,吃“白米饭”,他们总是用米做成各种各样的巴艾加来享用。又因为巴艾加在西班牙流行甚广、“地位”甚高,且又是用米类制作出的,因此我称它为“西班牙国饭”一点不为过,“国饭”虽然是用米饭做成,不过在西班牙人心目中它仍是一道菜,是一道主食类菜肴。  相似文献   

3.
在我的家乡--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老百姓有吃蝶螂肉的食俗。记得孩提时代,只要向爹爹、妈妈要上几分钱,就可以到街上去吃一小碗又脆又辣的凉拌螺视肉。有时自己家里也要到集市上买一碗螺视肉回来,放到锅中炒片刻.然后连汁盛起,另用生油起锅,爆香大蒜和直鼓,再将蝶郭肉倒回据中,加盐后猛火炒熟。记得家里每次沙螺螂肉,都是满屋飘香。难怪唐代大诗人李白对吃螺视肉那么感兴趣,写下了:"白玉盘中一青螺"的佳句。大学毕业后,我从昆明分到了千里外的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宣传部门工作,由于我经常下乡,和当地的少数民族同胞同吃同…  相似文献   

4.
零食的等级     
我和姐姐的童年属于80年代的江西农村,那时候的孩子,能有颗花生糖吃就是件奢侈的事情了。平时的零食,也就是花生、蚕豆和用豆角、雪里蕻晾干后做的菜干。我的肠胃从小不健,嘴又很馋,吃花生蚕豆之类的就会放屁,吃菜干之类的就要时不时往厕所跑。  相似文献   

5.
我和丈夫结婚已经8年了,我从他那里学得最多的就是有关烹调的知识。丈夫的文化水平没有我高。记得刚结婚时,我在心底多少还有些瞧不起他。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瞧不起便逐渐被我对他厨艺的钦佩所代替。也许同烹饪界的高手相比,丈夫的手艺算不了什么,但是对我来说,他却是个了不起的厨师。我现在常常挂在嘴上的一句话便是:想不到“吃”还有这么多的学问呢上个世纪60年代,丈夫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里。由于家中兄弟姊妹多,生活比较困难,初中刚一毕业,他就跟着母亲在一个国营小饭店开始了他的事厨生涯。据他自己说,那时他太…  相似文献   

6.
红薯之爱     
正上世纪70年代初,我生长在川中丘陵一个叫"踏水村"的地方。我家是"半边户",有甜有苦,甜的是当教师的爸爸总是会揣点好吃的回家,苦的是体弱多病的妈妈一个人在农村负担5个人的包产地。家里最缺的是大米,吃干饭跟吃肉一样是过节标配,平日里不能奢望,就连过生日也是没有干饭的,最奢侈的是加个鸡蛋。那时候的农村最不缺的就是红薯,吃得最多的也是红薯。最多的日子,人是  相似文献   

7.
油刺啦     
记不清是在哪一档电视节目里,影视明星周润发曾回忆起自己的童年,他感叹道:"那时候家里真穷啊,一块萝卜、几块猪油渣,就可以吃一碗饭,猪油渣还舍不得吃,一定要留给阿妈……"提起这猪油渣,我再熟悉不过,那是用猪肥膘肉熬制猪油后剩余的残渣。对于它,各地叫法大相径庭,在我们东北老家,人们通常喜欢称它为油刺啦。  相似文献   

8.
不抽烟,不打牌,不喝酒,唯一的爱好就是吃。范伟一谈到吃,那股精气神儿,绝不亚于在舞台上。‘小时候,家里生活困难,吃的全是粗粮,对主食没有更多的奢求,最盼的就是母亲休息日,只有那天才能吃上多放点豆油的炖白菜!若是能吃上小杂鱼炖菜——那菜的味道真是美极了,用那汤泡点饭,就能计我香上好几天。”美味不可多得,还是肉菜有味道。“改革开放,人民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找当上演员后,在外吃饭的机会越来越多,可我明白了一个道理——饮食要科学,不能见到好吃的就吃起来没完,要注意搭配,荤素要结合,不然吃多了就要得什么高…  相似文献   

9.
小时候,最喜欢吃妈做的拔丝地瓜。那道菜,是妈的拿手菜,却很少做。因为需要白糖,而那个时候,白糖对缺衣少食的家来说显得太奢侈。因为很少吃,所以能吃上一次妈做的拔丝地瓜就成了我童年时代的最大愿望。  儿时的我体弱多病,总是一副弱不禁风林妹妹的模样。也许是因为我的体质差,所以总能比哥哥得到母亲更多的关照和爱。那时候,我三天两头害病,头疼、胃疼、拉肚……只要一得病就无例外的毫无食欲,不想吃任何东西,只有拔丝地瓜例外。每每坐在饭桌前,一副愁眉不展的样子,妈就会心疼地轻声问我:想吃什么?妈做给你。我则会很小…  相似文献   

10.
我们北京第一棉纺织厂食堂的炊事员,自一九五四年建厂时起就自己剔肉.二十多年来累计剔肉约八十万斤,受到职工的欢迎.一、为什么要自己剔肉从多年的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职工食堂的炊事员自己剔肉有以下好处:可以降低肉食成本.买进的带骨内比剔好的肉,每斤可节省五分至一角.自己剔出的肉质量好,既新鲜又卫生.商店的肉是用水泡过的,在运输、存放时容易变质.炊事员  相似文献   

11.
兰芝 《烹调知识》2016,(5):70-71
很小的时候,我就是全家成员中最能吃的"吃货",不过,父母那时候给我封的一个名号不叫"吃货",而是"吃才"。意思就是,我粗茶淡饭,山珍海味、树上结的、天上飞的,地上跑的,以及商店里人造的,食堂里东南西北风味的饭菜都能吃得满头大汗,席卷残余,是个祖上八辈子都难遇到的一个"吃喝才子"。我五岁那阵儿,大集体各家各户都缺粮,那年刚过完年家里就揭不开锅了,  相似文献   

12.
河蚌肉形如舌头、肉质嫩滑、肥美爽口,有人把蚌肉比作“西施舌”。能品尝到中国四大美女之首西施的娇舌的确是一件美事。小时候,出了家门不远,到处都有河塘,河蚌是春夏之际最肥,此时光着脚已能下水了,在那个物质贫乏读书无用论的年代,下午我们总是早早的就放学了,和小伙伴一起挽起裤脚,下到浅河滩里捞河蚌,改善家里的生活。  相似文献   

13.
白忠懋 《美食》2006,(3):63-63
我们在吃菜上重荤轻素。这是能理解的,我老伴就如此。她买芹菜,不是冲着它的味儿去的,而是它可以降自己的血压。她喜爱的蔬菜少而又少,黄豆芽与草头,豌豆苗与青菜,数得出的几种。我的两位老年朋友。脑动脉硬化,我劝他们少吃点肉,他们把我的话当作耳边风——能像李笠翁那样认识到“脍不如肉,肉不如蔬”的人还不太多。  相似文献   

14.
赌吃     
几个朋友小聚,话题扯到物质匮乏的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有两位年龄稍长的,亲身经历过,所以有发言权。他们说,那时候买什么都凭票供应,每人每月只有二两油,油水少,活计重,所以胃都被稀粥淡菜撑大了,个个都成了大肚子汉。所以“赌吃”就成了那时候一道特殊的风景。  相似文献   

15.
夏日喝羊汤     
记得我上小学的时候,最盼望放寒暑假,因为寒假我可以天天去溜冰车、放鞭炮,暑假时又可以去洗海澡、喝羊汤。也许我们家乡受满族人食俗的影响,一到夏天,乡亲们就会集体宰一头山羊,然后做成羊汤给大伙喝。我知道.别的地方的人好像不在这个季节喝羊汤,嫌热!唯有我们辽南老家才在这个时候喝。在家乡人看来,好像喝羊汤出一场大汗,就能把积攒在身体内的暑气都给消除掉似的。  相似文献   

16.
阮七粑粑     
那一年,我才四五岁,或者是五六岁,是上个世纪我们国家陷入“三年自然灾害”的时期。在我小时候的记忆中,那个时期最困难的,就是缺少吃的。因此“阮七”这种草本野生植物,也就成为了一种“添加食品”。“阮七”这个名称,用我们川南话发音念出来,那才是原汁原味哩。但是书面表达是不是这样写,我就不晓得了,听说它还有一个名字叫“清明草”。在咱们川南这地方,春节过后,万物才刚复苏,“阮七”那种小草就已经崭露头角了。青青的,茸茸的,是灰白灰白毛茸茸肉嫩嫩的表情,那形状,就像是一只只竖立的兔子耳朵探头探脑地冒出了地平线。  相似文献   

17.
东坡肉今昔     
张琪璇 《美食》2004,(6):19-19
近日听营养学专家谈到饮食营养,说吃四条腿的不如吃两条腿的,吃两条腿的不如吃没有腿的,形象点说就是吃猪肉不如吃鸡肉,吃鸡肉不如吃鱼虾。照此一说,猪肉就成了最不值得一吃的东西,但对我而言猪肉始终是种美食,比如说杭州名菜东坡肉。  相似文献   

18.
正水乡江南冬天潮湿阴冷,脚炉就成了我们小时候不离左右的伙伴。那时候粮食紧缺,食物匮乏,抱着脚炉烘着烘着,馋痨虫就在肚皮里捣乱,便挖空心思想弄吃的。好在我祖母和母亲都是从农村嫁到小镇来的,乡下亲眷多,家里乡下土仪相对来讲要多一些,所以我从小就是煨零食的行家内手。煨黄豆最简单。在脚炉灰上摊一张纸,把黄豆均匀地撒在纸上,盖上脚炉盖,一歇歇工夫,脚炉里就会传出"吱吱吱"黄豆收缩的叫唤声,  相似文献   

19.
我的青少年时代是在五六十年代度过的,那时候副食供应匮乏。我那心灵手巧,对子女充满爱心的妈妈怕我们营养不够,影响发育,总是千方百计变着法子给我们做出各种各样富有营养的食物,让我们吃得开心吃得有营养。有一款食物至今都受我们和我们子女的家庭的欢迎——那就是土豆肉末饼! 妈妈削去土豆的皮,煮得烂烂的,然后捣成泥,再拌上盐、葱花、肉末,搓成一只只圆圆的团子,一按,  相似文献   

20.
老饕 《四川烹饪》2010,(3):44-45
色如樱桃酱汁肉 镇江的肴肉尽人皆知.此外,苏州的酱汁肉也有不小的知名度。不久前,南京友人与我相会于苏州艺圃.园内水榭开设着茶室,我们品茗欢叙,一小时后去附近一家面馆吃双浇面。面馆有熟食供应,友人见到酱汁肉不禁大喜。因为他到苏州最想吃的便是此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