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在3种润滑条件下对酸洗后的热轧带钢试样进行了冷轧实验,采用扫描电镜跟踪观察冷轧前后试样的表面形貌,采用TR200型粗糙度测量仪测试轧制前后试样的表面粗糙度轮廓,研究了润滑条件对冷轧带钢表面形貌演变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轧件表面形貌主要取决于表面凹坑和辊痕的尺寸,随着轧制道次的增加,轧件与轧辊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增加,轧件表面凹坑和辊痕的尺寸均减小,轧件表面光洁度提高;轧制5道次后,干摩擦条件下轧制的试样表面显微凹坑最少,但表面存在明显的辊痕;油润滑条件下轧制的试样表面辊痕较少,但存在少量未被轧合的显微凹坑;乳化液润滑条件下轧制的试样表面残留的显微凹坑和辊痕都很少,表面质量最好。  相似文献   

2.
目前,国内外各种辗环机的芯辊都是由主辗压轮通过被辗的环件而带动旋转的.对普通立式辗环机而言,环坯是立套在芯辊上,主辗压轮的切向摩擦力就必须大于环坯和芯辊及下支承的转动惯量及其他转动阻力,否则主辗压轮不仅不能带转环坯,反而压入环坯外表面形成凹坑,从而使辗环过程无法进行.尤其对内外圆偏心较大的大型环坯,带转更加费力,这也是...  相似文献   

3.
通过数值模拟,对上方侧注式双辊铸轧机的轧辊辊套温度场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通过将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的比较,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在铸轧过程中,轧辊外表面温度随着轧辊的旋转发生周期性的变化;当上、下辊套厚度均为40mm时,上、下辊套的温度分布差异较大,下辊套温度明显比上辊套温度高;加强冷却对辊套温度场的影响较小;减小辊套厚度,辊套的温度降低,但辊套内、外表面温差增大;增加熔池与上辊套的接触弧长度,上辊套温度增大。  相似文献   

4.
针对型钢生产线矫直机用辊套装配数量繁多,进行辊套更换耗时费力的问题。本文对现有的辊套离线拆装装置进行调研,提出了一种新的辊套拆装方案:在矫直机固定底座上设计双液压缸翻转装置,辊套装配安装采用液压预紧,碟簧回松的方法拆装辊套。该方法有效地提高了辊套拆装效率,自动化程度。  相似文献   

5.
为了准确定量预测冷轧过程中组合式支承辊过盈配合面应力分布规律及冷轧和装配工艺参数对应力分布的影响,基于ABAQUS软件完成了冷轧过程组合式支承辊辊套内外表面应力分布仿真。得到了冷轧过程中组合式支承辊过盈配合面及辊套外表面各应力分量沿轴向和周向分布,并分析了辊套厚度、摩擦系数、过盈量、轧制力、弯辊力以及辊套和辊芯倒角对冷轧过程辊套内外表面Mises应力分布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支承辊外径不变时,辊套厚度与过盈配合面Mises应力成正比,而辊套厚度与辊套外表面Mises应力成反比;摩擦系数对辊套过盈配合面Mises应力影响很小;当过盈量增大时,辊套过盈配合面上接触应力及Mises应力明显增大,辊套外表面Mises应力有小幅度增加;轧制力增大导致过盈配合面及辊套外表面压扁区Mises应力明显增大,而对其它区域应力分布影响不明显,弯辊力对过盈配合面及辊套外表面Mises应力影响均较小;辊套外表面外倒角和辊芯外倒角对降低冷轧过程辊套过盈配合面外端部应力集中有明显作用,辊套外倒角对辊套外表面端部应力分布影响显著,而辊芯倒角对冷轧过程辊套外表面端部应力分布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6.
利用四辊轧机对酸洗后带钢进行了冷轧实验, 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对试样冷轧前后的表面形貌进行了跟踪观察, 采用TR200型粗糙度测量仪测试了轧制前后试样的表面粗糙度轮廓曲线, 研究了不同轧辊表面状态和摩擦条件下冷轧带钢表面形貌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 轧件表面形貌主要取决于表面凹坑和辊痕的尺寸, 随轧辊表面粗糙度的减小和轧制道次的增加, 轧件与轧辊表面的实际接触面积增加, 轧件表面凹坑和辊痕的尺寸均减小, 轧件表面光洁度提高; 当轧辊辊面粗糙度相同时, 采用油润滑轧制的试样表面光洁度比干摩擦轧制的试样表面光洁度高; 冷轧前几个道次轧辊的表面状态对最终成品带钢的表面形貌同样起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7.
讨论了大型双金属辊套离心复合铸造过程中的主要工艺因素对辊套质量的影响 ,探讨了辊套常见缺陷的产生及防止措施 ,为大型双金属离心复合辊套的铸造 ,确定了最佳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8.
针对310乙字钢矫直过程中矫痕严重的问题,通过分析轧件及矫直辊上的凹坑形状及变形方向认为矫直辊断面速度差过大是其主要原因,而轧件表面粗糙度、轧件尺寸及热锯切金属颗粒等也加剧了轧件与矫直辊之间的摩擦,使矫痕形成速度加快。通过减少矫直孔型的腰部配置斜度、改变来料进钢方式、优化轧制孔型,有效降低了矫直辊断面速度差,减轻了矫直辊的表面磨损。  相似文献   

9.
利用铝双辊铸轧过程传热数学模型,对铝带坯/辊套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辊套材料、浇注温度等工艺因素对双辊铸轧过程铝带坯/辊套温度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制造啤酒所用复合辊套的结构,离心铸造复合辊套的工艺参数,讨论了辊套的缺陷及防止方法。  相似文献   

11.
利用铝双辊铸轧过程传热数学模型,对铝带坯/辊套温度场进行数值模拟,分析了辊套材料、浇注温度等工艺因素对双辊铸轧过程铝带坯/辊套温度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GCr15SiMn钢辊套开裂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Cr15SiMn钢辊套淬火后出现裂纹。通过金相试验、断口分析、化学成分分析等对辊套的开裂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辊套中的铸造缺陷是裂纹源,并在锻造中扩展,最终在淬火应力的作用下导致辊套开裂。  相似文献   

13.
周期性热冲击条件下铸轧辊辊套温度场仿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连续铸轧过程中铸轧辊辊套的实际工况,对铸轧辊辊套在受到铸坯周期性热冲击情况下温度分布规律进行了仿真分析,得到了在考虑铸轧辊辊套与铸坯接触界面热导时,铸轧辊辊套在不同铸轧速度时的稳态温度分布规律。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轧钢机组连续退火炉用碳套辊的弯曲失效问题,利用有限元计算方法分析了碳套辊在额定工况下的温度和应力分布,并在此基础上对碳套辊芯进行高温蠕变分析。结果表明,由高温及热应力引起的蠕变是造成炉辊弯曲失效的关键因素,且计算与实测结果较吻合,为碳套辊芯的长寿命设计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5.
从铸轧机辊套的结构,技术条件,铸轧工艺,冷却过程等方面进行分析后,提出了延长铸轧机辊套寿命,防止辊套早期表面龟裂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铸轧辊辊套和辊芯配合强度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铸轧辊是铝板铸轧机的竞争部位之一,它由辊套和辊芯两部分组成。对辊套,辊芯的材质,尺寸和最大过盈配合量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支承辊镶套修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大型支承辊采用堆焊修复而使辊面组织不均匀的问题,采用了支承辊镶套修复技术,根据支承辊的使用情况设计镶套轧辊的配合直径及联接过盈量,根据配合直径及过盈量确定热装温度,保证安装顺利进行.支承辊镶套修复后,镶套轧辊联接紧固,可以满足支承辊使用性能.实际使用中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18.
《上海金属》2000,22(2):36
我国的板、带、型钢轧机轧辊大多使用的是不带辊套的铸钢或铸铁轧辊、其耐磨性、耐热裂性、耐粗糙性等性能较差 ,使用寿命短、更换频繁 ,影响轧件表面质量和生产率。国外采用在轧辊上热套硬质合金辊套解决了上述存在问题。几十年来 ,辊套已从单层辊套、双层辊套发展到目前的三层合金辊套。我国有的厂家已在开发、生产单层辊套 ,但与国际水平有较大差距。三层合金辊套由外层、中间层和内层组成 ,外层、中间层和内层分别由不同合金和不同合金含量 (重量百分比 )的钢水浇铸而成。用离心浇铸法先浇外层 ,再浇中间层 ,最后浇铸内层 ,使之成为一个…  相似文献   

19.
防止铸轧辊辊套早期失效的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铁 《铝加工技术》1996,(2):35-41,54
针对西北铝加工厂Φ650×1600mm铸轧机1991年以前铸轧辊辊套寿命较短的现象,论述了铸轧辊辊套提前失效的形式、原因及辊套在铸轧过程中的受力情况,提出从辊套材质、加工、技术条件、使用等方面进行一系列修改,使铸轧辊套寿命提高。  相似文献   

20.
双辊连续铸轧机铸轧辊铜辊套(1)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双辊式铝带坯连续铸轧机的辊套一般是用钢材制成的。由于铜合金的热导率比钢的高很多,多年来国外冶金工程师试图用铜合金加工成辊套,然而因铜合金的强度低使研发工作未能获得希望的结果。德国凯美公司(KME)通过科技攻关,于21世纪初推出铜合金辊套,并在铝铸轧生产中获得实际应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全文分为两部分刊出,第一部分简要介绍铝铸轧工艺流程及铸轧辊结构和材质,铜合金辊套的研发情况;介绍凯美公司研发的铜合金辊套以及用于制造辊套的Cu-Co-Be合金的成分和性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