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3.
4.
一种改进的自适应算法及其在语音增强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基于累积误差准则和基于共轭梯度的自适应算法进行了讨论和比较,分析了各自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改进的自适应算法。改进算法可以在保证算法稳定的前提下提高算法的收敛性能。将改进算法应用于基于自适应干扰对消的语音增强实验,结果表明,与原有算法相比,改进算法能够使含噪语音的信噪比有较大改善。 相似文献
5.
语音通信中的自适应噪声对消系统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实中的语音通信可能发生在嘈杂的背景噪声中,采用噪声对消技术可以改善噪声环境中的语音通信效果。基于自适应滤波原理,实现了一种适用于语音通信的自适应噪声对消系统。仿真结合语音信号的特点,比较了不同步长因子对系统性能的影响,并给出了优化设计的系统参数。软件编程采用DSP专门的自适应滤波指令,满足了系统对软件实时性的要求。 相似文献
6.
7.
对于加性噪声影响下的语音信号,利用双通道输入建立起来的增广卡尔曼滤波器模型,采用自适应共轭梯度方法对纯净语音和有色噪声干扰模型分别进行参数估计,提出了一种有效的语音增强算法。由于该方法对模型参数的估计精确性较高,而且估计速度快,同卡尔曼滤波类的其它语音增强方法相比,其语音增强效果良好,且具有一定的顽健性。仿真实验表明在环境噪声很复杂的情况下,该方法仍然有效。 相似文献
8.
9.
语音增强用来降低抑制住背景噪声,达到改善语音质量和可懂度的目标,使听者乐于接受语音增强的同时可以更好的听懂语音。目前大部分语音增强算法在实验室环境下效果都比较好,但面对复杂背景噪声环境,语音质量和可懂度下降非常明显。针对复杂背景噪声环境,使得增强语音随噪声时变而变化,一般采用自适应算法对语音进行处理,改善语音质量。 相似文献
10.
11.
12.
13.
14.
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Laplacian语音模型的语音增强算法。首先,在假定语音和噪声的短时DCT系数分别服从Laplacian和Gaussian分布的基础上,推导了最小均方误差意义下的语音信号短时DCT系数估计;然后,根据语音存在概率估计,提出了语音信号短时DCT系数估计的修正因子。在增强算法中,提出了面向判决的Laplacian语音模型参数估计和基于Laplacian语音模型的改进最小量控制递归平均(IMCRA)噪声估计算法。仿真结果表明,本文算法不仅在噪声抑制性能方面优于近两年国际上提出的几种基于Gaussian语音模型的语音增强算法,而且在增强语音质量方面也具有更好的性能。 相似文献
15.
基于自适应噪声估计的小波阈值语音增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文中提出了一种基于小波阈值和自适应噪声估计方法的语音增强算法。该算法直接利用含噪语音信号估计出信噪比SNR,并通过该值调整小波阈值,从而实现了小波阈值的自适应变化。针对噪声的小波变换模值随尺度增大而减小的特性,采用了随尺度变化的小波阈值。并且改进了小波阈值函数。实验数据表明,本文算法在多种噪声环境下,均有较好的语音增强效果。并且在抑制噪声的同时,减少了语音失真。 相似文献
16.
提出了一种将传统后置自适应滤波技术和小波变换技术相结合的传声器阵列语音增强方法。首先利用传统的延时-累加波束形成技术获取目标语音,并采用后置自适应维纳滤波器来估计原始语音,然后再使用小波变换分解与重构技术进一步去除噪声。经计算机仿真,表明当系统输入信噪比为0.11dB时,输出信噪比提高近6.28dB。 相似文献
17.
18.
基于Teager能量算子的自适应小波语音增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波阈值的自适应计算方法有多种形式,基于Teager能量算子(TEO)的是其中一种.将这种方法结合离散小波分解使用时,会对实际噪声产生过多的保留.根据色噪声的具体特征,对这种方法进行了改进,对染噪信号的高频频带和低频频带分别使用不同的方法进行处理,这种处理既能有效保护清音,又能去除噪声.仿真处理结果表明,这种改进能更好地解决语音信号的保护和噪声消除之间的矛盾. 相似文献
19.
针对强噪音环境中小体积应用场合下的语音增强,设计了一种基于锥型麦克风阵列结构的语音增强方法。该方法充分利用锥形结构中锥底麦克风阵列对锥顶麦克风的良好噪声抵消性能,结合端点检测器和两级自适应滤波器设计的多通道抗串扰噪声抵消算法,实现了强噪音环境中的语音增强。理论分析和仿真验证了锥形结构设计的合理性和优越性,仿真结果表明,改进的多路抗串扰噪声抵消算法应用于此锥形结构的麦克风阵列中可提高语音信号的信噪比,对语音的损伤小,在强噪音环境中语音增强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20.
基于自适应滤波与非线性谱相减算法的联合降噪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讨论了在强噪声环境下将自适应滤波算法与非线性谱相减算法相结合的语音增强方法。仿真结果表明,在大大消除背景噪声的同时,该方法还有效地抑制了“音乐噪声”,运算量小,适用于强噪声环下的有声/无声检测。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