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运营过程中,现有的长大公路隧道普遍存在竖井通风利用率低、射流风机大量闲置的问题.在运营初期,许多隧道仅靠自然风、交通风就能满足通风需求,通风设备大量闲置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研究了芜黄高速雾岭头单通风特长隧道的通风设计,根据隧道通风设计细则计算出需风量,隧道所需轴流风机和射流风机的数量是根据最不利工况...  相似文献   

2.
哈尔滨地区办公建筑夜间机械通风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降低空调系统的运行能耗,根据哈尔滨地区夏季室外气候特点,选出代表该地区夏季典型气候的3 d对办公建筑应用夜间机械通风室内热环境进行模拟分析.利用EnergyPlus模拟分析换气次数、夜间通风开启时间和围护结构对夜间通风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常规空调运行风量范围内,换气次数越大,夜间通风开启时间越长,室内空气温度和围护结构内表面平均辐射温度下降速度越快,夜间通风效果越明显.重型墙体与轻型墙体相比,由于夜间通风周期短,通风效果的差别不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比较分析常用的几个通风性能评价指标,指出各自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并提出一种改进的通风性能评价指标——实际新风换气次数nROAC,即将新风换气次数集成到排污效率中,综合考虑了送入室内的新风的量和通风系统气流组织排除污染物的能力.最后将实际换气次数与排污效率进行了比较分析,证明了实际换气次数能更好地反映通风系统的空气环境性能.  相似文献   

4.
以某居住建筑地下室为研究对象,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自然通风评价指标窗地比,建立7种建筑构造工况模型,采用计算流体力学Fluent软件,模拟分析不同工况下的风速场、空气龄、换气次数以及不均匀系数并对各指标进行评价,探讨居住建筑地下空间自然通风优选方案。结果表明:窗地比越大,室内通风效果越好;窗地比相同时,风速越大、空气龄越小、换气次数越大以及不均匀系数越小的室内通风效果越好,方案优选时应综合考虑各指标;设置迎风面(南面)大天井时空气龄小、换气次数多且风场分布较均匀,该方案为自然通风优选方案。建议相关标准对地下空间的通风效果设置更有针对性的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5.
针对普通住宅日常通风换气的特点设计出一台小型平板热管通风换热器,在不同风量(60、90、120、150m3/h)和室内外温差(室外新风温度为27~40℃,室内排风温度控制在24℃)的条件下,针对夏季工况,进行了热管换热器的真空度对其热回收效率影响的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热管换热器热回收效率较高,最高热回收效率接近60%;在风量较高的情况下,真空度对其热回收效率影响很小.  相似文献   

6.
目前公路隧道通风多采用传统的PID控制器,为解决其惯性大、滞后强、振荡周期长、风机能耗高等缺点,本文研究与设计了一种灰色预测PID复合算法的控制器。文中介绍了公路隧道通风流体力学模型与公路隧道污染物扩散模型,分析了传统PID控制算法与灰色预测模型,建立了隧道通风灰色预测PID模型结构,通过物联网传感器采集实时污染物数据并预测未来污染物趋势,并根据数学模型计算变频风机所需供风量进行PID控制。污染指数曲线对比结果表明,文中方法以风量为PID目标值进行动态节能闭环控制,较传统方法污染物数值波峰较小,且没有明显的振荡特性,具有更高的前瞻性、稳定性和低能耗等优点。  相似文献   

7.
基于烟囱效应的地下建筑通风系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目前地下建筑如隧道、地下车库等通风排气系统采用的机械换气方式,耗能大、噪音大、效果不佳等缺点,提出基于烟囱效应利用太阳能的通风系统,并对其通风效果和换气能力进行了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计算和仿真结果表明,此种方式能够较好地达到地下通风换气效果.  相似文献   

8.
针对高度集约化矿井采掘接替快,通风系统分支需风量变化频繁的现状,建立了分支风阻调节、风机变频调节及两者结合的自动化调节模型.以某矿局部通风系统为原型,分析确定了最小余数分支并对其风量进行监测,计算出关联分支的风量,实现对风网分支风量的全面监测判断.当某分支需风量变化时,在通风网络中建立元胞自动机模型,计算出最佳关联分支风阻的调节方案;将核定需风量代入风网进行迭代解算,反演计算出关联分支的调节风阻,通过风网解算超前验证预期的调节结果.根据分支核定的需风量迭代解算出风网总需风量,在风机特性曲线库中查找所需风机运行频率,实现调节过程的超前模拟.开发了通风系统关键分支需风量自动化调节软件,仿真验证了分支需风量变化时关联分支风阻、风机频率与两者结合调节方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9.
针对普通住宅日常通风换气的特点设计出一台小型热管式通风换热器,并在不同的风量和室内外温差条件下对其热回收效率进行了实验研究.实验结果表明,该小型热管式通风换热器的热回收效率高,阻力损失小,节能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0.
为了优化地下管廊的通风设计,降低运行费用,建立苏州某地下管廊(UUT)一典型段的通风传热的解析模型. 考虑舱间传热、空气和廊壁的耦合传热以及土壤边界厚度的影响. 通过与计算流体动力学(CFD)模型的比较,验证解析模型的可靠性. 结果表明,廊内热源、通风换热和向土壤传热是影响舱内温度的主要因素,舱间传热的影响相对较小. 考虑降温需求的各舱室最低通风量受热源强度、进风温度(大气温度)和土壤温度影响较大,实际管廊最低通风量的计算须结合当地气象条件和管廊热源强度. 对于苏州地区地下综合管廊试验段,满负荷运行的电力舱和热力舱的最低通风换气次数分别为10、5次/h,而无热源的水信舱和燃气舱均可以按现行规范要求的最低换气次数设计通风量. 对于其他布置形式的管廊,可以采用类似的解析模型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