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适合开发大庆油田扶余油层的分支水平井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大庆第一口分支水平井肇42一支26井工程设计的情况,给出了分支井设计的一般性原则和大庆油田具体情况相结合后的设计结果,主要包括分支类型选择、井眼轨迹设计、侧钻方式选择、钻具组合设计、钻井液设计、完井方式设计,最后给出了设计的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2.
结合我国煤矿矿井生产规模提高,提升能力加大,提升设备增多的现实背景,介绍了内蒙古葫芦素煤矿主井井塔的结构设计要点,提出了冻融法施工井筒的井塔其桩基设计注意事项,分析了设计过程中对于荷载工况、工况组合的要求及软件计算技巧,总结了双提升机钢筋混凝土井塔结构体系设计、墙体稳定性验算、提升设备基础梁设计、楼板设计、结构共振控制方法。  相似文献   

3.
工业炸药包装工房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工业炸药工房的设计内容、设计原则,联系设计与工程实践列举了设计案例,最出给出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4.
介绍了硝铵破碎工房的设计内容、设计原则,结合设计与工程实践列举设计实例,最后给出了几点结论。  相似文献   

5.
地下矿山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设计对象,实现其设计自动化对于提高设计决策质量和经济效果极为重要。本文分析了矿山工艺流程,把矿山设计自动化分成两个阶段,对每个阶段的设计任务和设计特点作了叙述,较详细地阐述了采矿方法、回采工作综合机械化优化设计准则及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6.
邵煜 《中国矿业》2005,14(4):79-81
利用Excel检索、查询、引用等各种功能,自动生成电力负荷计算书.节省了设计人员翻阅手册、打字、计算、绘制表格等大量繁琐工作和时间。尤其在需要修改的情况下,过去设计人员只能从头再来,而采用了自动生成的负荷计算书后,设计人员可以轻松自如地完成大量而繁琐的计算和修改工作。同时,提高了计算速度和准确度,使计算书规范化、标准化,在设计中发挥了很大作用,收到了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7.
1998年元月22日,中国勘察设计质量体系认证中心向煤炭部选煤设计研究院颁发了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证书。此前该院通过了中国勘察设计质量体系认证中心的现场审核。选煤设计研究院始建于1956年,是从事矿区总体规划、选煤厂、低热值煤电厂、水煤浆制浆厂、民用建筑设计以及设备设计、岩土工程、工程总承包等项业务的大型综合性设计研究单位。在面向市场深化设计体制改革过程中,该院始终坚持狠抓勘察设计质量,确立了“质量第一,信誉第一是我们的保证和追求”的质量方针,把用户满意和社会效益作为工作的出发点。该院按照ISO9001标准要…  相似文献   

8.
《中国煤炭》1995,(11):44-45,49
计算机在选煤厂设计中的应用煤炭部选煤设计研究院计算机处1概述近年来,随着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计算机在设计中的应用已日趋广泛,选煤设计院在选煤厂设计中,从原煤资料分析、产品方案选择、工艺流程优化到布置图的绘制,已基本实现了计算机化,初步形成了选煤工艺...  相似文献   

9.
在设计实践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该项工程的设计特点与环境、社会效益,总结了设计经验。  相似文献   

10.
三台子矿区二期供水工程水源取自两家子水源地,水源水质铁、锰超标严重,设计采用了机械通风接触式曝气塔 无阀过滤器二级串联处理工艺,工艺处理及污泥处理实现了全部设备化,并对无阀过滤器及竖流沉淀器的设计进行了改进。通过对设计工艺的介绍,阐述嘎巴屯净水厂除铁、锰的工艺设计及特点,阐明了设计中应注意和仍需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在中小型煤矿中的应用与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崇 《煤炭技术》2012,31(1):104-106
井下人员定位管理系统可实现对巷道内远距离移动目标进行非接触式信息采集、处理,并及时、准确地将矿山巷道中各个区域人员及车辆的动态情况反映到地面计算机系统,使管理人员能够随时准确地掌握巷道中人员、车辆的分布状况和每个矿工及车辆的运动轨迹,以便于对井下人员进行更加合理的调度管理,以及当井下发生事故时能及时摸清井下人员的位置,进行有效施救。  相似文献   

12.
矿产资源下的中国与世界博弈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本文通过对中国矿产资源高消耗的原因分析,以及中国参与世界博弈的根源分析得出,主要原因是:世界矿产资源分布不均、中国矿产资源赋存较少,以及经济发展的需要等。并对当前中国与世界的博弈进行思考分析,包括政治与跨国合作并购、国家控制与反控制、国家经济实力与利益较量等方面。本文认为,中国与世界在矿产资源方面的博弈将长期存在。  相似文献   

13.
针对某放射性多金属矿中铀存在形式复杂、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薄弱、选冶过程中铀元素流失等问题,利用化学分析、光学显微镜、电子探针、AMICS测试等手段,研究了铀元素在原矿中的赋存状态,并追踪其在不同选矿产品及所对应的不同水冶产物中的存在形式及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该多金属矿中,铀元素在选冶不同阶段的各类产物中均主要呈U4+以类质同象形式分布于不同矿物中。其中,原矿中U4+主要替代Zr4+分布于锆石或替代Th4+分布于钍石中;在选冶过程中,大部分铀元素随锆石进入锆精矿,并最终以未充分溶浸的锆石形式残留在浸出渣中。提高锆精矿中锆石回收率、增强锆精矿中锆石在碱熔阶段的转化程度都有利于减少铀元素的流失。  相似文献   

14.
我国石油生产形势与发展潜力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系统地分析了我国近年来石油生产形势的变化趋势 ,其可概括为 (1)东部区石油生产普遍出现了递减 ,占全国的比例下降 ;(2 )中部区石油生产稳中有升 ,但产量增长幅度有限 ;(3)西部区石油生产持续发展 ,今后上产潜力大 ;(4)海域石油生产迅速发展 ,产量增长幅度大。根据我国历年石油产量的变化特点和今后探明储量的增长趋势 ,选用了生命模型拟合法和“储量—产量”双向控制法两种预测方法 ,并结合国内不同学者或机构的预测结果 ,分析了近中期我国石油产量的增长趋势。预计在 2 0 0 5~ 2 0 15年期间 ,依靠科技进步 ,加大勘探投资力度 ,我国石油生产将继续保持稳中有升的势头 ,产量有望达到 1 70× 10 8t~ 1 75× 10 8t左右。  相似文献   

15.
为掌握矿浆泵内部颗粒的运动规律,考虑颗粒的体积效应和相内碰撞效应,应用CFD?DEM耦合算法,对扬矿模型泵内的粗颗粒?海水两相流实施了双向耦合非定常流动计算,分析了不同粒径的颗粒在矿浆泵内的空间分布和运动特征.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两相耦合的求解方式可以较好地模拟矿浆泵内的两相流场特性;流动域内颗粒浓度略高于管线平均值,叶...  相似文献   

16.
尽管沁水盆地已进入煤层气规模开发利用阶段,成为我国两大煤层气产业化基地之一,但其储量产量增速放缓,距离规划目标仍有较大差距。本文梳理总结勘探进展,开展沁水盆地煤层气资源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沁水盆地煤层气地质资源量4.00万亿m3,可采资源量1.53万亿m3,资源潜力巨大。盆地北部太原组15#煤层和南部山西组3#煤层是当前及今后勘探开发的重点,盆地南部夏店-沁南区块是未来储量增长的重要潜力区。面对地质、技术、效益、管理等多方面条件的制约和挑战,要坚定发展信心,抓住发展机遇,实现沁水盆地煤层气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为保障国家能源安全作出贡献。  相似文献   

17.
中国煤层气资源勘查开发现状与政策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合论述了中国煤层气勘查、开发的现状,从二十世纪80年代中期煤层产业开发起步论述到二十世纪90年代煤层气产业的单井产量的重大突破,论述了中联公司成立以来,我国煤层气对外合作的情况,并指明了我国未来煤层气产业发展战略,对煤层气产业发展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进行了全面的论述和探讨,并对煤层气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8.
铜陵硫酸渣中的硫主要以硬石膏和黄铁矿两种矿物存在。黄铁矿在磁化焙烧-磁选过程中,其组成和矿物特征的变化都不明显,最后仍以黄铁矿的形态保留在尾矿和铁精矿中。硬石膏在磁化焙烧一磁选过程中绝大部分以在水中溶解的方式而被脱除,从而大幅度地降低铁精矿和尾矿的硫含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揭示西湖凹陷花港组的聚煤特征及煤层在层序内部的发育位置和分布,在对西湖凹陷地震、钻测井及岩芯资料综合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层序地层学、沉积学及煤地质学的有关理论和方法,识别出两个长期基准面旋回和7个中期基准面旋回,且花港组发育煤层的主要沉积环境有河流、湖泊三角洲、辫状河三角洲及湖泊,其中长期基准面旋回LSC4中发育煤层的主要沉积环境有河流、湖泊三角洲及辫状河三角洲,长期基准面旋回LSC5中发育煤层的沉积环境主要为湖泊。在长期基准面旋回LSC4中煤层主要发育于中期基准面旋回的最大可容纳空间处,长期基准面旋回LSC5中煤层主要发育于该旋回的上升半旋回中,并且这两个长期基准面旋回中发育的煤层在平面分布特征上表现为东厚西薄。可容纳空间的大小控制着花港组煤层的发育,在长期基准面旋回最大可容纳空间附近形成的煤层在全区均有分布,而在中期基准面旋回最大可容纳空间附近形成的煤层分布范围较小。  相似文献   

20.
评估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合理化及高级化水平,分析影响黄河流域产业结构发展的因素,为黄河流域实现产业结构优化提供建议与参考。根据2009—2018年黄河流域三次产业产值数据及就业情况,利用Hamming贴近度、Moore结构指数测算流域产业的合理化及高级化水平;在无标度网络的情形下,根据得出的结果,结合改进SIR模型对产业优化效果最为显著的因素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1)从横向来看,黄河流域下游的产业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贴近度最高,中游次之,上游的贴近度最低,其中上游的平均得分为0.783 4,中游为0.795 6,下游为0.817 6;从纵向来看,合理化程度逐渐上升,产业状况整体呈向好发展态势,但上中下游之间仍存在较大差异;2)从区域维度来看,下游地区的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最高,平均值达到了8.792 0,上游地区与中游地区的发展水平大致相当,均值分别为6.296 0和6.305 5;从产业结构变动速率来看,下游地区从2009年的1.597 7上升到2018年的15.895 1,增加了14.297 4,中游地区上升了9.183 4,上游地区上升了9.536 9,三大区域总体呈现“上游崛起、中游起伏、下游领先”的发展格局;3)在产业的初始比例以及产业优化成功率和失败率不变的情况下,调整产业影响力对优化结果几乎不起作用;而调整优化成功概率及优化失败产业再优化可能性时,产业优化状况发生了显著变化。结合黄河流域产业结构现状及仿真模型的研究结论,黄河流域各省(区)政府应加大产业优化支持力度,注重对失败产业的再升级指导;中上游地区应把握“一带一路”政策机遇,加大改革创新力度;而下游地区则应注重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加强区域间的产业合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