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王晓南 《四川建筑》2000,20(2):10-13
建筑园林化空间是中国传统建筑中广泛存在的空间形态 ,它在满足了建筑实用功能需要的同时 ,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 ,是“设计结合自然”的典范。作者就其基本概念、空间形态及与环境的关系等问题作初步的阐述与探讨。  相似文献   

2.
颜朝昱 《山西建筑》2006,32(16):17-18
中国深厚的文化传统赋予了传统建筑空间深刻内涵,而中国传统建筑直接反映了中国文化的特点,传统文化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的渗透,包括哲学思想、伦理学、绘画文学、艺术等,这就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内在生命力,也是创作现代建筑的基石。  相似文献   

3.
李志英  孙奕 《华中建筑》2010,28(3):153-156
文章从黔东南传统侗族村寨的选址因素、村寨空间形态的研究出发,分析传统侗族村寨的空间布局具有向心性、认同感、领域性和排他性的建筑文化特质。  相似文献   

4.
王传海  王勇 《工业建筑》2012,42(12):156-160
基于建筑形态文化内涵及其构成要素分析的基础上,从实体物质因素和非实体物质因素两方面分析苏州现代建筑形态的文化传承及创新。指出在实体物质要素的传递方面主要表现为建筑形式和建筑空间的传承及创新,在非实体物质要素的再现方面主要表现为传统文化的演绎和表达及"存在空间"的营造和表达。  相似文献   

5.
中国传统建筑空间是中国地域性和深厚文脉的外在表现,它从宏观和微观多个角度反映出中国传统的世界观和人文精神,其中以纪念性空间的秩序最能反映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通过对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各种信息的提取、整合和重构,为实践中的整体规划设计和单体建筑设计提供了有效的依据和线索。该文以渭南圣德象山生态公墓项目的设计过程和设计思想为例,分别从定向和轴线、区域和氛围、尺度的控制、意象的营造等四个方面来探讨中国传统建筑空间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纪念性表达方法。  相似文献   

6.
刘家鑫 《砖瓦》2023,(3):88-90+94
随着时代的进步,建筑越来越趋于现代化方向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忽略了中国独有的建筑文化,传统的空间布局正逐渐消失。为此,通过研究成都西村大院的空间布局形态与功能划分,探究城市化发展背景下院落式空间形态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呼吁设计师重视对传统建筑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为城市基础建设、现代建筑空间营造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赖奕堆 《中外建筑》2007,(12):93-95
设计规模及要求: 1建筑立意:要求以中国传经文化作为构思原点,可取中国文字、诗歌、绘画、音乐或建筑空间等任何与中国文化有关的事物作为建筑母题或原形,使之融于建筑形态中,并在建筑说明中阐述。  相似文献   

8.
该文以新加坡为例说明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海外的传承与发展。佛教建筑是表现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加坡的佛教建筑尤其反映其传承与革新的表现。新加坡佛教建筑的现代化明显地表现为建筑型制的现代化与建筑的多元功能等方面,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又得到了新的发展。  相似文献   

9.
中国传统山地建筑形态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山地建筑是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作者从形态入手,把我国的传统山地建筑作了归类和分析,并试图通过对其形态成因,形态影响因素的阐述来理解传统山地建筑的形态,以期对我们现今的山地实践有所启迪。  相似文献   

10.
宋坤璐  梁江 《新建筑》2021,(3):115-119
绕拜是佛教的重要礼佛行为方式,也是其建筑空间形制发展的依据。佛教绕拜空间始自窣堵坡,后分化为以佛塔为主体和以佛殿为主体两大类,并在小乘、密宗、大乘三大宗派中组合出六种典型模式。通过提取佛教建筑中绕拜空间的原型,梳理其形态演变过程,总结出六种典型模式演变为"简洁纯粹""分形繁复""和合圆融"三种空间形态的分化规律,并指出不同宗派佛理教义和僧俗仪轨的差异是导致绕拜空间演变的动因。揭示绕拜空间在佛教建筑空间组织中的原型地位和演变机制,可为解析或设计佛教建筑提供基于行为动态流线的新视角。  相似文献   

11.
张蕾 《中州建设》2005,(2):68-68
中国传统庭院具有空间与文化的双重本质.空间形态和文化认同二者共同确定了其在传统建筑中作为空间原型的定位.其意境的创造更折射出中国文明特有的审美和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12.
罗汉军 《华中建筑》1995,13(2):23-27
中国建筑的空间意识(包括自然空间意识、实用空间意识、艺术空间意识)在东亚大陆地理环境、宗法血缘社会、实用理性文化不断演变发展的背景下,具有长于整体把握、拙于造型艺术的基本特点,建筑构成明快、通透、疏漏,建筑语言平易、通俗、形象,建筑图式规范、对称、灵动,建筑文脉辨证、自然、兼容;原始建筑空间反映氏族文化的意向,宫室建筑空间主要受儒家文化规范,园林建筑空间反映道家文化特点,寺庙建筑空间着重表现佛教文  相似文献   

13.
谭希 《重庆建筑》2023,(12):24-26
重庆传统山地建筑遵循自然地貌,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理念。该文以街道、院坝、建筑细部等为切入点,分析重庆传统山地建筑空间形态的趣味特点。然后结合设计项目,探讨传统山地建筑空间形态在住宅小区设计中的传承和运用,详细论述了项目设计通过对地形地势的巧妙利用,形成富有传统特色和生活趣味的街道和院坝空间,以及错落有致的接地空间形态等,提出在住宅小区设计中,需要从具体的地形特征、地方气候特点、传统地域文化出发来考虑问题,以有效传承传统地域建筑特色,。  相似文献   

14.
传统庭院本体文化与类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任军 《华中建筑》2000,18(3):10-15
文章从语言学入手,对与“庭”有关的古文字历史承传进行类型化分析,揭示出传统庭院具有窨与文化的双重本质。空间形态和文化认同二者共同确定了庭院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作为窨原型的定位。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以奉节夔州古城和广元湿地公园为例,从建筑形式的地域性、对地域文化和自然环境的尊重和利用,以及富有地域特色的空间环境的处理手法等方面进行了一些探析,力求进一步阐述将传统民居中体现出的地域文化与建筑形态相结合,创造出既蕴涵深厚文化底蕴又不失时代特色的地域性旅游建筑.  相似文献   

16.
城市核心区域是城市的"客厅"和"门脸",代表着城市的文化和形象。城市核心区域周边的建筑外部形态所组成的空间又是该核心区域的重要构成要素。文章选取中国上海和美国纽约这两个国际化大都市中具有代表性的核心区域人民广场和中央公园为研究对象,通过这两者的发展历程、核心区域的空间形态以及周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比较,概括出两种不同城市核心区域周边建筑外部空间形态的特征,以期对大城市的同类建设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7.
项目作为四川新希望实业有限公司开发的成都高新西区皇冠假日酒店,不仅要体现地标特点,也要反映出企业人文的特点,力求打破传统的酒店设计.建筑造型运用现代的建筑技术手段并结合传统的建筑语言,从形式上要体现高品位、国际化的建筑风格,同时兼具中国传统喜庆、欢宴的主题特色.功能及空间形态上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五星级酒店的高标准高要求,满足商务、会议、婚庆等各种需求,努力将人性化的设计渗入到每个角落,最大限度地满足复杂的功能要求.同时在建筑内外创造层次丰富,更为理性的空间形态及造型,赋予建筑鲜活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8.
从环境的构成分析入手,讨论了环境知觉与人行为的作用与反作用,并以此为基础对建筑空间的构成,形态的心理效应及建筑空间形态的涵义作了一定的分析,以期探索出一条体现实间的形态意义的设计道路。  相似文献   

19.
贺晓燕 《华中建筑》2012,(12):156-158
门,作为一种重要的建筑构件,在中国建筑文化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的形态早在古代就伴随着空间理论而形成。传统民居空间深受中国传统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和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居住理念,传统民居的门也反映出中国文化千百年的延续与演进。追溯门的历史,从“门堂之制”中找到传统民居“门文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关系。从门的类型、布局与朝向、形制、装饰、细部构件等方面研究,分析了中国传统思想模式对传统建筑“门文化”的影响,探讨了“门”作为一种入口形态被赋予的社会等级、传统文化、美学等方面的社会意义。  相似文献   

20.
刘语晨  陈岚 《建筑与文化》2022,(11):195-197
文章基于空间句法,通过构建三种句法模型对客家传统民居围龙屋的空间形态进行综合分析,提取出整合度、连接值和可视度三个变量,分析结果表明围龙屋建筑的空间形态特征如下:(1)防御性与渗透性结合的空间形态。(2)道路呈网络结构,外紧内松。(3)平面空间体系规则,功能分明。将其空间形态、构建逻辑等与社会生活习惯、文化风俗联系起来,对围龙屋建筑的文化空间结构进行分析,解读其空间形态背后蕴含的丰富的地域和社会文化,同时为现代的城乡规划及文化空间营造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