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简单介绍了传统木构架体系的特点及类型,从起源、技术、自然和地理、社会文化等角度出发,详细叙述了木构架建筑的历史渊源,以使人们更加重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从而为现代建筑设计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本文在对大理白族聚居区25个典型聚落调研的基础上,对白族传统民居的木构架进行了类型梳理与区划研究。首先,将木构架拆解为檩柱组合形式、承檩结构、厦子形式3个关键部分,根据各部分的不同做法将所调查到的57种构架形式归纳为3个大类、7个分支;接着考察不同分支的地理分布特征,划分出中心系、北部系两个主要区系;最后总结出技术传统、地理区位与历史沿革3个影响木构架区划的核心因素,民族内生技术传统的不断发展和地区/民族间技术的传播交流,共同造就了白族传统民居木构架的丰富形式。 相似文献
3.
民间建筑彩画呈现出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广东潮州民居传统木构彩画,艳丽的色彩、满铺的构图看似繁俗,仔细归类分析其用色、图案、题字、题词、题材、位置及方位,便可发现这些彩画与它所处建筑之空间和用途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也可揭示潮州民系的历史发展根源、地区生产技术、传统宗族信念、社群经济文化和营造工艺传承,是表现潮州人生活愿景和礼制观念的重要载体。学界对于中国建筑地域彩画暂时未有规范的研究方法,本文基于田园调查,在古潮州府城、海阳、澄海、揭阳、普宁、饶平、潮阳和惠来等偏远乡镇地进行了普查,记录许多未入文物登记的民宅的室内梁架彩画,将幸存的清代民宅彩画残迹对比潮州民系的发展,疏理其彩画历史演化沿革。案例以潮州民宅的基本建筑形态:下山虎、四点金、三座落、驷马拖车和寨城五类建筑的彩画进行分析比较,希望可以补充我国民间木构彩画的学术空白、保存地域文化传统、加强海内外潮系人民的身份认同,借助保护民居珍贵遗产探讨可持续发展地域文化的方向。 相似文献
4.
为研究西南地区木结构传统民居的抗震性能,对一个位于7度抗震设防烈度地区的两层、两跨穿斗式木构架进行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试验中选用3条天然波和1条人工波作为输入地震波,对模型结构的动力特性、加速度响应、位移响应、地震剪力及耗能能力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随着输入加速度峰值的增加,模型结构自振频率减小,阻尼比增大。在加速度峰值为022g的地震作用后,模型结构X向和Y向的一阶自振频率分别降低了1069%和1997%,相应阻尼比分别增大到1606%和1747%。结构各层加速度放大系数随着加速度峰值的增加而降低,檐柱顶处的加速度放大系数在整个结构中最小,说明檐柱顶处榫卯节点在振动过程中减震作用明显。在加速度峰值为022g的地震作用下,结构最大层间位移角为1/53,此时未见模型有显著破坏,表明模型木构架具有良好的整体变形能力和抗倒塌能力。整个试验过程中,一层柱架耗能作用最大,柱脚耗能作用最小。 相似文献
5.
文章从外观形态,构架的建构方式以及构架所从属的建筑之属性,对广东潮州地区传统大木构架的分类进行了讨论。对潮州传统大木构架的样式形制、时代特征、类型特征和发展演变趋势进行了梳理总结。在对构架进行分析研究时,通过对隔架构件的归类、对比和统计研究,探索在构架形态直观表象之下的建构逻辑,并以之作为区分构架体系的关键线索。传统建筑构架的类型与其建筑服务对象的差别关联。 相似文献
6.
清真寺木构架建筑技术邱玉兰中国古代建筑是以木构架作为承重体系的,很早以前就形成了一整套标准化、规格化的成熟作法,在不断发展的历史进程中一脉相承,日益完善,同时木构架建筑技术也在不断革新发展,至明清两代达到最后的成熟阶段。这种构架体系,不论是抬梁式或是... 相似文献
7.
酉水,处于武陵山脉腹地,在历史上曾是巴楚、土苗等族群迁徙与军事争夺的孔道。这一地区的穿斗式木构架形式虽源自长江中游的木构架体系,而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与社会文化造成这一地区木构架形式的地域特色。本文针对酉水流域穿斗式构架体系的源流、衍化现象进行研究。首先,陈述明清以来这一地区构架形式与尺度特征、区域差异;其次,理清木构架设计技术核心;在此基础上,梳理出酉水地区木构架体系脉络发展的地理中心以及文化源流。 相似文献
8.
闽南地区文化多样、匠派有别,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为适应不同的使用需求,产生了多种传统建筑木构架形式.文章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以厦门传统祠堂建筑木构架为研究对象,结合实地调研和文献梳理,总结、归纳不同空间常用的四种构架类型及特点,以期充实传统祠堂建筑的研究体系,为厦门地区的历史建筑遗产保护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以工程实例为依托,详细介绍了木构架施工工艺流程及操作要点,并根据结构的受力情况分析,确定了各构件的榫卯形式和尺寸,并经过试拼装、试吊装、多层叠合安装,从而使其形成独特的木构架建筑。 相似文献
10.
中国传统木构作为古代主流的结构和构架作法,足迹遍及华夏。木构架自身的扩展性很强,能适应各地区不同的自然条件和工艺标准。不同地域,不同时期的木构之间都会出现些微的差别:北京、四川、浙江、广东等各地区的作法就各异,自唐宋到明清的作法也不同, 相似文献
11.
蛮楼类木构架为丽江纳西传统民居木构架类型中具有代表性的一种,它的营造技术具有结构稳定,构造合理,适用性强等特点。研究其营造技术对丽江纳西传统民居的保护和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该文在大量实地调研、访谈和项目实践的基础上,从整体到局部对蛮楼类木构架营造技术特点进行了详细介绍和分析。 相似文献
12.
中国古建筑以木构架为主体的成因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几千年来我国古建筑始终保持木材为基本材料、以木构架为主体的这一独特的历史文化现象。文章试图从木结构本身特点,结合我国地理环境、人文、社会经济等建筑文化因素,力求对其形成原因进行深层次的探析和较全面的综述。 相似文献
13.
木构架属于传统的房屋建筑结构,其有别于钢筋砼结构建筑,主要依靠各构件之间的拼接,构建出建筑主体.本文以壹贰号院项目为例,探讨木构架的安装建造设计,具体包括准备材料及设备确定设计工艺制定组织保障方案以及实行绿色环保施工.其中,安装工艺分成正身椽正身飞头以及木装修三个部分展开叙述. 相似文献
15.
16.
《Planning》2014,(13)
随着时代的发展,漆器以它独有的艺术魅力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欢,然而当代漆艺在创作方面还存在不足,因此分析传统漆艺如何应用于当代手工艺就显得尤为重要。文章基于传统漆艺的发展过程,结合当今时代的发展要求,阐述并分析了传统漆艺如何应用于当代手工艺。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穿斗式木结构纵向木构架的抗震性能,并与横向木构架的抗震性能进行对比分析,依据黔东南地区穿斗式木结构的构造形式,设计并制作了单层两跨纵向木构架和横向木构架足尺模型,通过低周往复加载试验,研究了木构架模型的失效模式、滞回性能、刚度退化规律和延性等力学性能,基于骨架曲线特征提出了穿斗式木结构的双折线荷载-位移简化模型,从能量角度定量分析了纵向木构架的抗震机理。结果表明:纵向木构架的榫卯搭接节点在榫颈处发生断裂,为结构的薄弱环节;纵横向木构架均具有较好延性,但抗侧刚度较低,在水平荷载作用下易发生倾斜;柱脚抬升在穿斗式木结构抗震中发挥的作用较小,达到一定位移后,穿斗式木结构主要通过滞回耗能抵抗地震作用。 相似文献
18.
具有"内不见土,外不见木"特点的藏式木构架房屋在甘南地区应用广泛,在夏河5.7级地震中,部分藏式木构架房屋产生不同程度的震损破坏.通过开展震害调查发现,藏式木构架房屋震害主要表现为外围护墙体的开裂、歪闪和倒塌;木柱间填充墙与木构架脱开、墙体开裂;部分屋面与外围护墙体连接处瓦片掉落、衬板和椽子断裂掉落;少数房屋木构架卯榫... 相似文献
19.
从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论述了木构架土坯墙结构房屋的抗震研究现状,并指出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土木结构房屋广泛存在于农村不发达地区,研究其抗震性能和抗震加固措施已是十分迫切和必要。 相似文献
20.
以往在中国传统建筑徽州宗祠研究中,关于结构形式的研究侧重于以大木结构的交接关系为线索,主要以穿斗式、抬梁式及穿斗混合式为主。本文尝试从建构思维的角度,解析徽州宗祠木构架的建构手法,从横架层叠和纵架层叠的手法切入,分析它们各自的建构特征与宗祠空间的关联,进而讨论徽州宗祠空间需求下的整体木构架受力体系特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