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休闲的时刻,当您美滋滋地坐在家庭影院的大屏幕电视机前欣赏大片,或看文艺晚会的精彩节目时,您还会想到上个世纪的那个黑白的小电视机吗? 也许早已忘却了!21世纪的数字技术发展风驰电掣,等离子电视,液晶电视和背投电视等一簇簇数字前沿新秀龙争虎斗,推陈出新的进程大加速了。那么回首甲申猴年,最令人心动的是什么?无疑是新品目不暇接的这三大超薄电视。据权威评估和预测,2004年中国国内液晶电视销量达到17万台,比2003年增长183%、等离子电视已达到14万台、背投彩电销量已达到122万台。很明显,市场在向我们传递着一个重要的信号:轻巧的大屏幕电视时代已经向我们走近。2005岁首三大超薄电视无不铆足劲儿猛攻家庭,市场竞争气势咄咄逼人,而且推进速度比我们的想象要快的多。  相似文献   

2.
ROCKY  刘广山 《新潮电子》2006,(3):96-101
数据表明,2005年全球高清电视用户数量达到1450万,高清电视产业市场规模达到421亿美元。而作为高清电视的终端设备,2005年全球平板电视销量已达4500万台.比上年增长60%。其中液晶电视销量达3500万台.等离子电视销量达1000万台。而这一趋势,将在2006年进入高潮.整个的电视机市场将全面开始从显像管时代转向平板时代。[编者按]  相似文献   

3.
金凡 《新潮电子》2005,(5):22-23
2004年12月30日,日本东芝(TOSHIBA)公司表示,它将退出日本以及海外的等离子电视(PDP)市场,以表面传导电子发射显示(SED)电视和液晶电视(LCD)取代等离子产品,向大型超薄电视市场进军。这是继索尼(SONY)宣布退出等离子电视市场之后,第二家宣布从该领域退出的著名家电厂商。两大巨头的相继退出,—时间传言纷纷,是索尼、东芝兵败滑铁卢,还是另有所图呢?  相似文献   

4.
2006年3月25日消息。曾经风光一时的背投电视已全线收缩,液晶电视在等离子电视的竞争中也已形成8:2的态势。来自中国电子视像行业协会的最新数据显示,2005年微显示背投在中国市场全年的销量只有9万台,而CRT背投更是基本退出了城市市场。  相似文献   

5.
《视听技术》2009,(1):14-14
据著名市场调研机构Display Search预计,液晶电视明年收入年比将下降16%,而整个电视市场收入预计下滑18%,为880亿美元。Display Search在报告中指出:“预计2009年是电视行业以及供应链有史以来最为困难的一年。”预计2008年液晶电视销量将达到1.022亿台。同比增长29%,但比原来的预期少360万部;  相似文献   

6.
国家信息中心预计。2006年我国平板电视销量将在420万台左右。其中液晶电视和等离子电视分别为300万台和120万台。在去年价格竞争的惯性影响下,预计价格战仍将是今年平板电视的主要市场策略。国家信息中心的监测数据还表明.  相似文献   

7.
一、产业现状   2007年上半年,平板电视依然是中国消费电子的中坚力量,液晶电视终端大幅降价刺激消费.等离子市场绝地反击.相关厂商加大投入.推动等离子电视平稳增长,平板电视总体销量持续上涨。高清数字电视取代普通电视,平板电视和数字电视正在成为电视市场的两大核心。  相似文献   

8.
视听快报     
《视听技术》2009,(9):13-15
<正> 第二季度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同比增长27% 根据DisplaySearch最新报告,第二季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较去年同期增长27%,达3000万台,优于预期,其中以美国与中国市场表现最佳。第二季全球电视机出货量为4460万台,仍较去年同期下滑8%,但液晶电视出货量3000万台,不仅比上一季增长12%,年增长率高达27%,在所有显示技术(包括等离子电视、CRT电视)中一枝独秀。DisplaySearch也指出,从出货金额来看,所有显示  相似文献   

9.
在同液晶电视的市场争夺中,等离子已经奄奄一息,市场份额日益萎缩,今年前八个月,液晶电视产量达到939万台,比去年同期增长77%;而等离子只有43万台,下降10%多。目前市场上液晶、等离子销售比例已经超过11:1,甚至原本在大屏幕领域具有优势的等离子,也节节败退,为液晶所日益侵蚀。[第一段]  相似文献   

10.
对于不用深入理解技术原理的普通用户来说,等离子电视代表的含义也许只是“比液晶电视更高级、价格更贵的超薄电视”。但是对于业界的大佬们来说,等离子电视不但代表一种产品或者技术,而且还是引领电视机行业未来最值得期待的希望之星,  相似文献   

11.
《电视技术》2003,(10):95-95
海信超薄电视打响年度大战在北京科博会上,海信推出和发布了全系列的高清电视机,全部内置高清功能的超薄电视就达10款,仅液晶电视就有15,17,20,30英寸4个系列,等离子有32至50英寸的3种款式。有数据显示,我国超薄电视的年增长已超过20%,而香港、日本电视机市场,超薄电视机的年销售额增长幅度一直保持在50%左右。海信的等离子彩电已大批量供应美国、沙特和香港市场,9月26日海信在香港还会有一场较大的产品发布会。超薄电视开打日本秋季商战日前,松下发表了面向秋季商战的6款超薄电视机,即LCD,PDP各3款,全部是内置BS、110度CS、微波数字电…  相似文献   

12.
据DisplaySearch对全球电视市场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北美及发展中国家如中国电视市场正常且健康的出货增长,使得全球第二季度电视出货量达到4 750万台,较第一季度增长了3%,与去年同期相比增长了11%。平板电视销量再超CRT液晶电视增长是最引人注目的,第二季度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  相似文献   

13.
1日本PDP、LCD电视向全球推广近一、二年间,世界AV(声像电子产品)正在发生巨大变化,在电视领域中,日本公司领先的PDP电视、LCD电视正在向全球推广。2001年4月,日本日立公司向市场推出了81cm(32")PDP电视机,日立百濑部长说:"PDP电视的推广速度,完全超出我们的意料"。2002年,日本全国PDP电视销售量超过20万台,平均单价按80万日元计,总销售额达到1600亿日元。另一种畅销的平板电视为LCD电视机,该机可使用的范围(尺寸)从小到大,比PDP应用更加广泛。夏普公司预测,2002年日本国内市场LCD电视约100万台,全球在150万台上下。在进入2003…  相似文献   

14.
等离子电视止跌回升据赛迪顾问统计显示,2007年中国市场共销售平板电视788.79万台,同比增长了122.5%,接近之前预估的全年800万台的数量。虽然受液晶面板供应紧缺的影响,液晶电视销售量仍取得了120.0%的销售量增长率,达到726.33万台,销售额增长率为66.1%的。等离子电视销量出现回暖,销售量62.46万台,同比增长24.2%,销售额同比增长仅1.6%。  相似文献   

15.
《电子产品世界》2007,(2):36-36
据iSuppli预测,尽管大尺寸显示屏电视的销售快速增长,与2006年的旺销年相比,价格的快速下降将使液晶电视市场在2007年放慢增长速度,不过增长率依然很大。2007年全球液晶电视出货量将达到6250万台,比2006年的3970万台增长57%。这个增长率低于2006年95%的增长率。这种增长速度的减缓反映了液晶电视出货量的巨大。这样大的出货量很难保持每一年的出货量都大幅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电子元件与材料》2005,24(6):14-14
2005年4月12日,2000台新科大屏液晶电视从江苏常州启运美国。这表明,随着我国液晶电视产业日趋成熟,其已经成为彩电出口的主要板块之一。据新科电子提供的数据,2004年以来,新科液晶电视畅销欧美、新加坡等市场,出口总数量已突破60万台。  相似文献   

17.
由于电子工业迅速的发展,使得目前一般家中所使用的消费性电子商品有了相当大的改变。就拿我们每天都会使用到的直视型电视机来说,已经从以往体积较大的CRT电视,发展至目前具有大画面,体积超薄的PDP等离子电视。继去年10月推出“逐点晶晰”显像管电视,飞利浦公司近日正式宣布在中国推出其Pixel Plus“逐点晶晰”背投、等离子和液晶电视。不久前,欧洲影像和声响协会(EISA)刚刚授予飞利浦逐点晶晰液晶和等离子电视“2003-2004年度欧洲液晶电视”和  相似文献   

18.
本文根据技术项目回顾了对于液晶电视应用的要求。综述了液晶电视(LCD TV)与阴极射线管(CRT)电视和等离子(PDP)电视的比较,关键因素是具有竞争价格的大尺寸屏和高画质。  相似文献   

19.
概况 2011是CRT全面淡出主要市场、平面电视发展成熟的一年。Displaysearch预计,全球液晶电视的出货量将从2011年的2.06亿台成长至2012年的2.26亿台,同比成长10%;而等离子电视的出货量将从2011年的1600万台衰落至2012年的1400万台左右,  相似文献   

20.
过去3年在中国电视厂商大力发展之下,平板电视产品增长迅猛。据市场分析公司DisplaySearch预测:今年中国有望成为世界最大的液晶电视市场;中国包括液晶和等离子电视在内的平板电视出货量将从2009年的3,100万台增长到2014年的5,900万台,增长近一倍,复合年增长率达到14%。作为平板电视重要部件的信号接收部件——电视信号调谐器,一方面要满足日趋复杂精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