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2.
3.
城市感潮河道污染底泥原位处理小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城市河道底泥硫化物和有机污染严重的特点,以深圳某河道污染底泥为研究对象,考察原位投加氧化剂去除污染底泥黑臭的效果。结果表明,投加过氧化钙和硝酸钙均能有效去除污染底泥黑臭。其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cid Volatile Sulfide,AVS)的去除率均超过95%。投加氧化剂原位处理污染底泥有助于底泥颗粒的吸附凝聚,颗粒比表面积变小,可避免污染物质的附着和累积。两者联合投加对底泥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ompounds,TOC)降解效果更佳,投加45天后TOC去除率为18.0%,大于过氧化钙和硝酸钙单独投加时的8.1%和12.9%,同时底泥硝酸盐残留量也更高,除臭效果更持久,表明过氧化钙和硝酸钙联合原位投加可有效修复污染底泥。 相似文献
4.
5.
6.
针对高粘性Cu、Zn复合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采用酒石酸、草酸、柠檬酸三种有机酸作为淋洗剂对污染土进行淋洗修复,通过振荡淋洗方法,探究淋洗剂浓度、淋洗时间对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规律,采用BCR三步提取法对淋洗前后土壤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有机酸对Zn的去除率优于对Cu的去除率,得到最佳淋洗方案为浓度0.4 ... 相似文献
7.
9.
10.
11.
为了治理深圳河洪涝灾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三期实施并完成了深圳河治理工程。工程后河道边界条件改变,致使深圳河泥沙输移特性及淤积规律发生变化。实测资料表明目前深圳河干流河段基本达到冲淤平衡。本文通过回顾深圳河的治理过程,提出了对深圳河治理的几点认识,并提出今后对深圳河治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13.
从潮差保证率的角度,选择典型潮型作为深圳河海区边界条件,利用沿深平均二维水动力有限元数学模型和多媒体技术,对典型断面的质点运动轨迹进行追踪,分析不同流量与潮型组合时的冲污效果,通过不同流量与潮位过程的组合研究,达到优化去污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15.
深圳河是香港和深圳的界河,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侧常有洪水泛滥,地形低洼加上城市开发不当是主要原因。因此,深港两地开启了深圳河治理工程。工程分四期,前三期已于2006年完成。工程规划经历了被动应付灾害到以高标准指导治河的过程。尽管深圳河治理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但由于土地开发、环境保护和行政约束等原因,深圳河要达到50年以上的标准仍然困难重重,主动改造深圳湾是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河床演变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黄河下游河道输沙特点,对河槽的排洪输沙作用进行了量化表述,界定了黄河下游河槽排洪输沙基本功能.提出了黄河下游排洪输沙基本功能的判别指标体系;利用实体模型试验研究和实测资料分析.建立了水沙过程与河槽冲淤及断面形态调整之间的响应关系,提出了近期基本满足黄河下游河槽排洪输沙基本功能的概化水沙过程及相应的水量。并形成了水沙调控指标体系;初步提出了维持黄河下游河槽排洪输沙基本功能的中游水库群水沙联合调度方案。研究成果可为黄河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对黄河下游的防洪减灾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沙河流上修建的水库必然要面对泥沙淤积问题,合理科学的库容恢复和保持措施对于水库综合效益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排沙廊道是一种一次建设、可持续使用的排沙设施,但传统排沙廊道中各进口为顺序排列,不同部位进口抽沙能力不均,严重影响运行排沙效果。等阻力树杈型冲沙管道是近期提出的一种新型排沙方式,其各级管道采用树杈型布置,多口汇流的旋转流动可消除不同角度水流加速度影响,按每一个进口管至总出口的流动阻力相等为原则设计;在进口管顶部设置倒扣铁锅型防沙罩,防止进口管被落淤的泥沙所阻塞。本文在水槽中开展了树杈型冲沙管道试验,同时开展了相同条件下的进沙口顺序排列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沙口按传统廊道多口顺序排列布置时,位于远端的一半出口将被完全淤堵,难以达到预期的排沙效果;而树杈型冲沙管有效克服了传统廊道不同进沙口抽沙能力不均的缺陷,实现了对所覆盖区域的均匀排沙,正常情况下未发生淤堵;当高含沙水流集中流向某一进口时,会造成该进口淤堵,但由于不同进沙口独立运行,所淤堵进口基本不会对其他进口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本文试验结果表明,等阻力树杈型冲沙管道的稳定排沙浓度可达400~700 kg/m3,远高于顺序排列方式的100 kg/m3;冲刷漏斗体积为多口顺序排列的1.5倍。 相似文献
18.
对太湖疏浚底泥处置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底泥疏浚工程传统排泥场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太湖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特点,以及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需求,提出了将太湖疏浚底泥用于湖滨带生态修复基底和排泥场淤泥循环利用的两种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指导电站运行调度,龚嘴发电厂与有关单位开展了大量的泥沙观测工作,以坝区泥沙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坝前泥沙淤积过程中含沙量及颗粒级配沿垂线的分布规律;底孔开启时机及排沙效果。研究表明,库区悬移质淤积洲头在达到坝址之前,坝前含沙量分布较均匀,底孔排沙作用不大,为减少了底孔的冲刷和气蚀,少开底孔的意见是正确的。当淤积洲头推至坝前后,入库悬移质大量出库,掌握时机开启底孔排沙对减少邻近机组过机含沙量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