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 毫秒
1.
深圳河污染底泥固化处理应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以深圳河污染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污染底泥固化体的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浸出毒性进行分析,验证固化技术处理深圳污染底泥的有效性,同时为工程实施提供技术参数。试验结果表明,污染底泥经固化后,其污染物浸出毒性降低,且低于GB 5085.3的化学指标限值;固化后的底泥无侧限抗压强度高于1.0 MPa,可作为一般废弃物进行填埋处理。实际工程建议采用固化剂添加量为初始底泥重量(湿重)12.6%,养护周期为17~21 d进行实施。  相似文献   

2.
水体底泥污染是世界范围内的一个主要环境问题,底泥污染治理是城市河道水体污染综合治理的主要内容.文章分析了底泥中的主要污染物,阐述了原位、异位等无害化处理技术,同时考虑到底泥富含有用成分,对国内外各种底泥资源化利用途径进行探讨和总结.  相似文献   

3.
城市感潮河道污染底泥原位处理小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吴华财 《人民珠江》2012,33(5):54-58
针对城市河道底泥硫化物和有机污染严重的特点,以深圳某河道污染底泥为研究对象,考察原位投加氧化剂去除污染底泥黑臭的效果。结果表明,投加过氧化钙和硝酸钙均能有效去除污染底泥黑臭。其中,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cid Volatile Sulfide,AVS)的去除率均超过95%。投加氧化剂原位处理污染底泥有助于底泥颗粒的吸附凝聚,颗粒比表面积变小,可避免污染物质的附着和累积。两者联合投加对底泥总有机碳(Total Organic Compounds,TOC)降解效果更佳,投加45天后TOC去除率为18.0%,大于过氧化钙和硝酸钙单独投加时的8.1%和12.9%,同时底泥硝酸盐残留量也更高,除臭效果更持久,表明过氧化钙和硝酸钙联合原位投加可有效修复污染底泥。  相似文献   

4.
<正>深圳河流域由于早期环境保护和水处理设施的建设落后于城市化高速推进,曾有大量生活污水、工业废水未经有效处理便排入河道,使河水水质受到污染,河道生态环境恶化。其中,河道黑臭带来的负面影响最为直接。特别是在炎热的夏日,河水浑浊不堪,河道内散发恶臭,甚至影响到部分河段附近居民的日常生活。因此,改善河道恶臭成为深圳河环境治理首要面对的迫切问题。目前可应用污染河道治理技术有多种,有的主要作用于污染河  相似文献   

5.
由于长期的外源输入,河道底泥中大量的污染物质积累,其主要的污染物有难降解有机物、重金属、营养元素等。底泥作为二次污染源,严重地影响了水体环境。目前底泥的治理主要有原位修复技术和异位修复技术。结合龙岗河自身的特点,对其采用了异位修复技术。本文系统地介绍了疏浚底泥的处理技术,分析了各种技术方法的优点与不足,并对河道底泥的资源化途径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针对高粘性Cu、Zn复合重金属污染河道底泥,采用酒石酸、草酸、柠檬酸三种有机酸作为淋洗剂对污染土进行淋洗修复,通过振荡淋洗方法,探究淋洗剂浓度、淋洗时间对重金属去除率的影响规律,采用BCR三步提取法对淋洗前后土壤重金属形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3种有机酸对Zn的去除率优于对Cu的去除率,得到最佳淋洗方案为浓度0.4 ...  相似文献   

7.
河湖疏浚底泥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河湖众多,底泥污染状况严重,环保疏浚是治理污染河湖的重要措施。随着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提出和相关法律法规的不断完善,将河湖疏浚底泥进行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综合利用是今后必然的选择。在对我国河湖底泥污染进行分类的基础上,系统综述了底泥脱水减量化、无害化处理、资源化利用和余水处理中各项技术的适用性和优缺点,并总结了不同类型污染底泥的处理处置途径,最后提出了河湖疏浚底泥治理的研究展望及建议。  相似文献   

8.
9.
深圳河治理工程四期滞洪区模型试验的难点在于非恒定流自动控制系统和下游河道尾门水位控制的不确定性。通过经验公式计算和水槽试验优选模型加糙方案,下游尾门处采用复合堰的控制方法实现水位—流量自拟合功能,对深圳河滞洪区溢流堰结构形式、溢流堰与下游堤防衔接方式,以及溢流堰堰顶高程进行优化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优化后的设计方案工效效果显著,可推广至类似滞洪区模型试验控制。  相似文献   

10.
<正>原位生化处理技术是日益受到关注的一种污染底泥修复技术,其主要是通过向污染底泥直接注射化学或生物制剂来启动底泥修复。硝酸钙是原位生化处理技术最常使用的药剂之一,已被广泛应用于污染底泥治理的实际工程,在抑制磷释放[1]、控制恶臭[2]和降解有机污染物[3]等方面表现出明显的效果。目前,绝大多数有关原位注射硝酸钙技术的研究集中于污染底泥的治理效果,而关于其操作过程引起的潜在风险鲜有报道。鉴于硝酸钙注射  相似文献   

11.
为了治理深圳河洪涝灾害,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分三期实施并完成了深圳河治理工程。工程后河道边界条件改变,致使深圳河泥沙输移特性及淤积规律发生变化。实测资料表明目前深圳河干流河段基本达到冲淤平衡。本文通过回顾深圳河的治理过程,提出了对深圳河治理的几点认识,并提出今后对深圳河治理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深圳河治理以后,河道边界条件发生变化,其水沙输移规律相应调整,河道冲淤特性也会发生影响变化。本文根据深圳河近期泥沙冲淤特性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2005~2012年期间,深圳河受潮水顶托严重,深圳河干流以淤积为主,河段总淤积量72.048万t。(2)深圳河经过治理后,河道水流条件近期得到一定改善,深圳河口涨潮含沙量基本不变,而落潮含沙量增加,有利于潮水将河道内泥沙带出,减缓河道淤积。  相似文献   

13.
从潮差保证率的角度,选择典型潮型作为深圳河海区边界条件,利用沿深平均二维水动力有限元数学模型和多媒体技术,对典型断面的质点运动轨迹进行追踪,分析不同流量与潮型组合时的冲污效果,通过不同流量与潮位过程的组合研究,达到优化去污成本的目的。  相似文献   

14.
深圳河是深圳和香港的界河,治理深圳河工程环境保护具有两地共同特点,即需在符合国家各项法律法规前提下,同时满足深圳特区和香港特区环境保护要求,并将治理深圳河工程将环境保护纳入施工合同管理,使工程环境保护落实到施工全过程,做到了环境保护措施的可行性、可操作性和可控性。本文着重介绍治理深圳河工程环境保护合同条款及主要内容。  相似文献   

15.
深圳河是香港和深圳的界河,改革开放初期深圳侧常有洪水泛滥,地形低洼加上城市开发不当是主要原因。因此,深港两地开启了深圳河治理工程。工程分四期,前三期已于2006年完成。工程规划经历了被动应付灾害到以高标准指导治河的过程。尽管深圳河治理标准基本达到50年一遇,经济与社会效益显著,但由于土地开发、环境保护和行政约束等原因,深圳河要达到50年以上的标准仍然困难重重,主动改造深圳湾是主要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以河床演变学理论为基础,结合黄河下游河道输沙特点,对河槽的排洪输沙作用进行了量化表述,界定了黄河下游河槽排洪输沙基本功能.提出了黄河下游排洪输沙基本功能的判别指标体系;利用实体模型试验研究和实测资料分析.建立了水沙过程与河槽冲淤及断面形态调整之间的响应关系,提出了近期基本满足黄河下游河槽排洪输沙基本功能的概化水沙过程及相应的水量。并形成了水沙调控指标体系;初步提出了维持黄河下游河槽排洪输沙基本功能的中游水库群水沙联合调度方案。研究成果可为黄河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提供科学依据.对黄河下游的防洪减灾及水资源可持续利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多沙河流上修建的水库必然要面对泥沙淤积问题,合理科学的库容恢复和保持措施对于水库综合效益的正常发挥具有重要意义。排沙廊道是一种一次建设、可持续使用的排沙设施,但传统排沙廊道中各进口为顺序排列,不同部位进口抽沙能力不均,严重影响运行排沙效果。等阻力树杈型冲沙管道是近期提出的一种新型排沙方式,其各级管道采用树杈型布置,多口汇流的旋转流动可消除不同角度水流加速度影响,按每一个进口管至总出口的流动阻力相等为原则设计;在进口管顶部设置倒扣铁锅型防沙罩,防止进口管被落淤的泥沙所阻塞。本文在水槽中开展了树杈型冲沙管道试验,同时开展了相同条件下的进沙口顺序排列的对比试验,结果表明:当进沙口按传统廊道多口顺序排列布置时,位于远端的一半出口将被完全淤堵,难以达到预期的排沙效果;而树杈型冲沙管有效克服了传统廊道不同进沙口抽沙能力不均的缺陷,实现了对所覆盖区域的均匀排沙,正常情况下未发生淤堵;当高含沙水流集中流向某一进口时,会造成该进口淤堵,但由于不同进沙口独立运行,所淤堵进口基本不会对其他进口的正常运行造成影响。本文试验结果表明,等阻力树杈型冲沙管道的稳定排沙浓度可达400~700 kg/m3,远高于顺序排列方式的100 kg/m3;冲刷漏斗体积为多口顺序排列的1.5倍。  相似文献   

18.
对太湖疏浚底泥处置方式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对底泥疏浚工程传统排泥场处置方式存在的问题,结合太湖及周边区域自然地理环境和经济社会特点,以及太湖水环境综合治理的需求,提出了将太湖疏浚底泥用于湖滨带生态修复基底和排泥场淤泥循环利用的两种处置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了指导电站运行调度,龚嘴发电厂与有关单位开展了大量的泥沙观测工作,以坝区泥沙实测资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坝前泥沙淤积过程中含沙量及颗粒级配沿垂线的分布规律;底孔开启时机及排沙效果。研究表明,库区悬移质淤积洲头在达到坝址之前,坝前含沙量分布较均匀,底孔排沙作用不大,为减少了底孔的冲刷和气蚀,少开底孔的意见是正确的。当淤积洲头推至坝前后,入库悬移质大量出库,掌握时机开启底孔排沙对减少邻近机组过机含沙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