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浅谈盆景艺术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邱朝霞 《山西建筑》2003,29(10):161-161,166
从盆景与盆栽、盆景与自然景观、盆景的生命力和艺术感染力,盆景的综合性几个方面对盆景进行了分析阐述,提出了对盆景艺术深层次的认识。  相似文献   

2.
赵莺莺 《园林》2010,(10):78-79
为了迎接2013年世界盆景友好联盟大会(WBC-2013)在中国召开,选拔优秀盆景展品和创作人才、增进国内外盆景技艺交流,延伸“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世博主题,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赏石分会与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于2010年10月1日至10月7日,在上海植物园举办“‘东沃杯’中国盆景精品邀请展暨盆景创作比赛”。  相似文献   

3.
邢升清 《园林》2003,(7):57-58
水旱盆景是树木盆景与山水盆景相互结合的产物。它是中国盆景特有的一种形式。水旱盆景表现题材广泛,景物内容丰富,自然气息浓郁,深受人们喜爱。水旱盆景的制作比较复杂,要求制作者掌握树木与山水两类盆景的基本技巧,才能得心应手。水旱盆景的选材制作水旱盆景的材料,主要包括盆钵、植物、山石和配件等。水旱盆景的用盆大多采用浅口石盆(即山水盆景盆),形  相似文献   

4.
马文其 《园林》2004,(6):48-49
盆景艺术和绘画、诗词、造园等艺术相同,都是源于自然而高于自然。它们之间相互借鉴,诗词、绘画常取材于园林、盆景,而盆景的创作原理很多借鉴绘画理论。有的盆景作品就是受到某幅古画的启迪而创作的。盆景艺术经过长期的发展,流派众多,风格纷繁,但“万变不离其宗”,都遵循一些共同的规律,只要掌握了这些规律的基本原则,再结合创作者的才智,制作起盆景来就会得心应手。  相似文献   

5.
潘玉华 《园林》2005,(9):48-49
岭南盆景是我国盆景艺术的五大流派之一。它风格独特,造型、构图丰富多采,擅长表现自然美,具有浓厚的生活情趣。  相似文献   

6.
微型盆景制作与博古架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梅星焕 《园林》2010,(3):82-83
微型盆景又称掌上盆景,虽是掌上之物,但却概括地反映了微缩的自然景观,素有“无声的诗,立体的画”之美誉。它小巧玲珑,具有体积小、占地少重量轻、易搬运等耗电。笔者将一些微型盆景共置于扇形博古架中,再置放在红木琴桌之上,摆放在客厅一侧,一眼望去琳琅满目,生机勃勃,令人产生典雅古朴、赏心悦目之视觉感。如图1,《无声胜有声》组合盆景。  相似文献   

7.
盆景的题名     
盆景制作完成后,根据其主题、题村和意境题名,能提高盆景的思想性和艺术性,扩大和延伸盆景本身所能达到的境界,甚至还能产生创作时未曾想到的艺术效果,有助于观赏者更好地欣赏盆景的意境美。盆景的题名要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既概括盆景的全部内容及其主题思想,还要引起观赏者的共鸣,真正领略到作品的意境、真趣和神韵。盆景的题名方法主要有: 一、直接以材料题名。如“石榴”、“六月雪”、“英德石”等,这样题名只能反映所用材料,对表现主题  相似文献   

8.
邵忠 《园林》2005,(6):45-45
山水盆景常以硬砂积石为主,因其骨骼较强,是较为理想的制作盆景的山石。无骨骼的砂积石,过于松酥,一凿就碎,这种山石就不适于制作盆景,即使制成,也易风化验,甚至前功尽弃。选用的山石,要质地干燥,若潮湿,山石凿雕时,石粉不易散落,则难以显现纹理清晰。  相似文献   

9.
观花盆景     
林凤书 《园林》2006,(4):47-47
在树木盆景这个大家庭中,人们常根据不同树种最能显示美感的某些侧重方面,将盆景划分为观叶、观花、观果类盆景。观花类盆景是指开花醒目、色彩艳丽的树木盆景。典型的观花类盆景有紫薇、杜鹃、贴梗海棠、西府海棠、春梅、蜡梅、花石榴、碧桃、六月雪、锦鸡儿等。藤本植物中的紫藤、络石、金银花等也是观花类盆景。观花类盆景不同于观赏花卉,它并不是单纯追求观花,而是应该具备树木盆景的种种要素,诸如根、干、枝、叶所构成的优美姿  相似文献   

10.
中国盆景艺术鉴赏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周武忠 《中国园林》1997,13(5):46-49
本文探讨了在艺术与审美范畴内盆景的意义和特点,认为盆景是活的艺术品,具有现实的时空与艺术的时空的审美二重性,中国盆景艺术的美可以从“美在物理、美在创造,美在奇丑,美在意境:这四个方面着手探讨;欣赏中国盆景可概括为“观”、“品”、“悟”三个阶段,观赏者在感受作品具体形象的基础上,所产生的联想,想象,移情,思维等一系列心理活动过程,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对于盆景的艺术审美欣赏活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