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提出了用于单井段塞式注入化学示踪剂测残余油饱和度的理论解释模型,即段塞解释模型.与以往脉冲式解释模型比较,该模型既符合矿场实际的注入条件,即段塞式注入,又不要求示踪剂是纯净的,使得示踪剂费用降低90%以上,适用于关井期间地下示踪剂带无显著飘移的矿场测试结果的解释.数值模拟表明,原始示踪剂与次生示踪剂回采剖面体积(称为滞留体积)的比值对扩散不敏感.该解释模型与数值模拟确定的残余油饱和度之间的误差小于0.5%;与单井的脉冲解释模型对比,解释精度提高2%.  相似文献   

3.
单井化学示踪剂法测残余油饱和度--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经过第一次和第二次采油后 ,还有大量的石油滞留地下深处不能被有效采出。而每年新发现的石油地质储量在不断减少 ,勘探开发的难度越来越大 ,这就要求必须采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将残余在地下的原油采出 ,也就有了确定SOR的需要。在进行三次采油的潜力评价中 ,SOR是一个至关重要的参数。测残余油饱和度的方法较多 ,但各有优缺点。单井化学示踪剂是其中一种较为有潜力的方法 ,它始于2 0世纪 60年代后期 ,由Cooke首先提出 ,它利用地层的色谱效应 ,用示踪剂法测残余油饱和度。Deans于 1 967年用此法在室内成功地测定了模型内的残余油饱和度 ,1 968年应用于现场获得成功 ,1 971年取得了美国专利权。该法首次现场测试获得成功以来已广泛应用。单井示踪法成本低 ,测定简便 ,测定体积大并且可调 ,应用范围广 ,灵敏准确 ,是测定残余油饱和度的理想方法。作者调研了大量国内外资料 ,对单井化学示踪剂测残余油饱和度的产生背景、应用及其发展作了回顾 ,并在与其它测残余油饱和度进行对比的基础上 ,对其应用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根据已知的水解速度并对滤失量,生产时间进行合适的校正,运用物质平衡法,就可直接由回采出的来反应的酯和采出醇量计算出残余油饱和度Sor。加拿大ESSO资源有限公司在三个碳酸盐岩油茂中成功地应用该方法进行了五次试验,结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5.
单井示踪剂法测试残余油饱和度技术是一种精度较高的测试方法,探测深度大且具有控制探测深度的能力。经实验室试验证实,示踪剂测试精度为2%~3%孔隙体积,可满足老油田水驱开发和三次采油评价等工作的需要。首次提出了段塞注入解释模型,适用于单层、关井期间地下示踪剂带无显著漂移的矿场试验解释。模型中考虑了试验段塞注入条件和注入液中含有次生示踪剂的校正。应用此解释模型,测试费用低,解释精度高。  相似文献   

6.
用分离示踪剂确定残余油饱和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注入井向地层注入分离示踪剂和非分离示踪剂并定期对距注入井一定距离的第二口井进行测井以确定上述注入示踪剂的达时间及注入量,这样就可得到确定残余油饱和度的油藏信息。  相似文献   

7.
先注入水溶性示踪剂,然后再从井中采出,这样做可以确定井筒周围油层中的残余油饱和度。注入分两次进行:第一次注入后立即开采以便得出一伸基准;第二次注入后浸泡一段时间再开采。比较示踪剂的回采量就可确定油层中的残余油饱和度了。  相似文献   

8.
单井化学示踪剂测残余油饱和度技术是一种精度较高的测试方法,此方法测试深度大且具有控制测试深度的能力。经实验室试验证实,示踪剂测试精度为2%~3%孔隙体积,可满足老油田水驱开发和三次采油评价等工作的需要。首次提出了段塞注入解释模型,适用于单层、关井期间地下示踪剂无显著漂移的矿场试验解释。模型中考虑了试验段塞注入条件和注入液中含有次生示踪剂的校正。应用此解释模型,测试费用低,解释精度高。  相似文献   

9.
单井示踪剂法测残余油饱和度,是在同一口井注入并采出酯类化学示踪剂,由采出液中酯及其水解产物醇浓度峰位置测算油层残余油饱和度的方法。本文介绍此法的原理、示踪剂乙酸乙酯注入及乙酸乙酯和乙醇采出分析及此方法优缺人、对比评价,详细介绍了孤东小井距开发试验区ASP三元复合驱实施前后残余油饱和度的测定并讨论了测定结果。  相似文献   

10.
11.
利用侧钻井电阻率减小率计算剩余油饱和度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龚春辉 《特种油气藏》2005,12(4):44-46,54,i0010
侧钻井是在油水井的某一特定深度套管侧面开窗钻出新井眼后下尾管固井的一整套工艺技术.侧钻后新井眼与原井眼在油层动用井段的深侧向电阻率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用电阻率减小率表示.通过分析认为,动用井段油层含油饱和度的变化引起了电阻率的减小.利用阿尔奇公式,可导出剩余油饱和度的计算公式,从而定量评价井筒周围的剩余油饱和度.该方法为定量计算油井剩余油饱和度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2.
雅克拉凝析气田2005年投入开发至今已稳产9年,目前已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为了准确监测剩余油状况,对多口井进行了剩余油饱和度测井,用来指导气田的开发调整。同时,应用剩余油测井资料,对储层连通性进行了评价,并辅助进行小层精细划分,深化地质认识。  相似文献   

13.
用测井资料结合生产井中的含水率和注水井中的吸水情况,可确定高含水期的剩余油饱和度和可动油饱和度。在剩余油饱和度高的地区打补充调整井,不但可以增加采油量,而且可以提高采收率。  相似文献   

14.
基于岩心长期注水试验资料,认识到吸水层的残余油饱和度的变化是一个缓慢减小的过程。文章给出了动态残余油饱和度的概念,提出了利用吸水剖面测井资料来确定动态残余油饱和度的方法。通过现场实测资料的解释,建立了动态残余油饱和度与吸水层每米累计吸水量的定量关系,为剩余油分布研究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以绥中36-1油田23井16块岩心的毛管压力与物性分析资料为基础,总结了利用毛管压力资料求原始含油饱和度的3种方法,并分别对各方法进行了评价。这3种方法分别是Purcell法,含油高度法和J函数直接拟合法。虽然它们都是以J函数为基础求原始含油饱和度的,但Purcell法和J函数直接拟合法考虑了更多的地层条件,而含油高度法偏重于理论计算。通过与密闭取心分析得到的含油饱和度对比,3种方法均可以得到较为满意的解释结果。  相似文献   

16.
以往对剩余油饱和度的空间分布特点,多是利用测井资料定性地研究,多数没有定量化,更很少对每口井的各小层(即时间单元)的剩余油分布做出定量的预测。利用剩余油饱和度配比系数法结合下二门油田中下层系的实际生产数据寻找到一条定量预测某一时刻各井各小层剩余油分布的途径和方法。通过小层劈分,获得了每个时间单元的剩余油量和可动油饱和度,进而为在平面和纵向上研究剩余油的分布规律提供了依据,并结合油田的静态资料探讨了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为今后油田的挖掘提供了方向。  相似文献   

17.
由Buckley-Leverett油水两相饱和度面移动方程可知,水相分流量关于含水饱和度的导数(即(φ)函数)是累积注入孔隙体积倍数的倒数。以此为基础,首先得到了一维均质油层模型内任一点处剩余油饱和度与累积流入液量孔隙体积倍数的关系,然后将这一关系推广到三维非均质油藏,建立了一种简便、实用的剩余油分布数值模拟预测方法。与传统的油藏数值模拟方法比较,在对压力场和饱和度场分布进行计算时,对应的方程不必联立求解,只须相继求解即可,而且对时间步长和空间步长的比例没有约束。另外,这种方法还避免了求饱和度分布时的反复迭代和解巨大方程组的运算,运算过程不存在解的不收敛、不稳定问题,大大提高了运算效率。同时还便于充分利用更多的生产、测试资料,可实现数值模拟自动历史拟合。在油田现有微机条件下,该方法可用于水驱开发油田剩余油分布预测。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一种油井单井用多功能容器,该容器采用卧式分离器和火筒式加热炉等设备的复合结构,与配套工艺相结合,具有油井产出介质的油气分离、直读计量、自身加热、油井热洗、自动卸油、天然气回收利用等功能.  相似文献   

19.
剩余油分布特征是调整方案研究的基础,海上油田特点是测试资料少、井距大、多层合采、层间干扰严重,使得剩余油分布研究更加复杂。以海上某稠油油田为例,在精细地质研究的基础上,通过时移地震、油藏工程、油藏数值模拟等多种方法对剩余油在平面上、纵向上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研究,得出了海上大井距多层合采稠油油田剩余油在平面上、纵向上分布的规律,并且通过密闭取心井的岩心实验分析进一步验证对剩余油分布的认识。该方法可在同类型油田的剩余油分布研究中应用。  相似文献   

20.
埕岛油田位于渤海湾浅海—极浅海区。针对该油田具有自喷生产能力的单井采油平台的供电问题 ,探讨了风力发电系统的构成、主要参数的确定和计算方法 ,并为该油田某单井采油平台设计了应用方案。应用实践表明 ,风力发电技术的经济指标和技术指标均显著优于太阳能供电技术 ,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