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方娜  肖威  邓心 《电子测量技术》2023,46(24):77-83
在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PEMFC)寿命预测中,针对燃料电池中的特征对其寿命的影响程度未知问题,使预测燃料电池的剩余寿命问题变得相对复杂,为了更加准确的预测燃料电池的剩余使用寿命。本文首先通过小波分析对原始堆栈电压进行去噪处理,滤除噪声数据,利用皮尔逊相关系数(PCC)对影响因素进行降维,提取关键影响因素,简化模型结构;然后利用改进的麻雀优化算法(ISSA)优化BP神经网络,找到网络最优的权值和阈值,并建立ISSA-BP模型;最后将处理好的数据输入ISSA-BP模型,实现PEMFC的剩余寿命预测。实验结果表明,PCC-ISSA-BP的平均绝对误差百分比、平均绝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分别为0.125%、0.003 97、0.005 68,优于其它模型,能够更有效地预测燃料电池的剩余寿命。  相似文献   

2.
近年来燃料电池以其零排放,受到人们的关注.车用燃料电池动力系统支架与车架固定在一起,系统支架承载着整个燃料电池的静、动载荷,其结构性能决定着燃料电池系统在车载条件下的稳定性.本文应用Workbench分析了某燃料电池系统支架的随机振动,分析表明该燃料电池系统支架可以通过耐久性随机振动试验.通过基于高斯分布和Miner线性累计损伤定律的三区间法评估其损伤满足车载耐久性.  相似文献   

3.
齐意  木士春 《电池工业》2010,15(4):247-250
阐述了近些年来在提高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催化剂寿命方面的研究进展。提高催化剂寿命,关键在于提高催化剂金属的电化学氧化还原电位,以及提高催化剂载体的化学和电化学稳定性。同时,研究表明,提高金属催化剂颗粒与载体间的作用力和优化燃料电池运行过程中的操作也是提高催化剂寿命的比较有前景研究方向之一。  相似文献   

4.
采用数学模型推算了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隔膜寿命,并进行了单电池运行稳定性试验。从电池隔膜阻气能力及离子传输能力两方面,提出以其最大阻气压力差Δp≥0.1MPa,孔隙率满足40%≤η≤70%作为其寿命指标。通过电池最大孔径测试法和隔膜模拟烧结孔隙率测试法,建立数学模型,推算出烧结时间为40000h所对应的隔膜最大孔径为0.9332μm,孔隙率为66.7%,皆小于其寿命指标值,这也说明,隔膜寿命超过40000h。单电池1000h寿命试验结果表明,以H2作燃料,电池性能稳定;以模拟煤气作燃料,电池性能快速衰减,主要由所发生的副反应引起。  相似文献   

5.
翟双 《电池》2021,51(3):266-269
剖析商业化运行的轻中型燃料电池物流车使用场景,得到燃料电池的使用要求:服役时间长、功率需求大和启停次数多,进而分析与使用特点对应的寿命衰减模式.以减小质子交换膜的应力张量为目标,进行湿度和怠速功率的优化设计,避免干湿循环对膜的机械和化学损伤;求解代价函数全局最优解,优化能量管理策略,抑制电位循环造成的Pt凝聚和降解;以...  相似文献   

6.
日本三菱电机公司新发展了一种把铁氧体磁铁作为磁悬支承的长寿命电度表,并首次进行了商品生产。对电度表的基本要求是准确度高,处理保  相似文献   

7.
氢燃料电池是一种电化学转化装置,与传统内燃机相比,具有启动速度快、工作效率高、环境友好、噪音小、特征信号低等优点,非常适合在城市交通、太空、水下等环境中使用。然而,受耐久性及成本限制,目前氢燃料电池仍无法达到大规模商用的水平。氢燃料电池耐久性提升成为其未来应用亟待解决的难题,要攻克这一难题,必须深入了解影响电堆衰减的因素及衰减机理。从操作工况和操作条件两个方面综述了氢燃料电池电堆衰减机理及研究进展,重点对膜电极中关键材料(包括催化层、气体扩散层、质子交换膜)在启停工况、动态工况、怠速工况、水管理、热管理、冷启动、气体毒化以及电堆组装条件下电堆的衰减机理等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正来源:中国新闻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路军岭、韦世强、杨金龙等课题组密切合作,研制出一种新型催化剂,攻克了新能源汽车——氢燃料电池汽车推广应用的关键难题:解除氢燃料电池一氧化碳"中毒休克"危机,延长电池寿命,拓宽电池使用温度环境,在寒冬也能正常启动。该研究成果日前在线发表在国际权威学术期刊《自然》上。氢气被认为是未来最有前途的清洁能源之一。氢燃料电池利用氢和氧化学反应释放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无须燃烧,具有高能  相似文献   

9.
燃料电池     
本文对燃料电池的原理、结构进行了闸述.并详细讨论了燃料电池的优越性和开发应有价值。  相似文献   

10.
燃料电池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介绍了一些主要类型燃料电池(碱性燃料电池、磷酸型燃料电池、熔融碳酸盐燃料电池、固体氧化物电解质燃料电池、离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和直接氧化甲醇燃料电池)的新进展.讨论了它们可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1.
针对燃料电池等低电压微型电源的特点,研究了适于燃料电池发电用低输入电流纹波、高电压增益Boost变换器。该变换器是在传统两相Boost变换器结构的基础上引入中间储能电容,采用互补控制方法控制两个主开关管,其主要特点是:具有较高的电压增益,同时可有效降低功率开关管和二极管的电压与电流应力;根据电路中所采用开关占空比的大小来合理设计两个电感的感值,可以实现零输入电流纹波。文中详细分析了电路的运行原理及其稳态特性,最后通过实验验证了该拓扑的正确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2.
继电保护装置高加速寿命试验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蔺杰  黄东 《江苏电器》2013,(6):40-44,59
研究了电力系统继电保护装置可靠性的特征量、评估方法并设计了高加速寿命试验的方法。通过对几种典型装置的环境因素的影响试验,得出试验的结果,以此来分析不同因素的影响程度。提出了继电保护装置高加速寿命试验宜选用的应力极限,并探讨了高加速寿命试验的特征量与正常环境下特征量的换算方法。  相似文献   

13.
30 kW高功率密度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的研制工作主要包括:(1)建立测试大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单电池或电池堆的工作站;(2)大功率高比功率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的工程设计;(3)组装单电池 ,建立诊断、测试并改进质子交换膜-电极(三合一体)效能的技术;(4)组装30 kW电池堆,并建立诊断、测试、改进其效能的技术.神力公司研制成功的30 kW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堆比功率达到:720 W/L,708 W/kg.  相似文献   

14.
我们知道,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用电解法可使水分子中的氢原子和氧原子“分家”,得到氢气和氧气。燃料电池的工作过程正好与电解水的反应过程相反:氢与氧化剂中的氧分别在电解质两边的正、负极上发生反应生成水,同时产生了电流 燃料电池由正极、负极和两极之间的电解质组成。工作时,从外部向负极供给燃料,通常是氢气、甲  相似文献   

15.
日本松下电器产业有限公司应用多孔导电固体电介质研制出的燃料电池,能在800℃高温环境下使用。它用的电介质材料是氧化钡、铈、钆和钙钛氧化物,做实验的电介质材料体积为30mm×0.5mm,夹杂在两铂电极板之间;用大气作燃料,可连续工作3000h。包括电极和隔离装置在内,外形尺寸为10cm×10  相似文献   

16.
《电源世界》2004,(12):19-19
燃料电池是一种利用燃料(如氢气或含氢燃料)和氧化剂(如纯氧或空气中的氧)直接连续发电的装置,由于避开了卡诺循环的限制,这种发电装置不仅效率高(电化学反应转换效率可高达40%以上),且无污染气体排出,因此是未来的高效、清洁发电方式,也是电动汽车理想的动力源。  相似文献   

17.
刘昌波  刘志让  林革 《电源技术》2006,30(5):345-348
采用过氧化氢作为氧化剂的燃料电池,主要有金属/过化氢半燃料电池(如镁/过氧化氢半燃料电池和铝/氧化氢半燃料电池)、直接醇类/过氧化氢燃料电池(如直接醇/过氧化氢燃料电池)、氢(氢化物,如NaBH4)/过氧化氢料电池。还有其它一些类型的过氧化氢燃料电池,像肼/过化氢燃料电池等,但有关研究相对较少。当前,许多单位都在进行过氧化氢燃料电池的研究作,包括美国普渡大学、伊利诺斯大学、加拿大的燃料电池术公司、挪威国防部以及美国海军等,他们大都在采用过氧氢和铝进行用于水下无人运载器的研究工作。最近,氢(氢物)/过氧化氢燃料电池引起了人…  相似文献   

18.
燃料电池是将氢和氧引进电池中进行化学反应而产生的直流电能,它可直接使用,也可经变换器变成交流。燃料氢可直接使用氢气,也可从含氢物烃类、醇类中获取,像天然气、煤气、甲醇、乙醇、石脑油等。而氧则可来自空气。现在美、日和西欧等国研究开发的燃料电池有以下几种。(1)碱性燃料电池(AFC) 它是由美国宇航局(NASA)开发的,用于宇航方面如宇宙飞船。它以碳化硅为基片,以氢氧化钾(KOH)为电解液,从基片  相似文献   

19.
有机物直接作为燃料电池的燃料,在工艺上可以省去氢气制造与精制的过程,另外由于气体燃料改为液体燃料大大缩小了电池体积,有利于实用化,目前英、法、德等国正在研制20KW直接型甲醇燃料电池,可以借鉴。  相似文献   

20.
燃料电池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仇立干  吴林  石慧 《电池工业》2001,6(5):233-236
燃料电池按其工作温度不同分为3类:低温(<100℃),中温(100℃へ500℃),高温(>500℃)电池。综述了这3类燃料电池及电极结构的特点、电解液和催化剂的选择、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池性能的差异;分别介绍了这3类电池的技术进展、应用情况和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