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核电站压力容器用SA508-3钢厚截面锻件热处理冷却速度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胡本芙  杨兴博  林岳萌 《钢铁》1998,33(5):49-52,44
研究了不同截面厚度的SA508-3钢热处理冷却速度与力学性能的关系。实验结果表明,当平均冷速≤18℃min时,钢的强度和韧性较低,达不到标准要求。当冷却速度为58 ̄168℃/min时,其淬火组织淡下贝氏体,经650℃回火后组织变成回火贝氏体和均匀分布的合金碳化物,使SA508-3钢具有良好的强度和低温韧性。  相似文献   

2.
田景云  罗志俊  沈俊昶  苏航  尚建丽 《钢铁》2012,47(12):71-75,92
采用Gleeble-1500热模拟试验机,建立了10Ni5CrMo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分析了10Ni5CrMo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组织转变规律。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小于0.2℃/s时,钢中得到粒状贝氏体组织;当冷却速度为0.5℃/s时,组织为粒状贝氏体和下贝氏体;当冷却速度在1~2℃/s时,组织为板条状的马氏体和贝氏体的混合组织;当冷速进一步增大,达到5℃/s时,钢中得到了单一的马氏体组织。为了研究冷却速度对强度和低温韧性的影响,在实验室采用不同冷却方式模拟不同的冷却速度并进行冲击和拉伸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冷却方式下钢的强度相差不大,低温冲击韧性有较大提高。对不同冷却方式下的精细结构进行深入分析,马贝混合细化了板条块及板条束。研究认为适当比例的马贝混合组织能提高10Ni5CrMo钢的低温韧性。  相似文献   

3.
中低碳含硅空冷贝氏体钢的冲击韧性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8  
研究了新设计的含硅中低碳空冷贝氏体钢的热处理工艺与冲击韧性。研究发现,该钢经连续冷却获得的贝-马复相组织具有高的韧性。经300℃回火后,钢的冲击韧性可达到96J/cm^2,其韧性高于同一温度回火的马氏体组织。硅将回火脆性温度推向高温。钢中出现粗大的魏氏组织时使钢的冲击韧性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4.
超低碳贝氏体钢ULCB600组织结构及性能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周桂峰  文慕冰  王学敏 《钢铁》2000,35(12):47-49,75
研究了超低碳贝氏体钢ULCB600的组织结构及力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ULCB600钢的基体组织为贝氏体铁素体,其上分布有细小的Nb(C,N)及ε-Cu粒子,板条间有少量M-A岛,以6501℃时效处理后,M-A岛发生回火转变分解成回火索氏体,并有较多的ε-Cu粒子析出。性能测试结果表明该网的强韧性匹配良好,其力学性能达到较高水平。  相似文献   

5.
周成  赵坦  朱隆浩  金耀辉  李家安 《钢铁》2019,54(4):68-72
 为了研究TMCP工艺对低碳Ni-Nb钢显微组织转变类型和晶粒尺寸的影响规律,研究了不同TMCP工艺下的显微组织特征及其对力学性能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在未变形轧制情况下,当冷却速度小于5 ℃/s时,显微组织为铁素体和珠光体,铁素体晶粒尺寸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大而减小;在变形轧制情况下,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组织中的铁素体晶粒尺寸明显减小;当冷却速度增大到5 ℃/s时,微观组织中出现了大量粒状贝氏体。试制钢板试验表明,当冷却速度为4 ℃/s时,试验钢的组织为准多边形铁素体,可以有效提高钢的低温韧性;当冷却速度达到6 ℃/s时,试验钢微观组织中出现大量粒状贝氏体,明显降低钢的低温韧性。  相似文献   

6.
对Mn2钢在不同热处理工艺、不同试验温度和不同试样状态下的冲击韧性进行了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CM690钢在900℃保温90 min水冷淬火,600℃保温90 min水冷回火,在保证钢材的强度满足要求的情况下,可获得良好的韧性;淬火水温超过30℃时,因钢的淬透能力下降,会强烈地降低钢的强度和韧性;钢中加入0.015%~0.025%的Ti,提高冲击韧性值35~40 J;对于CM490钢,若轧后空冷或堆冷,由于冷却速度较低,会获得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的混合组织,不利于提高钢材的韧性,而正火后其组织为铁素体+贝氏体,其冲击值比前两种状态高3~5倍。  相似文献   

7.
预硬化718塑料模具钢试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千 《四川冶金》2000,22(1):27-31
采用非真空感应炉+电渣工艺生产的三种规格718钢,经热轧控冷+高温回火(预硬化)处理,化学成分和显微纯洁度达到瑞典718钢水平。室温中击韧性和拉伸强度接近和达到瑞典718钢水平。预硬化状态的金相组织为回火索氏体和少量回火下贝氏体组织,硬为B273-340。同截面硬度差值≤3HRC。  相似文献   

8.
采用Formastor-FⅡ全自动相变仪实现不同冷却速度,利用金相显微镜、扫描电子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45CrMoV钢在不同冷却速度下的组织转变规律以及回火温度对组织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冷却速度的变慢,45CrMoV钢的组织由马氏体变为马氏体、先共析铁素体、下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的混合物。冷却速度进一步变慢,先共析铁素体数量增多,下贝氏体和粒状贝氏体总量减少,材料硬度不断下降;45CrMoV钢中的粒状贝氏体为岛状、颗粒状,也有不规则形状,下贝氏体铁素体板条比低碳钢和超低碳钢中的板条更宽,分布更分散,板条形态不规则;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45CrMoV钢中的渗碳体由细针状变为细条状,最后长大为椭球状,材料强度下降,韧性上升。  相似文献   

9.
复合微合金化对SiMn3型贝氏体钢力学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了用少量Mo,微量V,B,Re进行复合微合金化,对低碳SiMn3型贝氏体高强钢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复合微合金化可显著提高其空冷状态的韧性,明显改善低温韧性,并可显著提高回火抗力和高温回火后的强度。  相似文献   

10.
文章通过使用Formastor-F型全自动相变仪对700 MPa级高强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进行了测定,分析了700 MPa级高强钢在0.5~118℃/s之间各种冷速下的显微组织形貌。结果显示,试验钢冷却速度为0.5℃/s时,转变产物为铁素体和珠光体;冷却速度高于1℃/s时,开始形成贝氏体组织;随着冷却速度的逐渐升高,贝氏体组织开始增加,珠光体组织开始减少,当冷却速度为10℃/s时,珠光体组织消失,组织为铁素体和贝氏体;当冷却速度增加到118℃/s时,转变产物以贝氏体为主。通过对700 MPa级高强钢的CCT曲线和显微组织分析为实际生产过程中热处理工艺的制定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文章以38CrMoAl钢为研究对象,利用FORMASTOR-F全自动相变仪,测定了试验钢连续冷却转变的CCT曲线。结果表明:当冷却速度为0.2~0.5℃/s时,室温组织为先共析铁素体+珠光体;当冷却速度为0.5~1℃/s时,出现少量贝氏体,室温组织为铁素体+珠光体+贝氏体;当冷却速度为1℃/s时,在贝氏体转变区最上部,靠近Bs的温度处形成贝氏体,室温下组织为上贝氏体;当冷却速度为2~5℃/s时,马氏体不断增加,贝氏体逐渐减少,室温下为贝氏体+马氏体的混合组织;当冷却速度不小于5℃/s,室温下组织全部为马氏体。研究结果为热处理工艺的制定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2.
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高强度钢热变形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星逸  刘文昌 《钢铁》1997,32(10):48-51
研究了一种Cr-Mn-Mo-B低碳低合金贝氏体钢热变形后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获得了试验用钢热变形后奥氏体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试验结果表明,本试验用钢不发生先共析铁素体析出的临界冷却速度为0.15℃/s冷却速度在0.15~1.00℃/s范围时可得到全部粒状贝氏体组织;随着冷却速度的降低;粒状贝氏体中的小岛尺寸增大,数目减少。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700 MPa级低碳贝氏体钢静态CCT曲线及不同冷却速度下组织的分析,研究了两组不同Ti、Nb含量的低碳贝氏体钢的组织、性能。结果表明,Ti、Nb含量的增加促使抗拉强度、屈服强度提高,但是Ti含量过量时对低温冲击功是不利的;wTi=0.015%-0.025%、wNb=0.04%-0.05%可满足700 MPa级别低碳贝氏体钢的强度与韧性要求,该成分钢在TMCP处理后采用回火工艺,可以获得理想的力学性能。  相似文献   

14.
低碳贝氏体钢连续冷却相变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Gleeble1500热/力模拟实验机,研究了抗拉强度为700 MPa级的低碳贝氏体钢的相变规律,分析了不同冷却速率对钢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轧后试样在1℃/s~30℃/s较宽的冷却速度范围内均可得到贝氏体组织,并随着冷却速度的增加,显微组织以粒状贝氏体为主转变为以性能优良的板条贝氏体和马氏体为主,在不降低韧性指标的前提下,提高了强度,为700 MPa级的低碳贝氏体钢工艺制度的制订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5.
石德珂  孟庆奎 《钢铁》1994,29(4):50-55
本文研究了一种新型的相间沉淀钢。试验结果表明:在奥氏体直接分解过程中,单纯用VC产生相间沉淀,很难获得强度与韧性的最佳配合,也难直接在热轧或正火状态下使用。在Fe-V-C基础上添加适当的锰和铝,连续冷却时可使σs>550MPa,CVN(室温)>160J。对φ200mm以下的棒材,空冷时能获得均一的组织与性能,如欲获得更高强度,可藉回火改善性,与低碳贝氏体钢比较,在相同强度下有更高的韧性与低的相间沉  相似文献   

16.
一种超高强度贝氏体钢的研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刘晓  孟祥康 《钢铁》1994,29(6):53-58
设计了一种具有优良综合力学性能的中碳Si-Mn-Mo系超高强度贝氏体钢。给出了成分-性能关系,测定了CCT图,考察了低温回火对性能的影响。组合分析表明,该钢在轧态下是一类以无碳化物的特殊贝氏体-准贝氏体为主的组织,此种组织的获得是设计钢种具有超高强度及良好韧塑性配合的主要成因。  相似文献   

17.
利用膨胀仪并结合金相法和硬度法,测定了新型Nb-V微合金化贝氏体钢轨钢20mm板(/%:0.24C,0.39Si,1.86Mn,0.007S,0.002P,1.36Cr,0.33 Mo,0.04Nb,0.11V)的连续冷却转变(CCT)曲线,研究冷却速度0.04~4.0℃/s对钢的显微组织及硬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试验钢Bs点温度低于400℃,当冷却速度在0.1~0.8℃/s,试验钢可获得全贝氏体组织,符合贝氏体钢轨的合金设计原理;试验钢的轧态显微组织以板条贝氏体为主,还有少量的马氏体,其强度、塑性、韧性、硬度各指标匹配较好,满足现行贝氏体钢轨相关技术条件的要求。  相似文献   

18.
葛琛  赵洪山  郑磊  顾晨  郭龙鑫  董瀚 《钢铁》2023,(3):128-134
为了探究新型18CrNiMo中厚板钢连续冷却相变规律及其最佳热处理工艺,绘制了试验钢的连续冷却转变曲线(CCT曲线),根据CCT曲线对钢板的热处理工艺进行工业试制并对试制钢的组织及强韧性进行了分析。采用热膨胀相变仪,结合光学显微镜(OM)、扫描电镜(SEM)、电子背散射衍射(EBSD)进行组织观察以及维氏硬度(HV)测试,综合分析绘制了试验钢的CCT曲线。结果表明,当试验钢的冷却速率不大于2℃/s时,室温组织主要由铁素体和粒状贝氏体组成;冷却速率为2~30℃/s时,室温组织从以贝氏体组织为主,逐步转变为以板条马氏体为主,且随着冷却速度增加,过冷度增大,马氏体组织进一步细化;冷却速率增至不小于30℃/s时,室温组织主要为马氏体组织。试验钢硬度变化呈现为2个阶段,组织由多边形铁素体逐步转变为板条贝氏体/马氏体,此时硬度由121HV快速增加到356HV;此后冷却速度继续增加,组织细化,硬度由366HV平稳上升到407HV。根据CCT曲线制定了18CrNiMo钢淬火+回火(900℃淬火,冷却速度10~30℃/s+高温650℃回火)热处理工艺,生产出一种屈服强度Rp0.2≥...  相似文献   

19.
为满足SA738Gr.B核电站用钢较高的性能要求,在实验室试验的基础上,研究了工业化生产热处理工艺参数对钢显微组织和力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钢板淬火时冷却速度5℃/s时,能够避免先共析铁素体的析出;淬火温度较高时,钢板具有更细小和均匀的板条贝氏体;随着淬火加热的保温时间延长,晶粒组织粗化且铁素体含量减少;随着回火温度的升高,晶粒粗化,同时贝氏体含量减少,铁素体含量增多;在工业化生产中,较大淬火水量下钢板的拉伸性能更优;随着回火时间的延长,钢板强度下降而冲击韧性提高。以920℃×2.0 min/mm加热、较高水量的Q2工艺淬火,并采用650℃×1.5min/mm的工艺回火,可使钢板的强韧性达到最佳匹配。  相似文献   

20.
肖大恒  汤伟  罗登  王振  谢振家  尚成嘉 《钢铁》2020,55(4):82-87
 为了满足超大型液化石油气船的建造需要,介绍了采用铌、钛复合微合金化及控制轧制与控制冷却技术研制超大型液化石油气船用LT-FH32低温钢,并对其显微组织演变及力学性能进行系统研究。CCT曲线研究表明,当冷却速度小于3 ℃/s时,LT-FH32低温钢主要获得多边形铁素体和少量珠光体组织;冷却速度为5~15 ℃/s时,主要为多边形铁素体、针状铁素体和贝氏体的多相组织;当冷却速度大于20 ℃/s时,主要为板条贝氏体组织。经控制轧制和控制冷却获得的10和34 mm板厚的低温钢,其显微组织均为多边形铁素体和板条贝氏体多相组织。两种板厚的多相组织低温钢横、纵向性能差异不大,屈服强度为390~413 MPa,抗拉强度为485~521 MPa,-80 ℃夏比冲击功高于200 J,韧脆性转变温度为-100 ℃以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