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烟草中涕灭威残留量的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测定烟草中涕灭威残留量的方法 ,即采用甲醇萃取烟草 ,萃取液中的涕灭威及其代谢物通过过氧化氢氧化转化为涕灭威砜 ,再用二氯甲烷提取去除干扰 ,然后用配备火焰光度检测器的气相色谱仪测定。外标法定量。方法的检出限为 0 .0 4 μg/g ,平均回收率为 83.12 %~ 99.16 % ,相对标准偏差为 5 .5 6 %~ 10 .77%。  相似文献   

2.
“涕灭威”防治烟草根结线虫病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1994年研究表明,用国产“涕灭威”1.5kg/亩在烟苗移栽时施于烟株周围10cm以下,防治效果达98%以上,每亩增产48%左右,扩散持续时间10~15天,扩散范围(距施药中心半径)30cm。该研究对控制根结线虫的危害寻找到一条防治途径;农药残留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5%涕灭威防治烟蚜安全使用技术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5%涕灭威防治烟蚜安全使用技术概述刘保安刘树杰中国农业科学院烟草研究所中国烟草总公司青州烟草研究所山东青州262500涕灭威(Aldicarb)是一种高效、广谱、内吸性杀虫、杀螨、杀线虫剂,属氨基甲酸酯类农药。涕灭威经土壤水分溶解,被植物根系吸收,输...  相似文献   

4.
涕灭威在烟草土壤中施用后,主要滞留在表层土壤中,我们对0-15cm土壤和施用涕灭威土壤中的烟草植株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该药在土壤中的消失速率较快,半衰期只有6.24天,施药后31天消解速率达到955以上。生长在施用涕灭威土壤中的烟草植株逐渐吸收涕灭威,施药第7天达到吸收高峰,此后逐渐降解,49天达到98%以上。  相似文献   

5.
目的以一起有毒化学物质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为例,建立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检测体系。方法利用液相色谱-串联质谱(LC-MS/MS)的增强子离子扫描(EPI)模式对6份可疑食物样品进行16种有机磷类农药和12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的定性检测。结果在烩菜和肝脏样品中检出氨基甲酸酯类毒性物质克百威,其他4份样品中均未检出该毒物。所有样品均未检出有机磷类农药和其他11种氨基甲酸酯类农药。结论本次事件是由克百威引起的食物中毒。实验室建立灵敏、快速和准确的LC-MS/MS法和质谱数据库,在突发事件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涕灭威在烟草土壤中施用后,主要滞留在表层土壤中,我们对0~15cm土壤和施用涕灭威土壤中的烟草植株进行取样分析,结果表明,该药在土壤中的消失速率较快,半衰期只有6.24天,施药后31天消解速率达到95%以上。生长在施用涕灭威土壤中的烟草植株逐渐吸收涕灭威,施药第7天达到吸收高峰,此后逐渐降解,49天达到98%以上。其半衰期为14.7天。  相似文献   

7.
重庆市万州区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某学校一起疑似亚硝酸盐食物中毒疫情报告,经流行病学调查、卫生学调查,以及采集该校剩余食物等样品检测,判定本次食物中毒为误食亚硝酸盐引起的食物中毒.本次食物中毒者为某学校32名食堂员工,其临床表现以头晕、头痛、呕吐、恶心、青紫、心悸、乏力为主,经亚甲蓝、维生素C、补液及其他对症治疗,2天后中毒者全部痊愈出院,无死亡病例.本次食物中毒警示,各有关部门要加大<食品安全法>宣传力度,完善和健全学校食堂卫生管理制度,不断增强食堂员工健康知识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发生.  相似文献   

8.
9.
本文为一起将亚硝酸盐当作“食盐”煮田螺引起的食物中毒,中毒者32人,潜估期5-30分钟。临床症状以口唇青紫、头晕、眼花、恶心、呕吐、腹疼为主。食用田螺量与发病时间呈负相关,与中毒症状呈正相关。针对目前个体饮食摊贩的食品卫生现状,提出一些监督管理性意见。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设计了一种针对氨基甲酸酯类农药半抗原的通用改造,制备了涕灭威和异丙威两种人工半抗原。通过分子模拟手段和制备鼠源多克隆抗体对半抗原改造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表明,最终涕灭威抗体效价为5.84×105,对涕灭威的IC50为0.225 μg/mL,对涕灭威半抗原的交叉反应率为107.14%;异丙威抗体效价为4.1×105,对异丙威的IC50为0.4 μg/mL,对异丙威半抗原的交叉反应率为105.26%。经该通用改造后的半抗原可以代替目标药物用于免疫分析方法的建立。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快速、准确地检测出引起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有毒物质及其含量,为化学食物中毒应急处置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食物中毒调查及处理原则,采用NY/T 761-2008的方法中气相色谱(GC/FPD)和高效液相色谱柱后衍生法、荧光光度法,对基层疾控中心送检的2份可疑食物进行农药残留量测定.结果 分别在浸泡的粉条和鸡蛋炒粉条中检测出高浓度的克百威27.0和5.4 g/kg.结论 本次化学性食物中毒由克百威引起.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 对一起酒店聚餐引起的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和溯源,为研究类似的食物中毒事件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等方法,分析此次食物中毒事件。结果 确认食物中毒病例26名,中毒罹患率为3.7%(26/710);现场采集病例肛拭子26份、酒店厨师肛拭子16份,其中13份标本检出副溶血性弧菌,血清型均为O3∶K6,PFGE指纹图谱一致。结论 综合流行病学、食品卫生学和实验室检测结果分析,确定为一起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食品安全监管部门应加强对餐饮企业的监督管理,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4.
查明本次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原因和可疑危险因素来源。方法通过流行病学曲线查找可疑餐次,对可疑餐次食物开展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食用不同食物及食用不同剂量食物与食物中毒的关联性,并采集可疑食物和病例等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 共发现61例病例,症状主要为腹痛(98%)、腹泻(90%)、恶心(54%)等。食用白切鸡是发病危险因素(OR=9.25,95%CI:1.14~200.07),且与食物中毒几率呈剂量反应关系(χ2=25.71,P<0.01),厨师在对白切鸡切块过程中穿插处理罗非鱼是导致发生交叉污染的主要原因。病例肛拭子检测为副溶血性弧菌阳性,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检测结果同源性为100%。 结论食用被副溶血性弧菌污染的白切鸡是导致本次食物中毒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对餐饮机构厨师的监督管理,提高卫生安全意识,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查明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采取有效控制措施,防范类似事件再次发生。方法通过描述性流行病学曲线推断可疑餐次,开展病例对照研究,确定可疑餐次和可疑食物,分析食物与发病存在的剂量反应关系,采集剩余食物等相关样品送实验室检测。结果此次食物中毒餐次是8月15日晚餐,食用炸鲐鱼与发病存在剂量反应关系(趋势卡方检验P0.05),检出剩余食物炸鲐鱼组胺含量超出国家标准。结论食用组胺超标的炸鲐鱼是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6.
一起由副溶血性弧菌致群体性食物中毒的调查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查明瑞昌市375人因食用熟制小龙虾中毒的病因,为今后预防类似群体性事件提供参考。方法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实验室检查,并对毒力(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dh和trh检测。结果本次食物中毒由冰冻小龙虾储存不当和蒸煮时间不充分造成副溶血性弧菌污染所致。PCR试验结果表明从熟的小龙虾、患者肛拭子和粪便中分离的副溶血性弧菌均携带毒力基因。结论本次群体性食物中毒事件警示,小龙虾加工企业应该严格按照食品贮存卫生管理制度的要求,做好小龙虾的储存,要高度重视加工时的食品安全,控制食源性致病菌的污染。同时,针对参与人数众多的群体性就餐活动应充分做好食品安全监督管理,加强各环节的质量控制,加大食品安全宣传,提高预防和控制食源性疾病的能力。  相似文献   

17.
一起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食物中毒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本次食物中毒中毒原因及可疑食物污染来源.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并采集可疑食物及病例标本进行检测.结果 共发生病例48例,症状主要为腹痛(100%)、腹泻(85%)、发热(40%)等.潜伏 期中位数为25 h,进食白切鸡是危险因素(OR=6.0,95% CI:2.0~17),且与发病呈剂量反应关系((x2趋势=4.5,P=0.03).白切鸡及病例粪便中检出嗜水气单胞菌.结论 进食被嗜水气单胞菌污染的白切鸡是本次食物中毒发生的主要原因,建议加强农村游厨的食品卫生安全知识培训,防止类似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18.
潘虎 《食品与机械》2021,37(7):102-106
文章通过实际的商业案例,结合时代背景分析,指出新时代背景下食品包装设计观必须具备更分级的场景思维、更有趣的价值体系、更自信的国潮表现、更强烈的社交属性,以及可持续的发展观念.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查明发生在某工厂的食源性疾病暴发的可疑食品、致病因子及危险因素等,并对事件调查过程中暴露出的问题进行探讨,为今后类似事件的防控和调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病例定义为于2019年3月3日~3月4日期间在M工厂加班职工中发生腹痛、腹泻(≥3次/24 h)或呕吐症状之一者,运用描述性和分析性流行病学方法开展病例访谈和回顾性研究。收集病例的粪便标本、剩余食品和相关环境样品进行病原分离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阳性菌株的毒素基因。结果检索到病例106名,罹患率为73.6%(106/144),临床症状以腹泻(78.3%,83/106)、腹痛(78.3%,83/106)为主,部分半腹部胀气、胀痛(9.4%,10/106),无发热;流行曲线为点源暴露模式,潜伏期为2~22 h,可疑餐次为2019年3月3日的午餐;单因素分析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发病与红烧鱼块[相对危险度(RR)=1.55, 95%置信区间(95%CI):1.29~1.85]、蒜苗肉丝(RR=1.26, 95%CI:1.01~1.57)和雪菜烧鸭血(RR=1.47, 95%CI:1.16~1.87)有关;在3份肛拭子、3份环境样品中检出产气荚膜梭菌,菌株和2份剩余食品均检测出α毒素和产气荚膜梭菌肠毒素(CPE)基因。送餐的D企业在加工经营中存在着被细菌污染并繁殖的条件。结论本次事件是因食用某供餐企业提供的配送餐引起的产气荚膜梭菌食物中毒,外送餐做好后应迅速冷却、低温储存,不能立即进食的,在食前要充分加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