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孟稳权 《矿冶》2004,13(4):4-7
结合冬瓜山矿床开采技术条件和所选用的采矿方法,通过对平底式与堑沟式底部结构的比较和对堑沟式底部结构的选择与优化,提出了适合冬瓜山矿床开采的折线型长进路服务同侧双采场的堑沟式底部结构。该结构所具有的一系列显著优点,对实现冬瓜山矿床安全、高效、高强度和低成本开采,将提供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2.
中关铁矿原设计采用双矿房共用单出矿巷道堑沟式底部结构,出矿进路和穿脉巷道局部采用锚网喷支护,出矿过程中,在出矿进路与底部结构交叉处经常发生塌方等险肇事故。为提升底部结构的安全性,结合矿床开采条件,提出了长进路双矿房堑沟式底部结构以及复合加强支护技术,同时对底部结构巷道围岩进行应力实时监测。结果表明:长进路双矿房底部结构成型及稳定性达到预期效果,该结构可大大减少采切工程量,提高装矿巷道的使用寿命,降低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3.
针对某矿开采过程中存在矿房淋水大、凿岩硐室及底部结构难以布置和成型、深孔切割井成井困难、爆破大块率高等难题展开应对措施研究。首先,提出矿房防治水技术方案,并结合注浆孔优化采准巷道炮孔布置,以提高采掘效率;其次,提出破碎大断面凿岩硐室开挖及联合支护技术方案,以及长进路双矿房堑沟式底部结构及加强支护技术方案;最后,改进深孔爆破一次成井炮孔布置结构,并对深孔爆破参数进行优化,降低大块率及爆破成本。一系列措施有效解决了开采难题,显著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似文献   

4.
有底部结构分段崩落法在我公司使用已有二十多年的历史。通过不断地探索、实践、总结和改进,方案日趋完善。采场由原来单一的沿走向布置发展成为适应各种矿体赋存条件的多种布置形式;落矿方案由大补偿空间爆破演变为挤压落矿,显著地改善了矿石的破碎质量,采用了堑沟漏斗,增大了底部结构工程的规格,创造了矿石顺利放出的条件;增加了专  相似文献   

5.
对新桥硫铁矿缓倾斜厚大矿体采场底部结构所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通过对堑沟底部结构和漏斗底部结构的比较,选择了堑沟受矿底部结构,并运用理论公式对底部结构的主要参数进行了优化.  相似文献   

6.
针对中关铁矿破碎矿体开采难题,开展底部出矿嗣后充填采矿方法的应用研究.首先开展了现场岩体结构面调查与矿石点荷载强度测定,确定矿体与近矿围岩的稳定性级别;然后运用三律适应性原理对底部出矿方法进行分析,对采场宽度、盘区矿柱间距、回采工艺进行优选,确定采场结构及采准工程布置形式;最后分析底部出矿嗣后充填法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7.
常帅  任凤玉  李楠 《金属矿山》2014,32(10):13-17
针对复杂多空区破坏矿体存在的资源难以回收、回采安全性差、回收混岩率偏高等问题,以西石门铁矿多空区矿体开采为依托,在分析原有采矿方法及平底结构不适应性的基础上,考虑顶板围岩的稳定性以及下盘矽卡岩的特点,提出了将矽卡岩作为贫矿开采以及斜进路与平底堑沟结构相结合的回采方案,并针对不同倾角与厚度条件,形成了双堑沟与单堑沟等多种不同的底部结构布置方式,适应了不同的矿体回采需求。此外,对堑沟平底结构方案的特点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适宜的配套措施,以保证回采方案的顺利实施。  相似文献   

8.
常峪铁矿结合国内外相关矿山的生产实践,并经过多方案比选,初步确定了适合该矿山的采场布置形式,可有效解决凿岩硐室与底部结构的相互转化问题,同时节省了后期的采切工程量。  相似文献   

9.
西石门铁矿已经逐步进入深部开采,随着采深的增大,厚大矿体所剩无几。当前无底柱分段崩落法端部出矿的采场结构与矿山生产现状很不适应,不仅落入空场的矿量放不出来,而且布置在矽卡岩层里的进路也难以维护,导致生产可靠性差与矿石损失大。基于矿体条件与回采工艺,分析双堑沟平底出矿方案的适用条件,研究堑沟与出矿巷道的组合形式,提出双堑沟平底出矿方案的改进措施,使西石门各类残矿得到有效开采,矿山生产能力得到显著提高,采场安全条件得到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0.
萨热克铜矿体倾角从缓到陡、矿体厚度从薄到中等、矿岩稳固性好,但遇水力学性质大为下降,主要采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采矿。在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回采过程中,采用堑沟式底部结构,在采场底部留有大量的桃形矿柱,矿柱矿量所占比重较大,采切设计矿柱损失率为15%左右。为安全有效地回采矿柱资源,对部分矿柱分别采用有底部结构的留矿法或无底部结构的留矿法进行回采,矿柱回采率50%以上,取得了一定经济效益,可以在类似矿山推广。  相似文献   

11.
缓倾斜中厚矿体开采新方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缓倾斜中厚矿体开采技术难题 ,结合某铜矿开采技术条件 ,提出了“电耙堑沟分段空场嗣后充填采矿法”新方案。该方案主要特点是沿倾向布置集矿、耙矿的电耙堑沟 ,简化了采场结构 ,大幅度降低了采切比。该方案适于开采底缓倾斜中厚及中厚以上矿体  相似文献   

12.
对某矿两起硫化矿尘爆炸机理进行了研究,发现高硫矿床分段崩落采矿法开采过程中矿尘爆炸的点火源是采场V形堑沟底部结构内三角矿堆的氧化自燃。提出用不含硫的废石混凝土在采场底部V形堑沟内构筑三角堆,替换V形堑沟底部结构内的桃柱体,使出矿口处不聚热,消去点火源。结果表明,出矿口处矿石温度明显降低,由最高时的48℃降至31℃,同时V形堑沟内不存留三角堆矿石,使矿石损失率由39%降到38%。  相似文献   

13.
针对矿山传统底部结构存在的作业安全风险性大、出矿卡漏现象严重等问题,进行了"V"型堑沟改造试验。试验结果表明,"V"型堑沟受矿可明显提高矿山生产作业的安全性和出矿效率,采场生产能力由160t/d提高到210t/d,明显增加矿山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矿区缓倾斜中厚矿体赋存特征,结合开采技术条件,通过2种采矿方法的技术经济比较,确定适宜于该矿体的采矿方法为平底结构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并详细介绍矿块结构参数和采场回采工艺,为减少脉外采准工程量、便于无轨设备在采场内通行,出矿上山采用伪倾斜布置,大部分采切工程均脉内布置。该方法与底盘堑沟分段空场嗣后充填法相比,采切比降低三分之二左右,贫化率降低二分之一左右,经济效益显著,对相似矿体的开采具有一定的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正> 在进行矿块的采准设计时,在堑沟工程布置完后,堑沟以上的工程(切槽、切井、凿岩硐室等工程)究竟布置多少为宜,是布置一个切井好?还是布置两个切井好?这里推荐一个根据补偿空间系数K值的大小来确定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大直径深孔空场嗣后充填法是安全高效开采倾斜极厚矿体的有效方法,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是维持采场稳定的前提。以Jama铜矿1 000万t/a超大规模地下开采为工程背景,利用Mathews稳定图法计算了采场稳定区间和水力半径,并基于“隔三采一”的开采方案,采用FLAC3D软件开展了4组采场结构参数条件下的采场稳定性数值模拟,从而优选出合理的高中段大采场结构参数。Mathews稳定图法采场顶板、侧帮暴露尺寸与水力半径的关系分析表明,当采场顶板跨度为15 m、中段高度为100 m时,采场长度应小于46 m。数值模拟结果表明:二步骤矿柱宽度从15 m增加至19.5 m时,采场顶板的位移、塑性区体积随着跨度增大而增加,底部结构堑沟的两帮安全系数较低且易发生部分剪切破坏。数值模拟与Mathews稳定图法分析结果一致,确定了大直径深孔空场嗣后充填法的最优采场结构参数为采场长度45 m,一步骤矿房宽15 m,二步骤矿柱宽18 m,采场高100 m。研究结果为实现倾斜极厚矿体高中段大采场安全回采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7.
安徽开发矿业-400 m中段采场采用分段凿岩阶段充填采矿法。采场采用分段开采方法,上分层凿岩,下分层集中出矿,在出矿水平布置出矿底部结构。回采过程中底部结果损失量大。通过对底部结构回采方案研究,利用已有的出矿进路对底部结构三角矿柱进行退采式回采,提高矿石回采率4%~5%。  相似文献   

18.
焦家金矿充填料浆浓度与灰砂比,充填站制备工艺,采场充填工艺影响充填体强度和接顶率。其中采场充填工艺与充填体质量关系最为密切。通过分析充填体质量影响因素,针对寺庄矿区长进路充填,提出梯次分段半封闭充填工艺。新充填工艺提高了充填体强度,保证了长进路的充填接顶率,减少板材和充填管路的消耗,同时提高了充填效率,有效避免了充填料浆的溢流跑浆现象,对矿山长进路充填具有重要的指导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针对小厂坝矿区残矿因滞留时间长,矿岩在蠕变(静力)和循环荷载(动力)及其他因素的共同作用下,部分矿柱发生破坏的情况,分析了开采环镜的复杂性;以现场勘查及理论计算为主要手段,确定了残矿回收区域的矿房极限跨度、间柱宽度、顶柱厚度等采场结构参数;开展了残矿资源回收方案研究,提出了间柱内深孔凿岩分层爆破、上下盘脉外深孔凿岩分层爆破及下盘脉外深孔凿岩分层爆破3种回采方案,通过方案论证优化,确定采用下盘脉外深孔凿岩分层爆破的回采方案。另外,针对残采区域无法进行正常的采准工程布置,无法形成正常的底部受矿通道(底部结构)的问题,结合采矿环境再造理念,对残采区域的底部结构进行了采矿环境再造,确定了底部结构形式和参数。试验表明:该区域采矿回收率较高且生产安全,为矿山其他区域回收残矿资源积累了经验,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  相似文献   

20.
中非矿业公司下辖谦比西铜矿西矿体含铜品位较高,顶板破碎,为典型的缓倾斜中厚难采矿体,设计采用上向分层充填采矿法进行回采。为探求其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利用有限元软件ANSYS对采场不同布置方式时围岩的应力变形状况进行分析,确定了采场垂直矿体走向布置为最优回采方案,设计出9种典型采场结构模型,对其模拟结果进行优化比较,最终确定了合理的采场结构参数,即 4.3 m矿房,4.0 m矿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