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家居室内设计呈现高速增长态势,并已形成设计、加工和施工为主的成熟产业。现代家居设计越来越讲究明快和雅致,玄关设计是家居设计的一部分,现代家居设计结合每个人的性格、命理、品味。玄关虽然看似面积不大,似乎不重要,但对于现代家居起着很大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玄关的含意 “玄关”一词,《辞海》的解释有两种,“玄关大启,正眼流通”,指的是佛教的入道之门;“田中开白室,林下闭玄关”,指的是居室或寺院的外门。“玄”有微妙、奥妙之意,“玄之又玄,众妙之门”的《老子》之道,很值得室内设计师们努力把玩。在居室设计中,玄关的运用由来已久。唐宋元明清,朝朝代代,玄关多见于王宫贵族的深宅大院,寻常百姓有一个栖身之所已属  相似文献   

3.
玄关可以用“灰空间”、“过渡空间”、“边界域”的概念来理解.就是从此独立空间到彼独立空间过渡起到缓解、缓冲、衔接、过度、分隔、界定、区分、统一、包含等作用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侯爱军 《山西建筑》2008,34(1):47-48
指出住宅玄关设计既要满足人们的行为需求,又要满足人们的心理需求,介绍了玄关的作用,分析了玄关设计中存在的问题,通过对住宅玄关设计的变化对比,提出了一些玄关设计的思路,以供设计人员参考借鉴。  相似文献   

5.
韩贵红  吴巍 《住宅科技》2002,(12):20-21
1"玄关"的渊源与概念 "玄关"一词乃外来语,源自日本.日本人进屋后,先要经过一个玄关区域,在此,换上拖鞋和家居服,才好在榻榻米上坐下,因此,日本的住宅玄关是必不可少的过渡空间.随着国内装修热的兴起,人们进屋后也习惯换拖鞋和家居服,一个过渡空间开始显得必不可少;同时,也可使人进屋后有个心理缓冲,而非直接"登堂入室""一览无余",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要求做一个玄关.市场的需求就是设计的方向,在户型设计越做越细、装修层次越来越高的今天,"玄关"开始在设计师心目中占据重要位置.目前,"玄关"已是入口部位、空间序幕的代名词.  相似文献   

6.
夏斐  郭清华 《山西建筑》2006,32(13):28-29
就绿化玄关这一当前室内设计的潮流,分析了玄关设计的形式以及绿化方式,从地板的布置、饰物的选择、植物的布局三方面提出了美化玄关应注意的几个问题,以启示设计师的生态意识。  相似文献   

7.
林峻 《云南建材》2010,(8):101-102
文主要就人性化设计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体现,编排设计的人性化设计,以及文化内涵的人性化设计进行探讨,从而提出在视觉传达设计中,设计者要从为人设计的角度出发,把人的感觉,心理,情感放在首位,用爱心去关注人和人性,从而使视觉传达设。  相似文献   

8.
玄关原本是身体空间的一部分,后为喻为佛道得悟关键机要之处。至迟在唐代,玄关成为建筑空间的一种称谓。工业化以后,楼房遍地生根发芽,人们的居住生活空间由庭院退缩至室内,玄关遂成为室内空间的一部分。玄关既蕴含着丰富的天地人本质共性的传统三合精神,又为传统风水学所津津乐道。于是,今天的人们传统文化背影中尝试着玄关设计的种种可能,这为玄关设计文化精神的复苏带来了一线生机。从业设计师需倍加努力,更多感悟传统文化的天地人三合之精神,并在新的时代与新的环境中,通过恰当地设计表达,造福众生,达于天地。  相似文献   

9.
朱伟 《上海建材》2004,(3):30-31
玄关兼具“换鞋场所”和“住家门面”两面三刀项重要功能,因此必须规范成具有机能性的个性化空间。  相似文献   

10.
郭文瑁采访 《家饰》2008,(5):166-167
《辞海》中解释玄关,是指佛教的入道之门,演变到后来,泛指厅堂的外门。经过长期的约定俗成,如今的玄关即指房门入口的一个区域。因是方寸之地,所以很多人会忽视玄关设计。其实,进进出出之间,玄关的设计安排也大有文章。  相似文献   

11.
《家饰》2008,(10):50-51
叶宇轩发布的首批骨瓷产品不仅创意惹眼,在保证产品物理性能的同时,还大大增添了产品的趣味性。如他所言:“一个人的作品永远是一个人生活的延伸”。他的设计提供给消费者一种生活方式、一种其他产品无法满足的体验。这种体验可以说是创意上的独特,更是情趣上收获的快乐!  相似文献   

12.
《Planning》2014,(2)
魏晋南北朝是一个动荡的历史时期,但也正因为动荡战乱,才带来了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从客观上分析,这是提高生产力水平、促进文化交流及经济繁荣的一个重要原因。本文试从魏晋南北朝的歌舞乐《清商乐》、《神弦歌》、嵇康的《声无哀乐论》以及文人画出发,来分析阐释当时艺术发展的动力及特征。这些古代作品表达了创作者以及欣赏者的情感及心理,也表现了当时中国艺术哲学中宁静致远、平淡天真的文人审美情怀。经济的不断繁荣、文化的交流融合、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佛教艺术的迅速发展,这些因素都推动着艺术向前发展,使这一时期的艺术延续了长达1600多年的历史,并有着质的变化,成为中国艺术的分水岭。  相似文献   

13.
梁旻 《山西建筑》2006,32(17):333-334
通过对古代文人思想演变的研究,从还原古代文人生活居处中真实的面貌和思想的角度,对我国宅第园林的美学特征进行论述,并进一步说明传统思想在现代空间构建中能发挥的积极意义,明确“理学”思想内涵对现代中国设计的启发作用。  相似文献   

14.
袁歆 《中外建筑》2006,(1):58-62
以“Ouroboros”周而复始、生生不息的哲学理念为指引,对大慈寺旧城保护和该片区风貌重塑工程进行了富有创意的探索,并提出了切实可行的保护性开发规划设计方案。  相似文献   

15.
《Planning》2014,(2)
"形神"理论最早是一个颇具争议的哲学问题,魏晋时期的人物品藻和随之而来的玄学思想深化了这一理论,并使之具有了美学意味,进而成为艺术创作的重要原则,影响了中国传统艺术创作观和审美观念的形成。"形神"理论的这种演进并非一蹴而就,其间经历了复杂而曲折的转换过程,并且具有明显的逻辑痕迹,因此,对这一过程作细致的思考和研究,对于理解中国古典美学和艺术的特质,是一种有益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将2012年普利兹克奖得主王澍的建筑设计置于中国文人建筑传统现代复兴与发展的语境考察,这一复兴与发展的轨迹以童寯、刘敦桢、郭黛姮、张锦秋、汉宝德、冯纪忠、贝聿铭以及王澍为代表,而王是将它发扬光大并在建筑学的多个方面贡献于世界现代建筑的最突出的一位代表。这一方面因为其探索规模更大、类型更广;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于中国文人建筑空间与时间传统的发掘。相对于现代主义建筑的普适性空间和现在时态时间,王澍注意表现中国传统的空间意象,他的建筑空间设计体现出对文人园林与绘画的理解;而将旧有建筑材料的再利用则创造出一种现在完成时态的时间体验,这也是中国文人艺术的一个特点。  相似文献   

17.
论述了规则式园林与自然式园林的特征,从景观的地域性、生产力与经济的发展、景观设计中的功能、文学艺术的发展等方面分析了影响园林景观风格的主要因素,阐明了规则式园林与自然式园林相互争论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Planning》2015,(1)
茅山高道身处方外,却与世俗社会保持着一定接触,与当时文人之间的交往、互动也是极为频繁、密切。不少茅山高道与文人相互诗文赠答,文人或主动寻访茅山高道、或相约赋诗送别、或寄诗哀悼、或应邀作文,过往甚密。  相似文献   

19.
The 2012 Pritzker Prize winner, Wang Shu, often builds in stone with a sensitivity to site and context – characteristics that are not often associated with the marginal or cutting edge. Architectural authors and researchers Edward Denison and Guangyu Ren explain how in China, where ‘mainstream mediocrity’ has become the norm, Wang Shu has set himself apart as an advocate for meaningful innovation and originality.  相似文献   

20.
A high prevalence and racial disparities in asthma and allergy have been observed in American children. This study aimed to identify risk factors for asthma and allergy among children, and their contribution to racial disparities in allergy prevalence. A population-based cross-sectional study was carried out among children aged 1-8 years in Northeast Texas 2008-2009. The health conditions, life style and home environment of 3766 children were surveyed by parental questionnaires through e.g. daycares, elementary school, and medical clinics. Among participants who indicated their ethnicity, 255 were Mexican-Americans, 178 Afro-Americans and 969 Caucasians. Afro-American children had a significantly higher prevalence of asthma and eczema. Caucasian had the highest prevalence of rhinitis. Compared to Mexican-American children, Afro-American and Caucasian children were breast fed shorter time, more often went to day care center, had pets and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exposure at home more often. For all children, being at a day care center, being exposed to dampness and environmental tobacco smoke at home were strong risk factors for asthma and allergy. Central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was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prevalence of wheeze among Mexican-American children, while pets were associated with an increased risk of rhinitis among Afro-American and Caucasian children. Caucasian children were generally not healthier than relatively poor Mexican-American children. Differences in the prevalence of asthma and allergy between races cannot be explained by socioeconomic status only. Life style and home environmental exposures are important risk factors for asthma and allergy in Northeast Texas childre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