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以磷钨酸为催化剂,过氧化尿素为氧化剂,甲醇作为溶剂,对苯乙烯进行环氧化反应。结果表明,磷钨酸的催化活性较高,苯乙烯的转化率可达93.2%,环氧苯乙烷的产率达到81.2%(基于底物),环氧苯乙烷的选择性达到87.2%以上。重点考察了不同的反应时间和不同催化剂的用量等因素对苯乙烯催化环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当过氧化尿素(CO(NH_2)_2·H_2O_2)、苯乙烯和磷钨酸的摩尔比为511.8:255.9:1时,环氧苯乙烷产率最高。同时,考察了结晶四氯化锡对反应的影响,结果发现向反应中加入四氯化锡能提高环氧苯乙烷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2.
对苯乙烯的催化环氧化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萜烯催化环氧化反应的最新进展,了解到近年来在萜烯中双键选择性环氧化研究的焦点集中在非均相催化剂的制备上,因此,如果综合考虑各种催化体系存在的优缺点,结合具体条件予以优化和改进,将能获得更为理想的环氧化结果.  相似文献   

4.
相转移催化下蒎烯的环氧化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采用季铵盐A-1作相转移催化剂,质量分数为50%的H2O2作氧化剂,三氧甲烷作溶剂,在加入少量乌酸钠的条件下,实现了α-蒎烯和β-蒎烯的环氧化反应。考察了季铵盐(A-1)的浓度、乌酸钠浓度、H2O2与蒎烯的量比、反应温度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结果表明,季铵盐和乌酸钠的浓度分别为0.06,0.03mol/L时的催化效果最佳;α-和β-蒎烯的转化率随着H2O2与蒎烯的量化增大而增大,当H2O2与α-蒎烯和β-蒎烯的量比分别为2.0和1.8时,其转化率均可达到100%;较高的温度不利于环氧化反应的进行,因此,环氧化反应温度需控制在20℃以下。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微乳液体系中脂肪酶LIPASELVK催化的红花油水解反应,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微乳液ω0.值、表面活性剂浓度、反应温度pH、添加剂等因素对水解率的影响,确定了微乳液体系中脂肪酶LIPASELVK水解红花油的适宜条件:以异辛烷为有机溶剂,[AOT]=0.1mol/L,ω0=49,反应温度25℃,缓冲溶液的pH为8.0,不加添加剂.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微乳液体系中脂肪酶LIPASE LVK催化的红花油水解反应,考察了表面活性剂种类、微乳液ω0值、表面活性剂浓度、反应温度pH、添加剂等因素对水解率的影响,确定了微乳液体系中脂肪酶LIPASE LVK水解红花油的适宜条件:以异辛烷为有机溶剂,[AOT]=0.1mol/L,ω0=49,反应温度25℃,缓冲溶液的pH为8.0,不加添加剂.  相似文献   

7.
环氧化物在化学工业、有机合成以及制药等诸多领域具有广泛应用,通常由烯烃的环氧化制备.传统的环氧化方法由于伴生有机副产物,导致对环境产生污染并存在分离问题.过渡金属配合物特别是甲基三氧化铼(MTO)催化的过氧化氢(H2O2)对烯烃环氧化可克服传统环氧化方法的缺点,但MTO中心铼原子的酸性导致环氧化物开环生成二醇以及MTO不能循环使用限制了其大规模使用.本文总结了本课题组近些年为改进MTO催化30%H2O2环氧化烯烃性能进行研究的结果.内容包括吡啶席夫碱双齿配体的合成与应用、双哌啶衍生物双齿配体的合成与应用、双离子及离子液体配体的合成及应用以及MCM-41负载MTO的制备及其催化性能.这些方法提高了MTO催化30%H2O2环氧化烯烃性的选择性,有助于进一步完善MTO/H2O2烯烃环氧化体系.  相似文献   

8.
在正己烷中应用工业用脂肪酶催化油酸和正十二醇的酯合成反应,研究了该反应的动力学机制,考察了酶和底物浓度对反应初速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反应过程中不存在底物抑制及扩散限制,反应为动力学控制,符合Michaelic-Menton方程.脂肪酶催化动力学符合Ping-PongBiBi机理.  相似文献   

9.
在正己烷中应用工业用脂肪酶催化油酸和正十二醇的酯合成反应,研究了该反应的动力学机制,考察了酶和底物浓度对反应初速度的影响,结果发现:反应过程不存在底物抑制及扩散限制,反应为动力学控制。符合Michaelic-Menton方程,脂肪酶催化动力学符合Ping-PongBiBi机理。  相似文献   

10.
离子交换NaY催化下的苯乙烯环氧化反应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不同金属离子交换的Y型分子筛(Me-NaY)为催化剂,对苯乙烯与氧气的环氧化反应进行了实验研究。采用XRD,BET对催化剂进行了表征,使用气质联用仪和气相色谱仪对产物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Y型分子筛经离子交换后其基本骨架结构没有发生变化,反应的主要产物是环氧苯乙烷和苯甲醛。其中以Co2+交换Y型分子筛的活性最高。考察了各种条件对反应的影响,发现溶剂极性和粘度对反应的影响很大,低粘度极性溶剂对反应有利。升高反应温度能提高苯乙烯转化率,而环氧苯乙烷选择性呈下降趋势,反应时间为6 h反应已基本接近平衡。以Co2+交换Y型分子筛为催化剂,二甲基甲酰胺为溶剂,反应温度100℃,反应时间6 h的条件下,苯乙烯转化率达67.5%,环氧苯乙烷选择性达48.8%。  相似文献   

11.
红花籽油微胶囊的制备及性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防止红花籽油的氧化,以大豆分离蛋白、β-环糊精和可溶性淀粉为壁材,采用啧雾干燥法制备了红花籽油微胶囊,对微胶囊的理化指标进行了测定,并初步研究了产品的贮藏稳定性.结果表明:红花籽油微胶囊水分含量为3.36%,表面油含量为5.45%,包埋率为84.79%,微胶囊包埋效果较好,产品的溶解性与流动性良好,微胶囊化后的红花籽油具有良好的氧化稳定性和贮藏稳定性.  相似文献   

12.
以硫酸为催化剂进行环氧化反应合成环氧化茶籽油.研究了反应时间、甲酸用量、过氧化氢用量、反应温度、催化剂用量等因素对环氧化反应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优化反应参数,得到茶籽油环氧化的最佳反应条件:茶籽油30 g,催化剂硫酸的用量0.1 mL,反应温度60℃,甲酸用量9 mL,双氧水用量30 mL,反应时间2.5 h.在此工艺条件下制得的环氧茶籽油环氧值为4.9%,转化率为96.1%.同时通过正交试验得到反应条件对茶籽油环氧化影响顺序为:双氧水用量>反应温度≈甲酸用量>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3.
酶催化高酸价米糠油酯化脱酸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Novozym 435酶催化高酸价米糠油与甘油酯化降低游离脂肪酸含量,探讨了酯化脱酸过程中反应温度、时间、甘油添加量、酶加入量对脱酸效果的影响.单因素试验得出脱酸的最佳工艺条件:加酶量为油量的3%,甘油添加量为200%,温度为90℃,时间为6 h,米糠油酸价由24.1 mg/g降到了4.01 mg/g.对酶催化脱酸进一步做响应面试验优化反应条件,结果表明:酶用量为油量的3%,温度为86℃,甘油添加量为理论添加量的222%,反应6 h,酸价由24.1mg/g降到了3.9 mg/g.  相似文献   

14.
比较了95%乙醇体系中酒石酸辅助尿素包合法与传统尿素包合法富集亚油酸产品中亚油酸的含量与收率;研究了尿素/脂肪酸比、95%乙醇/脂肪酸比、结晶温度以及结晶时间对酒石酸辅助尿素包合纯化红花籽油中亚油酸的影响.结果表明:尿素/脂肪酸比(g·g-1)为2∶1、95%乙醇/脂肪酸比(m L/g)为8.5∶1、结晶温度-8℃、结晶3 h时,即可富集到含量为90.4%的亚油酸产品,收率为82.0%.  相似文献   

15.
为增加油脂风味,将花生在不同温度下烘烤后再进行水酶法提油.结果表明:花生经190℃烘烤20 min后,提取出的油脂具有浓郁的香味.以此烘烤条件下的花生为研究对象,对其水酶法提油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得出最佳条件为:碱提pH9.5,固液比1:5,加酶量3.0%(V/W),酶解时间2 h.在最佳条件下油脂和蛋白质得率分别约为76%和79%.  相似文献   

16.
红花黄色素浸提过程的数学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质量平衡方程式为基础,通过实验测定,求得了红花黄色素浸提过程中重要的动力学和热力学参数,建立了红花黄色素浸提过程的数学模型.验证实验表明,所建立的数学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红花黄色素的浸提过程,对于红花黄色素的生产和工艺设计具有理论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7.
综述了控制小麦面筋蛋白限制性酶水解作用的原理、改性后的面筋蛋白其水溶解性、起泡性、乳化性等功能性质的变化以及各种蛋白酶在水解面筋蛋白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环氧化酚醛耐温胶粘剂的合成及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酚醛树脂的分子中引入环氧基团的方式合成了一种环氧化酚醛胶粘剂。通过实验得出了制备热塑性酚醛树脂及环氧化反应的最佳条件,对产物的性能进行了测定,用红外吸收光谱对其分子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该胶粘剂剪切强度可达28.8MPa,凝胶时间为82s,产物可在250℃高温下长期使用。  相似文献   

19.
磷脂酶法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磷脂来源很广,对其改性可采用的工具酶有磷脂酶A1、A2、D、C以及1,3-特异性脂肪酶,这些工具酶的综合应用,给天然磷脂提供了方便灵活和安全的改性途径;在保持磷脂分子手性方面,酶法改性有着比化学改性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工具酶的来源很广,在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中都能提取到磷脂酶,不同来源的酶的性质不同.影响非水相酶催化性质的关键因素包括:反应体系的水分活度、溶剂的效应、反应体系相态.  相似文献   

20.
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多种生理活性,但大部分天然黄酮脂溶性或水溶性较差,存在口服生物利用度低等缺点,通过衍生化方法可改善黄酮类物质的溶解性.酶的高效性和选择性为其改性研究提供了帮助,综述了黄酮类化合物的酶促衍生化研究的新进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