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2 毫秒
1.
关于TMSI寻呼与IMSI寻呼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张月 《通信技术》2010,43(4):198-200
随着移动用户的持续增长和手机新业务的不断推广,移动通信系统的寻呼负荷日益加重。以移动用户漫游被叫时的呼叫流程为例,分析IMSI寻呼和TMSI寻呼的原理,对比两种寻呼方式对网络性能影响,提出一种评估寻呼方式的量化计算方法。通过对寻呼容量较为紧张网元的试验证明,该方法可以科学指导寻呼方式的优化工作,提高移动通信网络的系统寻呼容量,改善移动通信系统寻呼性能。  相似文献   

2.
曾晓延 《现代通信》1997,(11):10-11
国际寻呼系统简介@曾晓延国际寻呼系统简介曾晓延无线电寻呼是一种普及型的大众化的移动通信方式。目前寻呼所能提供的服务品种已有音响寻呼、数字寻呼、文字寻呼、语音寻呼、双向寻呼、带寻呼提示的语音信箱、传真信箱、电子信箱、用户终端入网、Internet上网寻呼等众...  相似文献   

3.
本文着重介绍了Nokia公司寻呼部的RDS寻呼网、RDS寻呼接收机的基本运行原理和几种寻呼拉收机的技术指标,并简要介绍了Nokia公司的MBS寻呼现状。最后,概括叙述了Nokia公司的国内外FM寻呼业务。  相似文献   

4.
安志昆 《移动通信》1998,22(4):11-14
无线寻呼新技术主要集中在高速寻呼和双向寻呼方面。本文论述了高速寻呼的三种编码和双向寻呼的特点、结构、通信原理等。  相似文献   

5.
汤刚 《世界电信》1995,8(3):34-37
本文从寻呼编码格式、寻呼编码特性以及寻呼系统结构三方面对ERMES、FLEX和APOC三种高速寻呼编码方案加以比较,指出各自的优缺点。  相似文献   

6.
无线寻呼     
《移动通信》1995,19(1):36-37
无线寻呼一、目前国内外寻呼技术的发展及使用情况近年来,无线寻呼业正以惊人的速度发展,世界各地的寻呼技术日益完善,使用范围更加广泛。寻呼用户量每年大幅度地增长,目前,中国已有无线寻呼用户七百多万。同时我们也看到经营无线寻呼业竞争已处干白热化,要在我国两...  相似文献   

7.
近二十年来,广域无线电寻呼一直用来通知人们,有人需要提供服务。如今,新技术正在特广域寻呼改变成一种通过信息中心提供全面信息的业务。无线电频率的资源匮乏,业务的扩展需要更有效地使用可资使用的信道,这些业务使用欧洲通信标准协会制订的大容量广域寻呼泛欧寻呼系统(ERMES)标准,或增强型POCSAG网络用的APOC码。不久,使用返回信道确认的双向寻呼将成为现实。作者介绍了广域寻呼业务在世界各地的预计渗透率和如何满足容量增长要求  相似文献   

8.
自动无线寻呼系统在国内是一种新型的寻呼系统,它为寻呼中心步入无人值守创造了条件。本文对寻呼中心全套设备的组成、特性及相关技术作了较系统的阐述,并对该系统中的自动端机、编码器、软件功能等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9.
张济 《现代通信》1996,(12):6-7
无线寻呼联网系统的组建张济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寻呼要求的不断提高,无线寻呼联网应运而生。所谓无线寻呼联网,是对普通寻呼台的服务区域进行延伸,从一地的单区寻呼发展到在联网的各城市寻呼台都能使用的寻呼。组建寻呼联网秦统(简称“钢网”)满足了人们“一机在...  相似文献   

10.
介绍了全国高速无线电寻呼联网的特点,服务功能及系统功能,并对摩托罗拉与建利尔公司的高速无线电寻呼设备作了描述。  相似文献   

11.
双向寻呼给寻呼业带来的机遇和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分析了上海通信市场的现状、竞争态势以及传统寻呼业务所面临的各种挑战。通过上海国脉通信股份有限公司应用双向寻呼技术成功开发许多增值业务、扩展市场空间的个案介绍,说明了在新的市场环境中,上海的寻呼业务正朝着信息化、交互化的方向演进,将双向寻呼技术引入现有网络正成为寻呼经营者关注的一种选择。  相似文献   

12.
毛惠辉 《世界电信》2000,13(2):8-11
为了避免中国寻呼业重蹈某些国家或地区在其他业务冲击下逐渐没落的覆辙,从近期看,首先应该加强行业管理,制备有利于整体发展的行业法规;建立健全全国性的行业协会,进行行业自律。其次,应通过兼并重组,优胜劣汰,进行市场调整,走规模 化经营之路。另外,还应针对不同用户,细分市场,增加服务层次,吸引更多的用户,而从长远看,实行单向收费,推行双向寻呼,才是促进寻呼业健康发展的根本措施。  相似文献   

13.
汤刚 《世界电信》1996,9(5):48-50
本文通过分析近几年来我国无线寻呼业务的发展状况及趋势,从技术、业务、经营模式等多方面了我国无线寻呼市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并对未来我国无线寻呼业务及市场作了展望 。  相似文献   

14.
Internet寻呼业务应用前景可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沛文 《世界电信》1999,12(6):38-41
随着Internet网络技术的发展,Internet用户和寻呼业务用户日益增多,Internet寻呼业务应运而生,Internet寻呼业务按使用方法可分为万维网寻呼和电子邮件寻呼两大类,目前提供电子邮件寻呼业务的公司较多。  相似文献   

15.
Wide Area Paging     
This paper is a survey on paging, the advantage of paging for the customers and the operators and a comparison with other solutions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It contains figures of the market in Europe and overseas. Another part describes some technical parameters and paging standards, especially the ERMES standard, which was developed in Europa by ETSI. It concludes with an example of a real implementation of the ERMES standard to an paging system.  相似文献   

16.
无线寻呼是我国第1个放开经营的电信业务,也是发展最后的电信业务之一。目前正在逐步过渡到新的发阶段。然而寻呼业也存在经营单位过多,很多经营单位规模过小而造成市场中的无序竞争和资源浪费。  相似文献   

17.
严洁  蔡家麟 《信息技术》2011,(9):159-161
主要研究GSM系统中的寻呼性能,根据现行GSM寻呼系统提出寻呼四次重发方案,将MSC重发方案和BTS重发方案进行对比讨论,选择BTS重发方案,详细介绍寻呼方案实现过程并给出测试结果,能够提高GSM系统的寻呼成功率,特别适用于无线信号差的环境。  相似文献   

18.
以某地无线寻呼成功率较低的交换局为例,探讨采用模糊定位小区的方法,查找无线寻呼失败问题点,并采取相应优化措施提高寻呼成功率。  相似文献   

19.
分析了寻呼网的现状,介绍了安徽国信FLEX高速寻呼网的建设概况,并对高速寻呼网的设计作了一些具体的阐述。  相似文献   

20.
In a high-capacity cellular network with limited spectral resources, it is desirable to minimize the radio bandwidth costs associated with paging when locating mobile users. Sequential paging, in which cells in the coverage area are partitioned into groups and paged in a non-increasing order of user location probabilities, permits a reduction in the average radio costs of paging at the expense of greater delay in locating the users. We present a polynomial time algorithm for minimizing paging cost under the average delay constraint, a problem that has previously been considered intractable. We show the conditions under which cluster paging, a simple heuristic technique proposed for use with dynamic location update schemes, is optimal. We also present analytical results on the average delay and paging cost obtained with sequential paging, including tight bound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