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餐饮世界》2014,(10):40-43
正《庄子·秋水》中有这样一段话,"子非魚,安知魚之乐,在上海,有家餐厅就起名叫做"鱼非鱼",含义即此烤鱼非彼烤鱼,而是更高层次的新派烤鱼。鱼非鱼首次提出"轻奢风",将独创脆皮爆汁烤鱼、石锅小海鲜、吊缸烤串完美结合。独创融合味烤鱼鱼非鱼遵循"品牌落地,接地气"的思路,迎合上海人的消费习惯,提出"沪  相似文献   

2.
吃的     
《中外食品工业》2008,(9):14-14
举目抬眼.长发清爽美女惹人怜.文人墨客赞“国色”.曹操更夸张“仙人玉女.下来遨游”.我们说:好看:美食当前.怎不令人食指大动?古人赞“美味佳肴”.我们一言以蔽之:好吃。客套也罢,无奈也好,见面寒喧大多从:忙什么呢?答曰:瞎忙.混口饭吃。是心声吗?是也不是.这话若被造秦始皇反的陈胜知道了,一定被斥燕雀安知鸿鹄志哉!  相似文献   

3.
30多年前,我在读研究生,导师张四维先生是一位极方正的国学专家。他气度轩昂地朗声诵读孟子《梁惠王(上)齐桓晋文之事》: 齐宣王问曰:"齐桓、晋文之事可得闻乎?"孟子对曰:"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臣未之闻也。无以,则王乎?"曰:"德何如,则可以王矣?"曰:"保民而王,莫之能御也。"曰:"若寡人者,可以保民乎哉?"曰:"可。"  相似文献   

4.
冬令鲫鱼正当时令。鲫鱼,俗名鲋、[鱼脊]鱼等,为淡水内河鱼之上品。《吕氏春秋》云:“鱼之美者.有洞庭之鲋。”观此则鲫鱼为佳品,自古尚矣。民间流传了“宁可丢掉四两油,不可丢掉鲫鱼头。”,“宁可丢掉三棣稻,不可丢掉鲫鱼脑。”之谚,还有”味鲜莫过泡菜鱼.好喝莫过鲫鱼汤”充分道出了它的美味。  相似文献   

5.
胡普信 《中国酒》2007,(9):80-81
庄子(公元前362?-286年),战国时蒙(今河南商丘一带)人。他同儒家学派孟轲,诡辩学派施惠属同一历史时代人物。与老子合称为老庄,是中国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代表学派老庄学派的创始人。隋唐时期儒释道三教并立,老庄被尊为道教的祖师。庄子一生只在漆园地方做过小官,后就辞职隐居了。庄子“才极高,学极博,然而他一生门徒不多,朋友有限。当时学术界只有惠施同他经常来往,进行辩论。惠施死后,庄子叹息说:‘自夫子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以言之矣。’在先秦诸子的著述中,只有荀卿提到过他,说他的思想认识是‘蔽于天而不知人’”。[编者按]  相似文献   

6.
钓竿     
《北京皮革》2009,(9):1-1
有一位老人在河边钓鱼.一个小孩走过去看他钓鱼,老人技术熟练,所以没多久就钓上了满篓的鱼。老人见小孩很可爱.要把整篓的鱼送给他,小孩摇摇头,老人惊奇地问道:“你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钓竿。”老人问:“你要钓竿做什么?”小孩说:“这篓鱼没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钓竿.我就可以自己钓,一辈子也吃不完。”  相似文献   

7.
《左传》宣四年有云:“公子宋与子家将见,子公之食指动.以示子家,曰:“他日我如此,必尝异味.””这段记载,不仅告诉我们国人食蛇的年代大约始于春秋战国之际,而且告诉了我们:蛇肉香美足以引人“食指大动”.后人总结:“秋风起矣,  相似文献   

8.
“鱼羊为鲜”三界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士魁 《美食》2006,(4):21-22
“鱼羊为鲜”,是“传承化”永不消泯的民间遗产,也是“民族化”精品“六书”的特殊启迪。接触“鱼羊鲜”有“三界”的提法,是很早以前的事了。至于究竟是哪“三界”?几十年来,虽时时关注,却始终没有所获。只听到娴熟得几乎可以背诵了的“羊方藏鱼”的传说,尽管不怎么蹊跷、着实也颇具魅力:彭祖之子夕丁捕鱼,去鳞、清净内脏,塞之于正在锅里煮着的羊肉方之中。彭祖归来,未进院门先闻“鲜”,揭锅便问:“乍回事?”其妻一一答之。夕丁本以为严父会动武打他,没想到会得到“吾儿此思、此举,岂止‘大味’已生?‘境’不亦由斯臻于‘美’矣!”于是,天下第一馔——“羊方藏鱼”浪漫地现身彭城。其实,“羊方藏鱼”境界的深邃,原本在于“水火相激”的过程中两“主料”问的“生化反应”,奥妙于“羊膻”与“鱼腥”消遁的同时,“鲜”味却悄然生成。彭祖之所以无愧烹饪鼻祖的原因,怕就在其全力打造出液态滥觞经典“雉羹”之时,并未忘掉要为第一馔“定味”。且称之为“鱼羊鲜‘定味界”’何如?须悟:“鱼羊鲜”境界的“定味”起点,可不算“低”呀!  相似文献   

9.
看我一身装的样子,像不像个“警界高手”?可回到家中、进到厨房,我围裙一系.大勺一抡,立即变成一个“厨中高手”了。我最拿手的厨艺是做鱼、什么京酱焖黄鱼、油浸鲤鱼、干烧鱼……我一鱼在手,半个小时过后,就能弄串一桌“百鱼宴”在班上忙活一天,下班后还要在灶台忙上个把小时,累不累?说也怪、我怎么就不觉得累呢?粗敕效的角瓜.能被我切成缠绵的文丝:硬梆梆的大米,能被我煮成亮晶晶品的珠宝我把它们轻轻地摆入碟中、盛于碗内,深深地吸口气。那味道.那感觉,说句垂涎欲滴,毫不为过,职业使我整日接触犯罪.神经绷排紧紧的厂…  相似文献   

10.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也。”如此取舍.古代尚可,可是现在而今,又有谁敢去违法吃熊掌?故所欲者鱼方为正道。  相似文献   

11.
庄子、惠施之间进行"濠梁之辩",探究"知道"的可能性、根据及"知道"的途径,辩论"鱼之乐"是否可知;维特根斯坦在其《哲学研究》中所进行的"私人语言"讨论和论证。从心灵哲学的视角来看,"濠梁之辩"远不止是一场辩论,"私人语言"论证也非仅仅是讨论语言问题,更是对人的心灵是否可知的一种探究。  相似文献   

12.
魽鱼就是斑鳠 2004年9月.中国烹饪协会的“顺德——中国厨师之乡考察认证组”专家们在顺德某海鲜酒楼进餐。席间,一位学者指着菜谱“煎焗魽鱼”问我:“这是啥菜?”作为当地业界代表陪天黍末座的我,回答说:“此鱼学名斑鳠,此菜烹法属煎焗。”这位专家又追问:“这鱼名普通话怎么念?”  相似文献   

13.
黄精小档案     
李军 《饮食科学》2009,(3):22-22
黄精自古以来一直被视为能延年益寿的珍贵中药。唐代诗圣杜甫曾诗曰:“扫除白发黄精在,君看他年冰雪客。”西晋张华《博物志》载:“黄帝问天老曰:天地所生,岂有食之令人有不死者乎?天老曰:有阳之草,名曰黄精,饵而食之,可略长生。”  相似文献   

14.
荠菜味美,古人早已深知,并有具体记载。《尔雅》云:“荠味甘,人取其叶作菹及羹亦佳。”郑樵《通志》曰:“其甘如荠,谓此菜之美也。”王世懋《瓜蔬疏》云:“百草中可食者最多,荠菜……草中之美品。”苏易简对宋太宗说:“食无定味,适口者珍,臣只知荠汁为美。”苏轼诗曰:“时绕麦田求野荠,强为僧舍煮山羹。”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赞美荠菜的诗句则更多,如“手烹墙阴  相似文献   

15.
正曾子妻之市,其子随之而泣。其母曰:"女(同"汝")还,顾反,为女杀彘(猪)。"妻适市反,曾子欲捕彘杀之。妻止之曰:"特与婴儿戏耳。"曾子曰:"婴儿非与戏也。婴儿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学者也,听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母欺子,子而不信其母,非所以成教也。"这是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韩非关于讲"诚信"的故事,故事出自韩非《礼记》中的《曾子杀彘》一文。故事讲的是曾子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儿子哭闹着要  相似文献   

16.
吃的艺术     
孔凡真 《美食》2006,(4):61-62
孟子曰:“食色性也。”《颜氏家训》称:“夫食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足见饮食于人是头等大事。而文化是意识形态领域的概念,是形而上的。《易&;#183;系辞》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所以,谈饮食文化本应是谈饮食之道。如何做菜,那只可谓之饮食之器?谈“吃的艺术”,就是要向大家介绍中华民族无比风雅的饮食之道。  相似文献   

17.
夏晓春 《服装设计师》2010,(12):136-139
周代《尚书·周书·武成》曰:“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唐孔颖达疏:“夏.大也。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华.夏一也”。《左传》云:“冕服采章曰华.大国曰夏”。中国自古就被称为“衣冠上国.礼仪之邦”.素有“黄帝尧舜垂衣裳.概取诸乾坤”之称。服饰“本是生活常事.而往往成为种族、园家、宗教兴亡的象征”。  相似文献   

18.
黄公度在《日本杂事诗》注里,写道:“多食生冷,喜食鱼,聂而切之,便下箸矣;火熟之物亦喜寒食。”“白天武四年,因浮屠教禁食兽肉,非饵病不许食。卖兽肉者隐其名曰药食,复曰山鲸。所悬望子,画牡丹者豕肉也,画丹枫落叶者鹿肉也。”讲到日本的吃食,第一感到奇异的事,的确是兽肉的稀少。四十多年前,我在三田地方确实还看见过山鲸的招牌,这是卖猪肉的。画牡丹枫叶的却已不见;马肉称为樱花肉,但也不曾见诸招牌。虽然近时仿欧罗巴法,但肉食不能说很盛。平常鸟兽  相似文献   

19.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自古以来.鱼和熊掌都被列为中华餐桌上的美味.鱼的味道鲜美.食肉和做汤都鲜嫩可口.引人食欲.鱼与熊掌相提并论,其营养价值之高由此可见一斑。  相似文献   

20.
大豆,上古时称菽,汉以后叫豆.菽是豆类总称,菽水指豆和水,古代老百姓的普通饮食.《诗经》中关于菽的描写很多,如“七月烹葵及菽”等.《战国策》张仪说韩王曰:“五谷所生,非麦而豆,民之所食,大批豆饭藿羹.”《礼记·檀弓下》孔子曰:“啜菽饮水,尽其欢,斯之谓孝.”《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中有“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荀子·天论》中有“君子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