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温州市中心片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采用重力浓缩、离心脱水工艺,2002年6月投入生产运行。随着水量和泥量的增加,污泥处理系统存在进料泵输送能力偏小、脱水机污泥处理能力不足、脱水机易堵塞、转鼓磨损严重、泥饼输送机能力偏小和故障多等问题,为此提出更换进料泵、改造离心脱水机和更换泥饼输送机的技术改造方案。2008年—2009年实施改造后,有效解决了污泥处理系统能力不足的问题。在低成本投入下,总体污泥处理能力提高30%以上,基本满足日常正常生产运行需要。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某新建70×10~4m~3/d给水厂,泥线一期和二期合建,总污泥处理规模为18.44 t DS/d,污泥经过调节、浓缩、脱水处理后外运,泥线包括调节、浓缩、平衡、脱水及回用水等五大系统。排泥池具有一定的预浓缩作用,降低排泥池内污泥含水率,减小湿污泥的体积,降低后续构筑物规模,其投资及日后运行费用均有所减少;浓缩系统采用辐流式重力浓缩池,具有能耗低、运行维护方便等特点,且处理效果稳定,尤其在水库水浊度较高时,能够储存过多的污泥,对系统具有较好的缓冲调节能力;平衡池兼作调质池,减少占地及工程投资,运行管理方便;脱水系统采用离心脱水机,具有投资较低、占地面积小、辅助设备较少、运行管理简单等优势;同时,水厂增设回用水系统,回用水量占厂区总用水量的6%~7%,有效降低了水厂自用水量,节约用水。  相似文献   

3.
考察了螺旋压榨式脱水机对污泥的脱水性能.结果表明:对于含水率为97.9%的消化污泥,在絮凝剂投配率为0.51%、螺杆转速为0.25 r/min的条件下,脱水后泥饼含水率最低可达70.3%、固形物回收率为98.89%、污泥处理量为24.84 kg/h;对于含水率为99.7%的剩余污泥,在絮凝剂投配率为0.94%、螺杆转速为0.75 r/min的条件下,脱水后泥饼含水率为82.5%、固形物回收率为92.46%、污泥处理量为8.64 kg/h.螺旋压榨式脱水机对污泥的处理效果较带式脱水机有很大提高.  相似文献   

4.
张群  潘晓 《中国给水排水》2012,28(16):106-108
2011年临江水厂污泥脱水系统进行了调试、运行,厂内所有生产废水全部进入污泥处理系统,处理后出水水质达到《上海市污水综合排放标准》(DB 31/199—2009)的一级标准。对浓缩池、压滤机等关键设备设施的运行进行优化,调整了部分运行参数和自控程序,压滤部分新增投加PAM替代石灰进行污泥调质。优化后浓缩池上清液浊度及排泥浓度均有所改善,压滤机脱水后泥饼含固率明显上升,降低了污泥体积及后续处理成本。  相似文献   

5.
介绍了新区水厂排泥水处理工程的工艺流程以及构筑物设计。该工程采用重力浓缩+机械脱水处理工艺,建设了排泥水调节池、回用水池、污泥浓缩池、平衡池和脱水机房五大构筑物。排泥水主要来自沉淀池排泥和滤池反冲洗排水,处理排泥水量约为1 800 m3/d,脱水后干污泥外运并安全处置,上清液回流至排泥池。  相似文献   

6.
王鑫 《山西建筑》2012,38(8):145-146
主要论述了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系统,从污泥处理的各个环节,包括排泥、污泥浓缩、污泥调理、污泥机械脱水和污泥处置等几方面进行了阐述,行之有效的控制污泥生产,以保证污水处理厂水质合格达标。  相似文献   

7.
在中试条件下考察了新型高压板框式脱水机对污泥的脱水性能。结果表明:在污泥初始含水率为98.7%的条件下,与普通板框式污泥脱水机相比,经二次高压脱水后的泥饼含水率能够降低5%以上;当聚合氯化铝(PAC)和阳离子聚丙烯酰胺(PAM)的投配率分别为(3.5%~4%)和0.09%时,泥饼含水率能够达到60%~65%,与单独投加PAC相比,泥饼含水率可下降5%~7%,同时可节约15%~20%的药剂成本。  相似文献   

8.
净水污泥机械脱水前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各种研究资料和工程实例表明,净水污泥即使经过调整,浓缩处理,其污泥含水率仍然较高,一般为96%-98%,为了使泥饼含水率低于80%,本文阐述机械脱水前处理内容包括:1.污泥组成与脱水性能的关系.2.胶水机的特性,3.污泥脱水前处理的特点.4.药剂对污泥性能的改善。  相似文献   

9.
结合厦门污水处理厂污泥深度脱水工艺的应用情况,考察了预浓缩—FeC l3和CaO调质—高压隔膜厢式压滤机对污泥的深度脱水效果,并研究了泥饼的处理、处置和资源化利用情况。结果表明,污泥经深度脱水后,泥饼含水率60%,自然放置7 d后,含水率可进一步降至45%左右,满足填埋的要求,另外还可用于制砖和作园林绿化的土壤基质,也可作焚烧处置。污泥深度脱水过程中产生的滤液可循环利用,回流至进水处时,对出水水质影响很小,且可为脱氮过程提供碳源和碱度;回流至重力浓缩池时,可改善污泥沉降性能,提高脱水效率。与传统污泥脱水工艺相比,该工艺具有经济优势。  相似文献   

10.
利用沥浸微生物对浓缩污泥与添加聚丙烯酰胺(PAM)的脱水污泥进行生物沥浸处理,同时采用厢式压滤机在0.35 MPa的压力条件下,对生物沥浸前后的污泥进行脱水。结果表明,经过生物沥浸处理,浓缩污泥与稀释后的脱水污泥的CST值可分别降至11.8、14.6 s;沥浸结束后静置24 h,上清液所占比例分别从原来的12.5%、24%升至31%、42%,两种污泥中Zn的溶出率分别为66.65%、59.13%,Cu的溶出率分别为13.31%、23.55%。对浓缩污泥直接进行压滤脱水,泥饼含水率高达75%;加PAM调理后再脱水,泥饼含水率达68%;而经生物沥浸后再脱水,泥饼含水率可降至58%。可见,在相同脱水条件下,生物沥浸法对污泥的调理作用要优于PAM。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泰宁县污水处理厂工程设计水质及工艺流程、工程工艺设计的特点。具体叙述采用的改进型四沟式氧化沟新工艺对污水进行二级生化处理的应用及其出水系统设计;采用气水反冲洗滤池工艺对二级出水进行三级深度处理;采用紫外线消毒;采用机械浓缩脱水一体机进行污泥处理的工艺等。  相似文献   

12.
刘晓艳  陈友岚 《市政技术》2007,25(1):42-43,47
白鹤嘴水厂污泥属于含无机物较多的河水污泥,沉降性能较好,且比阻小,较容易脱水,经试验发现干化床的渗滤液的SS很低,小于排放标准,在试验中未发现樗泥堵塞滤层或穿透滤层的现象:经过投加高分子絮凝剂PAM的污泥,脱水速度加快,干化周期缩短了10d左右,使干化床的负荷能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3.
对自来水厂污泥进行了斜板浓缩动态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设计浓缩池不但要以固体负荷为设计参数,还应校核其水力负荷;浓缩池进泥浓度对浓缩效果有一定的影响,进泥浓度〈0.12%时,浓缩效果较差;搅拌转速在较大范围内对污泥浓缩效果的影响基本一致,但搅拌速度过低则易造成刮泥不均匀;斜板浓缩池对污泥的浓缩效率明显高于无斜板浓缩池,在斜板间距≤12cm时其浓缩效率比无斜板浓缩池的高1.5倍;污泥性质对浓缩性能影响较大,有机物和铝含量越低,无机物含量越高,污泥颗粒粒径越大,则污泥的浓缩性能越好;土地价格在斜板浓缩池和无斜板浓缩池的经济性比较中非常重要,在用地面积紧张、土地价格高的地区,斜板浓缩池具有技术经济上的优势。  相似文献   

14.
古昀 《山西建筑》2007,33(4):213-214
针对太原市杨家堡污水净化厂污泥处理系统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对污泥进泥及溢流问题、脱水机房问题、污泥处理系统自控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改造方案,对杨家堡污水净化厂污泥的彻底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杜杰  王彦斌  张超  王丽娜 《城市勘测》2012,22(2):37-38,76
分析长庆油田采出水系统内污泥处理现状,介绍负压排泥和撬装离心脱水组合技术处理污泥的原理、流程及运行情况。该工艺流程在密闭状态下运行,占地少,污泥脱水率稳定,为油田采出水系统污泥处理技术发展和推广应用做了新的尝试。  相似文献   

16.
对污泥机械脱水滤液的有效利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污水处理厂污泥机械脱水滤液进行了循环利用试验,结果表明,滤液能够改善污泥的浓缩脱水性能、提高污泥的固体负荷率、增大浓缩污泥的浓度,这为污泥处理系统的工艺优化开辟了新途径,既可降低污泥的处理成本,亦可减少污泥处理系统的基建投资。  相似文献   

17.
白龙港污水处理厂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设计和调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龙港污泥处理工程主要处理白龙港污水处理厂200×104 m3/d污水处理产生的污泥,采用浓缩、中温厌氧消化、污泥脱水和部分脱水污泥干化处理工艺,消化产生的沼气用于加热消化池污泥,多余的沼气作为能源干化脱水污泥。干化处理后冷凝水的余热回收辅助用于污泥消化系统供热。介绍了污泥厌氧消化系统的设计参数、工艺特点及调试情况,可供设计人员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介绍了钢厂热轧污泥的组成、特点及热轧污泥处理系统的设计、设备选型及调试运行情况。长期运行实践表明,以全自动悬梁式板框压滤机为主体设备的热轧污泥重力浓缩、加药调理、机械脱水处理工艺系统运行稳定,污泥脱水效果良好,泥饼含固率〉70%且成型较好。  相似文献   

19.
Marti N  Ferrer J  Seco A  Bouzas A 《Water research》2008,42(18):4609-4618
The management of the sludge treatment line can be optimized to reduce uncontrolled phosphorus precipitation in the anaerobic digester and to enhance phosphorus recovery in WWTP. In this paper, four operational strategies, which are based on the handling of the prefermented primary sludge and the secondary sludge from an EBPR process, have been tested in a pilot plant. The separated or mixed sludge thickening, the use of a stirred contact tank and the elutriation of the thickened sludge are the main strategies studied. Both the reduction of phosphorus precipitation in the digester and the supernatant suitability for a struvite crystallization process were assessed in each configuration. The mixed sludge thickening combined with a high flowrate elutriation stream reduced the phosphorus precipitation in the digester by 46%, with respect to the separate sludge thickening configuration (common practice in WWTP). Moreover, in this configuration, 68% of the soluble phosphorus in the system is available for a possible phosphorus recovery process by crystallization (not studied in this work). However, a high Ca/P molar ratio was detected in the resultant supernatant which is pointed out as a problem for the efficiency of struvite crystalliz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