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改善INCO法不锈钢着色工艺铬酸含量高、对环境污染重的现状,采用铬酸-硫酸-磷酸体系,加入过渡金属无机盐,成功研究了一种低铬酸不锈钢着色技术。探讨了主要成分、添加剂和操作务件对着色膜质量的影响,获得了如下较好的工艺条件:铬酸酐80~90g/L,浓硫酸200~220mL/L,磷酸40~60 mL/L,硫酸锰30~40 g/L,硫酸锌5~10 g/L,硝酸钠10~20 g/L,光亮剂HNX-A 5~10 g/L,温度80~90°C,时间8~25 min。在上述工艺下,随着着色时间的延长,所形成的着色膜颜色按茶色、金色、蓝绿、黑色、紫红、鲜绿而变化:控制一定的时间和温度,可获得色泽均匀、鲜艳的着色膜,其装饰效果可与INCO法媲美。该方法制备的着色膜具有良好的耐磨性和耐热性,且工艺操作简便,着色膜颜色重现性好,着色液中铬酸浓度低,只有通用INCO法的1/3,有利于保护环境,降低废水处理成本,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介绍了一种 201、304 不锈钢通用发黑工艺。研究了着色液各组分和挂具的材质对黑色膜性能的影响。着色的最佳配方与工艺为:CrO3165 g/L,H2SO4310 mL/L,H3PO460 mL/L,添加剂 A(铵盐)60 g/L,添加剂 B(过渡金属元素的硫酸盐)143 g/L,着色温度 91 95℃,着色时间 20 25 min,以 304 不锈钢丝作挂具。在最佳配方与工艺条件下,201、304 不锈钢黑板的膜层均匀、黑亮,耐蚀性能均优于对应的基体,耐磨擦性能优越。  相似文献   

3.
介绍了一种不锈钢黑色转化工艺。研究了温度和着色液主要组分对转化工艺的影响,并对黑色转化膜的成分、耐磨性、耐热性、耐蚀性等性能进行分析。得到不锈钢着黑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铬酸酐175g/L,浓硫酸275mL/L,添加剂A225g/L,温度80°C。铬酸酐——浓硫酸复配组成影响转化膜的色泽和均匀性。随添加剂A含量的增加,转化膜颜色依次为灰、黑、蓝。不锈钢黑色转化膜的主要成分是Fe2O3和Cr2O3,膜厚为0.478μm,膜层黑度深,光亮度、耐热性和机械加工性能优异,耐腐蚀性和耐磨性均优于不锈钢基体。  相似文献   

4.
采用电泳工艺对不锈钢进行着色处理。通过正交试验优化了不锈钢除油、化学抛光以及电泳着色的工艺条件。实验得出,不锈钢除油的较优条件为80g/L氢氧化钠,35g/L碳酸钠,10g/L硅酸钠,θ为70℃;化学抛光的较优条件为25%硫酸,5%硝酸,7%磷酸,0.5%添加剂,θ为40℃;不锈钢电泳着彩色的较优工艺条件U为22V,t为90s,θ为25℃,pH为8。在较优工艺条件下对不锈钢进行着色,通过金相显微镜对该膜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产品漆膜外观基本平整,具有很好的耐磨性、耐腐蚀性和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5.
以工业纯铝L2为实验材料,采用硫酸直流电阳极氧化-电解着色工艺在铝合金表面制备黑色膜层.着重分析着色电压对黑色膜层表观颜色、厚度、硬度的影响.通过SEM表征、EDS测试及性能测试表明:在优化后的电解着色工艺条件下可以获得与工业纯铝L2基体结合力良好,且耐蚀性、耐热性、吸光性均较好的黑色膜层.  相似文献   

6.
不锈钢具有良好的耐蚀性和耐磨性,已广泛用于各个领域。总结了不锈钢化学着黑色工艺及不同添加剂的影响,讨论了不锈钢着色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7.
以工业纯铝L2为实验材料,采用硫酸交流阳极氧化-着色工艺在铝表面制备黑色膜层,重点分析着色溶液pH、温度及乙酸钴质量浓度对黑色膜层的影响,通过分析型扫描电镜测试,结果表明,电解液成分为200 g/LH2SO4、1 g/LAl2O3,U为12V,θ为(20±1)℃,t为60min的交流电阳极氧化条件下,着色液成分为30~40 g/LCo(CH3COO)2,1 g/LNiF2.2H2O,θ为50~60℃,pH为4.5~6.0,t为30min的工艺条件下可以获得与工业纯铝L2基体良好结合力,耐蚀、耐热及吸光性较好的黑色膜层。  相似文献   

8.
采用两种化学着色工艺,分别在黄铜表面得到了青绿色膜层和黑色膜层。采用电化学测试、点滴试验、耐磨性测试和扫描电镜对着色黄铜的耐蚀性、耐磨性和表面形貌进行了检测。黄铜表面着青绿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硫代硫酸钠120g/L,硫酸镍40g/L,氯化铵60g/L,温度25℃,时间7min。黄铜表面着黑色的最佳工艺条件为:过硫酸钾12g/L,氢氧化钾50g/L,温度55℃,时间9min。黄铜着青绿色后,膜层暗淡,均匀性和耐磨性较差;而黄铜着黑色后,膜层致密,色泽光亮,并且其耐蚀性和耐磨性均比着青绿色膜层的强。黄铜着黑色工艺能同时起到装饰、防腐、耐磨的作用,具有较强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在不锈钢上着黑色,长期以来仅限于武器及国防上有关部件使用,一般都不大重视此工艺.近来却引起各方面对此法的重视,其主要原因是不锈钢的应用得到普及,制品的使用环境要求黑色处理.例如:照相机及光学仪器等方面,以前的光学仪器类产品部件,铁件用染黑处理,黄铜用镀黑镍或着黑色处理.有的产品因耐蚀性或成本关系,用一部份不锈钢零件来取代原有部件,就迫切要求着色.此外,在建筑五金、杂件等美化上,设计师研究运用雕刻与着色的结合.现在,不锈钢着色,除上述黑色着色法外,一部份采用铬酸氧化法此法早有应用.实际应用的表面着黑色,还有电解着色法.另外化学着色也有一、二个方法,有些是专利.不锈钢着色不限于黑色,蓝、蓝绿、褐色、橙色等色彩都可得到.  相似文献   

10.
影响黄铜化学着色的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介绍了黄铜常温化学着色工艺流程以及黄铜着铁锈色(包括一次着铁锈色和二次着铁锈色)、黄铜着仿古绿色(包括着黑色和二次着古绿色)的工艺配方。说明了黄铜着色的基本原理。研究了膜层质量的影响因素。通过正交实验确定了黄铜着铁锈色、黄铜着仿古绿色的最佳主盐质量浓度,分别为:50 g/L硫酸铜,100 g/L氯化铁,50 g/L氯化亚铁;20 g/L硫酸铜,5 g/L氯化钙,4 g/L氯化镍。添加剂对着色工艺的影响研究表明,适宜的添加剂可以减少着色时间,并提高色膜质量。  相似文献   

11.
添加剂在不锈钢着色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讨论了钼酸盐,锰盐、氧化物、硫酸盐、锌盐、稀土盐等6种添加剂对不锈钢着色膜的影响.采用均匀设计法确定了最佳添加剂含量:6g/L锌盐、8 g/L钼酸盐、5g/L稀土盐、3g/L锰盐.不锈钢表面着色温度降低到55℃,膜层更加均匀,光亮,着色时间也大为缩短,同时降低了能耗.  相似文献   

12.
不锈钢着色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不锈钢着色液配方、温度、时间、电极电位对着色的影响,优化了着色工艺,获得了电极电位与颜色的良好对应关系。测试了着色膜的耐磨性、耐蚀性、变形加工性能,分析了添加剂对不锈钢着色的影响。所得膜层颜色均匀,耐磨性、耐蚀性、变形加工性能良好,工艺维护简单。  相似文献   

13.
本文综述了不锈钢电化学着色的研究进展,比较分析了不锈钢电化学着色工艺,基于电解液中的含铬量的不同,可以分为高铬、低铬和无铬电化学着色,其中高铬着色工艺比较成熟,但由于六价铬存在对环境污染而限制了其发展,低铬和无铬着色工艺成了不锈钢电化学着色的发展方向。本文为不锈钢电化学着色工艺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4.
304不锈钢化学着黑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INCO法的基础上,通过添加辅助成膜剂和添加剂对不锈钢化学着色液的配方进行改进,采用时间-电位差法控制着色过程,在304不锈钢表面得到了黑色膜(简称304黑钛板)。实验结果表明:304黑钛板具有良好的耐蚀性能、耐磨性能和加工性能。Tafel极化曲线表明:着色膜的形成提高了304不锈钢板的阳极极化作用以及电化学稳定性。SEM和EDS分析结果表明:黑色膜均匀、致密,主要由Fe,Cr,Ni,Mn,Ce,C,O,P等元素组成。此外,初步探讨了304不锈钢表面黑色膜的成膜机理。  相似文献   

15.
不锈钢着黑色工艺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不锈钢去除表面自然形成的保护膜后,采用铬酸-硫酸溶液进行化学处理,随着工艺条件(温度、时间)变化,膜层厚度发生相应变化,膜层会出现不同的颜色,黑色就是其中的一种。般采用着色电位控制颜色,但此法受条件、设备等限制。很难得到推广应用。使溶液保持特定温度,控制着色时间,并不断观察膜层色泽,是不锈钢着黑色一种简捷有效的途径。  相似文献   

16.
不锈钢电解着色工艺及电化学性能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1Cr17铁素体不锈钢电解着黑色工艺和膜层的电化学性能进行探讨。本工艺具有发黑速度快,色泽均匀,较好的抗蚀性能。电解着色不锈钢表面形成铬的复合氧化膜,增强了钝性,使得自然电位和阳极极化电位正移,提高了膜层的电化学稳定性能。  相似文献   

17.
介绍了铝及铝合金的电化学仿木纹工艺流程、工艺配方。研究了阳极氧化时间、着色时间和着色温度对着色效果的影响。获得了较为逼真的仿木纹效果的最佳工艺规范。(1)土黄色仿木纹工艺,A:ρ(醋酸钴)40g/L,t(浸渍)15~20min;B:ρ(高锰酸钾)20g/L,t(浸渍)1~5min;t(氧化)20~40min,θ(着色)30~35°C。(2)蓝色仿木纹工艺,A:ρ(亚铁氰化钾)10g/L,t(浸渍)6~10min;B:ρ(硫酸铁)10g/L,t(浸渍)20~60s;t(氧化)20~40min,θ(着色)25~30°C。(3)绿色仿木纹工艺,A:ρ(亚铁氰化钾)10g/L,t(浸渍)10~15min;B:ρ(醋酸钴)20g/L,φ(硫酸)10mL/L,ρ(硫酸铁)5g/L,t(浸渍)2~5min;t(氧化)20~40min,θ(着色)30~35°C,2次着色。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添加剂镧盐和铈盐对304不锈钢表面着色膜的影响。实验条件为:铬酸酐250g/L,硫酸270mL/L,硝酸镧或硫酸铈0.4g/L,温度85°C,反应时间8~13min。分别制备了金黄色基础着色膜、镧着色膜和铈着色膜。采用FeCl3缝隙腐蚀试验、塔菲尔极化曲线、电化学阻抗谱(EIS)等方法对着色膜的耐蚀性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在铬酸–硫酸着色液中加入稀土能有效提高着色膜的耐蚀性,而镧盐的效果又优于铈盐。金相显微镜观察表明,镧盐和铈盐着色膜更加均匀致密。初步探讨了稀土提高着色膜耐蚀性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一种黄铜着粉红色的新工艺。研究了时间、温度、硫酸铜和氯化铵对着色效果的影响。得出最佳的工艺配方为:硫酸铜100g/L,氯化钠25g/L,氯化铵200g/L,酒石酸25g/L,60℃,2min。最后用电化学工作站检测了着色黄铜的耐蚀性。  相似文献   

20.
本文阐述了以铜盐为主的红色系电解着色液的工艺规范和各成分的作用;对着色膜物化性能进行了系统测试,证明膜层性能优良;可在同一着色液中依次获得酒红、鲜红、红紫、黑紫至黑色,为铝制品提供了新色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