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在艺术领域,艺术家将速写作为一种艺术形态来研究与创作。速写是艺术家探索创作意图和记录生活感受的重要绘画形式,反映着绘画艺术的灵性与气质及对形象特征敏锐的感受力和表现能力。  相似文献   

2.
浅析摄影艺术的审美意识蔡荣章美学的规律告诉我们,在人类的社会生活里,存在着自然美、社会美这两种客观世界的第一性的现实美,也存在着艺术美这种通过人力创造第二性的反映美。艺术家的审美意识和创作活动,就是艺术美反映自然美和社会美的中介,艺术是一种通过艺术家...  相似文献   

3.
诗歌是诗歌创作者运用精炼而富有节奏的语言,通过丰富的联想与想象,高度集中、高度概括地抒发思想感情,反应社会生活的一种文学体裁。诗歌鉴赏是诗歌阅读者根据自己的人生阅历和已有的相关知识,展开丰富的联想与想象,对所读诗歌进行再创造,从而获得审美体验的一种阅读活动。离开联想与想象就无法进行诗歌鉴赏,更无法获得审美体验。有人说联想与想象是诗歌鉴赏的两个翅膀,此言得之。可见联想与想象在诗歌鉴赏中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相似文献   

4.
在儿童读物里面添加插图是艺术家专门为儿童设计的一种插图艺术,在我国已有很多年的发展历程。儿童读物插图的主要意义在于帮助儿童更好的理解、欣赏书籍作品。为了更好的对儿童进行教育以及美学方面造诣的加强,应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儿童的成长特点,再结合插图读物的表现形式,打造出具有较强实用性的儿童读物插图。本文也是基于对儿童读物的艺术表现和发展进行分析,希望为儿童读物插图未来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5.
折叠微博     
《设计新潮》2010,(5):35-36
钟飙艺术家 我们终其一生,生理活动的范围都超不出于脚的直径,从这个角度来看,手脚直径之外的一切都是人生背景,是无数张静止的图画,围绕意愿连接起来,成为有整个人生那么长的电影。也许,通过这样的自我中心能量来“折叠生活”,能够轻松将身外生活在意中折叠,从而抵达环境根据人的意愿而改变的胜境。  相似文献   

6.
对南非著名艺术家威廉·肯特里奇的视觉艺术作品进行分析,从以炭笔素描为特点的符号化的视觉意象到多媒体装置视觉艺术的戏剧化探索,理论和作品相结合,总结其视觉艺术表现的具体形式。威廉·肯特里奇的视觉艺术图像隐喻背后的思想来源和意义与艺术家对这个世界冷静的观察视角密切相关,他善于从生活日常司空见惯之处表现麻木和冷漠,善于用黑白灰的动态图形捕捉人性的挣扎和纠结,更善于不动声色地展示悲剧。观看艺术家的作品需要有相关的人生经验与社会阅历,联系历史背景和现实理解作品。  相似文献   

7.
庄子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不仅充满丰富的想像力并且有极高的文学性。庄子本身也是一个非常富有人格魅力和个性的人。他的哲学思考延伸出了新的看待世界的方式、和自己相处的模式。文章以庄子的哲学理念结合当代艺术,以庄子的性格品质、生活方式结合当今艺术家的行为方式,全面探讨庄子对当代艺术和艺术家的影响与意义。  相似文献   

8.
<正>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非常经典的一部分。一首古诗词,反映了诗人的思想情感、审美意识和价值取向,同时也反映了这一时期的经济、政治、文化、宗教以及人的社会意识形态的方方面面。将古典诗词以插图的形式运用于广告、包装、VIS等各种视觉传达设计中,使诗词得到更直观和丰富的表现,易于被人们接受和记住,也就易于品牌的塑造、传播和推广。同样,不论古典诗词作为广告语、企业文化还是品牌核心价值理念等,运用现代插图的形式去表现和传播,都使这一  相似文献   

9.
艺术源于生活,绘画也是各时期、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反映。文章通过“中西方古典绘画的和谐美理想”和“中西方近代绘画艺术的审美观比较”来分析中西方绘画审美的追求。本文摆脱了将中西方作为两个互不相干的领域来研究的模式,力争用新的视角来探索中西方绘画的特点。  相似文献   

10.
设计中的 “无用” 之道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邓焱  李中扬 《包装工程》2015,36(6):109-112
目的探究设计"无用即大用"的理念。方法从通过对古典哲学中"道"与"器"、"有用"与"无用"的分析,阐述了人的需求层次,强调设计应具备创造美的责任,并以优秀的设计为例,论证了"无用即大用"的理念。结论无用设计理念是人们生活需求和社会文化发展的产物,设计不仅满足了人对物质的形态美和功能上的需要,而且其创造的价值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社会,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状态,体现了"无用"之大用。  相似文献   

11.
民族声乐艺术的审美观,必须继承中国审美思想中关注现实的人生价值的传统,必须体现时代精神和审美趣味,追求人与社会、人与自然高度统一的精神,要真正从内在精神上继承民族传统中具有生命活力的审美思想精髓,以审美的态度去陶冶性灵、体验人生,从自己的传统和文化背景出发,吸收中国传统审美理论的积极成果,站在时代的高度,结合国情,对西方的相关学说进行吸收,创构中国民族声乐审美观.  相似文献   

12.
插图设计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它自古以来都是因文字而起,与书籍相伴而生,图画与文字相互补充,相映成趣。在插图发展史的长河中,相当长的时期内,它是以书籍为主要载体的艺术形式。随着现在信息化、商业化、消费性社会的发展需要,插图艺术从书籍的单一形式,迅速扩散到我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以通俗的视觉形象,成为大众化、流行性的艺术形式。从历史发展  相似文献   

13.
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的古典舞自诞生至今,已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风雨,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精神,也阐释着中华民族的气派。20世纪80年代,艺术美学的出现使艺术的审美在我国受到了关注。中国古典舞作为一门具有独特韵律特点的表演艺术,从“对社会生活和人物作简单地外在反映”的初级阶段,发展到“对社会生活和人物作深刻地内在表现”的高级阶段,  相似文献   

14.
试论《堂吉诃德》中人物形象的人文主义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芳 《中国科技博览》2009,(25):282-282
西班牙文学在世界文学中占有重要地位,而著名作家塞万提斯的小说《堂吉诃德》更是其中一座伟大的丰碑。文章主要根据作者所生活的时代背景及作者的人生经历,对作品《堂吉诃德》中主要人物进行分析,挖掘其人文主义精神。  相似文献   

15.
培养中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不仅是语文“教学大纲”的明确要求,也是教育界同仁(不仅仅是语文教师)的共识,其重要意义不言而喻。许多人都有这样深切的体验:当我们欣赏那些传世经典的作品时,可能暂时忽略了周围的一切,整个心灵沉浸在或激昂或感伤、或喜悦或忧愤等等的文学情境之中。有时是自己过去的审美经验被唤起,并和作者产生了共鸣:有时仿佛心灵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对宇宙和人生有了新的理解:有时会感到超越了自我,在人格上和智力上走向更加光明和智慧的境地。这就是文学作品独特的情感熏陶和艺术魅力所致。  相似文献   

16.
吴丹 《包装世界》2004,(2):36-37
现代包装设计是一个涉及物质、精神无限宽泛的开放性活动.设计文化中从物质性向非物质性,从产品生产者到消费者要求,从产品客体向产品文化等方面的转向便充分显示了设计活动不仅从产品的客体形式、结构和功能来设计作品,而且更加关注生活世界中的各种方面和层次的需要,尤其是精神方面的需要,在乎人的心理感知.所谓"心理感知"也是意的感知,它包含了客体在欣赏时的感知和主体在创造时的感知,知觉对象有自己的身份和个性.心理感知也直接反映着人的兴趣、需要、动机、态度和价值观,产生不同的购买行为.心理感知细分是按照消费者的个性、购买动机、消费理由、生活方式、态度和兴趣等心理变量来消费的个性特点.设计观念的形成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心理状态的反映.  相似文献   

17.
在现代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设计产品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而审美意识是人所特有的,流行则是人为造就的一种社会现象。本文分析设计产品的流行和审美间的关系,只有把握住人的物质、精神需求的设计产品才能引导某种设计风格的流行。最后阐述中国设计发展的方向要以设计产品的流行和审美两方面为着眼点,阐明设计产品的流行和审美的导向性作用。  相似文献   

18.
树立人性化室内设计观念,打破单纯从形式法则的结构体系,从而实现室内空间环境设计向有机、科学、艺术、审美性和个性的方向发展,目的是使人们的生活环境更适合人性,并通过人性化的设计引导人,使人们的情感更加丰富完美.使生活在空间中的人、社会、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19.
杜鹃 《中国科技博览》2013,(19):319-319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中最具核心的范畴之一,主要用于揭示文艺创作的特殊规律,也是欣赏、评价文艺作品的美学标准。但无论从创作和鉴赏哪方面来看,意境都涉及审美经验、审美心理的基本特点和规律。本文试着对吴冠中意境生成的审美心理进行分析。通过对吴冠中创作实践中的自述与学生的回忆,以及对他的艺术作品的分析从而揭示出吴冠中意境生成强烈的情感倾向以及他微妙变幻的心理活动。笔者认为意境的形成是由独特的客观物象刺激了艺术家的心灵,从而激起了艺术家的审美情感,艺术家在审美情感的促发下通过创造性想象最终创造出具有真情实感合乎自然的“象外之象、象外之意”。  相似文献   

20.
椅子,一件看似简单普通、却不可或缺的生活用品,把两位拥有不同成长环境和教育背景的艺术家联系起来。作为一个观念设计展,“椅子情”“椅子戏”分别展示了朱小杰与刘小康以椅子为载体去析述两位的设计与思考的系列作品。朱氏以历史为线索去探讨人的生活方式,其作品渗透了作者对改善现代人生活的追求与情愫;而香港设计师刘氏则以戏谑和批判的手法去诠释他对现实的体会。展览定格于两位的对话作品,寄望给观众更多设计与人生的思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