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工艺矿物学研究基础上,对某含银铜硫矿石进行了优先浮选与混合浮选工艺试验研究,经条件试验,确定了药剂制度并进行了实验室小型浮选闭路试验。试验结果显示,在磨矿细度-74μm占90%条件下,采用铜硫优先浮选工艺,经一次粗选两次精选两次扫选铜,可获得铜品位为20.17%、回收率为98.41%、银品位为277.9g/t、回收率为92.38%的铜精矿;经一次粗选两次精选两次扫选硫,获得硫品位37.11%、硫回收率43.76%的硫精矿。在磨矿细度-74μm占80%条件下,采用铜硫混合浮选工艺,经一次粗选三次精选两次扫选获得铜硫精矿,再经一次粗选一次精选一次扫选实现铜硫分离,铜精矿铜品位为20.03%、回收率为93.37%、银品位为259.5g/t、回收率为82.41%;硫精矿硫品位32.34%、硫回收率26.01%。优先浮选精矿铜、银品位及回收率高于混合浮选工艺,且优先浮选工艺过程稳定可靠,药剂制度简单,适合生产,对类似的含银铜硫矿石工艺流程的选择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曾明  魏志聪  薛晨 《矿冶》2017,26(5):31-35
针对云南省某低品位铜硫矿矿石的特点,采用优先浮选铜工艺进行选矿试验。试验条件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80%情况下采用"一次粗选、二次精选及三次扫选"优先浮选铜流程,硫回路同样采用"一次粗选、二次精选、三次扫选"浮硫流程。在条件探索试验的基础上,经闭路试验最终获得选矿指标为:铜精矿品位20.31%,铜回收率80.46%;硫精矿硫品位45.3%,硫回收率90.35%;同时金和银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富集。  相似文献   

3.
针对福建某硫化铜矿石,结合矿石性质与浮选工艺特点,进行了磨矿细度、调整剂、抑制剂、捕收剂种类以及用量等一系列条件试验,确定了最佳工艺参数范围。采用铜优先浮选、选铜尾矿再选硫的工艺流程,经过两次粗选、一次精选、四次扫选优先浮铜和一次粗选、两次精选、一次扫选选硫,获得了产率5.75%、铜品位22.43%、回收率90.62%的铜精矿和产率16.14%、硫品位51.04%、回收率68.95%的硫精矿,所得试验指标较为先进,可为该矿山开发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某含银铜矿石,由于其铜氧化率达20.16%,采用常规浮选工艺回收率较低。针对这种情况,采用优先浮选硫化铜后浮选氧化铜的原则流程,以丁基黄药与Z200质量比为3 GA6FA 1的组合捕收剂为硫化铜的捕收剂,以Na2S为氧化铜调整剂,采用丁基黄药与羟肟酸钠混合捕收剂为氧化铜捕收剂。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80%的条件下进行闭路试验,硫化铜经1次粗选和2次扫选,氧化铜经1次粗选1次扫选,所获得的硫化铜和氧化铜粗精矿混合产物经过4次精选,最终可获得铜品位为19.18%、银品位为2 308 g/t,铜回收率为80.90%、银回收率为81.03%的铜精矿产品。   相似文献   

5.
某复杂含金铜硫矿石中铜、金和硫的品位分别为0.82%、1.20 g/t和11.30%,对该铜硫矿石进行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针对该矿石特点,在低碱度条件下应用铜硫优先浮选原则工艺流程。闭路试验结果 表明:在磨矿细度-74 μm占85%的条件下,以氧化钙为硫铁矿抑制剂(矿浆pH值为9~10),Z-200为铜矿物捕收剂,经1次粗选、1次扫选和2次精选的铜浮选流程可获得铜品位为18.42%、铜回收为84.97%,含金15.52 g/t、金回收率为48.78%的铜精矿;浮铜尾矿再添加硫铁矿活化剂QH,以丁基黄药为捕收剂经1次粗选、1次扫选和2次精选的硫浮选流程可获得硫品位为45.42%、硫回收率为65.33%的硫精矿。金在铜精矿中有效富集, 在低碱度的条件下原矿实现了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6.
某复杂含金铜硫矿石中铜、金和硫的品位分别为0.82%、1.20 g/t和11.30%,对该铜硫矿石进行详细的工艺矿物学研究,针对该矿石特点,在低碱度条件下应用铜硫优先浮选原则工艺流程。闭路试验结果 表明:在磨矿细度-74 μm占85%的条件下,以氧化钙为硫铁矿抑制剂(矿浆pH值为9~10),Z-200为铜矿物捕收剂,经1次粗选、1次扫选和2次精选的铜浮选流程可获得铜品位为18.42%、铜回收为84.97%,含金15.52 g/t、金回收率为48.78%的铜精矿;浮铜尾矿再添加硫铁矿活化剂QH,以丁基黄药为捕收剂经1次粗选、1次扫选和2次精选的硫浮选流程可获得硫品位为45.42%、硫回收率为65.33%的硫精矿。金在铜精矿中有效富集, 在低碱度的条件下原矿实现了有价金属的综合回收。  相似文献   

7.
为实现铜、锌、硫的高效回收利用,降低产品金属互含,提高产品质量等级,解决四川某铜锌硫化矿嵌布关系复杂,粒度分布不均,矿石特性为高铜、低锌、高硫,工业生产现场铜锌硫分离难度较大,生产指标异常波动等问题,本文从优化产品质量方案出发,进行了工艺矿物学研究、选矿探索试验研究和不同工艺流程条件下的浮选指标对比试验。使用铜锌高效捕收剂DF-201、DF-301和高效硫抑制剂S601,利用捕收剂DF-201和DF-301高选择性的特点,实现了在低碱度条件下铜锌硫高效分离回收的目的。在一段磨矿-0.074 mm含量占65%条件下,采用“优先浮铜-铜尾浮锌-锌尾浮硫”的原则流程,铜浮选作业采用“一次粗选一次扫选三次精选”的闭路流程,获得铜精矿品位为23.17%,含锌1.25%,铜精矿回收率为96.08%;锌浮选作业采用“一次粗选一次扫选四次精选”的闭路流程,获得锌精矿品位为42.20%,含铜0.32%,锌精矿回收率为75.25%;硫浮选作业采用“一次粗选一次扫选两次精选”的闭路流程,获得硫精矿品位为35.25%,含锌0.43%,硫精矿回收率为65.00%。本文研究结果可为同类型矿石的高效回收利用提供技术...  相似文献   

8.
研究了某铜铁矿矿石性质,进行了铜矿物粗选、扫选、精选条件及铁矿综合回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采用铜硫混合浮选、三次精选、四次扫选,铜硫分离一次粗选、三次精选、一次扫选工艺,可以获得铜精矿铜品位16.93%,回收率69.81%;硫精矿硫品位32.80%,回收率53.23%的选矿产品。浮选尾矿进行再磨除硫,获得的铁精矿品位67.49%,全铁回收率61.12%。  相似文献   

9.
云南某含银铜矿石铜品位为0.78%,银品位为70.27 g/t,硫品位为19.83%。为了高效开发利用该矿石资源,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浮选试验研究。结果表明:①矿石中的铜主要以黄铜矿的形式存在,嵌布粒度粗细变化较大,以中粗粒为主,主要粒度为1~0.01 mm,80%以上分布在0.45~0.019 mm粒级;黝铜矿嵌布粒度微细,85%以上分布在-0.037 mm粒级;银主要赋存在黝铜矿中;硫主要以黄铁矿的形式存在。②矿石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80.3%情况下采用2粗1扫流程混浮铜硫,铜硫混合精矿在磨矿细度为-0.037 mm占73.8%情况下1粗2精1扫流程分离铜硫,可获得铜品位为22.37%、铜回收率为90.28%、含银1 221.51 g/t、银回收率为54.72%的铜精矿,以及硫品位为41.86%、硫回收率为90.12%、含银55.75 g/t、银回收率为33.87%的硫精矿,较好地实现了铜、硫、银的分离与富集。  相似文献   

10.
为了确定青海某低品位复杂难选铅锌矿石的选矿工艺,在工艺矿物学研究的基础上进行了选矿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矿石在磨矿细度为-0.074 mm占75%的情况下,采用铜铅混合浮选—混合精矿铜铅硫分离—铜铅混浮尾矿浮选选锌流程处理矿石,可获得铜品位为14.20%、含金26.77g/t、含银466.40 g/t、铜回收率为16.55%的铜精矿,铅品位41.22%、含银63.60 g/t、铅回收率为69.92%、银回收率为16.84%的铅精矿,锌品位为40.96%、含银53.40g/t、锌回收率为67.04%、银回收率为23.13%的锌精矿,以及硫品位为38.41%、含金13.92 g/t、含银163.90 g/t、硫回收率为14.16%、金回收率为23.71%、银回收率为15.92%的硫精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