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小拐裂缝性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试验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拐油田夏子街组油藏属于典型的深层裂缝性超超低渗透油藏,天然能量不足,无活跃边底水,且油藏压力系数比较低,流动开发以来,许多油井已经停产或停喷,油井产量递减非常快。为尽快补充地层能量,减缓油井递减,选择了二个井且进行先导性注水试验。本文对本闪注水效果进行了分析评价,得出了小拐裂缝性超低渗透油藏注水开发没有效果的结论。  相似文献   

2.
塔河油田缝洞型油藏注水替油井失效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塔河油田实施注水替油生产是单井缝洞单元提高采收率的主导技术,但是失效井比例逐步增大,极大影响了注水开发效果。在分析该油田注水替油改善开发效果作用机理的基础上,对注水替油井进入失效阶段的主要动态特征进行了总结。结果表明,溶洞型、裂缝—孔洞型、裂缝型3类储集体注水替油井失效特征存在明显差异,但整体上裂缝型储集体注水替油井较溶洞型和裂缝—孔洞型更易失效;注水替油井进入失效阶段的主要动态特征为周期含水率快速上升、注水指示曲线斜率明显增大、周期存水率逐渐减小、周期吨油耗水比急剧增大。影响注水替油井失效的主要客观因素为单井储集体类型和注水替油后期的底水入侵;主观因素为周期注水量偏大和阶段焖井时间短导致的周期注采参数不合理。  相似文献   

3.
江汉油田王场背斜构造储层裂缝发育方向受油藏构造形态及邻近断层的影响,天然裂缝为北东40~70°,人工裂缝为北西40~70°。注入水水线推进受其裂缝发育及油水井所处位置的影响,油井远离注水井裂缝线,注水水线推进均匀,水驱效率高,注水开发效果好;油井靠近注水井裂缝,注入水首先沿裂缝方向朝近距离油井方向推进,该方向油井见效快,水淹快,水驱效果差。在裂缝特征及其对注水开发影响研究基础上,通过注采井网调整、把握注水时机,掌握合理的注采比及采用不稳定注水、高压注水等工艺,提高了油藏的产量和采收率,取得了较好的开发效果。  相似文献   

4.
衰竭式开发的小气顶油藏由于天然能量不足,随着开发生产的进行,油井产量下降快,整体采出程度低,开发效果不理想。ZSG油田Z3断块地层压力保持水平低,油井大多间开低液生产,有必要开展注水试验,优选合理注采井网,鉴于地下亏空大,采用弥补地下亏空和采出孔隙体积两种算法优化合理注入量,注采试验区块现场实施表明,注水后油井产量上升,增油见到明显效果,注水试验区块的成功对ZSG油田全面实施注水开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5.
长庆油田储层属于典型的低渗透,需要注水进行开发,随着开发时间的延长,部分区块进入开发中后期,油井含水不断上升,给油井增产改造带来了很大困难。本文通过对长庆低渗透储层特征、开发现状、见水原因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室内研究,形成了注水井深部调剖、油井堵水、堵水压裂、裂缝深部暂堵酸化等中高含水油井提高单井产量技术。目前在现场应用61口井,取得了较好的措施效果,为长庆油田低渗透储层中高含水油井提高单井量进行了有力探索。  相似文献   

6.
根据两江地区低渗透裂缝性油藏的注水开发实践,总结了裂缝性油藏注水开发的动态特征,揭示了注水开发过程中油井暴性水淹的规律性以及平面矛盾对同田注水开发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A201区块主力开发层系为三叠系长6油藏,2009年投入开发,油井初期改造多为常规加砂压裂,对应注水井爆燃后超前注水。针对该区注水开发以来出现的主侧向油井开发矛盾突出、剖面上水驱不均、加密调整区递减大等问题。本文通过对历年在油田管理中的控制流压、注水调整实验、堵水调驱、油井措施改造等进行重点剖析。  相似文献   

8.
进入21世纪以来,在社会经济稳健发展的背景下,我国油田工程事业发展迅速。从油井开发工程来看,相关技术方法的应用非常重要。比如:注水开发油藏动态分析方法,便是在油井开发过程中较为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值得注意的是,虽然这种方法的应用能够为油井工程开发作业提供必要的科学依据,但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因此,需充分了解注水开发油藏动态分析方法,并合理、科学地加以应用,从而使得油井开发工作能够顺利、有序地进行。本课题重点对注水开发油藏动态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希望以此为油井开发工作质量的提高提供一些具有价值的参考建议。  相似文献   

9.
辽河滩海油田海南3 断块是一个层状边水岩性构造油藏,经过10 年的注水开发,开发矛盾逐渐显现。虽然进行了系列油井堵水和注水井调整,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含水上升逐年加快,水驱效果变差。寻找新的注水方式以改善水驱开发效果成为一项主要工作。在滩海油田地质基础上选取有利区域进行试验,评价周期注水可行性,首次利用油藏计算公式进行周期注水参数计算,并将计算结果应用于实际,进行周期注水试验,并取得增产改驱的良好效果,为辽河滩海油田下步周期注水的规模实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注水开发为复杂断块油藏驱油主要手段,油井注水见效差别却很大,以XX断块为例,应用动静态资料,从构造、储层等地质特征及注水开发井网多方面分析影响注水效果的因素,并将研究成果应用到注采井网的调整中,提高最终采收率。对复杂断块油藏高效注水开发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通过注水受效分析优化油井产液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油层的平面非均质是影响油藏注水开发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依据注水后油井见效、见水的时间和特征,计算出两井间非均质系数,并据此调整油井产液量,使井组内不同井距、不同油层厚度的油井,在大致相同的时间内见注入水,最大限度地克服了平面非均质性给油藏注水开发造成的影响。将此方法用于渤中25-1 南油田的动态管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A17区长4+5低渗透油藏采用菱形反九点井网注水开发,该区存在NE40°优势水驱方向,注入水沿优势方向突进,油井表现出暴性水淹,水淹油井比例较大;而侧向井水驱效率低,油井见效差,地层压力水平低,油井产液能力低;为此结合目前油井水驱效果、油层物性特征、压力分布、油井动态变化,研究该区排状注水可行性,为下一步油藏高效开发提供一定指导。  相似文献   

13.
南翼山浅层油藏属于孔隙+裂缝双重介质油藏,受孔隙非均质性和裂缝非均质性影响,强化注水导致油井暴性水淹,温和注水地层能量不足。目前采取间歇注水方式,油井产能低,油藏采油速度低,采出程度低,综合含水高。通过油藏开采特征研究,探索改善油藏开发效果途径,提出将目前反九点注采井网形式转变为排状注采井网方式,对提高油藏注水开发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针对白于山区在开发中存在压力保持水平高,含水上升速度快、油井递减大等问题,对该区部分井组开展了试验性周期注水,分析不同半周期下的周期注水效果,得出了在该区半周期为30d的周期注水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15.
注水效果差的问题一直制约着低渗透油藏的开发.基于低渗透储层裂缝扩展注水机理,建立油水两相渗流模型,采用有限元数值模拟方法研究了储层裂缝周期扩展后的水驱油过程.结果表明,随注水时间增加,裂缝扩展注水技术明显优于压裂后注水工艺.裂缝扩展注水方式下,对应油井见水时间受裂缝方位的影响较大,裂缝与注采线平行时,对应油井见水最早;而裂缝与注采线垂直时,油井的无水采油期较长.含水率受黏度变化的影响较小,且黏度比较大时,对应油井无水采油期相对较短.裂缝扩展注水是简单可行的提高低渗透油藏开发效果的新技术,能够实现恒排量注水.  相似文献   

16.
《石油钻采工艺》1981,3(6):68-75
1980年大港油田第一采油指挥部对所管注水开发油田上的抽油井,采取一系列挖潜措施,收到了提高抽油井泵效、延长检泵周期和增产原油的效果。截至1980年底,港西、港中、港东、唐家河、周清庄五个注水开发油田,抽油井占生产井总数的80.49%,每大产油3543吨。  相似文献   

17.
《石油钻采工艺》1981,3(5):68-75
1980年大港油田第一采油指挥部对所管注水开发油田上的抽油井,采取一系列挖潜措施,收到了提高抽油井泵效、延长检泵周期和增产原油的效果。截至1980年底,港西、港中、港东、唐家河、周清庄五个注水开发油田,抽油井占生产井总数的80.49%,每大产油3543吨。  相似文献   

18.
针对海一块注水开发中存在的矛盾,结合油田开发现状,提出综合治理思路,即以注采井组为单元,将注水井分层注水、深度调剖、调驱,油井进行化学堵水、提高采液强度等技术进行优化整合,不断扩大注水波及体积,提高注采井组采收率,改善注水开发效果.现场应用后取得了良好效果,使区块连续3 a日产油保持在340 t/d以上,实现了区块的高效开发.  相似文献   

19.
单井注水吞吐在塔河油田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塔河油田开发生产过程中,个别油井在修井作业中出现先漏后喷的现象。在修井完成后,产量较前期有大幅增加。针对这类油井进行单井注水吞吐采油试验,研究发现钻遇定容封闭性油藏的油井适合单井注水吞吐开采。一方面利用油水重力分异,抬升油水界面,增加采出量;另一方面注水补充地层能量,恢复地层压力。该方法在塔河油田实际应用中,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和较高的经济效益,也为提高定容封闭性油藏油井的采收率提供了一个较好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安塞特低渗透油藏合理开发井网系统研究   总被引:29,自引:3,他引:26  
鄂尔多斯盆地安塞特低渗透油田由于存在天然裂缝或人工压裂裂缝,造成了储集层平面渗透率的方向非均质性。该油田以往采用正方形九点注水开发井网,存在沿裂缝方向油井见效、见水快,而裂缝两侧油井见效差或不见效等问题。以该油田具有代表性的坪桥区特低渗透油藏为例,通过数值模拟研究,对比分析了正方形反九点井网、菱形反九点井网和矩形五点井网的特点和开采效果,并对矩形井网的井排距和井距进行了优化。研究结果表明:在特低渗透油藏开发初期,菱形反九点井网开发效果好于正方形反九点井网,沿裂缝方向线状注水的矩形五点井网更适合特低渗透油藏开发;矩形五点井网可以对油井和注水井进行大型压裂,在提高单井产能和注水波及体积的同时可防止油井暴性水淹,通过适当延长沿裂缝方向的井距(最优井距为450~500m)、缩小垂直裂缝方向的排距(最优排距为150m),可以提高油井均匀受效程度和开发效果。图5表3参2(侯建锋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