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对矿井巷道围岩变形破坏情况的现场调查,分析了巷道围岩变形破坏特点,研究了巷道围岩的破坏机理,提出了深井热力耦合巷道的控制对策,针对矿井深井热力耦合巷道支护存在的问题,采用以内注浆锚杆为核心的锚注联合支护体系,用过矿压监测验证了锚注联合支护方案的合理性和支护效果,并优化了支护方案,得出了适应于该矿的支护方案。监测结果表明,该矿深井热力耦合软岩巷道支护技术以锚网喷索+锚注联合支护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2.
杨明明 《山西冶金》2021,(1):175-176,180
为了解决复杂地形条件下巷道支护工作量大、效率低、安全性差的难题,提出了一种新的煤矿井下掘进支护技术,其采用了锚杆+锚索+锚网联合支护及“二合一”的方案,实现了复杂地形条件下煤矿掘进支护安全性的提升,根据实际应用表明新的掘进支护方案能将井下支护效率提升22.6%,将巷道围岩变形量降低76.2%,显著提升巷道掘进效率和安全...  相似文献   

3.
针对厚煤层沿空掘进巷道围岩形变量大、稳定性差的问题,以杜家沟矿607工作面沿空掘进巷道为工程背景,通过对巷道围岩变化进行实时动态监测,在原有的巷道支护方案基础上,采取增加两帮支护的优化方案,大幅提高巷道围岩的稳定性,有效控制巷道围岩形变量。  相似文献   

4.
针对镇城底矿22603综放工作面开切眼的支护的实际问题,分析该巷道的支护原则及要点,设计了锚杆锚索联合支护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在镇城底矿22603综放工作面应用后,对巷道围岩变形监测结果表明:巷道顶底板移近量范围为15~66 mm,两帮移近量为15~45 mm,较好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实现了大断面开切眼的有效支护。  相似文献   

5.
以马兰矿18504工作面回采及18506工作面回风顺槽掘进为工程背景,对迎采动掘进巷道围岩应力分布特点进行研究,针对性提出巷道围岩支护方案,使巷道围岩变形得到了有效控制,取得了良好的支护效果。  相似文献   

6.
宋明明 《山西冶金》2022,(1):155-157
针对回风大巷应用的原有支护方案存在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基于矿井回风大巷工程地质概况,分析了围岩变形机理,结合内外承载结构力学模型与耦合支护的原理及特点,对围岩支护结构进行了优化,提出采用锚网索+注浆加固的支护策略,并详细设计了主要支护参数.通过进一步分析对比围岩支护方案优化前后的巷道围岩变形量,可知优化后的巷道围岩变形...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某金矿深部巷道存在的围岩灾变损伤严重、支护结构濒临失效的问题,开展了有关深部巷道开挖卸荷和采动影响耦合作用下的开挖损伤研究,并针对性地提出围岩变形控制方案。运用FLAC3D软件从应力集中—迁移演化、位移场和塑性区分布3个方面对该支护方案的支护效果进行深入探讨,并结合现场工程试验监测所获得的实时原位数据进行分析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深部破碎化巷道在开挖扰动下塑性区扩展趋势明显,两帮肩部及侧墙底角处应力集中程度较高,底板所受破裂损伤压力最大,高应力向巷道深部迁移,最终巷道开挖影响区停留在半径的2~4倍。同时,验证了针对这种工程环境所施加的喷—锚—网联合支护替代传统的U型钢架、锚杆支护做补强支护这一围岩控制方案能够更好地发挥破碎化围岩的自承载能力,有效抵御巷道的变形破坏,具有良好的支护效果,能够为类似工程环境的矿山深部巷道围岩变形控制和支护设计提供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8.
针对原支护对巷道两帮、底部的控制较弱,顶部强度也需要加强的情况。根据高预应力、高强度、高刚度、强力支护的支护加固理念,采用预应力高强锚索支护系统,配以围岩注浆、锚注技术,解决了巷道围岩控制问题,保证了巷道设计断面及其功能使用。工程实践表明修复加固方案能够满足巷道修复治理的要求,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巷道围岩与锚杆锚索相互作用的理论研究,详细地分析了锚索锚杆支护下巷道的变形量的控制,同时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针对后煤层开采中冲击矿压显现等问题对支护方案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改进后的锚杆+钢带+锚索支护方案能有效地增加围岩的锚固力,从而使巷道围岩更加趋于稳定,为矿井的生产提供了便利。  相似文献   

10.
郑文贤 《山西冶金》2022,(1):308-309,331
针对近距离煤层巷道掘进过程中效率低、安全性差的不足,提出了一种新的近距离煤层巷道掘进管控策略,在进行掘进时采用了分层留底掘进方案,同时利用人工复合底板施工、U型钢联合密集支护的方案提升了近距离煤层巷道掘进时的支护效率和可靠性.根据在井下的实际应用可知,该方案有效地提升了井下巷道掘进效率,将巷道围岩变形量降低了 79.3...  相似文献   

11.
巷道支护问题一直是矿业工程中的难题,特别是在深部软岩巷道中,能否提供持久、有效的支护直接影响着矿山的安全生产和可持续发展。“双层网锚喷+U型钢拱架”联合支护是目前金川矿区在深部巷道支护中较常用的支护方案,为了解该方案的支护效果,在二矿区814 m分斜坡道上设立试验段,采用现场监测与数值模拟计算相结合的方法,对该试验段巷道的支护效果进行评价,并针对支护的薄弱部分提出改进措施。研究结果表明:(1)在当前支护条件下,巷道顶板和两帮围岩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但底鼓问题严重,最大位移可达110 cm;(2)针对当前支护方案的薄弱环节,提出增加锚杆长度、提高锚杆强度和增加底板支护等补强措施;(3)设计了一组参数优化方案,并对其支护效果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认为该优化支护方案能够有效地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并弥补原支护方案的缺陷。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重点探究了矿山巷道围岩稳定性分析,介绍了有哪些因素会影响到围岩稳定性,并围绕某矿山中的1101材料斜巷,选择数值模拟方法对该巷道的围岩展开了稳定性分析,考虑实际情况,并参考分析结果,提出了围岩控制的措施,经过落实支护方案并进行监测验证,证明采取的支护措施是有效的,获得了良好的围岩变形控制效果,提升了围岩稳定性。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马路平矿围岩地质分类、高应力分布规律和岩层基本特征,分析了马路坪矿深部巷道开挖支护存在的问题。总结了马路坪矿深部巷道破坏变形规律,提出了采用喷锚网+注浆支护设计的施工技术方案,评价了以前采用支护方式和现在采用喷锚网+注浆支护的经济效益。目前,这一新的支护方法已逐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针对巷道过断层破碎带难支护与安全问题频发的现状,文章结合马坑矿业副井+100m阶段上盘运输巷过断层破碎带设计与施工,通过方案比选确定最优化的过断层方案,并根据巷道实际地质条件,提出相应的支护施工技术与安全措施;工程实践表明,巷道围岩变形得到有效控制,支护体受力情况良好,能够保证围岩结构的长时间稳定。  相似文献   

15.
煤矿开采时由于巷道运输顺槽顶板是泥化软岩,造成掘进速度缓慢,影响工作效率,容易发生冒顶坍塌事故,财产与作业人员生命受到威胁。于是针对巷道围岩的稳定性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优化支护方案和施工工序,提高巷道掘进速度,使围岩变形量在控制范围之内,充分发挥支护结构支护效能,提高掘进速度,减少耗材,降低支护成本。  相似文献   

16.
为解决某矿软岩巷道在复杂应力场作用下大变形破坏的问题,通过室内围岩水理特性分析、现场巷道破坏形式调查以及围岩的吸水软化试验,对软岩巷道的变形破坏机理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结果表明:井下巷道破坏的动压主要来自软岩膨胀释放应力和爆破采动应力,巷压的表现形式随采矿活动的变化而改变。以围压恢复加固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锚喷网临时支护+浇灌钢纤维混凝土被动支护+预应力树脂锚杆主动补强的联合控制方案,配合壁后接顶充填和浇筑底梁等关键技术,对巷道实施了全封闭强化支护。试验巷道经过为期半年的变形监测,所采用的支护方案能够有效控制软破围岩变形。  相似文献   

17.
郑恒威  杨安国 《黄金》2015,(2):43-48
在数值模拟的基础上,结合武钢某铁矿阶段大巷工程实例,对巷道轴向与水平主应力呈不同方向时分别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开挖后巷道围岩应力、位移变化规律以及塑性区的分布情况,并提出相应的支护方案。研究结果表明:在最大水平主应力的大小一定时,其方向是影响巷道围岩稳定性和支护设计的关键因素之一,最大水平主应力与巷道轴线的夹角越小越有利于巷道围岩的稳定;随着夹角的变大,顶板的应力和变形一直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两帮的受力和变形受到的影响较顶底板要大,支护时应该特别注意;喷锚支护可以改善围岩的塑性区,控制顶板沉降和两帮位移,确保巷道的安全。研究结果为采矿巷道稳定性分析和支护设计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提出了一种新的煤矿井下切顶卸压无煤柱综采工艺技术,提出了采用滑移让位护帮加波浪式多阻护帮锚杆支护方案,能够有效地控制顶板的结构变形,根据实际验证表明该综采技术方案能够有效地提升巷道顶板和围岩的结构稳定性,提升井下综采作业效率和煤炭的出采率,具有极大的应用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针对沂南金矿金场矿区现有支护形式及其围岩破坏情况进行现场地质调查发现,该矿区不稳固岩体的主要特征是岩体结构碎裂,巷道变形破坏主要受岩体结构面控制,地压显现形式主要表现为巷道底臌、顶板层状剥落、钢支护及锚杆支护失效等。为有效控制不良巷道围岩的稳定,设计采用树脂锚杆和金属网联合高强预应力锚网支护,现场试验及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此种支护技术应用效果良好,已经在沂南金矿逐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金川矿区深部软岩巷道支护问题,引入了钢管混凝土支架支护技术。以金川二矿区1 000 m试验巷道为原型,在充分分析巷道工程地质条件及原支护条件下围岩的变形特征后,设计安装了现场监测设备,并利用FLAC3D数值模拟软件对比分析了3种支护条件下的巷道围岩变形情况。研究结果表明:(1)无支护条件下开挖巷道,巷道围岩最大变形量可达400 mm,围岩的顶底和两帮位移较大,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范围为一个长轴半径为15 m、短轴半径为9 m的椭圆;(2)“锚网喷+U型钢拱架”联合支护条件下,巷道围岩最大位移量约为35 mm,较大位移出现在两帮处,顶、底位移受到较好的控制,巷道围岩塑性区分布较无支护条件下小很多;(3)“锚网喷+钢管混凝土支架”联合支护条件下,巷道围岩最大位移量为28.5 mm,相比于U型钢支护条件下减小约20%,围岩发生位移和塑性变形的范围也相对减小,巷道围岩更稳定;(4)通过对比数值模拟计算与现场监测结果可知,2种方法所得结果变化趋势相似,皆表现为钢管混凝土支架顶拱处的变形较稳定,数值上较两帮小,左、右两帮变形值较大,说明在1 000 m巷道所处地质条件下,钢管混凝土支架能有效地控制巷道位移,减小塑性区,但两帮处变形相对严重,应给予重点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