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文章采用天丝~(TM)莱赛尔纤维为原料,开发出一种弹力印节绉布。首先系统介绍了产品设计思路与设计过程,然后重点对纱线染色工艺、前织生产技术、织造生产技术等进行了分析,并对松式后整理技术要点作了必要说明。织物经整理后,产品外观呈现出泡绉结合的自然风格,且穿着舒适,适用于夏季女装制作。  相似文献   

2.
设计合适的组织、纱线、经纬纱密度及纹样,织造了4种不同仿朦胧效果的双层织物。结果表明:表组织选用平纹、透孔等组织,里组织选用平纹组织,采用表里接结或表里换层的方式连接上下两层,表里经纬纱排列比为1∶2或相同,同时选用合适线密度、捻度及材质的经纬纱及经纬纱密度,所织造的织物具有良好的仿朦胧效果。仿朦胧感面料应选用低线密度的经纬纱,表里层经纬纱细度可相同,但经纬纱密度要小,同时表层应选用透孔组织。如果表里经纬纱排列比不同,如1∶2,则此时表层经纬纱线密度可比里层经纬纱线密度略大,但表里经纬纱密度不宜过大。如果表层经纬纱线密度比里层小,表组织可采用平纹、透孔组织,但同样经纬纱密度不宜过大。材质上应选择初始模量小的纤维或高捻度纱线。  相似文献   

3.
纯棉弹力织物及其弹性伸长率的预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瑞  王广峰 《纺织学报》2002,23(5):13-15
建立以经纬纱支、经纬密度描述纯棉弹力织物中螺旋状纱线结构的数学模型;导出织物弹性与经纬纱支及经纬密度间的理论关系式,用于织物弹性大小的预测及确定有关的工艺参数。  相似文献   

4.
缎条织物的设计和喷气织造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缎条织物的风格特征,从原料选择、纱线特数、经纬向密度、织物组织配置等几方面阐述了该类织物的设计要点,并通过举例介绍了织物的喷气织造工艺。  相似文献   

5.
纱线截面形状对经编弹力织物的延伸性、回弹性和模量等特性有较大的影响。本语从理论上分析了这些影响,就实际织造工艺和后整理工艺提出了注意点。并且介绍了几种常见弹力织物受截面形状影响的情况。  相似文献   

6.
探讨在喷气织机上织造JC 7.3 tex弹力织物时布面起皱的控制措施.分析了褶皱的外观特征和产生原因,采取了调整织机开口时间、上机张力、后梁高度等工艺参数;使用不同库存时间的纬纱,使用蒸纱定捻的纬纱等措施,指出:控制弹力织物褶皱的有效方法是对纬纱定捻、使用双储纬器、保证气压和上机张力稳定等;在喷气织机上织造细号高密弹力织物时,只要从工艺、设备、操作等方面采取措施,即可彻底杜绝弹力织物布面褶皱现象.  相似文献   

7.
孙文虎 《丝绸》1993,(9):51-52
针对市场需求,开发具有独特效果的折褶式双层织物。文章对该产品的原料、组织、织造门幅、经纬密度等设计要点、织造工艺,以及仿真丝化后整理工艺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8.
为了提高涤/麻混纺织物的服用性能,从原料选择、纱线设计、织物组织、盖覆紧度、经纬密度和织造工艺流程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探讨,并介绍了适用于涤/麻混纺织物的染整工艺.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自卷弹性原丝(side by side,SBS)纱线和分割型超细纤维开纤纱及其织物的特点,从原料构、组织设计、织造工艺及后整理工艺等方面探讨仿麂皮织物的设计、开发。  相似文献   

10.
弹力纬纱织物纬向缩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芹 《棉纺织技术》2008,36(2):21-24
探讨纬向弹力织物和经纬向弹力织物纬向缩率的影响因素.对不同的纬纱结构、不同的组织结构、不同的织造工艺对纬向缩率的影响进行了分析,认为弹力纬纱氨纶丝预牵伸倍数越大,弹力织物纬向缩率增加;弹力纬纱线密度越小,纬向缩率越大;织物经密越大,织物的纬向缩率越小;织物纬密越小,织物纬向缩率越大,但变化不很明显;纬纱采用较粗的氨纶丝作为芯丝,织物纬向缩率就较大;织物组织交织次数多,织物的纬向缩率小;经纱张力越大,织物的纬向缩率较小;纬纱张力大,织物下机后纬向缩率大;边撑撑幅力小,织物纬向缩率增大;车间温湿度高,织物纬向缩率增大.  相似文献   

11.
针对纬编针织物织造出现的纬斜问题,从织物设计、编织过程及染整加工三方面分析了针织物纬斜产生的原因;提出了采用S捻和Z捻纱交替配置方式可在一定程度上消除织物纬斜,对纱线进行汽蒸定捻后编织可减少因纱线捻度不稳定而造成的布面纹路歪斜,以及后整理对织物丝光可减小纬斜等解决措施。  相似文献   

12.
采用14.6 tex天丝/PBT混纺弹力纱与14.8 tex天丝纯纺纱按1:4间隔排列,利用凸条组织与平纹相结合,使布面形成局部泡泡和凸条,开发出一种天丝/PBT色织弹力绉织物.简要介绍了PBT纤维性能与应用特点;对产品生产过程中的纱线染色、整经、浆纱、织造及后整理等工序的关键生产技术要点作了全面分析与介绍.织物经整理...  相似文献   

13.
采用涤纶异收缩混纤丝并捻纱与涤/黏中长混纺纱进行交织,开发出一种涤/黏仿毛贡丝锦。介绍了产品的设计思路与过程,加原料搭配、组织结构设计、织物规格设计等。重点对蒸纱定形、分条整经、剑杆织造及后整理等关键工序的工艺与技术措施进行了分析与探讨。经检测,成品经、纬缩水率均小于1%,色牢度均在4级左右起毛起球为4级,可用于制作制服、礼服及高端商务套装等产品。  相似文献   

14.
纯毛弹性绉织物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纯毛高弹绉织物所采用的纱线捻度、经纬纱支、经纬密度及捻向配置进行了分析与试验,通过改变经纬纱捻向配置和交织规律来控制相邻纱线的退捻力矩,并以适当的后处理使织物产生不同效果的收缩,实现了织物的起绉,并赋予织物优良的伸缩性。对试织样品的弹性伸长率及回复率进行了测试,确定了起绉与弹性效果的最佳工艺。  相似文献   

15.
涤纶长丝在棉织设备上的生产实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介绍了利用棉纺织短纤设备 ,织造经纱为涤纶长丝 ,纬纱为纯棉纱的交织物的生产实践 ,重点总结了准备及织造工序浆料选配及主要工艺参数的选择确定思路及具体做法。  相似文献   

16.
细特全棉莱卡直贡缎的开发实践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原料的选择、整经、浆纱、织造等方面对细特全棉莱卡直贡缎的生产工艺作了论述,成纱要求条干均匀、单强高、毛羽少、弱环少;整经应保证经纱张力,排列、卷绕均匀,适当增大卷绕密度;浆纱应侧重增加耐磨性,被覆毛羽;伸长率偏大掌握以减少织造时由于织物交织点少而产生的经缩浪纹;织造时要调整喷气引纬参数,例如降低喷气压力、延长喷射时间以避免“赤膊丝”及纬缩疵布。  相似文献   

17.
采用可溶性维纶伴织工艺开发单经单纬轻薄型纯毛织物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可溶性维纶伴纺工艺生产单经单纬毛织物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了伴织工艺实验,即采用10tex可溶性维纶纯纺纱与纯毛纱并捻伴织.然后通过退维处理得到单经单纬纯毛织物。这种方法工艺简单,织造效率高,可生产单经为20tex的纯毛织物.  相似文献   

18.
罗炳金 《上海纺织科技》2012,40(1):37-39,45
基于色彩空间混合的原理和数码分色技术,根据水粉画纹样的特征,结合棉织锦的自身特点,将棉织锦的水粉画纹样的各种色彩通过分解归并,使其中的各种颜色经过有限的经纬色纱多次组合而形成了6色经3色纬的棉织锦色彩排列与6色经3色纬的多层结接织物组织设计。这样,可以采用少量的经纬色纱使棉织锦表面图案得到丰富的多色彩效果,简化组织设计和意匠的编辑过程。  相似文献   

19.
为获得兼具针织和机织牛仔面料优点的新型牛仔面料,从纱线的选择、织造、后整理等方面探讨了仿针织牛仔面料的开发。对比测试了仿针织牛仔面料、针织牛仔面料、纯棉机织牛仔面料等5 种面料的拉伸断裂强力、撕破强力、色牢度等指标,并利用川端织物风格评价系统对牛仔面料的拉伸、剪切、弯曲、压缩、表面摩擦5 项指标进 行织物风格综合分析。结果表明,采用精梳纯棉纱作为经纱,涤纶长丝氨纶包芯纱作为纬纱,选择复合右斜纹组织,经特殊后整理工艺后生产的仿针织牛仔面料经向拉伸断裂强力高达685 N,撕破强力达59 N,粗犷挺括,柔软舒适,弹性和保型性俱佳,克服了针织牛仔面料和机织牛仔面料的风格缺陷。  相似文献   

20.
This experimental work examines the influence of the yarn twist on the formability of a woven fabric. Consideration is given to the phenomenon of bedding between warp and weft yarns, as affected by the local helix angles of bent yarns. A total of 28 plain weave woven fabrics (four groups, each with seven samples) were produced, using Solospun? yarns as warp and weft threads. The fabric bending length and the initial modulus of each sample were measured from which the formability was calculated.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 fabrics in which the warp and weft twists are unidirectional (Z &; Z) have higher formability in comparison to those fabrics in which the warp and weft twists are opposite to each other (Z &; S). In addition, among the former fabrics the highest formability belongs to those in which the total helix angle of the warp and weft is close to 90 degree whereas the lowest formability belongs to the latter fabrics with least amount of twis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