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为了解决坚硬顶板问题造成的巷道围岩变形严重的问题,以泰业煤业为研究背景,对爆破切顶卸压进行研究,首先通过数值模拟对不同切顶高度下巷道围岩变形进行分析,确定最佳的切顶高度为12 m,然后通过现场实践对切顶卸压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给出了施工具体方案及支护形式.经过切顶卸压后,巷道顶底板移近量为383mm,两帮移近量的最大值...  相似文献   

2.
战涛  郑奎辉  武林 《山西冶金》2022,(7):193-195
为了最大程度地采掘煤炭资源,减少资源浪费,以东荣一矿北二(-380)16层右三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切顶卸压自动成巷无煤柱开采技术进行研究。分析了切顶卸压爆破技术的技术理论基础,提出切顶卸压爆破的技术参数及巷道顶板支护补强措施,并对巷道进行矿压观测。现场监测结果表明:设计的切顶卸压预裂爆破参数及现有支护方式能够实现巷道围岩结构的稳定和工作面的回采需求。该项技术的成功运用,对于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工艺技术在双鸭山矿区开采中的推广与应用有着很大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贺岁  李振国 《山西冶金》2022,(9):184-187
为解决矿井采区巷道或大巷受工作面回采动压影响后维护困难的问题,以和谐煤业15103综放工作面为工程地质背景,通过理论分析工作面超前支承压力分布特征,提出采用爆破切顶卸压的方式消除或减弱超前支承压力的传递路径,起到保护采区巷道的作用。结果表明:影响采区巷道稳定的关键是“大结构”下的关键岩层,即为切顶高度;采用直径为48 mm的O型聚能管,炮孔长度为33~81 m,线装药密度为1.0 kg/m;15号煤采区胶带巷两帮移近量89 mm,顶底板移近量110 mm。现场应用效果良好,提出的爆破切顶卸压对采区巷道起到保护作用,可为今后类似地质条件下的工程实施提供技术借鉴。  相似文献   

4.
结合某矿工况条件,通过现场观测的分析,对顶底板移近量、两帮移近量、顶板离层量、矸石墙压缩量进行现场监测。分析结果表明:巷道在受一次采动影响时,顶底板最大移近量为150 mm,两帮最大移近量为80 mm;距离工作面30 m范围内时,巷道变形最为剧烈;30~60 m时,变形速度变慢;60 m之外,巷道基本稳定;围岩稳定性主要受到一次采动影响较大,二次采动有一定影响但在控制范围内,矸石充填沿空留巷取得了初步成功,工作面沿空留巷整体效果好。  相似文献   

5.
针对镇城底矿22603综放工作面开切眼的支护的实际问题,分析该巷道的支护原则及要点,设计了锚杆锚索联合支护的技术方案。该方案在镇城底矿22603综放工作面应用后,对巷道围岩变形监测结果表明:巷道顶底板移近量范围为15~66 mm,两帮移近量为15~45 mm,较好控制巷道围岩变形,实现了大断面开切眼的有效支护。  相似文献   

6.
侯宇峰  党其 《山西冶金》2022,(1):275-276
为保证小煤柱工作面回采安全,避免工作面回采期间因受回采影响导致小煤柱出现垮落、破碎现象,对程庄煤矿15310小煤柱工作面预留小煤柱巷道顶板采取切顶卸压技术,并提出“走向锚索吊棚+恒阻让压预应力锚索”联合支护设计。通过设计理论分析得出,切顶卸压及联合支护技术可降低回采应力对小煤柱稳定性影响,提高小煤柱整体结构稳定性,具有显著应用成效。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决沿空留巷受到工程扰动造成的顶板下沉和巷道围岩变形量大的问题,本文通过FLAC-3D数值模拟对顶板的切顶卸压进行了分析,对模型的参数设置进行现场监测赋值,给出了不同的切顶高度和不同的切顶角度下巷道上覆岩层的垂直应力分布情况。为矿山解决沿空留巷存在的围岩变形和顶板下沉问题提供了解决方案和指导。  相似文献   

8.
任建宇 《山西冶金》2022,(3):254-255+258
以锦瑞矿8103进风顺槽切顶卸压留巷为工程背景,依据进风顺槽实际地质条件对超前支护、切顶卸压以及滞后段支护方案等进行设计。现场应用后,留巷段支护30 d后围岩变形即趋于稳定,顶板下沉量最大为298 mm,取得较好切顶留巷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坚硬顶板对巷道围岩变形影响大的问题,以马兰矿18509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数值模拟软件对切顶卸压充填体的应力及应变进行研究,通过对比切顶前后充填体应力值,验证了切顶卸压的可行性,同时对不同切顶角度、不同切顶卸压高度下围岩的应力及应变进行分析,得出最佳切顶角度为30°,最佳切顶卸压高度为10 m,保证了矿井的安全采掘。  相似文献   

10.
潘瑞 《山西冶金》2022,(5):57-58+61
针对岳城煤矿坚硬顶板端头悬顶面积大、巷道维护困难等问题,提出了工作面顶板深孔爆破卸压技术,结合现场条件确定了钻孔参数、爆破参数,并进行了现场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深孔爆破卸压后,工作面端头处支架工作阻力显著下降,工作面周期来压压力逐渐放缓,说明深孔爆破卸压有效改变了顶板上方围岩的应力分布,减小了端头悬顶面积。  相似文献   

11.
辛巨星 《山西冶金》2022,(6):129-130+133
为了提高井下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围岩的稳定性,采用理论分析、爆破验证等手段对沿空留巷围岩的运动特性进行了分析,建立了沿空留巷围岩的力学结构模型,确定了巷道围岩稳定性和基本顶侧向悬臂长度呈反比关系,以此为基础确定了井下切顶卸压沿空留巷围岩补强支护技术。根据实际应用表明,新方案能够将巷道两帮变形量降低74.5%,将巷道顶板变形量降低75.5%,为优化巷道围岩支护模式、提高巷道围岩稳定性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针对镇城底矿22602工作面巷道变形严重、两帮耕回、底板鼓起等问题,对22602工作面沿空留巷中应用聚能爆破切顶卸压及其支护技术进行研究。实践表明,聚能爆破切顶卸压技术在镇城底矿22602工作面沿空留巷中的应用减少巷道维修量、降低掘进率和节约生产成本,体现出显著的安全与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3.
杨文忠 《山西冶金》2022,(5):177-179
针对某矿31303采煤工作面端头悬顶面积大,采空区漏风严重以及端头位置矿压显现异常等问题,依据现场情况提出采用切顶爆破方式弱化端头顶板,实现即时垮落。通过数值模拟分析发现同时切顶13号煤层直接顶及基本顶可取得较好效果,并依据31303采煤工作面对切顶爆破技术方案进行设计。现场应用后,采面端头位置顶板可实现随采随垮,取得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4.
针对某矿特厚煤层综采放顶煤工作面回采巷道变形量大、维护困难等问题,采用现场监测工作面回采巷道位移、顶板离层、锚杆(索)受力、煤柱应力等手段,研究8105相邻工作面回采对本工作面回采巷道的扰动作用,探究综放工作面回采巷道的矿压显现规律。  相似文献   

15.
煤炭开采过程中,临空巷道由于受到复合支承力的作用,会导致顶板下沉、底鼓、帮鼓、巷道断面变形等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提出CO_2致裂切顶卸压技术,分析了致裂切至直接顶钻孔和致裂切至老顶钻孔两种方案,并确定了切至老顶钻孔的设计。通过方案的实施和监测,证明卸压后围岩动压得到了有效降低,巷道断面变形也得到了有效的控制。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切顶沿空留巷过程中工作面和采动巷道的矿山压力显现特征及变形规律,及时发现安全隐患,指导现场工程,在双阳煤矿切顶留巷过程中,采用KJ427矿压在线监测系统,对回采工作面及留巷矿压规律进行了监测监控。通过监测和分析,可实时判断切顶留巷工作面及巷道围岩的稳定状态,从而采取相应对策确保安全开采。同时,矿压监测分析结果对于正确认识和把握同采区内的其他作业面矿压显现变化规律、合理选用和提高支护参数,具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以董东矿50107工作面为研究对象,通过数值模拟软件FLAC3D建立模型,对比分析窄矿柱、宽矿柱以及切顶沿空留巷情况下围岩及底板受力特征,确定切顶沿空留巷切顶对围岩的卸压作用。对比分析围岩受力情况,表明切顶沿空留巷卸压效果比较明显,对比分析围岩塑性区的底板破坏深度,表明有利于切顶沿空留巷卸压效果明显,切顶沿空留巷有很好的卸压效果,有利于矿山巷道围岩控制。  相似文献   

18.
针对沿空留巷处于采空区附近区域的采动影响较大,巷道变形较大等问题。本文利用静态破碎剂遇水膨胀的原理,对直接顶进行切顶卸压。通过研究钻孔的破碎机理和裂缝的扩展情况,并结合官地矿12607工作面现场实际情况,给出了钻孔设计的最合理间距为0.9 m,对巷道的稳定性作出了一定的贡献,为研究沿空留巷时巷道变形较大,顶板下沉量大等问题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相似文献   

19.
煤炭开采过程中,会遇到工作面布置在已采工作面附近的情况,临空巷会受到支承压力和采空区残余支承压力影响,易出现顶板下沉、底板底鼓、帮鼓、支护失效等问题,单一的支护或者卸压方法有时取得的效果不理想。本文针对这一提问,提出了主动支护(顶板水力致裂、煤体大直径卸压钻孔、CO2底板致裂)和被动支护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实践证明,该方法能有效避免井下工作面强矿压显现,对巷道围岩取得良好的控制,减少巷道变形,具有一定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0.
《山西冶金》2021,44(4)
为探究在小窑破坏区影响下工作面巷道的综合控制措施,以韩咀矿32101工作面为工程背景,采用坑道透视法探测了工作面地质异常区,并确定采用分区支护和破碎段充填的方式进行巷道稳定性控制。通过现场应用显示,32101工作面巷道顶板的下沉量保持在160 mm、两帮移近量保持在240 mm,整体完整性得到了保证,矿井安全生产工作可以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