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李源  李险峰 《风景园林》2022,29(4):128-133
作为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风景点及风景建筑,佛寺园林是古代城市风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明代北京地区的佛寺园林为例,将826篇佛寺游览写景诗文作为研究材料,探究其中的历史景观认知内容:1)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方法,从诗文材料中提取7 566个原始文本节点,并梳理得到包含58类景观要素的11个景观范畴;2)基于Python语言编程与VOSviewer软件分析,获得由不同景观要素组成的6类风景意象;3)结合历史舆图和ArcGIS核密度分析,对每类风景意象的空间分布与景观特征进行解释。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宏观层面理解北京佛寺园林的整体历史风貌特色,并为当代文化遗产的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审慎参考。  相似文献   

2.
基于人居环境三元理论的乡村景观 游憩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景观的游憩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乡村游憩产生的动机和特征入手,寻找乡村人居环境"背景元""活动元""建设元"有机联系、三元互动的关系,分析由背景元主导的乡村游憩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特征。以优美性、乡土性、宜游性为价值标准,建立乡村景观游憩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乡村景观游憩价值的核心,坚持和传承乡村人居环境背景的整体保护、乡村人居活动的活化、乡村人居建设因地制宜的传统,保护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度、丰富度、和谐度;突出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原真性、传承性;优化乡村建设的清洁度、舒适度和可达度。从而以游憩价值的发掘和利用为契机、实现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彰显和提升,以游憩为推动力,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质。  相似文献   

3.
基于支付意愿法的杭州市园林植物景观游憩价值评估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游憩价值是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价值的重要核算因子之一,国内外针对园林植物景观资源游憩价值的评估与研究主要集中在旅游条件比较成熟的封闭式、收取门票的个体公园或风景区,其旅游人次和旅行费用数据获取相对容易。但城市园林植物景观游憩的社会性、广泛性、间接性、无形性、开放性与封闭性兼容等复杂特性,使其游憩经济价值补偿度量和在城市生态系统中的生态服务功能价值的重要性难以把握和直接度量。以著名的国际风景旅游城市杭州为例,采用支付意愿法进行量化评估,得到基于杭州居住者和外来游客个人支付意愿的2009年杭州城市园林植物景观年游憩价值为59.10亿~71.96亿元,占杭州市年GDP的1.2%~1.4%左右,一方面对城市园林植物景观游憩功能进行了价值量化探索,另一方面为城市绿化生态服务功能的绿色GDP量化核算和政策优化提供启示和参考。  相似文献   

4.
面向公众健康的城市公园景观体验及游憩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陈筝  孟钰 《风景园林》2020,27(9):50-56
城市中的绿色开放空间,尤其是公园,是城市居民健康的重要支撑之一。为了解城市居民如何利用绿色开放空间满足自己的健康需求,选取了4个上海城市公园作为研究对象,包括全市性、区域性综合公园和专类公园。调查了公园使用者的健康状况、景观体验需求和游憩行为,并分析了它们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1)公园使用者主要存在3方面健康问题;2)使用者对绿色开放空间的景观体验需求主要体现为自然和社会2方面;3)调查的绿色开放空间主要涉及四大类游憩活动。通过交叉分析进一步发现有健康问题的居民对于景观体验自然度的需求更高;而且会更倾向于远离社交的低强度、自然游憩活动。在进一步分析的基础上,从公众健康的景观体验和游憩角度对公园设计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5.
新时代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提出构建高品质、多样化的魅力国土空间,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高品质游憩需求。景观特征评估及景观空间格局构建是提升国土游憩空间供给品质的重要基础。以具有典型喀斯特地貌的漓江流域为例,基于游憩导向,运用LCA-MSPA-MCR综合模型评估喀斯特景观资源并构建景观游憩空间格局。结果表明:漓江分为23个景观特征类型、211个特征区域,共识别13个景观源地,5个一级景观点、3个二级景观点、5个三级景观点,22条景观游廊道,划分喀斯特山水景观区、城市风光景观区、山地森林探险区、水库休闲与森林康养区四大游憩区域并提出空间管控与发展策略。研究结果将为喀斯特景观资源保护和开发游憩的协调共存、促进区域旅游经济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美国郊野公园的游憩活动策划及基础服务设施设计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国内郊野公园的建设正处于亟待开发与建设的新阶段,而公园中可以为人们提供的合适的游憩活动以及基础服务设施,将是影响游人体验的关键因素之一.主要就美国郊野公园的游憩活动策划及基础服务设施设计做出介绍和总结,供国内郊野公园建设借鉴与探讨.  相似文献   

7.
肖遥  邵明  马源 《风景园林》2022,29(2):134-139
游憩空间是人居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将清代志书及文人笔记中的游憩信息作为离散点,使用语义分析定量描述清代北京游憩活动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反映清代北京人居环境状况,还原人居景观格局.研究发现:清代游憩活动以民俗宗教、游憩游赏、宴饮聚会为主,在内城西部、东部内外城交界处和西山山麓3处分布较为集中.西城组团游憩...  相似文献   

8.
骆天庆 《中国园林》2006,22(4):68-72
对基于决策分析的游憩影响定量评估方法及相关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介绍,介绍了不同游憩管理模式下定量评估的各种技术方法,对其应用实效加以评价,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进行了预测分析.  相似文献   

9.
吴潇  李鑫  赵炜 《风景园林》2019,26(12):52-57
关中地区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天府之国",拥有丰富的自然与人文资源和独特的人文景观格局。对近400首描写关中风貌的唐代诗词进行筛选梳理,利用文本挖掘技术,通过可视化分析将关中地区划分为长安故都、行宫别苑、山水形胜、田园意境和雄关遗迹5种景观空间类型,并进一步对人文景观情感特征、景观空间分布特征和空间语义网络特征展开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类型景观空间的词条语义有明显的相似性特征,关中地区形成了以"绿""素""青""朱"为主的景观色彩分布格局,人文景观情感在区域中体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异。  相似文献   

10.
刘月  苏同向 《园林》2022,(6):35-43
城乡统筹、乡村振兴背景下,旅游业态成为乡村发展的助推剂。游客视角下,乡村旅游地环境感知结果直接影响游客体验质量、满意度及旅游地可持续发展,其中植物是环境感知系统的重要组成要素之一。基于UGC数据,辅以ROST CM6、NVivo11软件构建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要素体系,经IPA分析后提出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改进策略。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感知呈现:(1)感知网络中心聚集、平均发散,积极情绪明显;(2)感知维度多样化特征突出;(3)感知要素表现性差异大,满意度整体较高,美学特征仍是关注重点,文化特征为潜力因素。据此,提出未来乡村旅游地植物景观可从乡土树种利用充分化、造景特色化,植物观赏佳期可持续化,植物衍生文化可参与化、产业化等层面加以提升,并展望研究可拓展处。  相似文献   

11.
徐涛  徐斌  张亚平  李佳艳 《中国园林》2023,39(7):139-144
在4条诗路文化带推进诗画浙江大花园建设的背景下,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创新一种以景观名词单字为参数的古诗词异化词条归一化路径,通过Python编程代码、Gephi共现语义网络、词云分析与GIS核密度分析,实现钱塘江诗路唐诗的景观要素挖掘、场景画面提炼与空间意象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日月星光、水岸景观、浪潮、鸟类、舟船、行客、隐士逸人是唐代钱塘江诗意画卷的核心构景要素,同时,上、中、下游在人居环境风貌上分别侧重于乡土田园、山林幽居、滨江城郭等特质;2)按照影响力强弱,钱塘江流域唐诗所描绘的诗意场景可依次排列为缘江行舟、坐城观涛、江村田居、林泉渔隐4类意象;3)在自然地理、社会经济、历史文化等多元因素的影响下,缘江行舟在空间格局上呈现全域分布的特征,林泉渔隐、江村田居在中游高度集聚,坐城观涛与下游滨江城郭的整体风貌相契合。从而为诗意栖居营建智慧的科学认知与在地传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点云技术的发展为景观空间的精确量化与精准设计提供了重要机遇。选取过往研究中多通过人工实地调研与经验估算的“景观空间密度”指标,利用点云等数字技术优化其量化方法。首先,以无人机倾斜摄影与地面激光雷达扫描生成的点云模型为基础,通过点云体元化得到景观要素的三维形态,进而计算出总体空间密度;其次,利用Grasshopper对空间密度的三维分布加以可视化;最后以东南大学梅庵周边景观空间为例,探讨该方法的实用性。由此发现,基于点云技术的景观空间密度量化方法在数据采集处理的效率、计算结果的精度以及结果的可读性等方面有显著优势,有利于更加直观、准确地为景观空间设计提供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3.
城市公园游憩体验的研究对于解决多样化的游憩需求与有限的游憩资源之间的矛盾具有重要意义。将游憩机会谱理论应用于城市公园游憩体验质量改善,提出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E-A ROS)。以广州珠江公园为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和SPSS统计分析法,从物质、社会、管理3个方面构建珠江公园环境质量评价的指标体系和指标量化方法,从人口统计学特征、行为特征和行为偏好3个方面进行活动因子研究,探讨珠江公园使用者活动规律,构建珠江公园游憩机会谱。从而为城市公园环境–活动游憩机会谱模型的应用提供了详细的操作指引。  相似文献   

14.
当代风景园林研究密切关注共性心理与景观环境的交互关系,景观关注度成为景观心理描述与环境绩效的重要评价指标.基于风景园林"环境-心理"耦合机制与脑电信号采集技术(EEG)研究进展,结合景观关注度研究相关成果,基于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一种景观关注度脑电数据回归模型.以玄武湖公园为例,通过主成分分析法对原始景观因子进行整合筛选...  相似文献   

15.
郭茹  王洪成 《风景园林》2020,27(10):99-105
以人的步行活动作为生活服务街道景观设计的关注点,营造更加人性化的街道景观,有助于提升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街道公共空间居民日常生活体验。以天津市中心城区生活服务街道为研究对象,运用半结构式访谈法、实地勘测法、快照法对街道景观特征与步行活动进行实地调研,并对调研数据进行相关性分析和散点拟合分析,明确街道景观空间和要素特征对不同步行活动类型的影响趋势。结果表明,包括人行道长度、人行道宽度、近线率、街头交往场所密度、店面密度、空间功能混合强度、座椅总长、铺装质量指数在内的生活服务街道景观特征指标对不同步行活动类型的影响趋势明显不同。从街道景观空间和要素2个方面提出有利于步行活动体验的生活服务街道景观优化建议,对城市更新背景下的街道景观优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16.
城乡失衡和管理失控使得大量传统村落遭到破坏, 乡村景观风貌的解析与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福建省 泉州市肖厝村为例,在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获取村落整合信 息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村落的风貌景观进行 分类提取,并从宏观到微观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出基于数字 技术的传统村落景观风貌分析方法。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 可以快速完成数据采集并提供乡村的三维模型,有助于提升 传统村落风貌景观的研究效率;2)通过对数字表面模型的智 能识别,可生成多个三维矢量化信息图层用以叠图比对分析; 3)数字技术通过对点云数据的计算,可形成传统村落风貌要 素的量化统计并归纳其整体性特征,还可以推演出乡村风貌景 观的时空演变趋势;4)数字技术分析方法需要与传统的调研 分析相结合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村落风貌景观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17.
东湖绿道是武汉市民亲近自然的"生态绿心"。目前绿道一、二期已投诸使用,三期的提升工程需以前期的使用后评价作为参考。该文从骑行者视觉感知的需求角度出发,通过现场问卷和拍摄记录的调研方式,从骑行者社会特征、行为特征以及景观要素特征三方面探究其感知结果的影响因素,继而通过语义评价法、图片分析法提取不同类型绿道的骑行感知特征,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绿道生成不同景观意象结构,并与视觉要素中自然要素的设计紧密相关。  相似文献   

18.
城市园林游憩活动谱研究——以无锡市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俞曦  汪芳 《中国园林》2008,24(4):84-88
随着时代的发展,城市园林的原始功能——游憩功能开始老化的同时,游憩活动在园林开发和管理中的地位却日趋重要。从园林使用者的角度,提出园林游憩活动谱的概念,并基于游憩替代性理论总结游憩活动偏好类型,构建园林游憩活动谱,在此基础上形成园林游憩活动适宜性管理方法,确定游憩活动适宜性市场宽度表。本研究是以无锡园林为例,通过对无锡市4个城市园林的2次现场问卷调查,对该方法进行实践检验,从而提出针对无锡市园林的游憩活动适宜性管理建议。  相似文献   

19.
梁凡  陆明  王一晴  吴远翔 《中国园林》2024,40(4):96-102
伴随着城市化发展而出现的一系列城市生态问题和生态扰动,其根源在于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需求间的不平衡。老工业区由于绿地的建设条件、数量规模及空间布局等限制条件,均无法适应当代城市发展。退休职工的聚居也使居民对休闲游憩的需求急剧增加,导致游憩服务供需矛盾进一步凸显。因此,以哈尔滨香坊老工业区为例,构建适配于老工业区绿地游憩服务供需量化及二者匹配分析的方法体系,为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析和老工业区绿地评估提供新的思路。首先,对供需分异极端化地块进行分类解析,明确了绿地优化的重点对象,即Ⅴ类和Ⅰ类供需分异区,为老工业区的绿地建设提供时序依据。其次,基于匹配结果,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强调提升边缘闲置空间的供给能力和内部附属绿地的多功能性,以此满足老工业区集中性和日常性的高游憩活动需求,最终实现城市整体的可持续协调发展和老工业区人居环境质量的提升。  相似文献   

20.
城市综合公园是城市人居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处理好城市公园与居民的关系,在满足公园服务功能的同时保障公园自身的良性环境,是当今城市公园建设的重要课题。以上海世纪公园为研究对象,基于游客轨迹数据和补充问卷调研分析了游客游憩偏好。结果显示,受景观资源不均衡分布的影响,游览路径表现出主路聚集、区域分散的现象;停留空间与游客需求相关,其中老年、中青年和家庭3类典型游客的主要停留节点分别是休憩服务设施、公园植物景点和游乐活动场所。针对环湖区域游客集中的问题,从亲水因素的角度开展分析,发现景观和设施资源分配的不均导致游客对空间亲水性的依赖差异。结合游客群体的游憩偏好特征,重点针对老年和中青年游客提出了公园管理和场地更新建议,助力解决临水区域游客压力过大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