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李源  李险峰 《风景园林》2022,29(4):128-133
作为中国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风景点及风景建筑,佛寺园林是古代城市风景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明代北京地区的佛寺园林为例,将826篇佛寺游览写景诗文作为研究材料,探究其中的历史景观认知内容:1)基于扎根理论编码方法,从诗文材料中提取7 566个原始文本节点,并梳理得到包含58类景观要素的11个景观范畴;2)基于Python语言编程与VOSviewer软件分析,获得由不同景观要素组成的6类风景意象;3)结合历史舆图和ArcGIS核密度分析,对每类风景意象的空间分布与景观特征进行解释。研究结论有助于从宏观层面理解北京佛寺园林的整体历史风貌特色,并为当代文化遗产的相关实践与研究提供审慎参考。  相似文献   

2.
肖遥  邵明  马源 《风景园林》2022,29(2):134-139
游憩空间是人居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文化的重要载体.将清代志书及文人笔记中的游憩信息作为离散点,使用语义分析定量描述清代北京游憩活动类型与空间分布特征,反映清代北京人居环境状况,还原人居景观格局.研究发现:清代游憩活动以民俗宗教、游憩游赏、宴饮聚会为主,在内城西部、东部内外城交界处和西山山麓3处分布较为集中.西城组团游憩...  相似文献   

3.
以黑龙江流域古代汉传佛寺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考古发掘报告和相关历史文献记载,追溯汉传佛教在黑龙江流域内的两次发展高峰期和佛寺遗址的区域分布特点;分析渤海国时期和辽金时期黑龙江流域汉传佛寺遗址的总体空间布局和佛殿、佛堂等单体建筑遗址的平面形制特点;阐释渔猎游牧文化等地域文化形态以及寒地低温气候等自然条件制约下的汉传佛寺营造特点。  相似文献   

4.
以黑龙江流域古代汉传佛寺为研究对象,通过整理考古发掘报告和相关历史文献记载,追溯汉传佛教在黑龙江流域内的两次发展高峰期和佛寺遗址的区域分布特点;分析渤海国时期和辽金时期黑龙江流域汉传佛寺遗址的总体空间布局和佛殿、佛堂等单体建筑遗址的平面形制特点;阐释渔猎游牧文化等地域文化形态以及寒地低温气候等自然条件制约下的汉传佛寺营...  相似文献   

5.
玄胜旭 《华中建筑》2013,(10):136-141
在佛教寺院中的经楼与钟楼是早期佛寺的重要布局要素之一.但是,由于中国早期佛教考古发掘资料的缺乏,我们尚不知道其具体布局情况如何.因此,该文基于南北朝至隋唐时期的有关佛教文献记载,以及敦煌莫高窟佛寺壁画和韩日早期佛寺遗址资料,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佛寺中的经楼与钟楼布局变化进行整理分析,得到如下结论:由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在佛寺布局中的经楼与钟楼,由佛殿后边至佛殿前边、由中心院落以外至中心院落以内迁移,但其左右位置却无定制.  相似文献   

6.
迟群  许政 《华中建筑》2014,(3):149-153
基于佛塔与佛寺历史文献资料、考古发掘资料以及实物,结合笔者对"中国古塔"研究及古塔保护实践经验,提出在丝绸之路的中西方文化交流背景下,我国早期佛寺"塔为中心"制度受印度犍陀罗佛寺影响,在国内沿官方与大众两条路线发展,官方佛寺承袭印度规制而大众佛寺则模仿官方佛寺由本土居住建筑改造而来。随着佛殿地位提高,"前塔后殿"式布局成主流。在唐代佛教教义中国化成熟的基础上,佛寺布局两条发展路线合二为一,并向以佛殿为中心定制式发展。  相似文献   

7.
《华中建筑》2021,39(4)
剑川县石宝山佛寺园林的佛教历史文化渊源流长,并且佛寺均选址于山地环境中,特殊的山地环境条件使佛寺园林空间特征独具特色。该文以石宝山的宝相寺、石钟寺、海云居等三处具有代表性的佛寺园林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对石宝山佛寺园林的园林选址、总体布局及空间组成进行分析,总结归纳出其园林空间特征,认为石宝山佛寺园林空间具有依山而建、主轴明确、前导空间曲折丰富、院落式的空间组合以及内外空间相互融合等特征。  相似文献   

8.
《Planning》2019,(11)
城市游憩公共空间是城市更新的重要切入点,也是国民休闲时代开展休闲活动的空间载体。探究游憩者对旅游目的地的感知和需求是游憩公共空间建设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真正提高游憩者幸福感。本文以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为例,研究上海黄浦江两岸游憩公共空间意象,揭示其意象空间的分布特征和意象空间的内在感知与印象。研究表明:(1)黄浦江两岸的结构性意象总体呈现多中心、不连续的空间分布特征;(2)评价性意象中,游憩者对环境空间总体持积极情感倾向。从细分的4个维度来看,感知强度从强到弱依次为偏好吸引物、基础配套设施意象、人文特色意象以及环境氛围意象。  相似文献   

9.
王媛 《华中建筑》2009,27(3):243-246
该文从《全唐文》的文献出发对唐代佛寺的布局和建筑装饰做了整理,重点分析以佛殿为中心,钟楼经楼相辅的布局形式,以及基于唐代发达细金和琉璃工艺的建筑椽头、檐下等部位的装饰特点。  相似文献   

10.
贾珺  王曦晨 《建筑创作》2020,(1):140-149
北京西郊地区既有起伏的山林,又有平坦的田野,水泉丰沛,自然条件优越,明代在此修造了大量的佛寺,大多具有园林属性,呈现出丰富的景观面貌。本文通过历史文献考证,对明代北京西郊佛寺园林的分布以及经典实例的景观构成进行梳理,在此基础上对其造园理景手法与游赏活动作进一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11.
为了探讨汉传佛教大雄宝殿内空间要素与声源指向对声场的影响机制,首先通过实测和计算机声学模拟,确定古建筑室内材料的声学参数和软件的参数设置,然后建立并分析佛寺大雄宝殿的计算机声场模型。研究结果表明,佛殿内的空间要素中,佛像可以起到声扩散体的作用,特别是设置在侧墙位置的次要佛像能够显著影响声场的混响时间及STI值,佛殿内设置的各类装饰织物能够起到吸声体作用,对声场影响主要体现在混响时间RT30和EDT上,声源的指向性主要影响EDT和C80值。  相似文献   

12.
来瑞鹏  张东旭  陈沈 《建筑科学》2020,36(2):113-118
本文以吉林省内6座典型汉传佛教寺院声景观为主要研究对象,首先梳理了该地区汉传佛教寺院的历史和分布概况,然后采用问卷调研和现场测量相结合的方式,探究了佛寺的声环境现状,并分析了声场评价与声学参数之间的相关性,最后使用ODEON软件建立佛寺庭院声学模型,分析了空间要素对庭院声场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林源  魏颀 《中国园林》2022,38(5):127-132
魏晋南北朝是佛教发展的重要时期,但这一时期的佛寺园林极少有形象资料可为研究佐证。成都万佛寺遗址出土的《南朝双观音造像碑》碑阴清晰描绘了一处佛寺园林,提供了此时期佛寺园林的重要图像资料。通过对这一图像的分析与复原研究,可探知南北朝佛寺园林的空间格局与山、池渠、植物等组成内容的营造特征,如寺院入口的渠池-桥-莲花模式,主体建筑集中于前院,以乔木、灌木组合为层次丰富的植物景观,并以孤植、蕉石组合等方式创造景观焦点;寺院后部筑山植树,营造自然山林之意趣。该图像反映出佛寺园林的组成、格局和造景特征受到皇家苑囿和士人园林的影响,同时为满足佛教活动的需求又形成了自身的特点。  相似文献   

14.
佛寺作为构成中国古代城市的重要因素之一,有着不可忽视的地位和意义。本文结合佛教史、城市史背景,以六朝到元代南京城市空间的发展、演变为基础,通过对南京主城范围内及中华门南至雨花台区域佛寺的文化考证、空间定位及分布特征分析,讨论其与城市空间结构演变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漆山 《建筑师》2014,(2):32-39
本文以汉传佛寺空间格局为主要研究对象,从“学修体系-建筑载体”互动关系这-新视角。以“教育目标-学修体系-组织方式及管理制度-建筑空间格局”这一逻辑演进的脉络为研究模型。对中国汉传佛教不同历史时期的典型佛寺类型如“道宣式”、“百丈式”、“后百丈式”等。进行了梳理和研究。这一研究,是让活的人的因素重新回归佛寺建筑研究。是一种“正本清源”式的思路,成为理解古今佛寺空间格局嬗变的一把钥匙。  相似文献   

16.
基于人居环境三元理论的乡村景观 游憩价值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乡村景观的游憩价值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从乡村游憩产生的动机和特征入手,寻找乡村人居环境"背景元""活动元""建设元"有机联系、三元互动的关系,分析由背景元主导的乡村游憩资源的构成要素及功能特征。以优美性、乡土性、宜游性为价值标准,建立乡村景观游憩价值评价的指标体系,提出乡村景观游憩价值的核心,坚持和传承乡村人居环境背景的整体保护、乡村人居活动的活化、乡村人居建设因地制宜的传统,保护乡村人居环境的自然度、丰富度、和谐度;突出乡村文化的地域性、原真性、传承性;优化乡村建设的清洁度、舒适度和可达度。从而以游憩价值的发掘和利用为契机、实现乡村景观价值的保护、彰显和提升,以游憩为推动力,促进乡村人居环境的改善提质。  相似文献   

17.
以南京玄武湖公园为例,在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的基础上,采用探索性因子分析和验证性因子分析探讨城市居民公园游憩的体验质量及性别差异。结果表明:城市居民公园游憩体验质量包括6个维度,按影响效应大小依次为卫生设施、空间尺度、服务设施、文化内涵与活动、景观与环境、活动设施;各维度在观测变量上的标准因子载荷大小,反映了各维度的主要作用因素及对游憩体验质量的影响;城市居民公园游憩体验质量的概念模型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女性对空间尺度和景观等较为关注,男性更关注活动类型的丰富程度与可参与性。  相似文献   

18.
新的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以增进人民福祉为目标,提出充分供给多样化、高品质魅力国土空间的要求。在新时代,高品质的游憩需求逐渐成为人民美好生活的必需品。在国土空间规划语境下,针对中国游憩空间供给中存在的景观资源缺乏整体保护、供给规模不足、空间品质不高、游憩空间支撑体系不完善,以及社区经济效益影响不广泛等问题,借鉴国际上类似的空间类型提出魅力景观空间的概念,并提出以景观资源梳理和评价为基础,以资源跨区域空间整合为手段的魅力景观空间构建方法,同时从资源保护、支撑体系、区域联动、用地政策等方面提出魅力景观空间跨界整体保护和游憩开发的策略,旨在提升国土游憩空间供给规模和品质、充分发挥各类景观资源的游憩价值,促进区域生态整体保护、文化传承、乡村振兴及旅游业发展。此外,还对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魅力景观空间构建侧重点、魅力景观空间与国土空间规划中部分专项规划衔接的重点等问题展开探讨。  相似文献   

19.
谢丽琴 《建造师》2006,(11):51-53
本文从建筑美学的角度,论述中国合院式佛寺与欧洲哥特武教堂在建筑造型、建筑空间以及建筑环境上的差异,着重探讨中西宗教建筑所蕴含的不同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合肥市天鹅湖公园游客游憩行为的观察及图示化记录,结合聚类分析将公园景观空间类型化,分析各类景观空间中游憩行为分布与规律。研究发现,人工沙滩空间较硬质广场、绿地,更能吸引游客的坐憩停留和玩耍,而散步、聊天、观景等行为多集中于绿地空间和环湖道路。空间的亲水性、开敞性及铺地的类型是影响游憩行为的主要因素,表明天鹅湖公园游客的游憩行为与空间类型存在一定的关联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