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9 毫秒
1.
为研究浙江斯宅村的"传统村落声景观",对其进行调研与分析。利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数据测量等研究方法,解读斯宅村"传统村落声景观"的特点。从自然声景观、生活声景观、历史文化声景观,以及联想声景观等切入点出发,得出:此地的"村落声景观"优美悦耳,能为人们带来情感享受和精神愉悦。以"传统村落声景观"为指导,制定的村落保护策略具备可行性,亦为村落保护提供新的方向。此外,探索"传统村落声景观"还可为声学研究引入生活、社会、文化等新的视点。  相似文献   

2.
刘媛  徐悦颖  田永刚 《城市建筑》2023,(14):100-102+119
文章从景观基因理论视角出发,通过识别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景观的外在表达和内在特质,建立片区内独特的景观基因谱系,为地域景观文化的研究提供新路径。在对秦巴山区国家级传统村落进行调研的基础上,基于景观基因理论对传统村落景观基因进行识别与提取,从传统村落外在营构过程和内在文化形成两个层面,构建了双层(营构—文化)、六维、二十二类景观基因图谱体系,同时基于景观基因识别四原则,定性分析梳理了陕西省西安市周至县厚畛子镇老县城村景观基因特征。研究成果为秦巴山区传统村落景观基因研究提供借鉴和科学依据,为传统村落的完整性、特征性保护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城乡失衡和管理失控使得大量传统村落遭到破坏, 乡村景观风貌的解析与保护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以福建省 泉州市肖厝村为例,在通过无人机倾斜摄影获取村落整合信 息数据的基础上,利用数字技术对传统村落的风貌景观进行 分类提取,并从宏观到微观进行量化分析,总结出基于数字 技术的传统村落景观风貌分析方法。研究发现:1)数字技术 可以快速完成数据采集并提供乡村的三维模型,有助于提升 传统村落风貌景观的研究效率;2)通过对数字表面模型的智 能识别,可生成多个三维矢量化信息图层用以叠图比对分析; 3)数字技术通过对点云数据的计算,可形成传统村落风貌要 素的量化统计并归纳其整体性特征,还可以推演出乡村风貌景 观的时空演变趋势;4)数字技术分析方法需要与传统的调研 分析相结合才能更深刻地理解村落风貌景观形成过程。  相似文献   

4.
传统村落包含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有极强的文化传承价值,也具有不可再生性和脆弱性.近年来,快速的乡村建设使得部分传统村落地域文化特征消失,文脉断裂.文章以银圳古村为例,从"文化资源挖掘和提炼—文化要素重构和整合—文化景观传承和再生"三个层次提出了传统村落景观营建理念.通过文化和景观的结合,促进传统村落文化的传承、文脉的延...  相似文献   

5.
第三空间是传统村落重要的空间类型,是村落共同体延续和活化利用的重要物质载体。文章以丽水市堰头村第三空间为例,定义了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的概念,诠释了旅游型传统村落第三空间的公共、空间、中立属性,阐明了文化、社交、弹性第三空间的内涵;分析总结了堰头村第三空间的规模、分布、功能的演化过程特征,从多元资金投入、存量空间动态优化、文化价值与村落活力提升三方面分析第三空间的演化机制与作用。研究有助于拓展传统村落空间资源的认知边界,增强村落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为未来传统村落规划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6.
传统村落拥有着弥足珍贵的乡土景观遗产,在城镇化的进程中,乡土景观却日渐憔悴和衰败,新农村建设及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发展过程中缺乏对乡土景观的保护和传承。本文以北岔口村为例,探明乡土景观的构成要素和类别,挖掘传统村落现状问题,明确乡土景观的发展和保护策略,为更好地保护和发展乡土景观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7.
8.
李琪  徐小东  王伟 《室内设计》2022,(6):93-100
随着对生产、生态、生活之间相互影 响、和谐发展的了解,以及对传统村落重要性认 知的不断加深,以牺牲环境、无视生活为代价 谋求经济发展的方式逐步被“三生融合”的发 展理念所替代。然而现阶段“三生”之间的磨合 与拮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将是禁锢传统村落 发展的重要因素。同时,中国传统村落具有种类 多、分布广、数量大等特性,为相关研究带来巨 大的挑战。基于此,论文尝试以“三生融合”为 导向,构建基于“三生融合度”的传统村落分类 模型,旨在为基于分类基础上传统村落活态化 发展策略的后续研究奠定基础,并以环太湖流 域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级传统村落为例,进行分 类模型的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根据分类模型可 将环太湖流域传统村落划分为成熟改善型、拮 抗调整型及失衡重构型三类,能有效结合不同 类型传统村落的“三生”特征,针对性地总结凝 练出保护发展的经验与策略,其分类过程与结果亦可为其他地区的传统村落定位与发展提供参考和借鉴。  相似文献   

9.
谢辉  朱颖  罗俊  田雨 《中国园林》2024,40(4):116-122
哈尼族传统村落因其独特的文化和生态布局,声景资源丰富且特色鲜明,但缺乏系统性研究。以“森林-村寨-梯田-水系”四素同构的哈尼族传统村落阿者科为例,对四素空间的声环境进行主客观评价分析。发现多数空间的声压级在50d BA左右,且以低频为主。村落以水为径,串联起自然生态,水声还能为游客提供较高的情绪价值;文化与自然空间相互作用后的声景舒适度为最高;村民生长于斯,赋予了村落丰富的声景资源。最后提出了3个声景保护策略,即保护村落的原真性,实现特色声景的有机呈现;促进生态保护与水源保育的正向循环,构建自然和谐的声景;激活人的活态属性,延续村落空间的声景活力。  相似文献   

10.
晋东南传统村落数量众多,古村内祠庙建筑种类繁多。文章以金代遗留的屯城村东岳庙为代表,试图以点触面,实现对晋东南其他传统村落内村庙建筑认知的触类旁通。文章首先简述东岳庙背景概况,并以碑刻史料和实物为依据,对屯城村东岳庙进行特征研究,总结了屯城村东岳庙在建造过程、历史沿革、选址原因和场所记忆等方面与村落之间存在历时性、共生性、统一性和复杂性的基本特征。由于村庙的修缮营建与村落演变中的人居环境建设、宗族结构演变、心理精神需求等有关,故而在一定范围内村庙的修建发展史可视为村落的变革发展史。  相似文献   

11.
传统村落景观感知研究有助于从“主客交互”角度 理解公众景观感知逻辑,为村落景观资源保护利用提供人本化 操作指引。结合“词袋”模型原理,构建出基于UGC影像数 据统计分析的传统村落公众景观感知分析方法。该方法以词典 构造、词袋生成、倾向表征、规律解析为分析步骤,以6种景 观类型词汇(格局、街巷、建筑、环境、风俗、物产)和6组景 感属性词汇(原生-衍生、标志-日常、物质-非物质、整体-细 节、活力-恬静、风景-信息-叙事)为解析线索,通过实证研 究揭示出公众对传统村落景观感知的“知觉退化”和“四季交 感”规律,以及不同感知质效、偏好、路径的影响因素。基于 相关结论,进一步提出针对传统村落空间场域、场所和场景的 人本化保护更新措施。  相似文献   

12.
张琳  杨珂 《风景园林》2020,27(12):104-109
传统村落是中华农耕文明的重要遗存,具有珍贵的文化遗产价值。随着时代的发展,许多传统村落已经成为人们体验田园生活和传统文化的重要旅游目的地。以云南大理沙溪寺登村为例,采用依恋量表问卷、半结构访谈等方法对村民的传统村落景观感知进行调研分析。结果显示,村民对自然古朴、保留了传统风貌、承载了集体记忆的景观具有强烈的依恋感知,而对功能、风貌、格局变化较大的村落景观则依恋感知较弱;且功能依赖维度的感知普遍低于情感认同维度。针对以上问题与发现,提出以提高村民的场所依恋和情感认同促进传统村落景观内生性保护和发展的策略建议,实现传统村落旅游和文化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风景营建传统的当代价值发掘为核心,从“人文—空间”一体化的视角阐述风景营建传统的理念、模式和方法,在此基础上确立了“人文”与“空间”互动的空间范围、功能区划和空间层级,并结合福建永泰县月洲村的风景实践特征解析,从保护、规划、研究等方面提出传承策略,旨在为当前乡村风景营建提供新视角。研究表明,古人在“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中,始终将聚落与自然环境视为一个整体,在遵从空间活动特征的基础上,构架“四望—生态”“近村—生产”“聚落—生活”的风景层级,实现人文与自然系统的融合。当代传承应跨越社会形态的认识束缚,从科学体系上弘扬其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4.
传统村落人居环境生活空间植被与村民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本文以广东肇庆地区蕉园古村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调研及访谈法,分析其传统生活空间主要植被的"食·疗"功效及地域性景观价值。并就蕉园古村植被现状进行调查,结合岭南医学与中医养生理论,就其与村民日常"食·疗"生活的深层联系进行解析,包括"茶饮防病"、"食治调养"、"外治疗疾"3个层面。同时从物质性与精神性2个层面,就其生活空间植被所体现的地域性景观价值进行阐述,初步阐明了岭南传统村落生活空间植被之"食·疗·景"特征与应用机制,揭示了传统村落生活空间植被与村民日常养生保健的深层关系,为当代人居环境地域养生景观营造提供参照。  相似文献   

15.
赵耀  龙彬  张菁 《中国园林》2023,39(9):67
传统村落是乡村地区具有代表性的文化景观,构建 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是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区域尺度传统村 落保护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综合风景园林、城乡规划、 景观生态等学科理论和方法,以文化遗产安全、自然生态安 全和休闲游憩适宜为目标,运用GIS空间分析工具和最小累积 阻力模型,识别构成要素、建立网络体系,形成区域尺度下传 统村落景观安全的一种新研究范式,进而以腾冲市传统村落 集中连片区为例展开实证研究。结果表明:1)传统村落景观 安全格局包含节点、廊道、环境3个关键要素,并可划分为不 同的安全等级;2)通过节点识别、阻力面构建、廊道提取、 环境划分、优化与联系等步骤,建立由4级节点、2级廊道和 3级环境组成的腾冲传统村落景观安全格局;3)基于获得的景 观安全格局,提出对应“村落-廊道-区域”的分级、分区保护 策略。以期为中国传统村落集中连片保护提供参考,并为区域 性文化遗产及其相关自然和人工环境的保护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6.
南疆地区传统村落景观是当地特殊地理环境和人文印迹层积叠加的产物,拥有着鲜明的地域文化属性和人居空间符号特征.以"景观-基因"的异变辨识视角探析传统村落千百年来有序传承的深层基因内核,不仅有利于揭示地域聚居历史演化的动力机制,更可使现今的乡村振兴保护开发工作对地域特色基因的保持有相互印证参考之利.尝试引用文化地理学领域的...  相似文献   

17.
赵宏宇  李雁冰  车越 《中国园林》2022,38(12):76-81
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系统服务,是传统村落能够历经百年仍保持鲜活生命力的核心关键,但其社会价值属性一直由于无形性常在村落保护建设中被忽视,造成大量传统村落价值流失,亟须对其进行量化分析。以国家第二批传统村落锦江木屋村为研究对象,基于SolVES模型和偏好调查数据对其生态系统服务社会价值进行量化评估,绘制社会价值地图,揭示其社会价值的空间聚类关系,以及周边自然环境变量对其社会价值的影响,探讨传统村落社会价值提升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福建省南靖县世界文化遗产土楼聚落河坑村是汉族稻作农业向闽西南山区拓展,逐步吸收土著生存智慧成就的农副养结合的复合型农耕聚落,其景观形态的形成是传统农耕智慧下人与自然复杂互动的结果,反映乡村社会生态系统的韧性机制.采用人类学的文献研究、口述历史和参与式观察等方法,初步还原传统农耕时期(清代至民国)聚落状况,包括"因地制宜...  相似文献   

19.
赵威  李翅  王静文 《风景园林》2018,25(8):91-96
生态适应性研究是剖析传统村落生态理念的重要角度。介绍生态适应性的概念及研究进展,传统村落生态适应性研究包含2个部分:自然生态适应性和人文生态适应性。概述京西古道沿线传统山地聚落的宏观生态适应特点。以北京市门头沟区斋堂镇黄岭西村为例,立足于5个研究视角分析其自然及人文生态适应性,引入软件模拟分析的研究方法,对中国传统山地村落的生态适应理念予以总结,以期对中国今后的山地村镇规划与发展提供经验与借鉴。  相似文献   

20.
曹子旭  马明 《中国园林》2023,39(3):72-77
立足于“十四五”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聚焦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以文化地理学“景观-基因”理论为基础,基于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具有人工营建与草原环境相协调的核心价值,提出了“时间-空间-文化”三维耦合的景观基因识别、提取方法,解译出“逐水草居、农牧结合、聚散有致、内生植入、崇尚自然、天人合一、共融开放、热情豪迈”八大景观基因。从景观空间格局、景观过程、景观感知3个维度总结出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的景观特征:景观空间格局的地域系统性、景观过程的历史演化性、景观感知的民族融合性。拓展了内蒙古典型草原区传统村落景观类型辨析和传承保护的理论视野,为内蒙古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科学的方法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