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缓解大气颗粒物污染、营造清洁健康的城市环境是中国绝大部分城市须解决的问题之一。城市绿地能有效缓解PM_(2.5),然而当前对绿地空间形态的研究不足,导致能在规划设计中直接应用的成果不多。基于武汉市9个城市绿地空间形态要素量化差异与实地测量的PM_(2.5)浓度大小,探索二者深层的量化关系规律。结果显示:1)PM_(2.5)消减量随绿地规模的增加呈增长趋势,当规模大于5~10 hm~2消减量减缓;2)绿地面积、周长及形状指数与PM_(2.5)的消减量显著正相关,分维指数与近圆形形状指数相关性不显著;3)PM_(2.5)的消减效率随绿地规模的增加急剧下降,当绿地规模超过5~10 hm~2,消减效率变化不明显。通过量化分析,揭示对PM_(2.5)消减具有显著影响的城市绿地空间形态指标,提出适当的规模、不规则或复杂的绿地形态及分散式的布局等绿地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2.
构成城市肌理的普遍街区的空间形态与颗粒物浓度存在显著差异。基于武汉市18个空气质量监测点的PM_(10)、PM_(2.5)数据与二维、三维街区形态指标,揭示不同街区形态与PM_(10)、PM_(2.5)之间的深层关系规律,以期为城市规划管控提供参考。双变量相关分析与一元回归分析揭示了街区形态与PM_(10)、PM_(2.5)的相关性及其影响规律,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揭示不同街区形态对PM_(10)、PM_(2.5)变化的贡献度。结果表明,街区之间的平均PM_(10)、PM_(2.5)浓度分别在城市平均水平55%~106%、59%~117%之间浮动,绿化覆盖率、道路面积率和相对高程对PM_(10)、PM_(2.5)具有显著影响,相对高程与绿化覆盖率对PM_(10)变化的贡献度达83.0%,绿化覆盖率对PM_(2.5)变化的贡献度达72.5%,道路面积率对PM_(10)、PM_(2.5)变化的贡献度分别为17.0%、27.5%。 相似文献
3.
研究选取城市公园中6个由不同景观要素构成的空间,通过监测不同空间内PM2.5浓度、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及风速风向,分析不同空间景观要素组成与PM2.5浓度之间的关系,探讨不同空间气象因子变化与PM2.5浓度的相关性。研究结论如下,1)不同景观要素构成的空间中PM2.5浓度存在显著差异(P< 0.05)。2)PM2.5浓度与绿量(D)呈显著负相关(R=-0.966), 当113.57 m2相似文献
4.
城市绿地能够改善城市区域环境污染进而提高人居环境质量。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绿地为例,选定典型植物群落结构、群落类型及景观环境样点,基于多年连续动态持续测定并选取典型年度数据(2020年),分析和阐释该公园绿地区域PM2.5、O3及PM2.5-O3复合污染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公园绿地不同群落结构区域的PM2.5浓度,乔灌草/乔灌/乔草结构低于灌草/草本地被结构;不同群落类型区域的PM2.5浓度,常绿针叶型/针阔叶混交型/落叶阔叶型低于草本地被/灌丛;不同典型景观环境中,复层群落结构/双层群落结构/滨水植物群落/滨水广场区域的PM2.5浓度要低于单层群落结构。试验中,不同群落结构、类型以及景观环境区域的O3浓度均高于100μg·m-3且样点间未呈现显著差异;以PM2.5-O3复合污染值为主要参数的空气质量评价值(AQI)达到“中度污染”等级,此结... 相似文献
5.
通过连续监测苏州市工业园区现代大道30块街旁绿地内PM2.5的质量浓度、群落微气候因子及植物结构因子,探究城市街旁绿地的PM2.5浓度消减能力,并从颗粒物消减视角提出城市街旁绿地优化设计策略。结果表明:1)植株郁闭度、种植密度、常绿植株数量占比与PM2.5浓度都呈显著正相关关系;2)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空气温度呈负相关关系,在研究中应将两者统筹兼顾,缺一不可,PM2.5浓度的日变化趋势为早晨、上午、傍晚浓度值高,变化趋势曲线呈现“U”字形;3)在绿地空间植物配置中,多选用当地的乡土树种和优势树种进行种植。在植物配置模式中,“乔灌草-乔灌”多层种植模式的消减作用最强,能有效消减绿地PM2.5浓度。研究结果为城市绿地的系统布局提供较有效的布置建议,为城市生态环境建设提供了思路和参照。 相似文献
6.
城市绿色基础设施(UGI)在缓解PM2.5颗粒物污染及提供其他生态系统服务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主要依据UGI和PM2.5关联性的既有研究成果,以武汉市典型城区为规划研究对象,构建了基于GIS平台的UGI网络规划实践的空间识别思路,并从提升街区绿地数量与优化绿地形态2个维度提出了基于PM2.5消减的高密度街区UGI优化措施。结果显示:以PM2.5消减为导向,江汉区UGI网络得以优化。其中,绿化覆盖率由23.35%提升至29.96%左右,三维绿量达到约1.15 km2;核心、桥连接占UGI面积的比例分别提升了5.84%、1.15%,孤岛占UGI面积的比例减少了4.32%;江汉区PM2.5消减速率及2018年优良天数均得以提升。首次尝试将PM2.5与绿地相关的理论研究成果应用于UGI规划实践中,提出了以PM2.5消减为导向的城市街区尺度UGI网络优化新思路。 相似文献
7.
“双碳”目标影响下,公园绿地成为城市生态调控的重要要素之一,其中社区公园绿地对人居空间的“减污降碳,循环发展”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海量社区公园的数据筛选,提取绿地空间平面形态、三维形态以及景观格局等方面的6个典型指标,对PM2.5消减量及CO2消减量进行实测研究,分析社区公园绿地微气候环境的形成与维持机制,探讨绿地空间格局对PM2.5与CO2的消减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空间形态绿地指标中,绿地斑块面积、斑块周长以及面积加权形状指数与PM2.5消减量及CO2消减量呈显著正相关; 社区公园绿地斑块面积在1×104~6×104 m2之间时,斑块面积消减作用显著,而斑块面积在6×104~16×104 m2之间时,消减作用减弱; 不同规模社区公园绿地对于PM2.5及CO2的消减边界距离均与斑块面积呈正相关,斑块面积在1×104~2×104 m2之间时,PM2.5最大消减边界在301~303 m之间,CO2最大消减边界在320~381 m之间; 斑块面积在3×104~6×104 m2之间时,PM2.5最大消减边界在474~490 m之间,CO2最大消减边界在470~480 m之间; 斑块面积为10×104 m2及近20×104 m2时,PM2.5消减边界距离分别为560 m及729 m,CO2消减边界距离分别为462 m及803 m; PM2.5与CO2的消减作用呈现出正向协同性,尤其随着斑块面积的增加,协同效应更加显著; 研究成果从城市设计的角度进一步完善城市多尺度空间的绿地景观格局理论,为城市绿地规划的可持续建设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8.
在城市用地紧张的背景下,优化绿色基础设施(UGI)
空间形态,对缓解大气颗粒物具有重要意义。目前关于UGI空
间形态与大气颗粒物的研究主要基于景观格局指数分析,极少
从形态学空间格局分析(MSPA)角度展开。基于武汉建成区内
16个空气质量监测点为中心形成的1 000m×1 000m研究单
元,通过MSPA和UGI连通性分析,研究MSPA要素、UGI
连通性对PM 2.5 浓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6个研究单元的
MSPA要素存在较大差异,可分为以核心与边缘为主导要素
的2种形态,其相应的UGI整体连通性前者高于后者;PM 2.5
污染越重时,研究单元的UGI比例、MSPA要素与PM 2.5 浓度
相关性越显著,整体而言,PM 2.5 浓度与核心、孔隙的面积以
及孔隙、环的数量呈显著负相关,与孤岛、分支的面积呈显著
正相关,与边缘面积在轻度污染时呈显著正相关;整体连接度
连接指数EC(IIC)与可能连接度连接指数EC(PC)均与PM 2.5
浓度呈显著负相关。最后,从改善PM 2.5 污染的角度,提出增
加UGI的核心并减少孤岛面积、以环线加强UGI内部连通性与
提高UGI的整体连接度等策略。 相似文献
9.
以步行和骑行为主要方式的主动出行通过提高体力活动水平能够对居民生理和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尽管城市绿道是主动出行的重要空间载体,但仍存在使用强度不均的问题。研究表明,优化建成环境能够增加居民使用绿道的时长及频率,但建成环境对绿道使用的影响尚缺乏城市尺度的广泛研究,同时忽略了地理环境的空间效应。以北京中心城区为例,使用轨迹数据进行回归分析,通过空间计量模型揭示建成环境要素对绿道使用强度的空间效应。研究发现:1)在城市功能定位与圈层分异作用下,绿道使用强度呈现出四环内高-高集聚、近郊区低-低集聚的总体特征;2)影响绿道使用强度的主要因素包括房价、居住区密度、历史文化资源密度、人口密度、到河流的距离、绿地率及绿道15min步行可达性,均对本地绿道使用强度具有直接效应,其中房价的影响最为突出;3)随着市民健康意识和健身需求的提高,本地人口密度和居住区密度对邻近地区具有间接溢出效应;4)大都市地区绿道建设具有绿色绅士化现象。研究结果提高了对城市尺度绿道使用的空间异质性的认知,有助于规划者优化建成环境以提高绿道使用效率。 相似文献
10.
11.
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与其体力活动水平和健康生活质量密切相关,且严重依赖绿地自身及周边建成环境。针对既有研究多集中于可达性分析的局限性,从可达性和吸引力双重视角出发,结合大连市老年人绿地活动调查数据,深入探究建成环境与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的统计学关联性。研究发现:与空间临近性相比,绿地实际可达性对老年人活动的影响更为显著;不同绿地类型影响老年人的使用频率,社区公园和游园是高频体力活动的重要场所;此外,高品质的绿地环境、与居住用地相混合、临近生活性街道,以及周边多样化网点布局,均可正向调节老年人绿地使用频率。为营造老年友好型绿地,从空间配置、场所塑造、路径可达和功能诱发4个方面,提出结构化的建成环境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2.
:绿色空间是碳汇最有效的要素之一,但绿色空间格局与碳汇之间的关系鲜有研究涉及,尤其基于地理空间的视角。针对长三角地区县域单元,从5个维度各选取1个景观格局指标衡量绿色空间的形态特征,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揭示绿色空间格局对碳汇影响的空间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三角县域单元的碳汇量存在显著的空间自相关,地理加权回归模型相比传统回归模型能更好地呈现影响机制。绿色空间的景观形状指数对碳汇的贡献最大,并在所有县域单元中对碳汇均起到促进作用;其次为最大斑块指数,以促进作用为主导;边缘密度对碳汇的作用呈双面性,促进与抑制作用的县域单元数量相当;香农均匀性指数和斑块密度的贡献相对最小。此外,5个指标对碳汇影响的强弱程度与促进、抑制作用也表现出空间上的差异。研究结果从助力碳中和的角度为县域层面的绿色空间优化提供了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自行开发的公众参与地理信息系统(PPGIS)微信程序获取哈尔滨冬春交季时段居民绿地体力活动的空间定位信息,结合以百度开放地图、脉策数据网等渠道获取的哈尔滨绿地类型、规模、形态等规划特征,和住宅小区、交通路网、商娱设施等建成环境特征信息,利用叠图可视化分析法,在明晰绿地体力活动空间分布规律的基础上,识别影响体力活动的绿地建成环境特征。研究发现,哈尔滨冬春交季时段居民绿地体力活动的空间范围覆盖面广但分布集中;绿地的环线区位、类型、规模和形态等规划特征和其周边住宅小区、交通路网、公交站点、商娱设施及附带商业开发的风景名胜资源等这些所在地的建成环境特征对体力活动影响显著。以上结论从居民日益增长的体力活动需求视角出发,为城市绿地及建成环境更新提供理论依据,致力于通过提升绿地服务效率来提高体力活动到访率,从而提升全民健康体质,将“健康中国”理念落地为绿地空间规划实践。 相似文献
14.
国内外城市绿地空间正义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科学引文索引(SCI)核心合集数据库和中国知网(CNKI)文献数据库为依据,借助CiteSpace等科学计量工具,重点分析了2007—2017年10年中空间正义研究领域对“城市绿地”关注程度的变化,以及城市绿地空间正义研究兴起的脉络与研究进展。分析结果表明,2009年国际学术界开始出现与城市绿地有关的空间正义研究且热度逐年上升,其讨论的内容主要包括城市绿地的空间分配正义研究、城市绿地供给过程中的程序正义研究、空间正义视角下城市绿地的社会经济效益评估,以及缓解城市绿地非正义现象的相关策略研究等。中国对城市绿地空间正义的研究刚刚兴起,未来有可能与生态绅士化,城市基础设施的多目标利用、公众参与、大数据分析和社区规划等研究相关联。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