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清代信江书院园林是一种典型的山地园林与传统文化景观,其园林景观中存在一种程式化、类型化的特征。本文先对清同治《信江书院图》中园林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完成传统图绘的转译,以求还原古代信江书院文化景观形态。其次基于图式语言理论,以字、词、词组、句式的方式进行景观图式语言提取,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文化寓意、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寻找其中蕴含的文化原型与景观范式。再通过分析信江书院园林景观语法规则诠释古人景观营造意图和设计方法。最后并通过分析信江书院园林景观语境表达研究书院所蕴含的文化结构。该研究对于传统文化景观的传承借鉴以及当代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亦为当代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2.
清代信江书院园林是一种典型的山地园林与传统文化景观,其园林景观中存在一种程式化、类型化的特征。本文先对清同治《信江书院图》中园林文化景观进行分析完成传统图绘的转译,以求还原古代信江书院文化景观形态。其次基于图式语言理论,以字、词、词组、句式的方式进行景观图式语言提取,剖析其图式中所含的文化寓意、空间关系和结构逻辑,寻找其中蕴含的文化原型与景观范式。再通过分析信江书院园林景观语法规则诠释古人景观营造意图和设计方法。最后并通过分析信江书院园林景观语境表达研究书院所蕴含的文化结构。该研究对于传统文化景观的传承借鉴以及当代的景观设计具有重要的意义,亦为当代的传统地方文化景观研究提供新的方法与研究思路。 相似文献
3.
4.
5.
曝书亭为清初文学大家朱彝尊的私宅,清初在江浙一带颇为有名,为童寯先生收录于《江南园林志》中,也被陈从周先生称作名园。本文以现场调查为基础,通过文献图像资料的搜集整理和对比分析,对童寯绘制的的曝书亭 1930 年代平面图进行修正和建筑追溯,重点对清初朱彝尊时期的园林面貌进行考据和平面复原设计。在此基础上对园林的营建特点进行简析:园林选址平原水乡,远山景与近处水景、田园景尽得;园景营建融合文人雅致与乡村野趣;文化活动与生产活动平衡并举。 相似文献
6.
7.
鹅湖书院曾为江西古代著名书院之一,具有800多年历史,从南宋单体建筑发展至清代规整式群落建筑期间曾有两次改迁,书院格局成型后基本保持不变.从历史变迁看,书院单轴式布局形成于明代,清代在其基础上演变为一主轴两次轴的建筑格局,并保存至今.选址以自然、风水、交通为前提.建筑空间形态受儒家思想的主要影响,强调礼制精神,并贯穿书... 相似文献
8.
9.
园林绘画对于复原研究的价值和应用探析—以明代《寄畅园五十景图》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园林绘画是研究古代园林的重要材料,对于已消失或改建过的早期园林的复原研究具有重要价值。解读和利用园林绘画的难点之一在于确定图中景致的写实程度。本文以明代宋懋晋《寄畅园五十景图》为主线,结合其他相关图像资料,尝试从园林绘画的性质和创作过程探讨这一问题。本文认为园林绘画的性质属于功能性绘画,重视对园中景致的忠实摹写。画家的创作过程涉及写真与摹古两种方式,从不同方面影响到绘画对于园景的再现模式和程度。 相似文献
10.
历史公共园林的价值探讨——以北京内城最大的水系公共园林什刹海地区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公共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大型公共园林与城市公共空间和社会生活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什刹海地区是北京城中轴线上典型的城市公共空间,是首都居民最为喜爱的公共游览区。同时,这里也是北京内城最大的一处水系公共园林,以什刹海为例,从生态、审美、文化和社会等方面来思考历史公共园林的价值,将对今后城市公共空间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启发意义。 相似文献
11.
【目的】湮废园林涉及历史上因各种原因消失的园林,以及现存园林经重大改变前的早期风貌。中国园林早期的历史风貌是中国风景园林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复原研究是风景园林历史理论研究的核心领域。【方法】探索多重证据在湮废园林复原研究中的运用:首先将复原证据分为现场实存、遗址考古、诗文文献、绘画图像、口述证言、相关实存和造园理论7种类型,按性质可分为实物证据、文献证据和言辞证据,按关联性可分为直接证据和间接证据;进而逐一辨析7类证据的特点,结合实例分析它们在复原研究中的应用。【结果】指出湮废园林复原过程中应注意证据的可用性与可靠性,关注证据之间的相互印证和证据的持续更新。【结论】尝试建立一套依据可靠、过程可操作的研究方法,为湮废园林复原研究提供方法论的参考。 相似文献
12.
市隐园为明代文人姚淛于金陵所造私园,曾是文人园林和城市山林园的典型代表,民国时期不幸毁于战火。以王世贞游览金陵诸园的明万历十六年(1588年)作为复原研究的时间点,通过收集、分析文献资料,推断市隐园的具体位置、面积大小;通过分析游记和诗词,对所涉及的景观要素、园林活动等进行提炼和归类,对园林空间结构进行合理推测、大胆假设及严谨验证,得出相对完整的市隐园空间结构复原图。研究丰富了市隐园这一历史名园的基础资料,还原了当时文人墨客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追求,并为同类园林的空间结构推导提供借鉴案例,对明代金陵园林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正如标题“百家山水言”所强调的,本专栏力图展示中国历史上与风景园林有关的多样化的山水观。从这一期开始,我们将着重对造园盛行的明清时期进行省思。风景园林研究决不能脱离中国历史和文化(尤其是艺术与文学)。这期的文章将对清中期新儒家文人的园林观进行探讨;下两期(201010—12)的文章则将分别从绘画和小说的角度来解读明清园林。 相似文献
14.
介绍了香港中文大学联合书院公共空间改造工程的案例,并记述工程背景、校园历史、设计观察、设计意图以及物质化的处理。探讨了如何利用日常维护工作提升校园公共环境的品质,以及如何在不同利益团体间加强沟通与协作。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考证法、田野调查法与逻辑演绎法,以元明清社会环境为视角,分析弋阳叠山书院园林变迁及其动力。自元代至清代,从变迁形式来看,书院园林选址从郊野山林迁入为城市高胜地,布局从单轴线前祀后学的建筑空间形态发展成双轴多进深多院落的园林空间形态,园林文化从以儒学文化为主转变为儒道释俗文化共存。从变迁动力来看,政治环境和经济支持是书院园林建设发展的基础,政体态度决定了书院园林存亡及其社会意义,经济支持在书院维系和官学化方面具有显著影响力,文化环境受政治环境影响,包容的政治环境允许延续宋儒品格,严苛的政治环境禁锢自由文风,因此文化环境对书院园林的选址、空间布局与文化确立起到关键作用力。 相似文献
16.
天津蓟州静寄山庄是清代著名皇家园林,从兴建到消亡,先后延续了两百多年,镜圆常照是静寄山庄内八景之一。本文通过对重要历史文献的分析研究,如《清代内务府档案》、《钦定盘山志》、《样式雷图档》、《乾隆御制诗文集》等,辅以遗址现场调查,并参照同期、同类型寺观园林的特征特点,对镜圆常照进行了复原设计,构建出镜圆常照整体电子模型和实物模型,对镜圆常照未来复原建设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随着现代化德育教学理念的普及,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新理念下的书院制宿舍应运而生.宿舍作为学生课余活动的重要场所,在满足舒适居住需求的基础上,为大学生提供交往活动空间[1].中国书院制处于发展初期,空间功能设置与大学生的心理需求贴合度较低,产生了诸多问题.文章拟从大学生心理特点出发,以台湾清华大学书院制宿舍(厚德书院)为例,通过调查问卷、实地访谈等技术手段,从规划空间、建筑空间、环境空间等方面对学生心理进行研究,并探讨书院制宿舍在发展中面临的问题与矛盾.结合大学生的实际使用偏好,对目前书院制宿舍存在的问题提出具有指导性的空间设计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19.
承德外八庙广安寺建于清乾隆盛期,建筑园林随山就势,包括各具特色的十字塔台山门、白台、定慧楼、戒台等建筑。本文收集广安寺陈设档、清宫热河档案、绘画、历史老照片作为史料依据,同时横向对比普陀宗乘之庙、须弥福寿之庙等现存藏式喇嘛庙建筑形式,对广安寺的平面布局、单体建筑、功能布置、文化内涵进行了研究。通过 CAD 制图、3D 数字建模、实体模型等方式展现全部建筑群,最大程度还原乾隆初建时期的建筑园林原貌,以期丰富清朝寺庙建筑研究,也对承德其他寺庙的研究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20.
竹洲吴氏园亭是南宋文人吴儆的私家园林,位于今安徽省黄山市休宁县。由于宋代徽州园林的遗存较少,个案研究有所局限,因而园林文献记载成为研究宋代徽州园林的重要来源。以吴儆所写园记《竹洲记》为引,结合县志、文集等历史资料,首先考证并推断吴氏园亭的位置;再结合园记中的园林记述,提炼建筑、植物等造园要素及园林活动信息;进而推衍吴氏园亭的空间布局,得出空间结构拓扑图;最后,总结竹洲吴氏园亭的功能、流线,分析造园特征,还原文人造园的思想与手法。研究表明,竹洲吴氏园亭是宋代徽州文人园林的代表,扩充了江南造园史中宋代园林的研究案例,丰富了徽州园林的研究内容,为徽州园林案例研究提供了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