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ATGAP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1,4-丁二醇为引发剂,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为催化剂,环氧氯丙烷发生开环聚合得到环氧氯丙烷均聚物(PECH).采用磺酸酯法,首先PECH与对甲苯磺酰氯在吡啶介质中反应形成端磺酸酯基氯化聚醚中间体(TsPECH),然后中间体经叠氮化作用形成端基为叠氮基的叠氮缩水甘油醚聚合物(ATGAP).用红外、核磁、碳谱研究化合物的结构.结果表明,所得产物是目标聚合物,ATGAP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73 ℃,热分解温度为252.7 ℃,黏度小,可以作为含能增塑剂使用.  相似文献   

2.
概述聚叠氮缩水甘油醚(GAP)增塑剂的合成方法、合成路线及新进展,重点介绍了端羟基GAP、端叠氮基GAP、端酯基GAP和端酯基端叠氮基GAP增塑剂的合成。  相似文献   

3.
采用FT-IR、1H-NMR、GPC等测试手段对端叠氮基端酯基GAP增塑剂产品进行了测试表征,采用DSC、TG-DTA研究了产品的热稳定性.结果表明,样品结构中存在叠氮基、酯基、醚键等,Tg在-58~-62℃之间,叠氮基分解温度为250℃左右,主链分解温度峰值为348℃左右.  相似文献   

4.
以端羟基聚乙二醇(PEG)为反应底物,甲苯为溶剂,在80℃下用二氯亚砜对端羟基氯代;再在N,N-二甲基甲酰胺中,与叠氮化钠进行叠氮化反应得到端叠氮基聚乙二醇(N3PEG).用FT-IR、1H NMR、13C NMR、DSC等对产物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聚乙二醇端羟基峰消失,同时出现明显的叠氮基特征峰;聚乙二醇端羟基活泼...  相似文献   

5.
3-叠氮甲基-3-氰乙氧基甲基氧丁环均聚物的合成与性能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按间接法工艺,以3-溴甲基-3-氰乙氧基甲基氧丁环均聚物(PBMCMO)与叠氮化钠在二甲基甲酰胺介质中合成出了一种新型液体端羟叠氮聚醚黏合剂(PAMCMO)。聚合物具有如下性能:数均分子量2500,玻璃化转变温度~38.75℃,热分解温度为253℃,氰乙氧基的引入可使PAMCMO的溶解度参数达到23.45(J/cm^3)^0.5与硝酸酯增塑剂具有良好的混溶性。  相似文献   

6.
端乙酸酯基GAP的合成与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4-丁二醇为引发剂,三氟化硼乙醚络合物为催化剂,使环氧氯丙烷发生开环聚合制得环氧氯丙烷均聚物(PECH),PECH经叠氮化形成端羟基叠氮基缩水甘油醚聚合物(GAP),然后再以1-甲基眯唑为催化剂,用乙酸酐将GAP酯化成端乙酸酯基GAP(ETGAP)。用FT—IR、DSC等方法研究了ETGAP的结构和性能。ETGAP的玻璃化转变温度为-65.36℃,热分解温度为251.02℃,黏度小,可用作含能增型剂。  相似文献   

7.
以叠氮聚醚、癸二酸二辛酯、1,4-丁二醇、白炭黑、甲苯二异氰酸酯等为原材料,制备了叠氮聚醚聚氨酯胶粘剂。了原材料的用量变化对胶粘剂粘接强度的影响。对于不同的丁二醇或TDI用量,测试了胶粘剂在室温下不同时间的粘度。对粘接试件进行了70℃老化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改变癸二酸二辛酯、白炭黑、1,4-丁二醇用量和异氰酸酯指数都将影响胶粘剂性能。当叠氮聚醚用量100g,癸二酸二辛酯20g,白炭黑5g,1,4-丁二醇与叠氮聚醚的羟基摩尔比值为3,异氰酸酯指数为1.15时,可以获得粘接强度优良的叠氮聚醚聚氨酯胶粘剂。  相似文献   

8.
3-叠氮甲基-3-甲基氧丁环的合成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以三羟甲基乙烷与碳酸二乙酯为原料,经环化反应合成了3-羟甲基-3-甲基氧丁环(HMM O)。在低温下,HMM O与对甲苯磺酰氯反应生成3-磺酸酯甲基-3-甲基氧丁环(M TM O)。M TM O和叠氮化钠发生叠氮化反应形成叠氮单体3-叠氮甲基-3-甲基氧丁环(AMM O)。三步反应收率分别为76%,96%,85%。用核磁、红外、元素分析和DSC表征了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能。结构鉴定表明为目标化合物AMM O。  相似文献   

9.
以聚乙二醇1500为起始原料,经两步官能团转化得到双叠氮基聚乙二醇(N_3-PEG_(1500)-N_3),该中间体经有机相还原、水相终止,实现双叠氮基的单侧还原。反应选择性及转化率经液质联用(组分中代表性准分子离子峰的液相积分面积比例)进行评价。利用单因素实验,确定氨基叠氮聚乙二醇(NH_2-PEG_(1500)-N_3)最佳液液两相反应条件如下:N_3-PEG_(1500)-N_3与三苯基膦的物质的量比为1.0∶1.1,有机相为V(甲苯)∶V(二氯甲烷)=3∶2的混合溶液,水相为2.0 mol/L盐酸溶液,两相体积比1∶1,35℃下反应12 h,经柱分离提纯得NH_2-PEG-N_3,收率72%,单侧叠氮基还原选择性达97%。实验结果表明,该法制备NH_2-PEG_(1500)-N_3具有纯度高、方法简便等特点。产物经~1HNMR、~(13)CNMR、IR和HRMS进行结构确证。利用NH_2-PEG-N_3实现了叠氮封端功能化磷脂的合成。  相似文献   

10.
对叠氮推进剂的感度和能量特性进行了理论计算,得到了采用硝化甘油/低感度硝酸酯混合体系来降低冲击感度和摩擦感度的有效方法,以及高能量叠氮缩水甘油醚(GAP)推进剂各主要组分含量。增塑剂为硝化甘油/丁三醇三硝酸酯(NG/BTTN),增塑比为2.0,Al粉、高氯酸铵(AP)和奥克托今(HMX)质量分数分别为18%、30%和22%。  相似文献   

11.
在温和条件下合成了一种有机胺硼酸盐B3O4(OH)·0.5(C4H10N2),通过单晶衍射的手段解析其晶体结构。在不同温度下对该物质进行加热,观察其红外光谱的变化判断其内部的结构是否能够保持稳定,并通过热重分析进行补充说明。发光光谱的测试表明,使用354nm的紫外光激发样品是,得到428nm的主发射峰。在不同温度下加热后,该物质的发光特性发生明显的变化。这种变温的改性实验证实有机胺硼酸盐是一种可能的白光LED上的蓝光材料。  相似文献   

12.
Rubber/organic clay (OC) nanocomposites were produced by melt blending. Polar or unsaturated matrices (e.g., NBR and SBR) could easily enter into OC layers, whereas using nonpolar unsaturated rubber (EPDM), without other additives' help, intercalation structure could not be directly obtained. For the EPDM system, an intercalated structure was observed in presence of stearic acid (SA) for composites composed of SA and OC. Transmission electron microscopy observation showed that the dispersion of clay in nonpolar saturated rubber matrix was much poorer than that in polar or unsaturated matrix. The same effect of polar matrix was confirmed by comparison between IIR/OC and BIIR/OC systems. Moreover, using OC pretreated by SA (S‐OC), the dispersion of clay was obviously improved in the investigated nanocomposites, due to the intercalation of SA into OC interlayers. Especially in the nonpolar saturated EPDM system, the intercalation structure could be easily observed. Relative to the corresponding nanocomposites using OC, tensile strengths and the stresses at low strain of NBR and SBR based nanocomposites with S‐OC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while with EPDM nanocomposite, using S‐OC, only tensile strengths were improved but the stresses at low strain were almost the same, which should be related to the different interfacial force between OC and different rubber matrices. © 2008 Wiley Periodicals, Inc. J Appl Polym Sci, 2008  相似文献   

13.
采用扫描电镜观察聚丙烯(PP)/有机蒙脱土(OMMT)纳米复合材料不同燃烧时间燃烧残余物断面的微观形貌,利用热失重分析方法对不同燃烧时间形成的皮层和蜂窝层的热稳定性和热分解特性进行分析研究并与炭渣结构特征相关联。结果表明,在燃烧55 s后开始形成表面层,至190 s时形成皮层和蜂窝层结构,而且随燃烧的进行PP不断分解,皮层中PP含量不断减少,形成的含碳蒙脱土片层增加,有较好的保护作用,起到了阻燃作用。蜂窝层中蒙脱土含量相比有机物的较少,热稳定性较皮层差,但它扩充了炭层的体积,也有一定的阻燃作用,正是皮层和蜂窝层的组合对复合材料起到阻燃作用。  相似文献   

14.
研究系列有机染料在水溶液中对Ru(bpy)3Cl2的发光淬灭,发现它们对Ru(bpy)3Cl2的发光有显著的猝灭作用。Ru(bpy)3Cl2发光淬灭符合Stern-Vo lmer方程,通过Stern-Vo lmer公式分别计算出了对应染料的猝灭速率常数Kg。研究分析了不同化合物的结构对淬灭速率常数的影响,筛选出对配合物发光高效猝灭的有机染料。  相似文献   

15.
梁玉蓉  谭英杰  张剑平  张涛  王林艳 《橡胶工业》2018,65(12):1325-1330
通过熔体插层法制备氯丁橡胶/有机黏土纳米复合材料(CRCNs),利用偏光显微镜观察CRCNs在不同应变条件下微观结构的变化。主要研究有机黏土对CRCNs应变诱导结晶行为的影响,并通过XRD和SEM表征了CRCNs的微观结构。结果表明: 当有机黏土含量为5 phr时,CRCNs的综合力学性能最优。随着应变的增加,CRCNs的应力也在增加;当应变达到一定值时, CRCNs的应力迅速增加,应变诱导结晶集中产生。随着有机黏土含量的增加, CRCNs拉伸诱导结晶行为在高应变条件下产生。分析原因是氯丁橡胶基体中有机黏土与橡胶分子的插层结构逐渐减少,诱导结晶能力变弱。  相似文献   

16.
活性炭对不同有机物吸附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活性炭对不同分子结构的有机物一阳离子嫩黄和苯酚、不同水体环境中苯酚的吸附,以及对水源水中挥发性有机物和可提取有机物的吸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活性炭对水体中有机物的吸附量不仅与有机物的分子结构有关,而且与水体中有机物种类的多寡有关,水体中的各种有机物在活性炭上存在竞争吸附,对于挥发性有机物,随分子量的增大,其在活性炭上的吸附量越大;而对可提取有机物,随分子量的增大,其吸附量反而减小。  相似文献   

17.
机械共混法制备NR/SBR/OMMT纳米复合材料及其性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不同牌号的有机蒙脱土(OMMT),利用机械共混法制备了NR/SBR/OMMT纳米复合材料。测试了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选择出了最佳牌号OMMT。不同含量的OMMT与共混胶复合后力学性能的测试结果表明:当OMMT含量仅为3份时,拉伸强度和断裂强度分别提高了90%和63%;利用X射线衍射和透射电子显微镜研究了复合材料的亚微观结构,观察结果显示制备出了分散均匀的剥离型NR/SBR/OMMT纳米复合材料,同时OMMT在轮船工业配方中的优异性能预示其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采用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CTAB)和十八烷基三甲基溴化铵(STAB)分别对无机粘土进行有机改性,然后制备有机粘上/SBR纳米复合材料,研究不同季铵盐类改性剂对无机粘土的改性效果。结果表明:CTAB改性有机粘土与STAB改性有机粘土的片层间距分别从无机粘土的1.26nm增加到3.77nm和4.39nm;CTAB改性有机粘土的片层结构较稳定,而且在橡胶基体中的分散效果较好;所制备的有机粘土/SBR纳米复合材料的片层结构较多,力学性能较好。  相似文献   

19.
采用水热法在不同pH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MnO2基催化剂,通过XRD、SEM、N2吸脱附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评价了它们对甲苯催化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的pH本质上改变了s反应溶液的初始H+浓度,从而影响了所得样品的结晶环境,并赋予它们不同的晶相。甲苯的催化氧化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α-MnO2的含量密切相关。当pH=11时所得到的MnO2-11催化剂,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和最多的缺陷结构,使其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T50=245℃和T90=256℃)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20.
采用水热法在不同pH条件下制备了一系列MnO2基催化剂,通过XRD、SEM、N2吸脱附等手段对其进行了表征,并评价了它们对甲苯催化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表征结果表明,不同的pH本质上改变了s反应溶液的初始H+浓度,从而影响了所得样品的结晶环境,并赋予它们不同的晶相。甲苯的催化氧化评价结果表明,催化剂的催化性能与α-MnO2的含量密切相关。当pH=11时所得到的MnO2-11催化剂,具有最大的比表面积和最多的缺陷结构,使其具有最佳的催化活性(T50=245℃和T90=256℃)和优异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