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食品与发酵工业》2016,(10):184-188
为了探讨冷鲜鸡肉的主要腐败菌及其冷藏过程中菌相的变化,以鸡胸肉为原料,采用传统微生物培养方法和16S r DNA测序相结合方法对冷鲜鸡肉腐败菌进行了分离鉴定。研究腐败菌在冷藏过程中动态变化及冷藏对鸡肉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乳酸菌、葡萄球菌、肠杆菌、假单胞菌是冷鲜鸡鸡胸肉中的主要腐败菌。初始菌相构成中,乳酸菌和葡萄球菌所占比例最大,为35%,肠道杆菌占29%,假单胞菌占最少,仅为1%。冷藏末期,冷鲜鸡中主要腐败菌菌相构成发生了显著变化。葡萄球菌生长较慢占1%,假单胞菌占2%,乳酸菌占18%,肠道杆菌占79%。随着冷藏时间的延长各类腐败菌均呈现增长趋势,但增长速率不同。葡萄球菌初期增长较快,末期较慢,肠杆菌及乳酸菌反之,并逐渐成为优势菌群,假单胞菌则一直保持较慢的增长速度。质构和感官评价表明:随着冷藏时间的递增,冷鲜鸡胸肉弹性下降,黏度增加,9天后鸡肉开始腐败变味,感官品质明显变差。 相似文献
2.
探究新鲜大黄鱼在不同温度下优势腐败菌对碳源的利用及动力学的差异性,设定在5、25?℃温度条件下,通过感官及理化指标确定其货架期终点,使用MIDI气相色谱对分离的腐败菌进行初步鉴定,通过菌相变化确定优势腐败菌,再使用16s RNA分子鉴定对优势腐败菌定种。利用Biolog系统测定其碳源利用的差异性,通过Gompertz方程对其碳源利用曲线进行拟合,求解其动力学参数。结果显示:新鲜大黄鱼在5、25?℃时的货架期分别为(9.0±1.0)、(1.0±0.11)d;分离的优势腐败菌分别为腐败希瓦氏菌和河流弧菌;5?℃时腐败菌总体碳源利用率低于25?℃;5?℃时腐败希瓦氏菌颜色平均变化率大于河流弧菌;25?℃时小于河流弧菌。在5?℃条件下,腐败希瓦氏菌主要利用的碳源为单糖、多糖、羧酸、酯类;河流弧菌利用的碳源为单醣、多糖、氨基酸和羧酸;在25?℃条件下,腐败希瓦氏菌和河流弧菌主要利用的碳源为单醣、多糖、氨基酸和羧酸。结论:温度影响腐败菌的碳源利用率,不同腐败菌的碳源利用存在差异性,通过调节温度、改变底物碳源等环境因子可以达到抑菌目的,从而延长新鲜大黄鱼的货架期。 相似文献
3.
淡腌大黄鱼贮藏中的品质变化及腐败菌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淡腌大黄鱼在5、10、15℃贮藏中的品质和细菌种群变化进行了研究,通过分析贮藏期间微生物生长情况及TVBN、POV变化,并结合感官质量的变化,确定了在不同温度下贮藏产品的货架期,并对产品初始点和货架期终点残存细菌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5、10、15℃的货架期分别是20、14、8d,货架期终点菌落总数约为108CFU/g,TVBN值约为38mg/100g,POV值在保藏期间均出现峰值,其变化情况与菌落总数、感官评分及TVBN的变化保持一致。初始菌相比较单一,4种细菌被检测,贮藏过程中菌相发生变化,货架期终点时仅残存3种细菌,分别为缺陷短波单胞菌(Brevundimonas diminute),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spp.),玫瑰小球菌(Micrococcus rose)。5℃保藏下,缺陷短波单胞菌所占比例较高(55.5%),而10℃和15℃贮藏时,微小球菌比例较高,分别为58.8%和58.1%。 相似文献
4.
通过分析接种腐败菌的大黄鱼无菌鱼块在贮藏中的感官、腐败代谢产物和腐败菌的变化,以腐败菌生长动力学参数和腐败代谢产物产量因子(YTVB-N/CFU 和YTMA/CFU)为指标,探讨冷藏大黄鱼优势腐败菌(腐败希瓦氏菌、假单胞菌以及这两种菌的复合菌)的腐败能力。结果表明,接种腐败希瓦氏菌、假单胞菌和复合菌的无菌鱼块的货架期分别为168、174、168h,说明接种假单胞菌的货架期较长。腐败希瓦氏菌、假单胞菌和复合菌的YTVB-N/CFU 基本一致,腐败希瓦氏菌的YTMA/CFU 明显大于假单胞菌和复合菌,腐败希瓦氏菌的腐败能力较假单胞菌和复合菌强。假单胞菌对腐败希瓦氏菌的生长有一定的拮抗作用,但仅在较高数量时才有明显作用,腐败希瓦氏菌是有氧冷藏养殖大黄鱼的特定腐败菌。 相似文献
5.
根据菌落形态、生理生化特征,利用细菌鉴定系统,对4℃冷藏养殖牙鲆货架期终点时的主要腐败菌进行定性和定量研究。最终确定4℃冷藏货架期终点时养殖牙鲆的优势腐败菌为腐败希瓦氏菌,占细菌总数的比例约为58.4%。水产品中常见的腐败菌假单胞菌属细菌主要包括荧光假单胞菌、腐臭假单胞菌和边缘假单胞菌,它们在假单胞菌属中所占的比列依次是63.2%、29.2%、7.6%。以3 种主要的腐败菌腐败希瓦氏菌、荧光假单胞菌和腐臭假单胞菌作为混合抗原,以两种不同方式免疫产蛋母鸡,制备两种卵黄抗体,并对其液体和固体培养条件下的抑菌效果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液体培养8h,质量浓度为100mg/mL 的两种混合抗体对抗原菌的抑制率能达到61%~78%; 固体培养24h 后, 同样质量浓度的两种混合抗体对抗原菌的抑制率能达到27%~40%。这表明卵黄抗体有望作为一种新型的天然抑菌剂应用于水产食品的抑菌防腐。 相似文献
6.
7.
为探究单一和复合抑菌剂对源自轻腌大黄鱼的特定腐败菌(普通变形杆菌和蜂房哈夫尼菌)的抗菌能力,本文检测壳聚糖对特定腐败菌的最小抑菌浓度,采用壳聚糖的亚抑菌浓度及其添加不同质量浓度的乳酸链球菌素复合处理鱼汁,并分别接种两菌至鱼汁中5 ℃恒温贮藏,以胞外产物和腐败指标表征不同处理组对两菌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壳聚糖对普通变形杆菌和蜂房哈夫尼菌的最小抑菌质量浓度均为125 μg/mL;当鱼汁中壳聚糖质量浓度为亚抑菌质量浓度(62.5 μg/mL)时,复合乳酸链球菌素质量浓度越高,抑制作用越强。根据菌落总数判定对普通变形杆菌和蜂房哈夫尼菌作用最佳的协同组合是壳聚糖62.5 μg/mL+乳酸链球菌素1 000 μg/mL。复合抑菌剂相对单一壳聚糖效果显著(P<0.05),壳聚糖和乳酸链球菌素复合发生协同抑菌效果。研究结果为轻腌大黄鱼靶向抑菌和延长货架期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气调保鲜养殖大黄鱼特定腐败菌动态变化初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气调保鲜养殖大黄鱼中特定腐败菌与剩余货架期的关系。方法:采用特定培养基平板计数法及最小平方差的数据处理法,研究气调包装养殖大黄鱼中特定腐败菌——磷发光杆菌在贮藏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结果:在(4±1)℃下贮藏的气调包装养殖大黄鱼中的磷发光杆菌的生长动力学模型可用Logistic方程来描述,并具有很好的相关性(R2=0.9887)。用此Logistic方程预测大黄鱼的货架期,与实测值相比,相对误差为-2.62%。结论:建立的模型可以快速地实时预测(4±1)℃贮藏的养殖大黄鱼中磷发光杆菌的数量及其剩余货架期。 相似文献
9.
冷藏过程中冰鲜鸭肉的微生物及品质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13~15℃条件作对照,测定0~4℃下0~10d内鸭胸肉表面的菌落总数、腐败菌数等指标的变化,并对肉的感官品质进行评价,结果显示:0~4℃和13 ~15℃下分别在第6天和第2天后细菌总数>104cfu/g;0~4℃下腐败菌数在6d后有明显变化,而13 ~15℃下在第4天和第6天之间腐败菌数有较大的变化(对数值>2);0~4℃下TBA值呈逐渐增长趋势,13 ~15℃下TBA值在第4~6天之间剧烈增长;0~4℃下MetMb含量增长缓慢,第10天时仅为13 ~15℃下的29%;0~4℃和13 ~15℃下TVB-N值分别在第6天和第2天超过新鲜禽肉国家标准值;两温度下感官评分值变化与微生物和品质变化有较强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采用水溶性壳聚糖对南美白对虾进行保鲜处理,观察保鲜剂处理组和对照组的贮藏过程中品质指标的变化,对两组样品货架期末腐败菌进行了分离鉴定,并进一步用该壳聚糖对分离出的腐败菌进行了抑菌实验,结果表明:水溶性壳聚糖保鲜剂能够将南美白对虾货架期延长3d;并使得南美白对虾贮藏过程中的细菌菌相发生变化,在货架期终点时,对照组的优势腐败菌为Aeromonas和Pseudomonas,保鲜剂处理组的优势腐败菌则变成Pseudomonas;抑菌实验表明,壳聚糖对南美白对虾体内腐败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既定工艺条件下大黄鱼腐败状况,对大黄鱼腐败细菌进行分离、鉴定及加工过程中PLFAs初级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结果表明:14株分离的细菌中共确认3种主要腐败菌,分别为彭氏变形杆菌(Proteus penneri)、克雷伯菌(Klebsiella)、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aerogenes),均属肠杆菌科,能较好利用含氮物质。其Na Cl浓度敏感区间为0~4%,最适生理活性浓度为1%。三种细菌的PLFAs比例稳定,其中16:0、16:1ω6c和16:1ω7c比例显著高于其他的PLFAs。通过修正Gompertz和修正Logistic两种模型对大黄鱼加工过程中三种PLFAs变化进行拟合比较,16:0的修正Logistic模型拟合度最优,方程为:y=5.151+2.322/[1+exp(3.831-0.090t)],校验参数R2、RMSE、Af、Bf分别为0.9781、0.0948、1.1994、0.9909。其响应值与TVBN值显著相关(p0.01),证明该模型具有实际价值。确定腐败细菌最大比生长速率时间点为t=42.57h,因此可在此处建立腐败细菌的HACCP。 相似文献
12.
以分离纯化自冰鲜大黄鱼的3 株希瓦氏菌(MA1-5、MA1-7、MA1-13)和3 株假单胞菌(R3-1、R3-2、R3-5)为供试菌株,研究鱼源腐败菌的表面疏水性、自凝聚能力、生物膜和腐败菌对鱼体(鱼肠、鱼鳃和体表)黏液的黏附能力,探明黏附特性与不同部位黏附能力的相关性,并进一步研究生物膜在不同因素下的形成特性。研究表明,希瓦氏菌具有更强的表面疏水性和自凝聚能力,对鱼体黏液的黏附性强,并具有更强的生物膜形成能力。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说明黏附能力在属间存在差异性,属内具有相似性。腐败菌对鱼肠和鱼鳃的黏附能力与自凝聚能力和生物膜形成能力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对体表黏附能力只与生物膜形成能力有关。腐败菌生物膜的形成受初始菌浓度、培养时间、温度、pH值、盐含量等多种环境因素影响。希瓦氏菌在初始菌浓度106 CFU/mL以上、37 ℃、pH 7~8、0.8% NaCl时形成的生物膜量最多;生物膜在12~24 h期间快速形成,并在36 h达到峰值后,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逐渐下降。经鱼体黏液包被后,生物膜形成量受到显著影响,鱼鳃黏液促进生物膜形成,鱼肠黏液抑制生物膜形成。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低盐腌渍大黄鱼的鲜度变化与其腐败细菌的关系,对低盐腌渍大黄鱼在5、15和25℃下贮藏过程中的感官、总挥发性盐基氮(TVBN)、硫代巴比妥酸(TBA)及菌落总数(TVC)进行了测定,并通过MIDI气相色谱法对其细菌菌相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感官评分降低,TVBN、TBA、TVC显著(p<0.05)增长,5、15和25℃贮藏下的货架期分别为29、14、4 d。货架期终点时,感官评分、TVBN、TBA和TVC分别为(1.05±0.05)、(29.53±1.03)mg/100 g、(0.40±0.06)mg/100 g和(7.60±0.40)lg(cfu/g)。另一方面,大黄鱼中共分离鉴定出14种细菌,其特定腐败菌因贮藏温度变化而有所差异,在5℃贮藏下为彭氏变形杆菌,在15℃和25℃贮藏下为产气肠杆菌。通过比较,发现特定腐败菌比例与TVBN变化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而与TBA的相关性并不显著(p>0.05),说明肠杆菌科细菌是通过分解氮类并产生挥发性盐基氮从而导致低盐腌渍大黄鱼在贮藏过程中的腐败。 相似文献
14.
本研究模拟大黄鱼实际生产中的操作方式,通过分析不同预冷却温度(2℃、10℃和18℃)下冰藏大黄鱼的感官品质、细菌学和生化指标的变化,比较不同预冷却温度对冰藏期间大黄鱼品质变化和货架期的影响程度.感官评分表明不同预冷却温度(2、10、18℃)的大黄鱼冰藏货架期不同,分别为23、20、17d.贮藏过程中,预冷却温度为2℃和10℃的大黄鱼感官品质差别不大,细菌数和TVB-N值变化差异也不显著(P>0.05),而预冷却温度为18℃的大黄鱼感官品质较前两组差,细菌数与TVB-N值增速比另外两组快,变化差异显著(P<0.05).因此,在大黄鱼生产流通过程中充分低温预冷却(<10℃)对于保持大黄鱼品质及延长产品货架期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冷藏养殖大黄鱼品质变化特征和货架期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研究了养殖大黄鱼0、5℃冷藏过程中微生物、化学、感官品质变化,用修正的Gompertz方程描述细菌生长情况,结合TVBN和感官品质指标确定货架期并用指数腐败货架期模型加以验证。研究结果表明0、5℃冷藏货架期分别为408h和252h,货架期终点细菌总数分别为7.37±0.04、7.26±0.07lgCFU/g,TVBN分别为31.16±0.64、27.32±0.76mg/100g。用指数腐败方程预测3﹑5℃冷藏大黄鱼货架期,预测值和实测值的相对误差为5.6%~-14.9%,显示该方程可以快速可靠地实时预测0~5℃有氧冷藏大黄鱼的鲜度和剩余货架期。 相似文献
16.
17.
本实验通过跟踪筏式网箱、通框网箱、深水网箱、深海围网4 种不同养殖模式和冰鲜、冷冻2 种典型流通方式下的养殖大黄鱼品质参数(形体指标、弹性、粗脂肪质量分数、体表b*值(黄蓝度)、感官评分及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结合现有标准T/CROAKER001—2018《高品质养殖大黄鱼评定规则》,对其品质进行综合评价和等级判定。结果表明:深海围网养殖大黄鱼的各项指标具有更高的优级品率,接近野生大黄鱼;流通过程中,冰台(ice platform,IP)组、解冻冰台(thawing ice platform,TIP)组和冻藏(freezing storage,FS)组品质逐渐劣变,其中TIP组劣变速度最快,贮藏至第2天,其鲜度已达不到优级品标准,b*值在14 h时降至25;FS组冻藏至30 d时判定为优级品,至180 d时弹性、总挥发性盐基氮含量及感官评分等接近不可接受终点。综合品质评价结果表明,深海围网养殖大黄鱼的优级品率为62.5%,IP和TIP组分别贮藏至第3、2天时,不能被判定为优级品,FS组冻藏30 d后不能被判定为优级品,本研究可为养殖大黄鱼在原料养殖和贮藏期间的品质调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