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煤的电化学脱硫机理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本文在研究煤的电化学脱硫基础上 ,利用 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等现代测试手段研究了煤中无机硫和煤系黄铁矿硫的电化学脱硫机理。研究表明煤中无机硫和煤系黄铁矿硫的脱硫机理有相似之处。首先在电极表面产生活性氧或高价离子 ,活性氧氧化煤或煤系黄铁矿中无机硫为单质硫或硫酸盐硫。其中煤中硫氧化为硫酸盐硫 ,煤系黄铁矿硫氧化为硫或硫酸盐硫。  相似文献   

2.
煤炭是一种重要的消耗能源,其含硫率一直作为工业生产的重要指标,较低的含硫率可以减少煤炭在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针对目前煤炭脱硫效率较低,成本过高的问题,通过研究不同的反应条件(如极板、催化剂、电流密度、锰离子浓度、电解质浓度、温度)对电化学脱硫效果的影响,尤其是对脱除高硫煤中有机硫的影响,从而确定最佳脱硫反应条件。在此基础上,借助电化学工作站探讨脱除煤中有机硫的机理。结果表明:通过电化学工作站测试,由CV曲线可以得出,在脱硫实验中添加锰离子可加大电催化氧化力度,且锰离子浓度为3%最为适宜,拓展系数越大。利用极化曲线可知:PbO2/Ti的析氧电位明显高于Ru-Ir/Ti、铱钽的析氧电位,同时在电解体系中添加锰离子会改变析氧电位,也会使反馈电流增大。  相似文献   

3.
利用四氯乙烯烯脱除煤中有机硫的机理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利用四氯乙烯脱除煤中有机硫的试验,并根据电子能谱仪对用四氯乙烯处理前后的两种高硫煤样进行测试的结果,探讨了四氯乙烯脱除煤中有机硫的机理。  相似文献   

4.
煤中黄铁矿的电化学脱硫及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为了降低煤的脱硫费用和提高脱硫效率,以硫酸为介质,以硫酸锰为脱硫催化剂,在以石墨为电极的无隔膜电解池中研究了煤的电化学催化脱硫。研究表明,在特定的电解电位下,煤中无机硫脱硫率随着锰离子的浓度增加,煤浆浓度的降低和电解温度的提高而提高。进而对这些数据进行了动力学分析。结果表明:煤中黄铁矿脱硫速率与煤中活性黄铁矿(易接近)和惰性黄铁矿(难接近)及脱硫反应有关,脱硫模型符合Langmuir-Hinshelwood近似,脱硫表观活化能为10.44kJ/mol。  相似文献   

5.
微生物脱除煤中硫的技术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雅琴 《煤化工》2004,32(2):32-34,44
微生物脱硫技术在煤炭工业和环境保护等方面显示出潜在的优势。介绍了煤中硫的存在形式、脱硫微生物的分类和微生物脱硫机理以及微生物脱硫技术,并指出了微生物脱硫存在的问题和进一步研究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6.
采用硫酸铁溶液氧化浸出法脱除贵州某矿煤中的硫,考察了硫酸铁溶液浓度、浸出温度、浸出时间及液固比对脱硫率的影响. 实验结果表明,在浸出温度100℃,浸出时间8 h,硫酸铁溶液浓度1 mol/L,液固比10:1时,能有效脱除煤中硫份,脱硫率达到48.56%. 脱硫前后煤样的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硫酸铁氧化浸出煤中硫的同时,不仅没有破坏煤中的有效成分,而且提高了煤样的热值,提升了煤的质量.  相似文献   

7.
煤及其模型化合物的电化学还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介绍了有机物电化学还原的基本原理,讨论了煤及其模型化合物的电化学还原的研究现状,阐述了有机物电化学还原的溶剂化电子理论和电子转移理论,展望了煤电化学还原在我国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8.
煤净化技术的新进展:电化学制氢与煤的温和净化   总被引:12,自引:3,他引:9  
作为一种煤的温和化化学净化,煤的电化学法脱灰脱硫近期在国外引起广泛关注。该方法的显著特点是常压常温操作,工艺流程简单,能量收率高,在净煤同时还能联产大量高纯氢气,操作成本十分低廉。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有关其脱灰脱硫的原理及影响脱灰脱硫效果的若干因素等方面研究所取得的进展,同时介绍了该方法简单的工艺流程及初步的经济可行性评价。  相似文献   

9.
采用Box-Wilson实验设计方法进行了用过氧化氢氧化预处理IllinoisBasin煤(IBC-108煤)和用甲酸除预处理煤中全硫的研究。实验中选用2了四个过程变量;氧化预处理阶段过氧化氢的用量、脱硫阶段温度、时间和甲酸用量。结果表明:E和过氧化氢对煤进行氧化预处理能明显提高煤的脱硫效果;煤中硫的脱除率随过氧化氢 增加而提高。在本实验条件下,煤中全硫的最大相对脱除率经为74.2%,其中有机硫的  相似文献   

10.
碱性体系中煤中有机硫的电化学脱除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罗道成  刘俊峰 《煤化工》2005,33(3):29-31,62
以高硫煤为原料,用化学法将其无机硫脱除后,再以此作为电解煤样,在碱性条件下研究了煤中有机硫的电化学脱硫规律。讨论了电解电流、煤浆浓度、NaOH浓度等主要因素对煤中有机硫脱硫率的影响,并确定了适宜电解脱硫条件:NaOH质量浓度4.0mol/L,煤浆质量浓度0.04g/mL,反应温度70℃,电流强度1.0A,电解时间5h,获得了有机硫脱除率为32.50%的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11.
煤炭微生物脱硫技术的研究与发展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张东晨 《洁净煤技术》2005,11(2):50-54,65
笔者针对中国煤炭中硫的分布特点及燃煤大气环境污染的严峻形势。分析了中国煤炭脱硫的意义、技术分类与方法。并结合近期的研究内容。对近年来国内外煤炭微生物脱硫技术研究的现状和进展、煤炭脱硫微生物的类型及煤炭微生物脱硫的方法等进行了分析与评述。  相似文献   

12.
综述了煤炭电化学脱硫的原理 ,借助煤在电解槽阳极发生的电化学氧化反应将煤中的无机硫或有机硫氧化成可溶于水的硫化物 ,介绍了电解脱硫设备及工艺流程、电化学脱硫技术发展方向及趋势 ,认为该方法的显著特点是常温常压下操作 ,工艺简便 ,能量回收率高 ,并可联产大量高纯氢气 ;同时也指出了煤炭电化学脱硫技术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磁选技术在煤炭脱硫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介绍了磁选技术在煤炭脱硫中的应用和发展现状 ,分析了磁选脱硫的优势和阻碍其发展的原因 ,对磁选脱硫机理和影响脱硫效率的因素进行了探讨 ,指出随着高新技术的发展 ,磁选脱硫的应用前景是广阔的。  相似文献   

14.
提高选择性絮凝脱硫效果的途径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讨论了矿浆浓度、矿浆、PH值、絮凝剂与煤样作用时间和煤系黄铁矿抑制剂对选择性絮凝脱硫效果的影响,并提出了提高选择性脱硫效果的方法。  相似文献   

15.
高温煤气脱硫剂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高温煤气净化脱硫技术可使发电效率提高,成本降低,流程简化,是许多国家非常重视的研发工作。可再生金属氧化物与硫化氢或其他硫化物的作用机理及其行为是高温煤气脱硫研究中的关键所在。在已有文献工作的基础上,对国内外高温煤气脱硫剂的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着重介绍了含钙、锌、铁、铜和锰等金属氧化物脱硫剂的研究现状,认为研究重点应从性能单一的金属氧化物转向可耐高温的多功能复合金属氧化物,同时具有再生硫回收的特性。  相似文献   

16.
利用计算机控制扫描电镜(CCSEM)和5E-AFⅡ型智能灰熔点测试仪分别研究了A和B两种典型煤样的矿物组成及粒径分布和煤灰熔融温度。结果表明,煤灰熔融温度随粒径增大呈直线上升的趋势,当粒径大于100μm时,煤灰流动温度大于1 450℃。A、B煤中高岭石、石英、硅铝酸钾、蒙脱石矿物均以中小颗粒的形式存在,方解石分别以小颗粒、粗大颗粒的形式存在,铁氧化物则反之,且内在、外在矿物颗粒分布存在非均一性,这些是导致煤灰熔融特性产生重大变化的根本原因。  相似文献   

17.
张四方  陈虎  任瑞鹏  陈健 《化工进展》2014,33(6):1373-1379
煤的清洁转化利用符合中国的能源结构,高温煤气脱硫是提高能源利用率的关键技术。本文综述了单一金属氧化物和复合金属氧化物干法脱除H2S的研究进展,对比分析了单一金属氧化物在脱硫效率、使用温度和再生方面的优缺点,指出由于单一金属氧化物脱硫剂不能满足实际生产需要,因此兼有单一金属氧化物优点的复合金属脱硫剂成为未来研究方向。同时,论述了复合金属脱硫剂的制备原则、脱硫效率及再生等方面的研究状况。在此基础上,重点对铁酸锌和钛酸锌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复合脱硫剂及其他复合金属脱硫剂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18.
在自制的固定床反应装置上对木屑和烟煤以及两者的混合物进行了热解特性研究,考察了木屑与烟煤在不同掺混比例和热解终温下的共热解反应特性。研究结果表明:协同作用发生的程度与热解反应条件有关,烟煤与木屑共热解的协同反应性不仅体现在气、液产物收率方面,同时对气体组成也有显著影响;因木屑灰分中的碱金属化合物对热解焦油的催化裂解作用,使得共热解反应在较高热解终温和较低木屑掺混比条件下表现出更为显著的协同作用;在木屑掺混比(木屑质量分数)为25%、终温540℃条件下,热解气产率的协同值达到22.6%,焦油产率协同值为-27.3%;H自由基与烟煤热解产生的自由基结合成CH4等烃类气体或转移到焦油组分,是一种重要的协同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19.
异比重煤泥流化床燃烧技术具有煤泥结团燃烧、大粒度高位给料、不排渣运行等特点,结合循环流化床锅炉炉内喷钙脱硫技术,针对异比重煤泥循环流化床锅炉进行了两种脱硫技术工艺的探索和应用,确定脱硫剂与煤泥混合添加工艺脱硫效果较好,具有较强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