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针对中原油田注水开发的不断深入,大孔道普遍存在,递减逐年加大,开发效果变差。通过分析中原油田地质特点,开展封堵大孔道技术研究,形成了配套的PI决策技术、示踪剂油藏监测技术、多段塞封堵技术、分层封堵及施工工艺技术,并对各种技术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同时开展了系列封堵大孔道堵剂研究,开发了石灰泥堵剂、水泥复合堵剂、粉煤灰堵剂、纸浆废液堵剂、F917 树脂堵剂、WT-II封堵剂、盐酸—硅酸钠等调剖剂的研究。试验证明,系列堵剂对封堵大孔道具有明显的作用。现场应用取得了较好的结果,为高含水期油田稳产探索了一条新路,提高了油田最终采收率。  相似文献   

2.
油层大孔道调堵技术的发展及其展望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在注水开发过程中,注入水对储层孔隙、骨架颗粒、胶结物和油藏流体的作用等因素的影响,易在储层中形成大孔道。储层大孔道对油藏注采工艺有着重要的影响油层大孔道所具有的特殊性,即具有渗透率高、孔喉半径大等特点,要求堵剂具有相当的强度、适宜的固化时间、价格经济,为减少对中、低渗透层的污染还要求堵剂有合适的粒径。因此需要研制针对性强的大孔道封堵技术。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油田进入了高含水、特高含水期,封堵大孔道和低成本、高效的调剖剂的研究和应用在各大专院校和胜利、大庆、大港等油田有了很大的进展,现已形成了以颗粒类调堵剂、聚合物凝胶堵剂、颗粒类与聚合物凝胶复合堵剂为主的大孔道调剖堵水技术。文中调研了大量国内外资料,对油层大孔道调堵技术进行了回顾,对其发展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大孔道深部调剖封堵技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介绍了由地面交联膨体颗粒型,地层内引发聚合型及絮凝聚合物组成的复合型调剖剂,深部调剖封堵大孔道技术。该项技术利用各调剖剂之间的协同效应,对堵剂进行合理组合,采取段塞式注入工艺,实现有效封堵地层深部大孔道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粘土双液法调剖剂封堵地层大孔道的研究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示踪剂试验证实了地层大孔道的存在。前人研究并使用过粘土单液法调剖剂封堵地层大孔道,但未研究过粘土双液法调剖剂封堵地层大孔道。本文在这方面进行了工作,主要研究了粘土选用的依据粘土颗粒在岩心中的的进留粒径、粘土双液法调剖剂的配方及其调剖机理等。粘土双液法调剖剂封堵地层大孔道的效果已为胜坨油田和埕东油田的矿场试验所证实。  相似文献   

5.
低渗透裂缝型油田注水井复合堵水调剖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低渗透裂缝型油田(以国内ST油田为例)经过长期注水开发后,由于注入水的长期冲刷,油藏孔隙结构和物理参数将发生变化,在注水井和生产井之间渗透率增大或出现大孔道;流动孔道变大,造成注入水在注水井和生产井之间循环流动,大大降低了水驱油的效率.根据ST油田地质特征、岩石性质、地下水型和注入水型,研制了一种新的调剖体系"预交联颗粒+PL调剖剂+缔合聚合物+水驱流向改变剂"复合深部调剖体系.通过应用效果评价证明,该体系适合ST油田注水井堵水调剖需要,对水淹时间长的注水井也有良好的封堵和调驱作用,且具有见效快和有效期长的特点.  相似文献   

6.
长时间高强度注水开发导致疏松砂岩油藏形成次生大孔道,注入水无效循环,严重影响原油采收率。为此,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堵剂的封堵规律,开展了精细调堵可视化模拟实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理论上,等剂量堵剂封堵深度越大波及系数越高,应致力于研发低成本深部调驱体系;剩余油分布对调堵作业效果具有重要影响,若剩余油集中在油井附近,则应进行深部堵水;而剩余油富集在水井附近,则应适当进行近井调剖;堵剂投放量存在一个经济限度,实验条件下封堵段塞长度为井距的10%左右时,封堵时效果最佳,且二次调堵效果优于一次调堵;对于弯曲大孔道地层,应尽可能在弯曲后段的远井地带进行封堵,以充分发挥大孔道高导流能力和井口附近高压力降的协同作用机理。  相似文献   

7.
针对埕东油田老区综合含水高、非均质性强等问题,提出封堵大孔道、深度调剖与开展有限剂量的三次采油相结合的提高采收率方法(“2 3”提高采收率技术);根据埕东油田东区油藏特征,筛选出封堵大孔道堵剂、深部调剖剂、高效驱油剂和辅助剂。1999-2002年,对埕东油田东区西北部4口注水井进行了两轮封堵和深部调剖以及复配活性剂驱试验。试验累积增产原油17750t,增加可采储量7.7×104t,提高采收率12.89%,达到了改善油藏开发效果和提高原油采收率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扶余油田复合段塞调剖技术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复合段塞调剖技术是针对扶余油田裂缝和孔道发育的油藏特点而开展的,主要从提高对油藏的认识入手,加强了高强度、快速成胶堵剂的开发研究,形成2套适合封堵裂缝和孔道的调剖体系:体膨堵剂型+钠土聚合物+HJ-Ⅲ型调剖体系、凝胶颗粒+铬凝胶+无机高强度堵剂调剖体系,这2套调剖体系均具有强度高、抗干扰、耐冲刷和成本低的特点。在调剖工艺上采取多段塞注入方式,根据油藏特点,段塞组合由前缘段塞、填充段塞和封口段塞组成。在调剖施工参数优化设计上进一步科学地定量化,调剖半径借鉴示踪剂拟合结果,施工排量考虑了颗粒型堵剂的沉降速度。该技术自2001-2002年度在扶余油田共施工52口井,累计增油5023.8t。  相似文献   

9.
注水开发油田深部复合调剖段塞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国内某低渗透油田(JS油田)注水开发过程中,地层出现高渗透层、大孔道、裂缝,注入水窜进,注入水平面上单向突进和剖面上的尖峰状吸水比较普遍。在单纯的注水井调剖的基础上,开展了以封堵裂缝大孔道为主、深部调驱相结合技术;调剖剂由单一的有机体系改为有机+无机复合体系;设计段塞结构以提高后续水驱压力。深部复合调剖工艺技术为提高JS油藏注水开发效果提供了一种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0.
胜利油田“粘土调剖研究”通过总公司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2年6月19日由石油总公司科技发展局主持,并邀请秦荣章等13名专家在北京对胜利油田与石油大学合作研制的“粘土调剖剂”成果进行了鉴定。专家们一致认为,粘土调剖剂是封堵注水开发砂岩油藏大孔道,调整注水井吸水剖面的较好堵剂。它具有成本低、资源广、有效  相似文献   

11.
渤海埕北油田、绥中36-1油田注水井堵塞机理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介绍了埕北油田和绥中36-1油田的油藏物性和完井方式,通过测定岩心阳离子交换容量、体积流过量试验、动态结垢试验与理论预测、温度变化对水相渗透率的影响试验和敏感性试验结果及现场注水资料对两油田注水井水敏性堵塞、酸敏性堵塞、固体颗粒侵入堵塞、微粒运移堵塞、地层结垢堵塞、污油堵塞和地层出砂堵塞的机理进行了研究,得出造成埕北油田注水井堵塞的主要原因是水敏性堵塞、污油堵塞、固体颗粒侵入堵塞和地层出砂堵塞;绥中36-1油田造成注水井堵塞的主要原因是污油堵塞、固体颗粒侵入堵塞、地层出砂堵塞和地层结垢堵塞。为解堵方法的选  相似文献   

12.
介绍了埕北油田和绥中36—1油田的油藏物性,通过敏感性实验研究了2油田油藏特性与注入水之间的适应性问题。为注水井堵塞机理的研究和解堵剂的研制提供了参数,对入井流体注入速度、矿化度和酸碱性的选择和调整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A油藏由于储层物性差,平面及纵向非均质性强,压裂投产后,注水导致平面及剖面矛盾进一步加剧.由于裂缝、大孔道的形成,注采井间形成优势水流通道,注入水沿着裂缝及大孔道突进,导致油井多方向见水,部分井或井组出现暴性水淹的状况.本文在A油藏储层特性、水驱规律、裂缝特征认识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堵水调剖、调驱及深部调驱机理,并基...  相似文献   

14.
在水平定向钻穿越管道回拖环节中,容易出现卡管现象,导致穿越失败,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为了解决回拖卡管问题,动态注水平衡技术应运而生。文章介绍了动态注水平衡技术的原理以及与静态注水平衡技术的区别,并从认真计算注水重量和体积、严格把握注水量、合理选择注水时机、正确选择注水位置等方面介绍了动态注水平衡技术的几个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5.
本文介绍目前国内外已经使用或正在研究的注水井各种解堵增注方法,并结合埕北和绥中36—1两油田的油层特点、钻井完井方式和油水特性,优选出适合两油田注水井的解堵增注方法。该方法可供其它油田油井转注、水井投注和注水井解堵增注施工时参考。  相似文献   

16.
大港南部油田储层低孔低渗,敏感性强,且地层水矿化度高,造成注水井油田注水压力以年均0.8~1.5 MPa的速度上升,给安全生产造成隐患。通过对南部油田油层岩性、物性、水质等影响因素分析,并结合注水井吸水曲线特征,进行了不同类型油藏针对性的酸化、降压增注工艺的优化,优化工艺实施后注水能力平均提高50%以上,注水压力降低2~10 MPa,取得了明显的降压增注效果。  相似文献   

17.
生物技术特别是微生物采油技术,已经引起了石油工程技术人员的空前关注。在国内外,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先导性矿场试验已初见成效,较为典型的数美国和俄罗斯,我国的吉林、胜利等油田也进行了矿场试验,增油效果鼓舞人心。同时,随着科技的发展,一些先进的微生物学研究工具已经进入微生物采油技术的研究领域,如分子生物学、示踪剂及可视化技术等已经成为微生物采油机理研究的重要工具。相关的石油烃降理论、数学模型等也取得了系列成果。微生物采油的应用也从开始的单处理逐渐向整个区块或油田发展,并见到了明显效果。  相似文献   

18.
Zhangxhol(*aHa*on)condensate field,a big oil-gas field in western Kazakhstan,is discovered in 1978 and brought into development in 1983.This paper makes an analysis of the main factors affecting their development from geologic features and development characteristics,and puts forward the measures for improving development effects,such as enhancing water injection,keeping reasonable formation pressure;perfecting infill well patterns,improving producing reserver extent for maintaining a reasonable oil recovery rate;choosing reasonable thickness of avoiding water-conning and gas-channeling for remedial perforation to improve producing reservoir profile;making timely conversion of recovery process,augmenting producing pressure differential for stable production;adopting effective measures of production and injection stimulations for keeping higher producitvvity,and timely development of gas cap for best benefits.The effects of all such proposed measures have been proved by field practices.  相似文献   

19.
春光油田春10井区主力产油层沙湾组Ⅱ2、Ⅱ1层地质情况复杂,在蒸汽吞吐开采过程中,缺乏合理、有效的方法指导注采参数的选择,阻碍了该区经济开发效益的提高。针对上述问题,建立了适合该区特稠油水平井蒸汽吞吐注采参数优化调整的地质模型,并利用数值模拟技术优化了注采参数,确定出分层系分类井的注采参数指标。  相似文献   

20.
为解决姬塬油田罗1区块低渗裂缝性油藏在开发过程中注入水沿大裂缝窜流严重、水驱效率低的问题。本文在分析储层地质特征和流体性质的基础上,提出油水井双向调堵、综合治理的技术思路。对调堵工艺参数进行优化,同时优选了堵水剂、调剖剂,堵水剂选择中温凝胶堵水剂G542和高强度有机封口剂G521;调剖剂选择聚合物冻胶调剖剂TP-1和聚合物微球调剖剂WQ-1。现场采用段塞式注入方式,选择注采关系对应明显的注水井X175-15井和油井X175-16井成功实施了双向调堵技术。施工后,油井X175-16井日均增油3.62 t,含水由88.6%下降至54.7%。下降了33.9%;注水井X175-15注水压力提高2 MPa,调堵结束后两个月井组累计增油196 t,取得良好的降水增油效果。该技术为解决低渗油藏裂缝性见水提供了一种新的技术思路,具有一定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