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造锍捕金工艺处理复杂金精矿试验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造锍捕金工艺具有处理规模大,生产成本低,物料适应性强等诸多优点。对某金精矿进行了造锍捕金试验研究。结果表明:与焙烧—氰化工艺相比,造锍捕金工艺各回收率均有很大提高,金提高了5.76%,银提高了47%,铜提高了12.67%,硫提高了2.52%。同时通过对造锍捕金熔炼工艺对比研究表明,底吹熔炼工艺更适于处理金精矿,对造锍捕金非常有利。  相似文献   

2.
本文简述了国内外对砷—金精矿的处理工艺及研究情况,并对该种精矿回收金的技术途径作了简介,指出湿法提金是较有发展前途的工艺,但就目前情况而言,一般中小型含砷黄金矿山对砷—金精矿的处理,仍以回转窑焙烧—氰化浸出工艺,就地产金,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某含砷金精矿含金52.80 g/t、砷6.31%、硫21.50%,是典型的难处理复杂金精矿,采用直接氰化,以及氧化焙烧、两段焙烧预处理后氰化,金回收效果不理想。试验采用三级工艺,即一级还原焙烧、二级酸浸、三级氧化焙烧进行处理,并对试验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表明:在最佳条件下,经还原焙烧—酸浸—氧化焙烧—氰化工艺处理,金浸出率达93.60%,较两段焙烧—氰化工艺提高6.80百分点,实现了资源的高值化利用,为含砷金精矿中金的高效回收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4.
金精矿中铜的物相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徐清忠  高平  史元芝 《黄金》2002,23(1):47-49
金精矿中铜的物相分析结果有助于揭示和解释氰化工艺中一些现象的原因。研究了金精矿中铜的赋存状态,拟定了金精矿中铜的物相分析方法,并就金精矿中铜的物相分析结果在氰化工艺中的应用提出了见解。  相似文献   

5.
氰化法提金是目前工业上应用最广的提金方法。通过对某金精矿氰化工艺各工段的技术参数进行试验研究,考查了在不同工艺参数条件下金的浸出情况,形成了适合该金银精矿性质特征的氰化技术方案,获得了金浸出率为98.7%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6.
石吉友  张静茹  王艳荣 《黄金》2012,(11):53-55
针对某含砷、含硫微细包裹类型难处理金矿石提金工艺进行了研究。该矿石常规氰化金浸出率仅为12.54%。通过对其浮选金精矿进行生物氧化预处理,并对生物氧化渣提金工艺的氰化法、氯化法、硫脲法进行了浸金对比试验。其结果表明,氯化法浸金效果最好,金浸出率可达94.73%,指标优于其他两种工艺。  相似文献   

7.
杨凤  高玉玺  胡春融  范晓峰  王宁 《黄金》2013,34(4):56-59
阐述了极难处理金精矿的特点以及提金难点。对含砷、高碳型金矿石进行了提金工艺研究,结果表明:采用生物氧化—氰化提金工艺,金回收效果并不理想,金浸出率为80.26%;而采用生物氧化—焙烧—氰化联合工艺提金,能获得较佳的金回收指标,金浸出率可提高到91.94%。  相似文献   

8.
《黄金》2016,(1)
为获得某高铜难处理硫化金精矿的最佳处理方案,根据其金精矿性质,进行了火法冶炼与湿法冶炼工艺的对比分析。其结果表明:对于该高铜硫化金精矿,火法冶炼工艺优于湿法冶炼工艺,其能更好地回收精矿中的Cu、Au、Ag,实现了矿产资源的综合利用,也可获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9.
为提高某高硫含砷低品位难处理金精矿选别指标,分别采用尼尔森离心重选和高效旋流器分级工艺进行金精矿分选试验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保障金精矿冶炼净返系数等级的基础上,采用试验条件为重力倍数60G、反冲洗水量4 L/min、给矿速度400 g/min的尼尔森离心重选工艺,可获得金品位为30.97 g/t,金回收率为19.97%的重选精矿;采用试验条件为矿浆浓度20%、沉砂口直径22 mm的高效旋流器分级工艺,可获得金品位为26.02 g/t,金回收率为12.50%的溢流。尼尔森离心重选、高效旋流器分级工艺可使最终精矿产品的金回收率分别提高1.6%~1.9%和0.7%~1.0%。考虑到尼尔森离心重选工艺成熟工艺少、后期投资高,故推荐高效旋流器分级工艺进行该金精矿分选试验,以提高该金精矿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采用富氧底吹"三连炉"造锍捕金工艺处理高砷锑复杂难处理金精矿,实现多金属高效回收。针对复杂金精矿火法处理工艺中金属收得率和工艺调控需求,结合生产实践总结了多种杂质元素分配行为与规律,优化了配矿中不同杂质元素含量,并对不同复杂金精矿在熔炼过程中的铜锍品位进行有针对性的调控,即高砷物料铜锍品位控制在65%,高铅物料铜锍品位控制在72%。可实现复杂难处理金精矿三连炉熔炼中铅、锌、砷、锑、铋、镍整体脱除率达98%以上,为黄金行业绿色冶炼及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董岁明  姚坡  李绍卿 《黄金》2006,27(3):35-37
进行了某富硫高砷金精矿加添加剂CL硫脲浸金试验研究。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添加剂CL可以改善硫脲浸金过程,降低浸出所需的硫脲浓度,提高金浸出率,可使该金精矿的金浸出率达到89%以上。试验还探讨了浸出的最佳条件,并分析了添加剂CL对浸金机理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管则皋  胡真 《黄金》2000,21(8):33-34
通过分析影响含铜金硫精矿常规氰化提金的因素,提出用浮选方法把含铜金矿精矿分成金铜精矿和金硫精矿,金铜精矿用加压氧化酸法提铜,提铜渣和金硫精矿分别用常规氰化法提金,该工艺消除了铜对氰化过程的影响,取得了满意的技术经济指标。  相似文献   

13.
提高高硫含金矿石精矿品位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立雨 《黄金》2001,22(8):35-38
对河南某矿高硫含金矿石,用中性煤油作捕收剂,配合其它调整剂,采用弱拉弱选的原理提高金精矿品位,收到较好效果,该试验研究结果为高硫含金矿石精矿品位的提高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高砷含锑难浸金精矿的中温低压氧化酸浸 -石灰液或氨浸氧化的联合预处理技术的工艺和优化操作条件 ,讨论了催化氧化酸浸、石灰液氧化浸出及氧化氨浸中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预处理后 ,金的氰化浸出率由未预处理时的几乎为零提高到 90 %以上。同时提出了一种酸浸渣直接氧压浸金的新过程 ,论述了酸浸渣中的元素硫在石灰液中氧压浸出的过程原理及主要条件因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金的浸出率基本上与联合预处理后金的氰化率相同。  相似文献   

15.
高砷含锑难浸金精矿提金工艺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高砷含锑难浸金精矿的中温低压氧化酸浸- 石灰液或氨浸氧化的联合预处理技术的工艺和优化操作条件,讨论了催化氧化酸浸、石灰液氧化浸出及氧化氨浸中主要影响因素的作用规律。预处理后, 金的氰化浸出率由未预处理时的几乎为零提高到90%以上。同时提出了一种酸浸渣直接氧压浸金的新过程,论述了酸浸渣中的元素硫在石灰液中氧压浸出的过程原理及主要条件因子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 金的浸出率基本上与联合预处理后金的氰化率相同。  相似文献   

16.
某难浸金精矿细菌预氧化工艺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郑存江  柏全金  熊英  林滨兰  胡建平 《黄金》2002,23(11):31-35
通过对陕西省某金矿难浸金精矿工艺矿物特性和细菌预氧化工艺的研究,说明了该金精矿为低砷低硫微细粒包裹型难浸金精矿,金精矿中金的直接氰化浸出率为35.3%,经过5d细菌预氧化后,金的氧化浸出率可达到92.5%。  相似文献   

17.
李健 《黄金》2021,42(1):64-67
针对某含砷金精矿,进行了催化压力氧化—氰化提金工艺研究,考察了亚硝酸钠用量、氧化温度、硫酸用量、氧分压等对催化压力氧化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亚硝酸钠用量50 kg/t,硫酸用量135 kg/t,氧化温度200℃,氧分压0.6 MPa,氧化时间2.0 h的最佳条件下,金浸出率为97.65%;催化压力氧化过程中金溶解率为24.25%;酸性氧化液采用活性炭吸附,金吸附率达到99.51%。该工艺可有效处理含砷金精矿,指标较好。  相似文献   

18.
祁雨沟金矿金精矿的提金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马尚文  王金中 《黄金》1996,17(8):33-35
本文对祁雨沟金矿的浮选金精矿进行了焙烧、酸浸、氰化等试验研究,除回收有价元素铜、硫外,金的氰化浸出率可获得95%以上的满意结果,为进一步拓宽该金矿的发展提供了较为合理的途径。  相似文献   

19.
金精矿是黄金冶炼的重要原料,随着资源的开发,矿石的选矿工艺多样化,金精矿的成分越来越复杂,准确测定其中的铜对于提高金精矿综合利用有着重要的意义。建立新的金精矿分析方法,试料经盐酸、硝酸分解,重点考察了钒铬锰的干扰,用饱和乙酸铵溶液调节滴定pH值,用氟化物消除铁干扰,加入适量的碘化钾,立即用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滴定,将近滴定终点时,加入指示剂淀粉溶液。铜的含量根据消耗硫代硫酸钠标准滴定溶液来计算。并对2.00%~25.00%的样品进行了多次测定,RSD在0.19%~1.22%间,表明方法适用于金精矿的测定,准确度高,精密度好。  相似文献   

20.
黄凌  鞠文生 《黄金》1999,20(10):35-38
针对某黄金冶炼厂现有工艺流程对入选金精矿的要求,进行了金精矿金铜分离浮选试验研究。通过试验研究,确定了合理的金铜分选工艺流程及条件,使高铜金精矿、金精矿达到了现有生产工艺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