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亓宣雯 《四川建材》2020,(2):52-53,55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人们获取知识的途径正发生着变革,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需求也日益增加,而高校传统的图书馆的使用功能及空间形式逐渐已无法满足师生的需要。高校图书馆作为校园精神空间的寄托,其空间营造以及构造方式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调整变化。共享空间作为一种开放的空间形式,不仅能满足图书馆复合化功能的需要,对图书馆场所精神的营造也起着重要的作用,这种方式也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图书馆建筑中。  相似文献   

2.
在晋城这样一个既有深厚的古代文明又要面向未来的现代化城市中建设一座图书馆.很大程度上已经超越了它所具有的物质层面,反而使其具有某种文化象征的意义。它应该是一个厚重的故事,给人们讲述古老的文化;它应该是一种迷人的梦幻.让人们憧憬美好的未来。正是古老和现代的双重意向使这一项目具有了非凡的意味.对这双重意向的表达.成为我们在整个项目构思的两个基本出发点:一是传承古老的文化意象.二是营造优美的现代空间。  相似文献   

3.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进步及文学主义的发展,民众对于精神层面的追求也日益增长,各种主题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城市图书馆也随之兴建或改扩建。从当前趋势来看,图书馆不仅仅是单一获取知识的场所,更是大众不可或缺的“沉浸式精神享受”场所,同时是新生代年轻人的“网红打卡”空间。每个图书馆的色彩搭配不同,所营造的效果、文化、空间氛围也不同,图书馆空间色彩的合理搭配,不仅有利于营造图书馆主题氛围,还能使读者更好地融入场景式的阅读气氛中。创造优质、舒适的图书馆空间环境是设计师共同追求的目标,本文以莆田学院紫霄校区图书馆为例,从不同角度分析图书馆室内色彩搭配设计方法,以期为大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成都的宽窄巷子历史文化保护区是老成都"千年少城"城市格局和百年原真建筑格局的最后遗存,也是北方胡同文化和建筑风格在南方的"孤本"。其宜人的尺度、具有识别性的街道空间、和谐的环境以及充满了浓郁的市井文化气息的生活方式,蕴含了它特有的场所精神。文章从该区域的现状入手,分析街道空间、人们的活动与场所精神的关系,初步探索场所精神营造的策略。  相似文献   

5.
《Planning》2014,(14)
在一座城市中一个好的图书馆相当重要,好的图书馆应该收藏更多有文化的学刊,人们对图书馆的深层次认识往往是从图书馆学刊开始的,因此创办一份有影响力的,公开发行的,有关图书馆学的图书馆学刊是当前通辽市图书馆建设的基础项目。  相似文献   

6.
李毅 《重庆建筑》2012,(3):21-23
全球化对地域文化的冲击,使人们更加认识到城市景观设计中场所精神的重要性;城市景观是传递城市地域文化与精神的最直接的载体,景观的地域性和场所性的表达是通过文脉延续的方式在景观设计中营造自然和人文环境、体现地域文化,在城市景观设计中如何去运用地域元素塑造城市特有的空间环境和精神场所,是本文探讨的重点问题。  相似文献   

7.
郭宁  杨易栋 《华中建筑》2006,24(7):46-48
形体的变异是当今建筑创作中的一种普通手法,往往能带给建筑空间某种独特性,通过这种方式来营造一种氛围,是文化建筑设计中值得重点关注的内容.该文以义乌市图书馆档案馆合建工程设计为例,对塑造符合场所精神的建筑空间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8.
随着全球化和城市化的进一步加快,我国城市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历史街区作为城市中重要的历史文化遗产,它在传承城市历史文化、塑造城市整体形象方面都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现如今,在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过于追求速度,对于城市地域文化、人文精神却没有进行深层次的挖掘,从而导致"千城一面"问题的出现.文章以济南百花洲历史街区为例,先阐述了场所精神的特征、作用以及历史街区中场所精神的体现,然后分析街区的现状以及它所具有的场所精神,最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场所精神的传承策略,希望为我国其他城市的历史文化街区场所提供启发与参考.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城镇化的持续推进加速了城市和乡村地区的更新建设,也带来了"千城一面""千村一面"等现象,城市和乡村缺乏地域特色、人文关怀,甚至被描述成一个缺乏安全感、邻里感与人情味的乏味空间,而场所精神的回归能够有效改善人们对城市和空间的疏离感。文章引入场所理论,在分析相关概念的基础上,以尉犁县达西村三角地改造为例,从尊重既已形成的场所精神、历史情境的再现与延续、营造归属感的空间、功能多样复合、公众的深度参与等方面营造具有场所精神的空间,以期为人们提供更为亲切、具有人情味、安全感、归属感的有意义的场所。  相似文献   

10.
每个城市都有自己的"专属记忆",城市中的历史文化街区就是体现这种"专属记忆"的场所,当人们在历史街区中就可以感受到其独一无二的场所精神.而现在大多数的历史街区却是在商业化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反而失去了其独有的精神内核.在当下,经历严峻的疫情后,经济问题变成了许多城市的首要问题,更加需要一个具有特色场所精神的历史文化街区来带动城市的经济发展.文章主要以塞上老街为案例,浅析在需要旅游开发的城市历史街区中场所精神塑造的策略.  相似文献   

11.
图书馆是文化传承和信息传播的枢纽,是城市文明的象征。在日本东京,有着遍布都内各处数量众多的社区图书馆,它们的存在为城市居民们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文化食粮,也支撑着整个城市文明的发展与进步。该文以东京都中心23区之一的丰岛区为例,对区内总共8座社区图书馆进行考察与研究,实地了解社区图书馆是如何成功楔入丰岛区居民的生活,通过梳理和总结其社区图书馆系统的各种成功因素,为今后国内的社区图书馆的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  相似文献   

12.
场所精神概念来自于古罗马,是建筑现象学的关键词汇之一,强调客观物质环境与人的主观意识的整体融合。在商业步行街的设计过程中,引入场所精神的理念,将能得到当地与异地游客的文化认同感,从而吸收更多的客源,达到文化与经济的双重效应。基于杭州的城市文化与历史文化的多样性,以及特色商业步行街的现状,本文将以杭州市三条特色商业步行街——清河坊街、信义坊商业步行街以及杭州中国丝绸城步行街为研究对象,结合商街动、静环境特征,深入分析与对比它们对人主观感受的影响,进而得出杭州市特色商业步行街场所精神塑造的手法。  相似文献   

13.
城市中轴线承载着历史古城城市文脉的传承和变迁,活化城市中轴线对于解决城市文脉丧失、活力衰退等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文脉主义理论,结合历史古城城市中轴线失活的实际情况,从撷取文脉基因、移植文脉单元、塑造文脉空间、营造场所精神、传承文化风貌等方面提出了历史古城城市中轴线活化策略,并将其应用于开封城市中轴线活化实践,以期为后续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公共图书馆不仅作为公共活动的重要空间,也是城市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最早出现的公共建筑形式之一的公共图书馆,其理论研究却相对滞后。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人们对文化的需求逐渐增强,城市功能的不断叠加,当代公共图书馆被赋予了更多的意义。本文正是在这一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于影响公共图书馆发展的要素进行分析,分析、预判当代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方向,以期对设计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15.
从"意义"的角度谈广场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环境最根本的特征在于满足人的物质和精神的需要.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注重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精神功能.广场作为城市公共开放空间的主要内容之一,不仅是城市公共生活发生的主要场所,还是表达城市文脉和城市精神的主要场所.从意义的角度出发,探讨广场环境的特征,在分析形式、意象、意蕴等不同层面在广场环境中所发挥作用的基础上,提出广场设计的基本原则,包括整合、融合自然和历史再生的原则.  相似文献   

16.
从场所理论的角度研究了峨眉山白龙洞景区人文资源再利用的问题。从遗产地场所特征入手,考查和挖掘了景区的生态环境和人文历史传说。在充分尊重遗产地保护原则的基础上,提出了恢复文化原生环境以及为其注入新的文化活力的场所建构方法。通过人们对景区场所精神的感知与认同,进一步对景区场所精神的营造进行了阐释,论述了如何运用地形、地貌以及光、水、石等场地特征突现遗产地的人文精神。从而为峨眉山白龙洞景区人文资源的再利用提供了有效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7.
重回城市的场所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成栋 《中外建筑》2004,(5):17-20
二十世纪是个数字的世纪,城市空间亦成了更纯自然科学的产物,众多现代建筑理论对城市中具体的生活环境及其意义忽视或冷漠,从而不能从精神的高度把握城市的本质意义.本文通过对建筑现象学场所精神概念的探讨,试图将场所精神结合到现代城市空间的塑造中去,展现给人们一个本真的好的城市空间的可能:城市就是"场所"的创造与组合.  相似文献   

18.
情感是人作为生活主体所具有的独特态度与感知,是人们因环境或是事件所充盈身心的真实感受。正因为情感化的融入,景观设计所展示出的人性与交流更加突出了景观的“场所精神”。城市广场作为公共文化生活的承载空间所要展现与表达的不仅是多元与积极的情感,更是场所自身厚重的文化历史与记忆的积淀。  相似文献   

19.
栾恬静  魏春雨 《中外建筑》2010,(12):110-112
在益阳十六中图书馆的设计中,通过对图书馆建筑场所精神的认知和解读,同时借鉴益阳地区周边案例,我们从建筑外环境、建筑形象及内部空间等不同层面上呼应传统,力图为使用者创建一个有归属感的场所。  相似文献   

20.
李桥 《中外建筑》2012,(10):68-69
以场所精神指导下的商业综合体设计要求我们在商业综合体设计中,关注商业运作的同时,也不能忽略了在场的现实状况。对自然条件的反映,地域文化的尊重,城市肌理的梳理,消费模式的继承创新才会让人找到认同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