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柴油吸附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吸附脱硫是一项具有广阔发展空间及应用前景的脱硫技术,具有操作简单、投资少、无污染、适合于深度脱硫等优点。详细介绍了S-Zorb diesel、MeND、IRVAD、PSU-SARS、Exxon diesel及其他吸附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情况。  相似文献   

2.
综述了燃料油液相吸附脱硫机理,分析了分子尺寸选择机理、酸性位吸附机理等液相物理吸附脱硫机理的特点,指出物理吸附脱硫技术对硫化物的选择性较差且较难实现深度脱硫.重点阐述了π络合机理和S-M配位机理及研究现状,并对络合配位吸附脱硫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前景进行了评价和展望.吸附脱硫技术具有操作条件温和、脱硫效果好、烯烃不被饱...  相似文献   

3.
 以经济廉价的煤制气副产褐煤半焦活化后作为载体,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了金属氧化物半焦脱硫剂,用于柴油吸附脱硫。考察了半焦载体不同活化方法和不同金属氧化物含量对半焦脱硫剂脱硫性能的影响,以及吸附温度和空速等脱硫工艺条件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不同方法活化后的半焦制备的脱硫剂的脱硫能力明显优于未经处理的半焦制备的脱硫剂脱硫剂、负载金属氧化物后脱硫能力也有所提高,CuO负载量1%效果最佳,ZnO负载量0.5%为最佳;从60~120℃,随着温度的升高,脱硫剂的脱硫能力逐渐增强,超过120℃后,脱硫剂的脱硫能力下降;脱硫剂的脱硫性能随着空速的增加逐渐下降。  相似文献   

4.
综述了吸附工艺常用的吸附剂、脱除芳烃的原理及吸附分离工艺的主要形式和特点.阐述了柴油吸附脱芳烃应用较多的金属氧化物吸附剂、碳材料吸附剂、硅基介孔材料吸附剂的研究现状,吸附芳烃的π络合作用、π—π相互作用和酸中心作用机理,以及固定床、移动床和模拟移动床的吸附分离工艺.并指出开发新型高选择性、易回收芳烃的吸附剂及吸附工艺是...  相似文献   

5.
《天然气化工》2017,(1):127-134
Merox抽提氧化脱硫法是目前液化气脱硫领域的主导技术,尽管如此,该方法由于存在脱硫深度低,碱液污染等一系列问题正处于改进阶段。吸附法脱硫作为一种清洁脱硫技术具有脱硫深度高、无碱排放等一系列优点而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热点。本文从目前吸附脱硫技术中常用的吸附剂入手,介绍了金属氧化物、活性炭、分子筛以及近些年流行的MOFs材料等吸附剂,归纳总结了脱硫原理、影响脱硫效果的因素、脱硫技术的研究与应用进展以及吸附剂的再生过程等。并对吸附法液化气脱硫技术进行了利弊分析,最后对吸附法液化气脱硫的技术前景做了展望。  相似文献   

6.
吸附脱除噻吩类硫化物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卉  高金森  赵亮 《石油化工》2010,39(9):1059
针对反应型和非反应型吸附脱硫吸附剂,从实验研究和理论计算两方面,综述了噻吩类硫化物在金属、金属氧化物、分子筛等典型吸附剂表面的吸附原理、作用方式以及现阶段吸附脱硫机理的研究进展,指出虽然目前对吸附脱硫机理的研究仍未达成共识,但是计算研究已成为实验研究的有力辅助工具,为进一步探明吸附脱硫机理提供了有效途径。吸附脱硫机理是吸附剂优化的理论依托,对于指导高效、优化的吸附剂开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7.
燃油活性炭吸附深度脱硫的机理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吸附法深度脱硫可以在常温常压下选择性脱除燃油中的含硫有机化合物,是一种很有应用前景的技术.在归纳燃油组成及硫的类型的基础上,介绍了国内外燃油活性炭吸附深度脱硫机理的研究进展,包括分子尺寸选择机理、酸性位吸附机理、络合吸附机理和催化氧化机理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对吸附脱硫工艺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介绍了柴油超深度加氢脱硫(HDS)机理及氮化物对其的影响。介绍了硫化物存在形式、相对反应速率及其HDS反应路径。结果表明:非噻吩类硫化物HDS活性较高,在加氢催化剂活性中心上直接氢解生成相应的烃和H2S;催化剂的酸性在加氢精制工艺中对裂化反应有促进作用,必须考虑到脱硫率和催化剂寿命的最优化选择;碱性氮化物比非碱性氮化物对HDS的抑制作用强,不同催化剂的抗氮化物毒化能力不同,氮化物对HDS的两种路径影响不同,对加氢(HYD)路径的抑制作用强于直接氢解(DDS)路径;柴油馏分超深度HDS机理及氮化物对其抑制机理的研究,可以指导高活性、抗抑制剂催化剂的开发,从而缓和工艺条件,延长催化剂寿命。  相似文献   

9.
阐述了吸附脱硫过程的反应机理,对多种吸附剂包括金属氧化物、沸石分子筛、介孔材料、金属有机骨架化合物、碳基材料等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比了各种吸附剂性能的优缺点。指出今后研究方向是采用低成本路线合成比表面积大,吸附容量高的吸附剂,且其对燃料油中的硫化合物选择吸附性要高,再生后吸附能力下降最小。  相似文献   

10.
柴油吸附脱硫活性炭改性吸附剂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用不同金属离子以及糠醛、糠醇、浓硫酸、浓硝酸对活性炭进行改性对活性炭吸附剂对FCC柴油和由正癸烷和二苯并噻吩(DBT)组成的模拟柴油的脱硫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金属离子改性中Fe离子改性活性炭脱硫率好;活性炭浸涂糠醛、糠醇也可以提高吸附脱硫性能;浓硫酸、浓硝酸氧化可以增加活性炭表面酸性基团的量,改进脱硫性能,浓硫酸优于浓硝酸。进行了活性炭复合改性实验,结果表明,浓硫酸氧化后再进行Fe改性,脱硫率最高,吸附DBT模型物的脱硫率可达到100%。  相似文献   

11.
液相吸附法燃油深度脱硫机理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对吸附脱硫的分子扩散和表面吸附两个过程。从分子尺寸选择、酸性位点吸附以及配位作用等方面综述了现有的吸附脱硫机理,介绍了各个机理指导下的液相吸附脱硫技术。指明了吸附脱硫机理的研究对开发高效燃油深度脱硫吸附剂和吸附脱硫新技术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燃料油选择性吸附脱硫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燃料油中硫化物与吸附剂表面活性点相互作用的类型,综述了π络合吸附、S—M配位吸附、酸性位吸附和多活性位吸附等选择性吸附脱硫方式的研究进展。认为通过结合多种选择性吸附原理,制备具有多种活性位的吸附剂,达到深度脱硫过程中高选择性和高吸附容量的目的,是燃料油深度脱硫吸附剂研究和开发的主要方向。  相似文献   

13.
采用等体积浸渍法制备氧化铝基铜吸附剂,以柴油考察制备条件和吸附脱硫工艺条件对吸附剂脱硫性能的影响,并通过XRD和N2吸附-脱附等方法对其进行表征。表征结果显示,铜负载量4%(w)(按CuO计)己达到氧化铝负载硝酸铜单分子层最大分散量。实验结果表明,氧化铝基铜吸附剂的较佳制备条件为:载体采用乙酸溶液浸泡处理,氮气中于450℃下焙烧4h;吸附脱硫工艺条件为:吸附温度60℃,WHSV=1.0 h-1,铜负载量2%(w)。在此条件下,吸附剂总脱硫率为66.4%,其中各种硫化物的脱硫率分别为:噻吩类硫化物100.0%、甲基苯并噻吩85.1%、C2-苯并噻吩51.2%、多烷基苯并噻吩9.6%、二苯并噻吩81.0%、甲基二苯并噻吩77.9%、C2-二苯并噻吩74.8%、多烷基二苯并噻吩69.9%。  相似文献   

14.
阐述了近年来吸附脱硫技术在油品脱硫领域中的研究趋向及应用成果.首先分析讨论了催化吸附剂在油品中的物理和化学吸附脱硫机理;其次概述了以活性炭、分子筛等多孔性物质为载体的催化吸附剂在酸碱氧化、负载活性组分等改性方面和油品脱硫方面的最新应用和研究进展,对各类催化吸附剂的制备方法、吸附方法和脱硫效果进行了比较和总结;最终提出了催化吸附剂及吸附脱硫技术在柴油脱硫应用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研究和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5.
以磷钼酸季铵盐为催化剂,三氟乙酸为氧化剂,糠醛为萃取剂,采用催化氧化-萃取吸附组合工艺对焦化柴油进行脱硫处理。结果表明,在反应温度为60℃,氧化剂用量(V(氧化剂)/V(焦化柴油))为0.2,催化剂用量(m(催化剂)/V(焦化柴油))为8 g/L,反应时间为60 min,萃取剂用量(V(萃取剂)/V(焦化柴油))为1.0,萃取时间为30 m in的最佳工艺条件下,焦化柴油的硫质量分数可从1.05×10-3下降为42×10-6。  相似文献   

16.
柴油氧化脱硫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21,自引:2,他引:21  
柴油低硫化及其含硫标准的日趋严格,是世界各国柒油产品质量与标准的发展趋势。加氢脱硫技术生产低硫柴油,由于装置投资大、操作费用高,导致柴油生产成本大幅攀升。柴油氟化脱硫技术汇聚了人们关注的目光,已成为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国内外柴油氧化脱硫技术的研究进展,认为现有的柴油氧化脱硫技术仍存在生产成本、柴油收率和氧化态含硫化合物的出路等技术经济问题。介绍了作者开发的支信柴油催化氧化脱硫技术(非H202法)的研究成果,该法克服了FCC柴油或出厂柴油原料H2O2氧化法脱硫技术的缺点。认为柴油氧化脱硫技术将成为今后生产超低硫清洁柴油的主要工艺之一。  相似文献   

17.
18.
直馏柴油的选择性催化氧化脱硫   总被引:10,自引:7,他引:10  
柴油非加氢脱硫技术已成为研究热点。采用专用的柴油均相催化氧化脱硫催化剂TS-1和纯O2对直馏柴油进行催化氧化脱硫,可达到很好的脱硫效果,且投资小,容易操作。但此法得到的脱硫柴油酸值较大。加入硼酸可以选择性地催化氧化柴油脱硫,抑制烃类化合物的深度氧化,降低脱硫柴油的酸值,且其硫含量也可达到欧洲Ⅱ类柴油标准(总硫的质量分数少于300μg/g)。实验结果表明,选择性催化氧化脱硫(硼酸用量为2%)使柴油中硫的质量分数从2217.2μg/g下降到271μg/g,酸值下降了89.2%;与非选择性催化氧化脱硫相比,脱硫柴油收率提高了2.2%。  相似文献   

19.
在功率超声下柴油氧化脱硫工艺研究的基础上,研究了Fe盐、Cu盐的加入和不同吸附剂及其用量对脱硫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H2O2作为氧化剂,无机混合酸(硫酸与磷酸等体积混合)和Fe盐作为催化剂,反应温度为50 ℃, 柴油体积为80 mL,H2O2体积为1.2 mL,无机酸)体积为1.2 mL,Fe与H2O2质量比为30/100,在功率超声作用下将柴油氧化,氧化后的油样用等体积的2 mol/L KOH溶液进行碱洗;碱洗后的油样,用经硝酸氧化处理的活性炭进行吸附, 剂油体积比为20/10,脱硫后柴油中的硫含量从起始的699.12 μg/g下降到16.08 μg/g,脱硫率为97.70%,油收率为90.87%。  相似文献   

20.
磷酸活化稻壳制备柴油脱硫吸附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稻壳为原料,利用磷酸活化法制备柴油脱硫吸附剂。将二苯并噻吩(DBT)溶解在正辛烷中配制成硫质量分数300?g/g模型油,考察了纯磷酸/绝干原料质量比(磷/料比)、活化温度、活化时间及脱除二氧化硅对磷酸活化稻壳吸附剂孔结构、表面酸性质的影响以及对其DBT吸附容量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磷酸活化稻壳吸附剂比表面积越大,表面中等强酸性基团越多,其DBT吸附容量越大。在本实验范围内,当磷/料比为3的条件下,先在170℃下预活化1h,再在450℃活化1h,制备出的磷酸活化稻壳吸附剂的DBT吸附容量最高,以S计,达到28.89mg/g,除吸附剂脱硅后,比表面积增加, DBT吸附容量进一步增加,达到30.43mg/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